李贄(1527~1602),漢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李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應會試。歷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今湖北省紅安縣) [7] 、湖北麻城芝佛院 [8] 。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間還有不少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最後被誣下獄,自刎死於獄中。
李贄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其重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史綱評要》。他曾評點過的《水滸傳》、《西廂記》、《浣紗記》、《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9] 李贄還評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李贄的一生充滿著對傳統和歷史的重新考慮,這也是明朝後期社會思想變革的一個聚焦般的體現。
本 名
李贄
別 稱
溫陵居士、百泉居士
字 號
字宏甫,號卓吾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群
漢族(一說回族)
出生地
福建泉州府
出生時間
1527年(丁亥年)11月23日
去世時間
1602年(壬寅年)5月7日
主要作品
《焚書》、《藏書》、《續焚書》、《續藏書》
主要成就
反對八股文、倡導心學
職 業
史學家、文學家、心學家
信 仰
心學為主與真心、童心
分支學派
泰州學派心學分支
目錄1 生平經歷
2 個人思想
3 主要作品
4 人物評價
▪ 總評
▪ 自我評價
▪ 歷代評價
5 家族成員
6 人物爭議
▪ 家庭出身
▪ 民族屬性
7 史書記載
8 軼事典故
▪ 另類講學
▪ 借宿好友
▪ 自殺
▪ 其他典故
9 後世紀念
▪ 人物墓葬
▪ 人物故居
▪ 研究會
10 藝術形象
生平經歷李贄於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農曆十月廿六日出生於福建泉州府南門外。其祖先是元朝以後遷來福建。李贄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學業進步迅速。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
李贄12歲就寫出《老農老圃論》,把孔子視種田人為「小人」的言論大大挖苦了一番,轟動鄉裡 。26歲中舉人 。30歲至45歲為官,先後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國子監博士、北京國子監博士、 北京禮部司務、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
萬曆九年(1581年),李贄從雲南辭職回加到湖北黃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寫一些讀史的文章,並教授耿家子弟。李贄倡導絕假純真、真情實感的「童心說」。李贄在麻城還多次講學,抨擊時政,針砭時弊,聽任各界男女前往聽講,並受到熱烈的歡迎。
萬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去世,他移居麻城 。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芝佛院,致力於讀書、講學和著述,歷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書》等著作。收入《童心說》、《贊劉諧》、《何心隱論》及與道學家耿定向反覆論辯而撰寫《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書答、雜述、讀史短文和詩共6卷。揭露道學家們的偽善面目,反對以孔子的是非觀為是非標準,批判的鋒芒直指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
萬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贄為芝佛院的常住客戶和職業作家。書寫到高興處,索性剃髮留須,故意擺出一副「異端」面目,儼然是個搞學術的老和尚,如此便是10年。工部尚書劉東星親自接他去山東寫作;歷史學家焦竑替他主持新書發布會;文壇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龍湖陪他一住三個月;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和他進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國各大城市輪流邀請他去做訪問學者。李贄一開壇講學,不管哪座寺廟,還是深山老林,和尚、樵夫、農民、甚至連女子也勇敢地推開羞答答的閨門,幾乎滿城空巷,都跑來聽李贄講課。一下子,李贄成了橫掃儒、釋、民的學術明星。這對傳統思想造成了強烈的衝擊,被當地的保守勢力視為「異端」、「邪說」,群起圍攻,要把他驅逐出境。李贄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贄應巡撫梅國楨之請
李贄作品
往山西大同,著《孫子參同》,修訂《藏書》。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極樂寺,撰成《淨土訣》,次年春天到南京,將自己的零星著作匯成《老人行》,並再度研究《易》,撰寫《易因》,最後編訂其巨著《藏書》。《藏書》共68卷,系紀傳體史論,論述戰國至元亡時歷史人物約800人,對歷史人物作出了不與傳統見解苟合的評價,旨在反對儒學。如他讚揚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則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斷」的「聖后」。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在山東濟寧編成《陽明先生道學抄》、《陽明先生年譜》。
萬曆三十年(1602年),禮部給事中張問達秉承首輔沈一貫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訐李贄。最終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贄,並焚毀他的著作。李贄入獄後,他坦然說道:「名山大壑登臨遍,獨此垣中未入門。病間始知身在系,幾回白日幾黃昏。 後來聽說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說:「我年七十有六,死以歸為?」三月十五日,李贄留下一偈:「壯士不忘在溝壑,烈士不忘喪其元。」以剃髮為名,奪下理髮師的剃刀割斷自己的喉嚨而死,享年76歲。死後,馬經綸把他收葬於北京通州北門外馬寺莊迎福寺側(現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園內),今墓地尚在,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李贄的學生汪可受,以及梅掌科、蘇侍御捐銀錢為其樹碑。據說「卓吾血流二日以歿,慘聞晉江,士庶甚閔,於晉江西侖作溫陵先師廟,頗奉香火,後毀於兵燹。」
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運動中,李贄又被當作尊法反儒的英雄,加以推崇,他的著作被劃歸「法家」。
個人思想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汙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 [15]
政治李贄深受「陽明學」支流「泰州學派」影響,且以「異端」自居。針對當時官學和知識階層獨奉儒家程朱理學為權威的情況,貶斥程朱理學為偽道學,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詩文多抨擊前七子、後七子復古之主張,認為《西廂記》、《水滸傳》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三袁兄弟受其影響較深。晚年頗好史學,據歷代正史纂《藏書》,又廣泛收集明代資料撰寫《續藏書》,對傳統史學觀點有所突破。
李贄對被封建統治者奉為金科玉律的儒家經典和孔孟之學進行抨擊,對儒家經典的《六經》、《論語》、《孟子》表示了極大的輕蔑,認為這些不都是聖人之言,是經過後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當做萬年不變的真理。這些著作是當時懵懂弟子,迂闊門徒隨筆記錄,大半非聖人之言,即使是聖人之言,也只是一時所發之藥石,不能成為「萬事之言論」。
在《焚書·贊劉諧》及《續焚書》的《聖教小引》、《題孔子像於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戲謔嘲諷的筆調貶低孔子,這在尊孔子為至聖先師的時代,是一種大膽的舉動。他認為孔子並非聖人,孔子沒什麼了不起的, 人人都是聖人,沒必要一定要去學孔子。 這就把孔子從至高無上的聖人地位上拉下來了。如果一定要將孔子奉為偶像,言行舉動都學孔子,那就是一種醜態了。
李贄否認儒家的正統地位,否定孔孟學說是「道冠古今」的「萬世至論」,認為不能將其當做教條而隨便套用。《六經》、《論語》、《孟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李贄對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確已達到了「非聖無法」的地步。
李贄最痛恨維護封建禮教的假道學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衛道士、偽君子。揭露道學家的醜惡面目,指出他們都是偽君子,「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 ,仁義道德不過是掩蓋他們卑鄙齷齪的假面具,「本為富貴,而外矯詞以為不願,實欲託此以為榮身之梯,又兼採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 。還指斥那些所謂的道學家們:名心太重,回護太多。「實多惡也,而專談志仁無惡;實偏私所好也,而專談泛愛博愛;實執定己見也,而專談不可自是。」「及乎開口談學,便說爾為自己,我為他人;爾為自私,我欲利他」,實際上都是「讀書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顯」,全是為自己打算,「無一釐為人謀者」 。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與「力田作者」實實在在,幹啥說啥「 [ 。
他還進一步指斥道學家們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學,「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道學家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是借道學這塊敲門磚,「以欺世獲利」,為自己謀取高官利祿,他們「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
針對明王朝的腐敗政治,李贄提出了「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 的政治理想。他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常常發生動亂,是統治者對社會生活幹涉的結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則是「因乎人者也」,順乎自然,順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順其性不拂其能」,對人類的社會生活不幹涉或少幹涉。
雖然孟子早就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主張,當在歷代統治者中,實際均未成為一種政治實踐。而李贄大膽提出「天之立君,本以為民」的主張,表現出對專制皇權的不滿,成為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導。 [23]
對封建統治者殘酷壓榨魚肉人民的暴行,李贄更加以無情揭露。他借漢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話傳說,指斥當權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則吞人畜,小不遺魚蝦。」 在《焚書》中,他還借評點《水滸》,發洩對現實政治的強烈不滿。
李贄將拯黎民於水火,探求一條益國利民的道路,把目光投向了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希望「有一個半個憐才者」出現,使「大力大賢」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殺身圖報,不肯忘恩」。
經濟李贄承認個人私慾,「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天盡世道以交」,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商業交易合乎天理。
他不同意道學家宣傳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說法,認為人類的任何舉動都有其謀利和計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義」、「明其道」的宣傳,也是以功利為目的的。從功利的觀點出發,李贄主張富國強兵。他批評理學家「高談性命,清論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癢置之不聞,反以說及理財為濁」的行為。他指出:「不言理財者,決不能平治天下」 。針對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現象,他強調武事重要,認為「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 。他提倡耕戰,認為「務農講武,不可偏廢」 ,說「蓋有所生,則必有以養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則必有以衛此身者,兵也」 。針對正統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慾」的命題,他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認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對正統思想提出了挑戰。
文化在文學方面,李贄提出「童心說」,主張創作要「絕假還真」,抒發己見,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李贄在詩文寫作風格方面,也主張「真心」,反對當時風行的「摹古」文風,他的這一傾向,對晚明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李贄哲學思想的形成經歷了從理本論到心本論的轉化的過程。李贄主張宇宙的萬物是由天地(最終是陰陽二氣)所生,否定程朱理學理能生氣、一能生二的客觀唯心主義論斷。李贄還認為,人們的道德、精神等現象存在於人們的物質生活中,「穿衣吃飯,即人倫物理」 [35] ,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論,這是帶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李贄信奉王陽明的心學,所以,他的整個哲學體系的中心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他認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萬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點物相」,沒有「理」,沒有物,世上一切物質和精神皆是只存在於「真心」之中。什麼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響的「我」的心。它們是主宰一切,產生諸相的本源,可稱作「清淨本源」,萬事萬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顯現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關係。這種觀點,與陸王學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禪宗的「萬法盡在自心」是一脈相承的。
李贄的認識論是建立在心學之上的先驗論,主「生知」說。《焚書·答周西巖》一文指出,「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無一物不生知,亦無一刻不生知。」「人皆可以為聖」 。李贄以「生知」說反對神化孔子,從認識能力、認識來源的角度來否定認識正確與否要以孔子為標準的傳統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對「聖人生知」說,其認識論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視的。
反對歷史保守主義主張「與世推移」的歷史發展觀。「夫是非之爭也,如歲時行,晝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提出「於世推移,其道必爾」的主張。認為春秋替三代,戰國代春秋都是一種正常的歷史發展現象。
社會李贄終生為爭取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鬥爭。他蔑視傳統權威,敢於批判權威。他自幼「便倔強難化,不信學,不信道,不信仙釋」。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思想,不應盲目地隨人俯仰。「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道,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豼糠」 [37] 。他認為要獲得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須打破孔孟之道及其變種宋明理學的壟斷地位,衝破封建經典所設置的各種思想禁區。他主張每一個人都應該自為是非。為了打破孔孟之道提出的是非標準,李贄編寫了《藏書》和《續藏書》,用自己的是非標準,重新評價了歷史人物。
李贄認為,按照萬物一體的原理,社會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貴賤的區別。老百姓並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貴的地方;侯王貴族並不高貴,也有其卑賤的地方。
李贄主張婚姻自由,熱情歌頌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戀愛的故事。
李贄反對歧視婦女,對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婦女,李贄給以深深的同情,他大聲疾呼,為婦女鳴不平。李贄批判了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的說法。當有人說:「婦女見短,不堪學道」的時候,他駁斥說,人們的見識是由人們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並不是先天帶來的。
李贄自序中說自己「幼年不信道和仙釋,老年信真佛。在陽明先生年譜後語裡,李贄說:「餘自幼倔強難化,不信道,不信仙釋。故見道人則惡,見僧則惡,見道學先生則尤惡。」
關於落髮為僧,在《與曾繼泉》一文中,李贄寫道:「其所以落髮者,則因家中閒雜人等時時望我歸去,又時時不遠千裡來迫我,以俗事強我,故我剃髮以示不歸,俗事亦決然不肯與理也。又此間無見識人多以異端目我,故我遂為異端以成彼豎子之名。兼此數者,陡然去發,非其心也。」
李贄視念佛往生西方是真實的,十分推崇淨土,他在覦音問)中說:「念佛者,念阿彌陀佛也。當時釋迦金口稱讚有阿彌陀佛也。當時釋迦金口稱讚有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國土,專一接引念佛眾生。」又說道:」人人能念佛,人人得往西方。」可見,李贄以往生為歸,並不排斥他力作用。《豫約》中認為:」夫念佛者,欲見西方彌陀也。見阿彌陀佛了,即是生西方了,無別有西方生也。見性者,見自性阿彌陀佛也,見自性彌陀了,即是成佛了,亦無別有佛可成也」。
主要作品編輯
李贄一生著述頗豐,著述先後數次被禁毀,民間盜印、假託者不絕,門人汪本鈳說:「(卓吾)一死而書益傳,名益重……漸至今日,坊間一切戲劇淫謔刻本批點,動曰卓吾先生。」
《李氏藏書》、《藏書》六十八卷。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刻於金陵。
《李氏續藏書》、《續藏書》二十七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刻 [17] 。
《史綱評要》三十六卷。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霞猗閣刻。
《李氏焚書》《焚書》六卷。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刻於麻城。
《李氏續焚書》《續焚書》五卷。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新安海陽虹玉齋刻。
《初譚集》、《初潭集》十二卷、三十卷。明刻。
《卓吾老子三教妙述》(又稱《言善篇》)四集。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宛陵劉遜之刻。
《李卓吾遺書》十二種二十三卷。明·繼志齋刻(包括《道古錄》二卷、《心經提綱》一卷、《觀音問》一卷、《老子解》一卷、《莊子解》二卷、《孔子參同》三卷、《墨子批選》二卷、《因果錄》三卷、《淨土訣》一卷、《暗然錄最》四卷、《三教品》一卷、《永慶答問》一卷)。
《李氏文集》、《李氏文集》十八卷。明刻。
《李氏叢書》《易因》二卷。明刻。
《李氏六書》六卷。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痂嗜行刻(包括《歷朝藏書》一卷、《皇明藏書》一卷、《焚書書答》一卷、《焚書雜述》一卷、《叢書匯》一卷、《說書》一卷)。
《陽明先生道學鈔》八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武林繼錦堂刻。
《龍溪王先生文錄鈔》九卷。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刻。
《枕中十書》六卷。明·刻本(包括《精騎錄》、《篔窗筆記》、《賢奕賢》、《文字禪》、《異史》、《博識》、《尊重口》、《養生醍醐》、《理談》、《吟壇千秋訣》)。
《批評忠義水滸傳》100卷、100回。明容與堂刊、芥子園刊(另《批判忠義水滸傳全傳》121回,明·楊定見刻)。
《批點西廂真本》二卷、《批評紅拂記》二冊、《批評幽閨記》二卷、《批評洗紗記》二卷,明刻。
《評選三異人集》二十四卷。明·俞允諧刻(包括《方正學文集》十一卷、《傳狀》一卷、《於節暗奏疏》四卷、《文集》一卷、《詩集》一卷、《文集》一卷、《自著年譜》一卷、《傳狀》一卷)。
《讀升庵集》二十卷、《世說新語補》二十卷、《四書評》、《坡仙集》十六卷、 《九正易因》二卷、《李氏說書》八卷、《姑妄編》七卷、《李溫陵集》二十卷、《禪談》一卷、《龍湖閒話》一卷、《文字禪》四卷、《左德機緣》三卷、《李氏因果錄》三卷、《業報案》二卷,明刻。 [9]
《童心說》、《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寄答京友》等。
《獨坐》
《系中八絕·老病初蘇》
《石潭即事其四》
人物評價李贄是晚明思想啟蒙運動的旗幟,一位以「奇談怪論」聞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禪,揭露封建社會「無所不假」、「滿場是假」的虛偽現實,反對儒家的泛道德主義,建立了以「童心說」為核心的新思想體系。他的學說使他處於時代矛盾的焦點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爭論,以致於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會風尚和思潮變遷的一大關鍵。
自我評價在《自贊》一文中,李贄毫不掩飾自己的個性:「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詞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見親熱。其與人也,好求其過,前不悅其所長;其惡人也,既絕其人,又終身欲害其人。志在溫飽,而自謂伯夷、叔齊;質本齊人,而自謂飽道飫德。分明一介不與,而以有莘藉口;分明豪毛不拔,而謂楊朱賊仁。動與物迕,口與心違。其人如此,鄉人皆惡之矣。昔子貢問夫子曰:「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若居士,其可乎哉!」
歷代評價李廷機《祭李卓吾文》:「心胸廓八肱,識見洞千古。孑然置一身於太虛中,不染一塵,不礙一物,清淨無欲,先生有焉。蓋吾鄉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內如先生者亦少矣」。池方顯《謁李卓吾墓》:「半生交宇內,緣乃在玄州。閩楚竟難得,佛儒俱不留。世人同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尋知己,依依今未休。」
汪本鈳《續藏書》序:「先生一生無書不讀。」
袁中道《李溫陵傳》:「……骨堅金石,氣薄雲天;言有觸而必吐,意無往而不伸。排拓勝己,跌宕王公,孔文舉調魏武若稚子,嵇叔夜視鍾會如奴隸。鳥巢可復,不改其鳳咮,鸞翮可鎩,不馴其龍性,斯所由焚芝鋤蕙,銜刀若盧者也。嗟乎!才太高,氣太豪……」
馮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詩》:「手闢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場。通身是膽通身識,死後名多道益彰。」
吳虞《李卓吾別傳》:「張問達、王雅量能焚毀卓吾之書於一時,誣陷卓吾之身於一日……卓吾書盛行,咳唾間非卓吾不歡,几案間非卓吾不適,朝廷雖焚毀之,而士大夫則相與重鋟,且流傳於日本。」
顧憲成《束高景逸書》:「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敗為是非而已。學術到此,真是塗炭,惟有仰屋竊嘆而已!如何如何!」
金聖歎《讀第五才子書法》:「近世不知何人,不曉此意,卻節出李逵事來,另作一冊,題曰「壽張文集」,可謂咬人屎撅,不是好狗。」而李卓吾評點的容與堂百回本《水滸傳》卷首有「和尚讀《水滸傳》……特為手訂《壽張縣令黑旋風集》」一句,「和尚」顯然是指李贄,因此金聖歎所說「咬人屎撅的壞狗」完全就是對李贄的攻擊。
《四庫全書目錄提要》:「贄非聖無法,敢為異論。雖以妖言逮治,懼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頗榮眾聽,遂使鄉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為人心風俗之害。故其人可誅,其書可毀,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誣民之邪說。」
《四庫全書總目·別史類存目》:「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惟此書抨擊孔子,另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誅者。其書可毀,其名亦不足以汙簡牘,特以贄大言欺世,至今鄉曲陋儒,震其虛名,如置之不論恐貽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另外,姚瓚在《近事叢殘》中說:(李贄)「好為驚世駭俗之論、務反宋儒道學之說。……懦釋從之者幾千萬人。其學以解脫直截為宗,少年高曠豪舉之士,多樂慕之。後學如狂,不但儒教潰防,即釋宗繩檢,亦多所清棄。」
沈鐵《李卓吾傳》說:「載贄再往白門(南京),而焦竑以翰林家居,尋訪舊盟,南都士更靡然向之。登壇說法,傾動大江南北。北通州馬經綸以御史謫籍,延載贄抵舍,焚香執弟子禮、而燕冀人士望風禮拜尤盛。」
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錄》裡寫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東方朔、像李贄、像金聖歎、像汪中、像狄阿傑尼斯(Diogenes)、像伏爾泰、像斯威夫特(Swift)、像蕭伯納、像巴頓將軍(Gen.George Patton),我喜歡他們的鋒利和那股表現鋒利的激情。」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的最後一章專論李贄說:「李贄的悲劇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 ,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家族成員六世祖林駑是泉州巨商,從事遠洋貿易,乘船往來於泉州與忽魯模斯之間,並娶當地女子為妻。
三世祖因反對封建禮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謀反」罪名,為避禍改姓李。
李贄幼年喪母,父親李鍾秀以教書為業。
李贄的妻子是南安白葉鄉杏塘黃一儷,生有4子3女,除大女兒外,其他都不幸夭殤。
人物爭議家庭出身李贄的家世問題,建國後逐漸引起學界關注。起初,學者多認為李贄出身於海商世家,並強調先世長期航海通商對李贄本人思想的影響。 但林海權等人則對李贄的先世提出了不同的說法,並認為李贄的直系長輩主要是農民、塾師、城市小商等,從而李贄也就並非出身於海商家庭。 儘管如此,至遲到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海商說」仍比較盛行。
民族屬性李贄的民族屬性,有漢族、回族兩種說法。這一問題因為與李贄思想的形成密切相關,故受到學界重視。
且依據《鳳池林李宗譜》、《榮山李氏族譜》、惠安《郭氏族譜》等材料,可認為此種信仰甚至通婚延續數輩;因此,儘管李贄的遠祖是漢族人,但從二世祖起經過六世的演變,該家族已經「回族化」。 至於李贄本人,儘管無確鑿證據證明其信仰伊斯蘭教, 或可看出已不信仰伊斯蘭教 ,但其生活習性和臨終所囑葬式 ,也反映出他本人仍是回族人,等等。
20世紀70年代末,陳泗東等人闡述漢族說,學界的討論。《鳳池林李宗譜》的相關表述說的是林駑生前的狀況,從李贄父祖的血統和李贄本人的文化特徵看,李贄仍應屬於漢族。
進入21世紀相關出版物,也有不對族屬做專門表述 或明確表述為回族 等的不同做法。較之20世紀80年代,學界對李贄的族屬的討論熱度降低, 且涉及族屬的文章也更多地回歸李贄的思想本身。
史書記載李贄在《明史》無傳,僅在《明史·卷二百二十一·列傳第一百零九·耿定向》中簡短地帶了一下。
軼事典故李贄故居(2張)
李贄住在龍湖芝佛寺著述、講學,雖說他是有大學問的人,卻也開荒、種糧、種菜、勤快得很。李贄講學跟別的先生不一樣。別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別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輕,說話莫大聲。而李贄偏要他們蹦蹦跳跳翻跟鬥,大聲讀書震天吼;別人教書要白天,李贄白天要求孩子幫大人種田、種地,夜晚聽他講學;別人教書專講「四書」、「五經」,李贄專教些實用的東西,還經常出謎語逗孩子玩。有一次,李贄出了一個謎語:「皇帝老子去偷牛,滿朝文武做小偷;公公拉著媳婦手,孩子打破老子頭。」孩子們猜來猜去,都猜不出來。李贄笑著說:「你們不是猜不著,是還沒有長這個膽量。要幹大事,就得敢破舊規矩,敢想,敢說,還要敢幹。」接著,他解釋說:「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滿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著媳婦手』是父不父;第四句『孩子打破老子頭』是子不子。」學生們聽了以後,感到有趣,到處傳播。
借宿好友李贄55歲時,攜南安杏塘黃一儷妻從雲南直奔湖北黃安的天台書院,白天講學論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主業是門客,兼職是家庭教師。
他招收女弟子、個性要解放、個人要自由的「異端邪說」,與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統觀點激烈衝突,雙方水火不容。耿家門人也分成了兩派,彼此用拳腳來解決真理問題。耿定理一去世,李贄就從耿家搬出來,遷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開始了孤寂的學術流浪。
自殺李贄在獄中,要侍者為他剃頭,等侍者離開的間隙,李贄用剃刀割開了咽喉,但並沒有咽氣,留下了一段對話。侍者問:和尚痛否?答:不痛。問:和尚何自割。答:七十老翁何所求!而據袁中郎記載,李贄在自刎後兩天,才始得死去。
其他典故涉及李贄的其他典故,還有互相推諉、舉火求賢等等。
後世紀念人物墓葬參見:李贄墓
李贄墓在北京市通州區西海子公園。李贄去世後,馬經綸遵其遺囑,將其安葬於通州城北的馬廠村。1610年,汪可受曾立《卓吾老子墓碑》;1612年,馬經綸之子馬健順協助詹軫光立有《李卓吾先生墓碑》。均先後被毀。年,得以遷至西海子公園內,方得安寧。
李贄生前遺言:「倘一旦死,急擇城外高阜,向南開作一坑,長一丈,闊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闊,如是長矣,然復就中復掘二尺五寸深土,長不過六尺有半,闊不過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未入坑時,且閣我魄於板上,用餘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換新衣等,使我體魄不安……即安了體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橫閣其上……使可望而知其為卓吾子之魄也。周圍栽以樹木,墓前立一石碑,題曰:「李卓吾先生之墓。」
墓前立其好友焦閎書「李卓吾先生墓」碑,碑陰有詹軫光於萬曆四十年(1612年)書《李卓吾碑記》和《吊李卓吾先生墓二首》。其西有通州區人民政府所立《重移李卓吾墓記》碑。兩碑前有周揚題「一代宗師」碑。
人物故居泉州故居內的李贄銅像
參見:李贄故居
李贄故居位於泉州鯉城區南門萬壽路,是明代傑出思想家李贄青少年時代居住的地方,後人將其居室改為宗祠。加以修葺,室內懸掛李贄畫像,以供瞻仰。 在泉州故居內有一座李贄銅像。
此外,李贄的講學地也成為其紀念場所,在河南省商城縣的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有李贄曾經講學過的花潭書院——李贄書院。
在湖北麻城東北的龍潭湖上有一寺院,叫芝佛院,倚山臨水,青樹紅閣。明萬曆年間,許多學者慕名前往膜拜,他們拜的不是寺中大佛,而是寺裡」坐聖門第二席」的「異端之尤」——李贄。
研究會李贄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共同探討著名泉州籍明代思想家李贄在東亞文化中的貢獻、地位和影響。
藝術形象許蘇民,《李贄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獻忠,《大家精要:李贄》,雲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張建業,《李贄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鄢烈山,《威鳳悲歌:狂人李贄傳》,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一、福建金墩黃氏源流:中國陝西黃陵中華人文始祖黃帝----黃國黃伯益(陸終)---七十六世江夏始祖黃歇---八十五世光州固始初祖黃老----九十世入閩始祖黃元方字彥豐(福州東街口南後街黃巷)---一百零一世(唐朝莆田涵江國歡鎮黃岡祠)始祖唐開國公黃岸字宗極號碩卿唐聖歷戌戊年擢才德兼全科進士官桂州刺史治為天下第一疏歸終養天寶末謝桂事歸閩藩都鎮撫入莆田黃巷---一百零五世莆田新縣鎮鞏溪初祖唐朝處士黃巘分福州道山黃氏始祖唐御史中丞黃碣、莆田坊巷福建提刑黃國鎮族、福清平南樞相族黃祖舜、永福龍漵大魁族黃定---一百一十一世興化軍城初祖文正公宰相黃中庸祀郡鄉賢祠宋史通志有載(北宋莆田城西瑞龍庵西側)一百一十四世南宋初莆田黃石金墩一世祖清惠公進士太師黃府(兄黃豐居莆田華亭鎮山牌村、仲黃廓居莆田華亭鎮山牌村、仲黃廓居白杜沙堤、弟黃廙字大正又字用孫號鳳山行卅四徙安溪鳳山始祖子二昭石昭堤孫四迅公速公迪公迥公長曾孫仲傑初名雋公長曾孫奮生分衍官橋山珍子四庸公復公泰公欽公孫次曾孫宗生仲曾孫巖峰徙羅巖魁田子三孝公悌公慈公季曾孫俊生析居永春華巖)---一百一十五世南宋翰林院學士黃安石字公介號文衍----一百一十六世南宋末廣東新州府教授黃近(金墩本宗安石長子字士進號如輕(1218年農曆2月11日-1293年農曆12月14日)官廣東新州府教授;以聖恩蔭授長孫黃鳳入太學薦闢府學徵仕郎尋擢蒙古學教授,配吳(進士建康推官吳穎之長女);子五(黃松、黃權、黃檟、黃枊、黃梨))弟校書郎黃遠(居莆田黃石清江境子二長黃棣五代孫文狀元黃觀,次黃梧)傳黃石鎮清江境新度下墩後墩---百一十七世宋末元初長黃松(長孫黃元壽賜名森屏汶萊國王十代孫明尚書黃汝良)次黃權(潘湖本宗長元泉郡布金院蒙古學教授黃鳳字仕鳳傳石獅崙後金墩八代孫榜眼黃鳳翔文山鋪開族祖莆田黃石元配洪氏夫人出;繼配歐陽氏次黃仕龍傳泉州城南潘湖四世學士公派下玄孫明尚書黃光升、十二代孫潘湖叟卿相黃錫袞,季黃仕虎傳晉邑霞浯金霞金埭金樹頭季黃檟(守莆田黃石金墩十二代孫浙江杭州清大學士黃機,仙遊鐘山武狀元明南京兵部尚書黃鉞清南京大總督黃振邦)四黃枊(黃石沙堤十五代孫清探花黃叔琳)五黃梨(仙遊鐘山金墩)。
1、金墩黃氏祖訓:
戀祖愛鄉 黃巷祖德 鞏溪儒業 軍城孝廉 金墩宗功 岸公忠義 仁穎福佑 順德士俊
獻公處士 長行文正 用藏清惠 明舉恭肅 儀庭文簡 文華武英 宗麟錫袞 書香傳家
敬祖尊宗 敦親睦族 務引大體 忠貞報國 謙恭治學 勤儉治家 尊老愛幼 待人以誠
教子訓兒 吃苦耐勞 飲水思源 崇儒重教 敬老尊賢 友善處世 清白作人 信實行事
2、金墩黃氏族規家風: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教子示孫 端篤早暮 衣勿求華 食勿求美 勤苦讀作 務求有立
學以立身 忠以事君 孝以事親 廉以居官 行於其躬 質營厚殖 勤學敦書 宵燈課雨
志所欲酬 鬱為虹緋 上下尊卑 紀善除惡 士農共賈 志在四方 才德立身 建功立業
克勤克儉 樂善好施 寬厚廉平 志存高遠 艱苦創業 勵精圖治 保家衛國 匹夫有責
3、軍城竇桂傳芳後裔(未完全統計如遺漏發至R595@QQ.COM):晉江東石檗谷(黃龍裔)、石獅永寧沙堤(黃廓南宋末學士黃桂遷入)、鯉城灶仔巷(黃廓裔)、永和菌邊(黃廓裔)、度尾鍾峰(黃石東井黃廓裔)、安溪鳳山(始祖黃廙)、山珍(黃廙裔)、魁田(黃廙裔)、永春華巖(黃廙裔);仙遊何巖、園莊霞山(黃修裔)、洋尾(黃修裔)、楓林(黃修裔)、後蔡(黃修裔)、蓮墘(黃修裔)、井潭(黃修裔)、東峰下窯(黃修裔)、帽山西黃(黃修裔)、仙山白石嶺(黃修裔);洋山後蔣(黃佃裔)、大濟蒲山後峰(黃佃裔)、大濟厚峰(黃佃裔)、楓亭東宅北塘尾(黃佃裔)、鋪頭錦嶺(黃佃裔)、學士溪北嶽帝廟(黃伸裔)、九社壩南(黃伸裔)、雲頭(黃伸裔)、賴店新周(黃伸裔)、黃塘(黃伸裔)、涵江巖潯山(黃顏榮裔、後黃初祖黃節甫裔)、雁陣宮山、皇安祖社、黃歧山、黃都嶺、錢塘、雲霄竹港、塔仔、城關;南澳縣山仔頂、惠來縣稔山鎮、仙遊孝慈裡、莆田南門、永福白雲、東流後埔皆其裔。
二、金墩衍派主要分布(未完全統計如遺漏發至R595@QQ.COM):
1、莆田:城中金橋巷、劉橋巷、烏石、新度溝口後墩;西門巷北磨、寺山、青山(列車站附近)涵江孝義、後宮、後學、保尾、鑑後;陡門頭、渠橋溝口後墩;涵西商城後墩、新度錦墩下墩、浦坂上墩、南梧塘上墩下墩;下坂後坂、渠橋橫山、廣業後坑、黃石金墩沙堤、沙坂、清江村、海濱村、黃園村、園頭、鐘山黃宅三角埕、橫塘;上餘上林、東源、洋埕、七境定莊、龍塘、笏石珠坑;白塘陳橋後墩、南埕上墩下墩;芳山金墩、平海東美、溪邊黃厝、西天尾渭陽;前墩後墩、南日島萬峰黃厝樓(明晉江霞浯黃樂吾遷入析居龍頭山、山邊)。
2、晉江:安海金厝、池店潘湖、舊鋪金墩;青陽凌雲坊黃王府(黃應甲潘湖東庫遷入)、西濱、霞浯、清源拒洪;陳埭庵上(潘湖三世黃壽遷入);華洲外洲、浯漳、紫帽洋店、黃坂(由泉城南街明永樂進士黃應遷入),池店茂厝(白葉鄉杏塘一德季子純盛孫振旦曾孫柏山由同安後壁山古宅遷入潘湖西鄉茂趣),舊鋪、淄石黃後,大洲。
3、石獅:寶蓋侖後、永寧金埭頭(霞浯君章次子啟運遷入)、梅林、港邊、長福、厝上、市區林邊、烏門橋、西墩、曾坑下角、蚶江黃厝埔、水頭東山堡、大侖、東茂祖厝等。
4、鯉城:黃維坿長子黃自來居仁風門外東禪境(弟自回移居崇福寺邊)、黃維坿次子黃自回徙居崇福寺隍城口、縣後路、塗門靈慈、溪亭伍堡;新門井亭;新門土地公巷(潘湖臨漳明進士黃琰遷入)、文山鋪(石獅侖後初祖黃鳳次子黃福遷入南街)、孝感巷黃門埕、東海石頭街法石(奄上壽公曾孫黃邦烈潘湖六世)、美山後坑、浮橋黃石、袞繡鋪仁風門內(維坿長子自來遷入)隍城口崇福寺(維坿次子自回遷入)、伍堡街(潘湖四世黃長生分衍古道橋)、浯渡、棋盤園、馬路頭、王宮金墩、北門、熙春鋪仕曹巷、雁塔、錦江諸派等、豐澤區:東海石頭街法石、歐厝,美山、後坑、後亭古塘後儲等。
5、南安:馬林白葉鄉杏塘(即潘湖七世祖白葉鄉杏塘初祖黃天倫字汝重晚號金山諡勤樸)、深丘宇雅(白葉鄉杏塘一德字國萑又字存宣長子純開遷入)、南安康美金樹頭(初祖啟連由晉江霞浯遷入)、吉塘(白葉鄉杏塘初祖天倫長子日休諡安逸房初祖國薴子魁泉孫振富遷入)、馬林古道橋金田(黃振泉子恆晶孫德旺)、登洋、古井梅樹、縣衙金圭(國著孫振宦曾孫命袞裔孫遷入)、下都榕橋(白葉鄉杏塘初祖天倫長子日休諡安逸季孫明進士國英諱文豪號龍山遷入南安楊板橋池頭即柳城榕橋)、洪瀨隘門內(尚德孫天爵長子心宇遷入)、柯前(潘湖五世真回孫守父墓定居此鄉)侖蒼園美、葵山董埔(潘湖真寶曾孫轉陽遷入)、金淘鳳頭崎、亭川美墘(潘湖四世學士公曾孫)、後坑蔡厝、林蔗宮後、西埔西山、郭岑、梅山中埔鄉(潘湖四世長生季子晃公遷入)、柳城大帽山(潘湖五世真回遷入)大坑口金山(白葉鄉杏塘日休四子國萱孫光國遷入)、馬林柑黃(日休次子國華孫崇泉曾孫光居遷入)、白沙坪、楊美茂、水頭吳內、金厝黃君舍徙嶽父家碼頭豐聯下寮、珠淵石門山腳、豐州金雞裡、南安九都彭林等。
6、泉州郊區縣:惠安峰尾奎峰(泉城熙春鋪市曹巷良輔季子元修遷入)、明季由莆田金墩遷入惠安淨峰金墩山中厝子東海孫三忠公信公義公仲從弟嘉應徙惠安塗嶺尾厝龍山子二東潘東湖季從弟吉應徙居泉城新門鋪仔巷金墩宅子東江另同族金霞黃樂吾徙莆田南日島萬峰黃厝樓析居龍頭山玄孫黃顏榮徙惠安卅二都東周舖長啟崇居淨峰頂厝次啟銘居淨峰下厝;惠安螺城安瓊林鋪(嘉慶間初祖恭肅)、石盤、鳳山;黃汝良國師長子舉人黃慶增徙惠安卅一都安民鋪墩中南頭後寮建贈國師衣冠墓;金門黃墩、金湖、浯江金墩等。
7、廈漳:同安鍾會金墩、灌口李林社黃宅、鋪前街鼎尾、同安黃厝、高宅、石美、錦宅、角美金山、東山礁頭、黃山雅湖。溪山臨漳、海澄黎明、東泗石鐘、薌城、龍溪黃山、長泰赤嶺舉人教諭黃光祉等。 永春湖洋蓬萊(黃貴由潘湖舊鋪金墩清初裔居馬來西亞)、永春儒林(霞浯君章長子初祖啟速號祖興遷入)、永春桃城環翠(黃維塏明萬曆初遷入官田白馬壟)、永春外山雲峰後洋(黃道清弘治間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入善政鄉桃源裡山頂後洋)、永春蓬壺西昌遜邊(霞浯黃元達長子德用公自水口湖坂遷入)兄黃元賢遷入永春夾際;東平文峰寨仔後(霞浯四世黃子美字文器季子廷宗四子廷統遷入)、達埔前峰(霞浯六世孫黃繼富由角尾遷入);安溪鳳山(莆田軍城黃徹四子宋處士鳳山始祖黃廙字用孫號鳳山)、安溪山珍(由莆田軍城徙安溪鳳山開基祖宋處士黃廙曾孫黃仲傑字奮俊號山珍華巖昭石次子世稱山珍派)高會山後坑;礁石、黃山、雅湖,尤溪蔡塘、臺口、石圳、東星、白雲莊;廈門李林社黃巷、莆田南日島、福清同安古宅等處。外省有:江蘇南京,浙江青田、溫州,廣東潮州揭陽。
8、福州:榕城(潘湖十四世富)臺江洋中聖王廟金墩(黃石金墩十三世黃震旦遷入)、福清海口金墩(義公由惠安金墩山中厝遷入後析居南日島金墩土名三墩中厝現屬西高村)、江陰嶺口下宅、沙灘;浦城縣城金墩路;福安市福寧鎮金墩;長溪金墩村、仙遊湘溪、烏石、鐘山、溪邊、桃源;楓亭、度尾中嶽、蘆溪(黃紅)、仙遊龍泉瑤瓏、湖坂黃畲、郊尾橫洋、會仙、泉山林碑;漳州赤嶺(黃儼黃光祉)、溪山、東泗石鐘、漳溪、南靖金墩山、永泰臺口、石圳、東星。
9、省外:北京大興黃村李鐵拐巷萬卷樓、上海金墩巷、江蘇大豐金墩,江陵府衙、南京金陵、金湖、金山、金墩;江寧區上元、下關金墩;浙江杭州積善巷、上虞豐惠鎮武金墩、青田金墩村、溫州市金墩路;雲南臨安、鶴慶金墩,文山州;安徽貴池縣清江金墩、濟寧金墩、廣東南海賣麻街;汕頭金墩,廉州金墩村、澎江、海豐陸豐金墩、揭陽縣城、惠來縣衙;廣州千頃堂、惠潮金墩村。
10、臺灣:彰化花壇金墩、臺中漉港、中壢金墩、鹿港埔心、臺南,澎湖金嶼、臺中文山、基隆、高雄、臺北淡水艋岬、臺灣地區金墩村、金墩鄉、金墩莊、金墩街、金墩路、金墩鄉。及海外東南亞印尼拉森南旺古突士梭羅萬隆、泰國、高綿(柬埔寨)、越南、緬甸、菲律賓番邦、岷鄉拉、棉蘭佬島、馬來西亞,瑞典、澳大利亞、新加坡珍珠山黃宅、汶萊(從軍雲南騰衝衛總兵汶萊開國國王黃元壽號森屏子克孫世襲總兵遷入)美國等處。
三、福建金墩黃氏祖祠聯曰:
黃府進士四尚書 即一世祖太師黃府派下進士中有四名尚書是潘湖金墩八世祖明刑部尚書黃光升、侖後金墩八世祖明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安平金墩十世祖明禮部尚書黃汝良(據載:國師黃汝良長子黃慶增字俞護號南淘承父汝良命為避明季戰亂,徙惠安淨峰南頭下寮。國師黃汝良次子黃慶星字俞平號玉林,承父汝良命為避明季戰亂徙南安九都彭林鄉,大理寺右丞諡忠安黃慶星墓在南安九都玉林山。 國師汝良三子黃慶貞字俞正號金溪,承父汝良命為避明季戰亂徙南安豐州金雞裡卒子家,兵部主事黃慶貞墓在南安葵山西南金雞山。國師黃汝良四子黃慶華字俞方號霞瑤,承父汝良命為避明季戰亂徙南安卅四都珠淵石門山腳。侍講御史黃慶華墓在南安三十四都竹洋鄉)、仙遊鐘山金墩十世祖明南京兵部尚書黃鉞。金墩入閣二相國 即莆田金墩派下賢裔中有二名相國即杭州金墩清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雪臺黃機、潘湖金墩十二世祖清東閣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潘湖叟黃錫袞。文武狀元 即金墩黃府派下有三名分別是安徽貴池清江金墩派下裔四世祖文狀元黃觀,仙遊鐘山金墩十世祖明武狀元黃鉞、莆田黃石前厝金墩十五世祖清武狀元黃振邦。安平潘湖金墩源,沙堤鐘山清江流。榜眼探花卿督及第,鳳翔叔琳文武巍魁。法司宗伯宰輔安邦、光升汝良錫袞治國。
在當代有莆田金墩派下黃震旦賢裔金二十二世孫福建省長黃小晶、安平金墩二十一世孫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松祿、莆田金墩廿一世孫秀嶼北高儒士黃國燧直系八世裔孫福建省委常委秘書長黃文麟。在海外依然延續著金墩黃府書香世家閥閱望族的優秀基因:湧現出兩名國王(總統)分別是安平金墩三世祖汶萊國開國國王黃元壽(因在南海森屏灘立下戰功賜名森屏)莆田金墩祖地派下二十五世孫新加坡第四任總統黃金輝。金墩黃氏在海外近代有四名部長分別是潘湖金墩二十一世孫印尼梭羅金墩總統府秘書長兼國務部長黃自達,潘湖橋頭黃裕德柬埔寨王國國務部長兼商務大臣、安平金墩二十世孫菲律賓總統辦公廳主任兼農業部長黃嚴輝(高祖君舍徙南安碼頭下寮);霞浯金墩廿一世孫馬來西亞國際貿工部長黃家泉(胞叔朝戚樟坑黃則祥收養)、住房與農村部長對華特使黃家定。
四、金墩黃氏昭穆字行
江夏潘湖金山黃氏字行二世起字行原永孟伯於汝際國安陽欽樸士清自世德輔功卿溯源思黃府闢居肇泉南忠孝本家傳德誠定基業金紫銀青綿世澤山明水秀耀人文
江夏金墩白葉鄉杏塘黃氏字行從黃天倫子第二世起際國存遜侍盛致溫良恭儉讓聰明依睿智寬昭發剛強毅莊居忠正文理屈察審篤思怡
江夏莆田潘湖霞浯
江夏金墩尾墘黃氏字行:本原均長伯於汝際邦爾鵬臺夢佛光宗元朝國泰民安慶復全家思黃府闢居肇泉南忠孝本祖傳德誠定基業金紫銀青綿世澤山明水秀耀人文
金鰲字行從十三世起字從名取義孫以祖為宗鍾毓英多美德聯登卿士煥鴻猶
江夏金墩古道橋金田黃氏字行順德國奇志陽文真士貞世通候元亨聖廷尊英哲明善德熙誠
江夏潘湖金梅字行從八世起明嘉遷梅居籍數代昭厥孫謀千枝萬派
江夏潘湖金歐字行聖天克基振鴻宗進朝廷孝友光先業文章式典型
江夏金墩金院後黃氏字行二世起字行仕文兆啟永元宗標哲成章世際同天國庭家時宜光明正大仰惟前修族昭青史致政鳳公侖山開基蒙學教授布金院師儒士丕振先聲肇盛清相賢錫德裕淵袞
江夏金墩文山黃氏字行開嗣維士御道家學淵源克濟其美仰惟前修族昭青史致政鳳公侖山開基蒙學教授布金院師儒士丕振先聲肇盛清相賢錫德裕淵袞
江夏金墩臨漳黃氏字行原均長顯興元明以瑩維潘湖儒林德臨漳恆宏澤宗孫世克繩錫袞官卿相武英源泉深貴勤居家策積善處族芳文章式典型昭穆進朝廷尚書允敬承卿相揚祖武
江夏金墩東海法石金坑黃氏字行十世起爾甫子孫須思鑑源榮育基聞克懷念從取鍾毓英彥積賢德聯登卿相耀祖庭
江夏金墩金湖黃氏字行二世原永孟伯於汝際國爾甫宗孫世克繩昭穆進朝廷孝友光先業文章式典型卿相揚祖武叔仲衍基生念若賢嗣遠尚書允敬承
五、江夏金墩歷代直系先祖塋域
江夏金墩一世祖宋進士太師黃府陵在莆田市城廂區龍橋社區詩山東南麓列為莆田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江夏金墩二世祖宋進士學士黃安石塋在莆田城西雷山巷太平山東麓(被徵用)
江夏金墩三世祖宋新州府教授塋在在莆田陽門山東麓(被徵用)
泉郡安平金墩天麒黃松陵在南安楊美茂自然村茂山
泉郡金墩潘湖天麟黃權元配洪氏祖媽陵在南安福泉山金墩壽山舊有金墩衍派石牌坊一座
泉郡金墩元蒙古學教授十四致政公黃鳳字仕鳳塋在石獅侖後教授山
泉郡金墩潘湖二世黃仕龍三世黃福四世黃長遜墓碑曰潘湖黃氏祖塋在南安梅山花嶺
泉郡金墩潘湖二世黃仕虎塋在南安張坑金墩壽山
泉郡金墩潘湖五世黃真賜與胞侄進士黃寬合塋歐嶺金墩山南麓
泉郡金墩潘湖六世黃尚德八世尚書黃光升十二世卿相黃錫袞合塋於江南烏石山五劍埔金墩卿相池西側
泉郡金墩潘湖七世南安白葉鄉杏塘初祖黃天倫與次子黃日章季子黃日習孫金山縣令黃國英合塋於南安張坑大山有一對望柱在焉
泉郡金墩潘湖九世濱南公黃一魯與曾祖儒士尚德堂叔尚書黃光升曾孫卿相黃錫袞合塋於江南烏石山五劍埔金墩卿相池西側
泉郡金墩潘湖十世黃魁南與子明南公黃振宇長孫農官公黃芳琮開陽公黃志周合塋於羅裳山西南仙塔山公墓區
泉郡金墩潘湖十二世卿相公潘湖叟黃錫袞與八世尚書公葵峰黃光升六世儒士存性公黃尚德合塋於江南烏石山五劍埔金墩卿相池西側
附註:潘湖一世祖黃天麟諱權公(1271-1251年)字本經元處士贈徵仕郎在潘湖歷代祭文和木主及墓牌、所有族譜均記載黃權配洪氏、歐陽氏二夫人,前後共生3個子。 即黃權元配莆田洪氏生黃洲(少名)諱鳳公字仕鳳號潘山晚號十四政元泉郡布金院蒙古學教授是黃權長子傳石獅侖後(晉邑廿四都布金院後)與泉城文山鋪金墩,黃權經泉郡熙春鋪仕曹巷徙潘湖歐厝繼配歐陽氏生第二子仕龍傳泉城南晉江池店潘湖、第三子仕虎傳晉江青陽霞浯。莆田金墩譜記載:安平金墩始祖黃松(1269-)徙泉郡熙春鋪仕曹巷至孫輩居安平金墩即二十四歲娶莆田陳氏多生女無生男;宋末元初徙泉州城熙春鋪五十一歲繼娶方氏大管家女生良輔(1320-);而潘湖金墩始祖黃權(1271-)配歐陽氏(1322-)即潘湖一世祖黃權二十四歲在莆田娶洪氏生長子黃仕鳳(1293-1368年)少名洲諱鳳公字仕鳳晚號十四致政居石獅崙後金墩教授山字行「仕文兆啟,永元宗標,哲成章世,際同天國,庭家時宜,光明正大,仰惟前修,族昭青史,致政鳳公,侖山開基,蒙學教授;宋末元初黃權五十一歲娶歐陽氏生次子仕龍傳潘湖、季子黃仕虎傳霞浯。
六、江夏金墩潘湖黃氏族譜序
明黃光升《金墩潘湖黃氏宗譜序》
赫赫潘湖人傑地靈龍虎舊傳甲於郡南貽厥燕翼濟濟多士故秀氣之發始於四門藝植師儒自岸公而三傳為處士讞公自鞏溪而六傳宰相文正黃中庸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宋皇祐五年登鄭獬榜進士入仕後溫公薦其才除浙西提刑光祿大夫太常寺卿侍中樞密副使宰相由興化縣遊洋鞏溪徙居興化軍城西雷山巷遂為軍城黃氏初祖長子黃偊長孫黃徹宋宣和六年沈晦榜進士在嶽州著有鞏溪詩話十卷長季曾孫黃府徹季子字用藏號東美諡清惠宋孝宗隆興元年木待問榜進士江都令榮祿大夫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太師黃府公居莆田黃石沙坂金墩通直郎平海軍節度使太師諡清惠府公塋在北磨華嚴寺東配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侍講女子安石登進士翰林院學士黃豐府之兄特奏名進士元孫黃安石字公介號文衍宋紹熙四年陳亮榜進士重長孫黃近字士進號如輕玄孫長黃松少名元字本茂號天麒行千一居溫陵熙春鋪市曹巷孫輩居安平金厝次黃權少名亨字本經號天麟行千二元處士居潘湖季黃檟少名佛保字本美號天德行千七子應孫居黃石金墩黃枊字本瞻號天仰行千九居黃石沙堤黃梨字本讓號天容行千十三偕子煌居仙遊興泰鐘山黃宅重次孫遠公字士從號如軒晚號敬之宣教郎晉階校書郎居清江子二長黃棣字本常號天平行千十一居清江境下墩次黃梧字本秀號天安行千十三居新度後墩唐莆陽初祖碩卿岸公桂州刺史閩藩都鎮撫諡忠義塋在黃巷國歡寺後配趙氏邱氏唐莆陽鞏溪初祖處士獻公塋在永福縣教忠院山西麓配趙氏莆陽城西雷山巷軍城初祖中庸公太常寺卿侍中樞密副使宰相諡文正塋在教忠院山北配周敦頤妹封一品夫人莆陽黃石金墩初祖府公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榮祿大夫贈太師諡清惠配黃石桂嶺塘南陳士楚侍講長女廣誼誥封一品夫人安石公朝請郎翰林院學士文衍塋在太平山配林氏近公新州府教授塋在陽門山之原配吳氏潘湖初祖贈徵仕郎元處士天麟黃權塋在卅二都福泉山五虎朝金獅穴配貞卿洪氏秀卿歐陽氏子三仕鳳仕龍仕虎
明隆慶戊辰年仲夏望月之吉日潘湖八世孫賜進士第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刑部尚書侍經筵官致仕葵峰黃光升謹書
明榜眼黃鳳翔金墩潘湖黃氏譜序
吾黃之先出於柏翳其後陸終封國於黃因以為姓春秋之時列於會盟至漢而在江夏者為著晉永嘉中洲坂蕩衣冠入閩而我黃遷自光州之固始居於候官蓋光州在漢屬江夏郡則江夏實吾黃之自出也然世系靡得而紀雲可紀者自唐桂州剌史岸公當肅宗時歸自桂州過之莆之涵頭鄉樂其山水因居焉四傳為處士公諱讞徙莆之碧溪又六傳而為太常寺卿侍中樞密副使文正宰相公諱中庸徙莆城西又三傳而為贈太師清惠諱府公徙莆之金墩由金墩而三傳為吾初祖元處士贈徵仕郎天麟諱權公今夫潘湖自三山莆陽黃石金墩經泉郡熙春鋪仕曹巷而來溯於候官源於江夏出於固始入閩肇於黃巷迂迴匯於碧溪湖山千載也人之生必本乎祖彼其初直一人之身耳而蕃育綿至以博雅鴻儒掌之譜事夫由沂而上碧溪旁而及儒林文山之屬初祖權公傳九世至餘如水有源源之有流祖先之靈爽子姓之恩禮如對越楫滾於一堂也此篤親之情厚矣蓋古今忠以事君孝以事親廉以居官學以立身行於其躬教於子孫殫精竭思質營厚殖潘湖素來盛德鄉邦家聲巍然而裕諸後於無疆謹為序
明萬曆壬子秋八月廿二日潘湖九世孫賜進士及第資善大夫南京禮部尚書前吏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儀庭黃鳳翔此頓顙拜撰於篇端謹序
清大學士黃錫袞金墩潘湖黃氏家傳總序
潘湖去郡城十鄉許東依吟嘯西倚大橋夾九十九溪之水舟駛波淺北有一山連蜷如獅謂之獅山歐陽先祖聚於歐嶺歐祠山之趾曰潘湖歐厝後漸隨湖畔南移吾初祖處士天麟諱權公宋未由莆陽黃石之金墩經泉郡熙春鋪仕曹巷而來曰開泉初祖也徙潘湖黃厝明洪武二年即移至歐厝遂繼外祖之業也自唐常觀察倡學吾鄉歐陽詹顙應其選賢哲延生代不乏人先之澤歷久無躬後之學者舉業其中實無負於潘湖鄒魯之鄉望耶祖上崇儒重道教養並舉農耕課教大有行周仁穎師儒風辦塾館修仁穎書院不減金粟之勝明嘉靖間倭寇犯入始祖天倫避寇徵役肇居南安馬林白葉鄉北杏塘迨至一魯公從父日章與伯日休叔日習同徙漳郡嵌下金墩山俗呼金山寓宅以避倭追呼之急自是居外佔晴課雨望杏瞻蒲曾祖一魯以武科登賢書又殉於外雖欲祭祀然況有譜中失志後世難免有無數典忘之譏祖魁南仁穎書院山長孝行甚嘉誠能無改父之志積善行仁孝不倦生平泯艱角喁喁然與湖口俗呼餬口房族人為伍鄰鄉愛重者於是天以善報父振宇自白鶴山歸籍祖上玉桂丹青甲第榮也眾謂祖德餘香之傳耳與族人汶汶交遊絕無間言長有序朋友有信持躬自是鄉人敬之至尊之至也預知其能克昌厥後矣祖雖力農然性能嗜遇士人而起悉心儒學敬課諸子孫而勤學敦書朝夕端篤早暮弗遑壯志彌堅老不倦宜乎壽亭遐齡年釣渭詩曰俾爾昌而熾學能壽而富有如斯夫也無奈寓居南安白葉龍山杏塘地薄人稀子孫三代單丁過世皆南安產也遂以南安之南為祖之名即濱南魁南明南號之然曾祖一魯武出白葉鄉人鮮曉潘湖世有所謂華廡官者乃仁穎光升鳳翔三公也曾祖濱南公出金湖寓漳郡南靖嵌下金墩山發憤敦書欽賜武功大夫鶴立雞群祖父魁南公千戶世襲嫡父明南公旋自返鄉至餘餘稍長即入仁穎書院受知於塾師湯晴嶺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門宵燈課雨後出家復拜於梨洲皇恩在上厚賜於餘餘幸以報國也嫡是胞弟明袞年幼多病乎得神醫幸而存也居筍溪王宮金墩次弟曇袞則留事父母微憾者不及曾祖一見耳然貽厥孫謀以燕翼子潘湖源深流遠矣徹府安石祖子孫三世皆進士而天麟黃權八九世裔孫光升鳳翔文武巍科蟬聯於桂顯於皇明今家馨傳之以垂永徽巍俾益奮日孝於行以光大先祖之遺規志所欲酬鬱為虹緋簪纓輩出達之家扉吾祖潘湖之黃出自三山莆陽金墩望族乃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榮祿大夫太師清惠諱府公派下譜創中外有聲刑部尚書大宗伯光升公餘棲息之暇纂輯天麟諱權公下派諸裔搜羅故實續成焉謀茲族人將鍥以示後而屬潘湖十二世孫清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旋理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潘湖叟黃錫袞頓顙拜撰序其譜端
清黃朝荷潘湖杏塘金墩黃氏譜序
溯吾杏塘黃氏初祖為潘湖七世祖金山公諱天倫派下其上遠至有熊氏軒轅後裔春申君歇公為相愛賢天下門士墨客雲集三千子孫散之四方古黃國者潢川江夏漢興淮河陽夏者霸公入谷為二百石吏轉遷穎川太守位至丞相封建成侯子思侯名賞繼為關內都尉賞子忠侯名輔繼為衛尉九卿傳爵六世明帝有江夏人香公以文學孝行益名贈尚書令子瓊公為尚書僕射父子名重朝庭時京師為之語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聲譽江夏郡瓊公孫琬公亦能以文學世其家官五官郎中將太尉晉有閩國公晉安郡守元方入閩居福唐黃巷唐有開國公諡忠義岸公之裔後唐丁亥科仁穎公榮登狀元端明殿掌院學士從兄璞公一門五學士子仁澤公唐乾寧乙卯科武狀元善文能武為節度判官至大宋又有岸公之後廣東岡州初祖由公字居正號盤野居士江蘇長洲人宋淳熙八年狀元歷官至刑部尚書兼直學士配胡氏巫氏二夫人居岡州者皆巫氏夫人出於南雄珠璣巷卒贈少師墓在吳縣鄧尉山簪纓世濟有龍嶼祿公裔定公道山碣公裔樸公俱登狀元甲第顯名系出福州晉安郡太守彥豐公哲裔北宋軍城始祖侍中樞密副使諡文正宰相中庸公孫徹公登進士為平江令其弟龍公登進士為龍溪令而吾潘湖黃氏則源自江夏金墩黃氏族初祖宋進士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太師廉伯諡清惠府公翰林院學士安石公俱父子俱登進士宋潭州知府豐公子燾公勳公兄弟皆進士教授迨至明戶刑二部尚書葵峰光升公榜眼南京禮部尚書儀庭鳳翔公禮部尚書易庵汝良公武狀元南京兵部尚書鎮武鉞公清乾隆振邦公南京大總督清潘湖叟錫袞公東閣大學士武英殿學士出將入相文豪一龍父子進士吾初祖天倫號金山源自泉城南卅五都之潘湖湖口尚德公次子明嘉靖初寇亂行貨避居漳郡南靖嵌下金墩山俗呼金山配嵌下白石林氏俱以詩名世胤繁興嗚呼江夏金墩黃氏望族源遠流長星分野處散居四海其初一人之身分而至於萬人之身秀者士而樸者為農為工為賈無以窮盡若夫積也不厚則流也不遠安望其散居南洋能悉世代裔孫知由一人之身而傳之衍之有祖猶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水有源則流長木有本則枝茂人能積德子孫自蕃統集昔吾族之譜昭穆嘗鑑湖西而非湖西也吾祖金墩黃氏祖譜而閱之金山天倫公派下諸裔世系明晰歷歷在目溯祖德緬先人繼家業承家規畢生搜求訛者正之缺者補之以實傳後殆不無小補也謹以為序
清乾隆乙未年仲秋之吉日南安潘湖杏塘文魁前禮部主事黃朝荷拜撰續修
爪哇島江夏堂福建金墩黃氏續修譜序
吾黃之先出於伯益其後陸終受封黃國以此為姓春秋之時肇於潢川故城西至漢在江夏為著晉永嘉中洲坂蕩衣冠入閩而吾軍城金墩黃之上源自光州之固始居於候官蓋光州在漢屬江夏郡然世系可紀者自唐桂州剌史岸公當肅宗時歸自桂州過之莆陽黃巷樂其山水遂居焉四傳為處士公諱讞公徙莆之碧溪又六傳而為太常寺卿侍中樞密副使諡文正宰相公諱中庸徙軍城府西巷又三傳而為諡清惠太師諱府徙黃石之金墩由此三傳則為吾初祖處士天麟諱權公今夫潘湖自三山莆陽黃石金墩經泉郡熙春鋪仕曹巷而來溯於福州烏石山黃巷源於江夏出於固始入閩於黃巷迂迴匯於碧溪湖山千載也人之生必本乎祖彼其初一人之身耳而蕃育綿至興化軍城西以博雅鴻儒掌之譜也吾爪哇島拉森金墩祖興祥諱錫來父集仁字進鐸系泉南潘湖初祖處士天麟諱權公六世湖口尚德公次子天倫明嘉靖初寇亂徙南安白葉鄉杏塘後行貨漳郡避寇徵役寓南靖嵌下金墩山俗呼金山承祖地閩親潘湖金墩湖口黃氏族親之囑篤親之情厚餘侄自達爪哇島華族民協商會律師吾渭源朝買奉行孔教之禮儀冀忠以事君孝以事親廉以居官學以立身行於其躬教於子孫謹記旅居拉森猶吾境日久南望思故鄉晨昏莫忘潘湖宗朝夕須薦祖德香但願金墩祖庇蔭俾吾渭源子孫昌祖厝聯曰御賜卿相揚祖武英賢尚書允敬承歷白葉叄代單丁元振宇魁南一魯花開田洋紅六桂甲第餘香碧九溪正本清源金墩水秋實稻香潘湖山相國錫袞志商第得福華廟本經家承先哲書香滿堂存祖德忠孝齊全外聯曰烏石五劍埔開陽六龍泉恭肅承祖志文簡繼歐風潘湖元本經田洋清世質光升尚書明錫袞相國清仁穎狀元鄉肇盛宰相堂吾潘湖素來盛德相邦家聲巍然光前裕後以期萬代子孫身居海外勿忘祖根知其所出而屬金墩潘湖元處士天麟黃權二十世孫黃渭源黃朝買華族民國庚辰年春闈之吉仝頓顙拜撰序於譜端
七、江夏金墩潘湖黃氏家傳
黃光升字明舉號葵峰明潘湖臨漳人父黃綬諱茂明明嘉靖七年舉人嘉靖八年聯捷進士官至刑部尚書隆慶四年欽賜御匾尚書允敬承馳驛致仕回歸潘湖臨漳耋年著書立說於南安葵山董埔一海瑞直諫案營護海瑞甚力二嚴嵩父子不法案三是楊選失城案萬曆十四年卒賜祭葬贈太子少保諡恭肅子喬棟以蔭授臨安知府題獨鶴驛詩曰幾時獨鶴凌宵去古驛空餘獨鶴名野樹懸雲時出沒荒村帶雨遞分明山深鳥雜徵夫語水暗蛙連戍鼓鳴萬鄉馳驅春又晚悽然長起故國情行周文德青天白日甲第儒業昭華史書閩自唐歐陽詹始舉甲第進士文章卓然聲名籍著為世所重後有慕詹者繼以仕進能文者必言歐陽公詹而能學者必言黃公仁穎
黃鳳翔少名鳳翥字鳴周號儀庭晚號止庵別號田亭山人祖籍潘湖生於泉州城內熙春鋪市曹巷黃宅明嘉靖四十年舉人隆慶二年榜眼及第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以養親歸黃鳳翔田亭草詩集有故鄉秋詠秋風似送讀書聲遺蹟靈巖結構成甲第當年龍虎榜湖山千古薜蘿情朝看野色連雲起夜落燈花帶月明為有孫支傳世業青苔那許鎖柴荊萬曆四十二年甲寅卒於泉州府城年七十有六墓在泉州東郊田頭亭下路虎頭山南麓天啟初賜諡文簡
黃國英諱文豪號龍山父日休諡安逸季子公生於漳郡由海澄縣學寄籍南靖嵌下金墩山俗呼金山明嘉靖壬午年十一月十五日生明嘉靖丙辰年聯捷進士歷官工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因忤權貴遷湖南金山縣令嘗督壽陵及三殿工程清白自厲杜絕弊竇有治績晉廉州知府著有黃龍山淪泉集詠土樓詩明嘉靖壬戌秋滄泉黃公繇工部郎奉命來守廉厥冬抵任越年癸亥冬十月十四日回金山縣衙以勞卒於官享年四十有二葬於南安福泉山金墩壽山闔郡士民莫不哭之慟公櫬既歸思公不可復也配張氏恭人幼子一龍一虎因援峴山故事為墮淚碑以寓哀慕之黃龍山詩集公詩曰潘湖祖尚德安逸避寇居行貨龍溪衙金山褰嵌下衣錦路遙辛袞服孝德心曩家慈父母世澤永無疆因寇亂張氏恭人偕二叔國薴攜兩幼子崇德崇吉自漳郡南靖嵌下金山寓宅徙泉南三十都娘媽橋池頭遂家焉配澄海邑諸生贈行人張師洛妹生於明嘉靖癸未八月初一日卒於萬曆壬午十二月卅日壽六十塋於泉南杞後山龍蝦出海穴而公祖天倫孟叔日章仲叔日習侄金山縣正堂封太守龍山黃公合塋於泉南卅二都福泉大山金墩壽山坐申向寅五虎朝金獅穴舊有望柱石羊石虎在焉
黃一龍少名崇德榜名字鱗伯號峭直殿試同名御用潘湖故鄉歐陽詹龍虎榜遂賜兄弟一龍一虎系出北宋興化軍城宰相黃中庸裔孫明福建分巡漳南道周賢宣為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一百一十一名湖南金山縣令官終廣東廉州府知府龍山公因泉郡西浮橋一舉子國英同名欽賜榜名文豪長裔居加洋池頭次一虎少名崇吉字鱗叔號樸直與母守居泉南三十都楊坂橋池頭出繼加洋池頭長叔國華為嗣祠前有父子進士石牌坊後因兵火將海澄縣城東泗鄉西路徑口保坐東北向南偏西一進三開間帶圍牆門亭建制將此舊宅售予浦西黃氏故金墩潘湖祖天倫孟叔日章仲叔日習侄金山縣正堂封太守龍山黃公合塋墓志銘有載
黃士藻字宗素號金庵晚號金墩逸人南安洪瀨街金墩初祖潘湖六世尚德裔儒士黃心宇孫崇禎庚午舉人甲戌進士由泉州府學歷官南京戶部主事清兵入京慨時事蜩沸遂隨潘湖叟清東閣武英殿大學士錫袞黃公隱居起鳳山以讀書釣魚為樂清順治三年歸鄉倡建洪瀨金墩心宇黃公小宗扶貧濟困有益閭鄉分守廣西布政司參政以太常寺卿致仕建洪瀨金墩書院仰為山長人稱金逸人墓在南安洪瀨金墩山臥牛穴
黃應甲字汝第號凌雲尚義五子徙隨父青陽山凌雲坊金墩宮潘湖東庫三房元處士天麟黃權七世孫明代將領以潯梧左參將隨俞大猷討平韋銀豹萬曆五年升任浙江總兵官後改廣東總兵平定龍川鮑時秀兵變梁本豪兵變明隆慶中以潯梧左參將從俞大猷討平韋銀豹進秩二等萬曆五年屢遷浙江總兵官改鎮廣東龍川鮑時秀者妻杜氏有妖術乃據義都緱嶺立二十四方大總自號無敵峒王既降復反應甲討平延戶蘇觀升周才雄招亡命數千人縱掠雷廉間殺斷州千戶田治應甲率五軍並進生擒觀才雄斬顙四百餘級其黨縛酋長陳泉以降未幾梁本豪亂本豪故曾一本黨亦延戶也一本誅竄海中習水戰遠通西洋且結倭兵為助殺千戶掠通判以去萬曆十年六月總督陳瑞與應甲謀分水軍二南駐老萬山備倭東駐虎門備延別以兩軍備外海兩軍扼要害水軍沈延舟二十生擒本豪諸軍競進大破之石茅洲賊復奔潭洲沙灣聚舟二百及倭舟十相掎角諸將合追先後俘斬千六百有奇沈其舟二百餘撫降者二千五百帝為告郊廟大行敘賚應甲等進秩有差他倭寇瓊崖應甲斬顙二百餘奪其舟再賜金旋入僉左軍府罷歸配杜氏誥封一品夫人卒七十有三子二長榮南配王氏居青陽山凌雲坊金墩宅次子華南贅謝氏徙居楚地安徽懷寧金墩
黃錫袞又名炳朱字宗麟號肇盛晚號潘湖叟明末清初潘湖人湖口尚德天倫房黃權十二世孫曾祖濱南一魯祖仁穎書院山長黃魁南父明南黃振宇於明崇禎十二年舉人崇禎十三年庚辰聯第會元三甲第十五名進士初授廣西思恩府推官後因忤馬士英亂政晉巡撫不赴入清復考選庶吉士累官清武英殿總裁官清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旋任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街掌兵部事清康熙三十八年十月以大學士銜在籍調用致仕歸鄉欽賜御匾卿相揚祖武甲第頌詩曰詹為閩文祖後賢者皆其屬孫詹為閩文宗後賢者皆其弟子清康熙四十六年五月卒於家年八十七誥贈太子太傅柱國光祿大夫諡文僖賜祭葬配姚啟聖妹啟桑封正一品衛國夫人墓在晉江一都鐵灶山法藏寺西南近處塋朝潘湖長妹適翰林院學士富鴻基次妹麗朱適潯海衙口施君大宣子琅
《清康熙玄燁皇帝誥命潘湖叟黃卿相公三道聖旨》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 君臣之篤匪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弘褒錫袞之恩爾振宇乃卿相黃錫袞之父善積於身祥開厥後教子著義方之潘湖金墩家訓傅家裕堂構之遺茲以覃恩贈爾卿相揚祖武錫之誥命於密助聖祖主政於朝殊榮必逮於所親寵命光夫有子承茲優渥永庇忠勤 制曰奉職在公嘉勞之有自推恩將母宜錫典之攸隆爾卿相黃錫袞母徐氏壺範宜家夙協承筐嫩以儷國載昭盡獲之芳茲以覃恩贈爾為衛國夫人於戲彰淑德於不瑕式榮麒麟服膺寵命之有赫永賁泉壚諡孝慈 康熙九年戊戌十月初九日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 同孝維君良臣錫袞弘昭報本教忠自祖服官敬用承家爾魁南乃卿相黃錫袞之祖父道在祝躬爰被絲綸之重志存作室式弘堂構之遺茲以覃恩贈爾為光祿大夫卿相錫之誥命於聖恩逮所生彌彰賢之美榮施益彰燕冀之庥 制曰推恩將祖母弘施錫袞之仁移孝作忠均切顯揚之念屬東閣大學士加五級黃錫袞祖母陳氏愛孫能勞篤義方於杼柚相夫克順端令於閨闈茲以覃恩贈爾為正一品衛國夫人於麒麟服昭榮韋荷廷綸之寵熊凡遺教永流泉壤之輝諡勤慈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 錫袞推恩朝廷之大典分猷亮採臣子之天麟諱權公十二世孫爾武功大夫一魯乃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黃錫袞之曾祖父職任卿相燻德宏才杜稷閣老清廉克彰乎庶事慈惠允著於平撫三藩平臺榮績慶典欣達新綸榮賁茲以覃恩授爾為特進光祿大夫錫之誥命於戰弘敖章服之榮用勵靖共之誼茲寵命懋乃嘉猷制曰恪共奉職良臣既殫厥心貞順宜家曾祖一魯爰從其曾孫貴爾以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潘湖叟黃錫袞曾祖母陳氏含章協德令儀鳳著於閨闈黽勉同心內治相成於鳳夜茲以覃恩贈爾為正一品衛國夫人戰龍載德渙用褒敬之德勤欽承益勵柔嘉之則諡勤惠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廿五日
黃立本字克學號金湖清臺灣淡水艋岬金湖人祖籍泉州城南三十五都潘湖湖口長房黃立本儒士志夏長子芳琮長孫錫袞曾孫恩貢生歷官臺北府學訓導大興順天府同知康熙六十一年任臺灣知府雍正二年以中憲大夫致仕在籍調用乾隆壽八十有五葬於淡水艋岬忠山之原
黃朝荷榜名初名朝烏字克蓮號金塘清乾隆壬午科舉人明杏塘三房日習玄孫文魁選禮部主事革除食儀番役門禮諸陋習耿直執著解俸囊修天倫公祖厝及開泉金墩壽山祖陵與宇雅武魁前仙遊縣同知修臺灣潘湖金山黃公譜拜撰金墩祖祠聯曰黃府進士四尚書金墩入閣二相國興社學置義田濟貧寒護桑梓鄉人德之題曰金墩潘湖杏塘家聲大日休日章日習世澤長
黃捷高字穆楫號金雅杏塘日習十世孫清鹹豐壬子年恩科武魁舉人初授仙遊同知置學田修祖宅修譜曰吾族系出杏塘初祖天倫公派下避寇行貨漳郡寄籍南靖嵌下金墩山而俗呼金山蓋勿忘祖也伏念祖德重茂績紀於慨然引為已任追孝風誠孚於族而率親也修祖譜曰吾族系出金墩黃府太師宜俎豆恩承潘湖龍榜卿相毓簪纓經日邁月徵永念天倫肇基業春雨秋霜常思本經開泉祖為人端厚置農田修水利建埤塘樂善好施率族修葺南安張坑福泉大山開泉金墩壽山洪氏祖媽陵敦親睦族鄉人受其恩德而祀之
黃忠理字穆札昭淳長子清道光庚戌年恩貢生仙遊縣教諭卒於家生喜交遊學門人如雲家有盈餘以助族戚執教學博與吾祖泉南諸先賢清初洪瀨街金墩進士太常寺卿士藻廷旦繩武漳州府教授世德朝圭皆鄉飲大賓多聞人
八、潘湖杏塘金墩黃氏歷代世恩
1、歷代進士
黃府 金墩一世祖徹季子宋隆興癸未進士官平海軍節度使榮祿大夫副都統太師
黃安石 金墩府子宋紹熙癸丑進士館閣校勘翰林學士
黃應 金墩八世孫明永樂甲申進士官浙江龍遊知縣
黃銘 金墩十世孫明弘治癸丑年進士官戶部主事
黃榮 金墩十世孫黃銘弟弘治癸丑年進士官桂林知府
黃寬 金墩十世孫明成化壬辰進士浙江刑部僉事
黃光升 金墩十一世孫綬長子嘉靖已醜進士官刑部尚書
黃金大治長子 金墩一世孫明嘉靖癸未年進士官刑部主事
黃國英諱文豪號龍山 金墩十二世孫日休季子明嘉靖丙辰年聯捷進士由漳州府學湖南金山縣令晉廉州知府越年卒於官
黃鳳翔 金墩十二世孫隆慶戊辰年榜眼南京禮部尚書
黃一龍初名崇德字鱗伯號峭直 金墩十三世孫龍山公長子明萬曆乙丑進士官粵東御史
黃琰 金墩十三世孫光升孫明萬曆戌戊進士官南海知縣戶部主事
黃潤中 金墩十三世孫鳳翔子明崇禎丁丑進士官禮部員外郎學憲
黃灝中 金墩十三世孫鳳翔子順治已醜進士官浦江知縣
黃熙胤 金墩十四世孫鳳翔孫崇禎辛未進士官清兵部侍郎
黃徽胤 金墩十四世孫明崇禎丁丑年進士官兵部左侍郎
黃景胤 金墩十四世孫鳳翔孫明崇禎辛未進士官戶部郎中
黃錫袞 金墩十五世孫明崇禎庚辰進士官東閣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
黃志遴 金墩十五世孫鳳翔曾孫清順治乙酉進士官湖廣左布政使
黃志煥 金墩十五世孫康熙十二年癸丑科官清內閣中書
黃士藻 金墩十五世孫南安洪賴街金墩心宇從兄明崇禎甲戌進士官南京戶部主事太常寺卿
黃甲 金墩十八世孫惠邑龍山尾厝南明隆武丙戌進士官御營護駕參將錦衣衛指揮同知諡忠勇
黃世德 金墩十八世孫中庸廿一世孫清乾隆已醜進士官漳州府教授
黃鏡涵 永寧衛清康熙鄉進士官奉政大夫戶部主事
黃基遠 永寧隍城南門海埭頭清康熙間銅山總兵光祿大夫左都督
黃裳華 臺灣淡水清光緒丁丑補錄進士官戶部主事臺灣府同知
2、歷代舉人
黃昶 潘湖學士公廣信知府黃永子字伯暢宣德丙午舉人官海陽知縣
黃廷楫 金墩文漢子明嘉靖丙午舉人官雲南提舉
黃喬植 金墩光升次子明嘉靖甲子舉人官府同知
黃金 金墩明隆慶庚午舉人官南康知縣
黃烺 金墩明萬曆已卯舉人官膠州知州
黃爟 金墩明萬曆戊子舉人官都察院司務
黃鐸 金墩鳳翔侄萬曆辛卯舉人官獲嘉知縣
黃維垓 金墩天啟丁卯舉人湯溪知縣
黃廷旦 字禎甫明崇禎九年丙子科舉人杏塘黃日習仲孫官禮部郎中居金莊
黃志美 明崇禎已卯舉人官高州知府
黃履曾 惠邑金墩山中厝南明隆武丙戌舉人官永福縣丞
黃志長 清康熙乙酉舉人亞魁
黃德嵩 清康熙辛卯舉人
黃之綱 清康熙甲午舉人
黃之錄 清順治丁酉舉人官大理知府
黃裴 清康熙甲子舉人官長汀教諭
黃寅亮 清康熙已卯舉人官福州漳州府教授
黃圖鞏 清康熙丙午舉人官靳縣知縣
黃月丹 清雍正壬子舉人
黃朝荷 初名朝烏居杏塘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科舉人文魁官至禮部主事
黃捷高 清鹹豐二年壬子年武科舉人仙遊縣參軍副堂
3、歷代貢生
黃惟衷 金墩八世孫貢生明廣東崖州府感恩縣主簿
黃鵬江 金墩九世孫貢生明浙江寧波府同知
黃陽和 金墩九世孫貢生明雲南新興州知州
黃晟 金墩九世孫官府照磨
黃誠軒 金墩十世孫貢生清長樂南靖縣學教諭
黃綬 金墩十世孫明弘治貢生官萬載教諭
黃應甲 金墩十世孫喬升弟明嘉靖武貢生累官總兵
黃光慶 金墩十一世孫嘉靖貢生官江寧教諭
黃光霽 金墩十一世孫明嘉靖貢生官廣東按察司照磨
黃喬棟 金墩十二世孫嘉靖以父光升蔭補雲南臨安知府
黃喬棠 金墩十二世孫光升季子蔭補府同知光祿寺署正
黃喬柱 金墩十二世孫明嘉靖貢生官廣東按察司經歷
黃喬松 金墩十二世孫明嘉靖貢生涇縣主簿
黃喬遠 金墩十二世孫萬曆貢生官吳縣縣丞
黃煜 金墩十三世孫天啟行伍西安副將
黃熉 金墩十三世孫天啟貢生官肇慶府教授
黃禎胤 金墩十四世孫鳳翔長孫康熙恩貢祖蔭和曲知府
黃杰 金墩十四世孫顥中子歲貢以蔭補官長沙知府
黃琮 金墩十四世孫顥中子歲貢工部主事
黃昱 金墩十四世孫顥中子行伍官靖遠副將
黃明袞 金墩十五世孫崇禎已卯貢生增城知縣監察御史
黃曇袞 金墩十五世孫恩貢生廣東汕頭金墩教諭
黃耀袞 金墩十五世孫萬曆乙未恩貢生光祿寺卿
黃廷旦 金墩十五世孫歲萬曆辛丑貢生平和縣教諭
黃志璋 金墩十五世孫徽胤子官分守洮岷隴右道道員
黃志奭 金墩十五世孫景胤子官州同知
黃志延 金墩十五世孫熙胤子官通政司經歷
黃志源 金墩十五世孫廣西都司經歷
黃志濂 金墩十五世孫廣西都司經歷
黃芳琮 金墩十六世孫錫袞長子恩貢生父蔭農官
黃道泰金墩十七世孫歲貢普寧陽山知縣
黃孫謀 金墩十七世孫行伍清福建水師中軍營千總
黃必成 金墩十七世孫直隸懷柔都司
黃必第 金墩十七世孫恩貢生居臺灣
黃之猷 金墩十七世孫恩貢生居臺灣
黃忠理 金墩十八世孫清道光庚戌年恩貢生仙遊縣教諭
黃拱辰 金墩十八世孫清同治元年貢生行伍官前營把總
黃紹周 金墩十八世孫貢生清國子監學政
黃邦榮 金墩十九世孫清同治官中營千把總
黃泰鑑 金墩二十世孫光升嫡裔清光緒恩貢生晉江學正
黃紫湖 金墩廿一世孫貢生清臺灣鳳山知縣
4、歷代封蔭
黃一魯 武功大夫以曾孫明袞錫袞貴贈監察御史贈光祿大夫太子太傅東閣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
黃魁南 文林郎以孫明袞錫袞貴贈監察御史晉階光祿大夫太子太傅東閣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
黃振宇 以子明袞錫袞貴封監察御史晉階光祿大夫太子太傅東閣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
黃正中 庠生以子楨允貴贈奉直大夫
黃質中 庠生以子熙孕貴封承德郎禮部主事復以孫志遴貴贈通奉大夫湖廣左布政使
黃浤中 副貢生以子景孕貴贈奉政大夫
黃瀚中 以子徽孕貴贈中大夫太僕寺卿兵部左侍郎
黃灝中 浦江知縣以第五子傑貴贈奉政大夫復以第六子昱貴累贈榮祿大夫
黃熙孕 有傳原封中大夫太僕寺卿以子志遴貴封通奉大夫湖廣左布政使
黃芳琮 以父錫袞大學士蔭授農事散官
黃志商 以祖錫袞大學士蔭授例事散官
黃御英 以曾祖錫袞大學士蔭授國學生
黃揚騰 歲貢生以孫世德貴貤贈文林郎漳州府學教授
黃錫爵 諸生以子世德貴贈文林郎漳州府學教授
黃家榮 以孫際清遵例急公貤贈儒林郎
黃學欽 以子際盛貴貤贈修職佐郎上杭縣學訓導復以子際清遵例急公贈儒林郎
黃易周 庠生以孫拱辰提標前營把總貤贈奮武郎
黃家俊 以子拱辰提標前營把總封奮武郎
黃雲韶 以孫人龍貴貤贈文林郎福寧府學教授
黃升國 以子人龍貴貤贈修職郎晉贈文林郎福寧府學教授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海絲人文史跡——金墩黃森屏蘇丹祠遺址位於晉江市安海鎮鴻塔社區水心亭西側佔地總面積1000平方米(該地四至:東鄰水心亭,西近安平橋,南毗鴻江路,北至水心苑)其總建築面積(3層6廳12室)計3000平方米歇山式祠館(系明初安平金厝長房黃森屏諱元壽出生地:明初雲南總兵汶萊開國國王金墩黃森屏蘇丹祠),建成後將成為聯結晉江與汶萊王室促進「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支撐點,中國晉江與汶萊王室友好往來和交流的重要海絲名人景觀。建築物面積:3000平方米。使用功能:據《安平金墩黃氏宗譜》與《明史》載黃森屏諱元壽(1339-1408年)字昌年號熙春諡忠順。元末明初安海金厝人,該祠建於明永樂十五年秋由明泉州知府方圓與馬三保鄭和倡建,遺址在安平水心亭西後廢於明末兵火。復原重建擬突出東南亞海絲文化特色,陳列黃森屏諱元壽生前史料和系列珍貴文物,充分展示海絲名人黃森屏諱元壽的人生軌跡與家國情懷,成為傳承晉江海絲文化、加深中國和汶萊傳統友誼的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5、《金墩黃氏祖祠建置志》先期浙江湖州教授學古諱勝公祭其事;明洪武戊寅年秋,廣信知府翰林學士永公復修金墩廟,古讀書亭,鳩集倡建祠宇,以祀始祖宋隆興進士、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榮祿大夫贈太師諡清惠黃府公在天之靈。逢年正月初四日,金墩清江沙堤仙遊鐘山溪邊龍塘珠坑平海沙坂等族子姓詣祠,拜謁祖先敬致祭嗣,祠在府城東南景德裡黃石金墩,坐小山之原。而朝九華山堂水與金墩廟相望,塑清惠黃府神像,配像讚。歲時頂禮,越明迄清後圮,明嘉靖已醜裔孫刑部尚書光升公,增建讀書亭與雪庵寺毗鄰;明萬曆甲午裔孫南京禮部尚書鳳翔公,重修金墩祖祠;明崇禎庚辰裔孫禮部尚書汝良公,以逢年正月初四日為忌辰,鳩集七房子姓金身董其事;役風雨罔或間,葺之堂構聿新,致祭嗣合請杭州右衛軍克謙公。後福州儒士震旦公,捐俸配享置祀田塑長沙縣君陳夫人神像於金墩祖祠。歲時頂禮,俾奉香火,並致族孫陽泰書,族長樾文,以供祀事。是祠也,吾清惠太師府公七房之鼻祖,福德隆矣!金墩其沮漆也!所以明參憲景星公贖地,倡建大宗至出,太恭人之養贍供役。大清定鼎,國朝福州金墩震旦公,捐貲助修南宮桂茂,自此門閭高且大,訖尊大人力也。厥後,武狀元南京兵部尚書黃鋮與金墩族長庠士寅候公續葺。順治乙未舉人湯溪知縣黃維垓續修;康熙庚戌壞於雨草,裔孫東閣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尚書銜潘湖叟錫袞公,集眾捐俸修葺,棟梁藉以不墮。壬戌,浙江金墩錢塘武林裡黃氏裔孫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機公,慨然引為已任,鳩拓建祀田配享。乾隆壬戌,裔孫漳州府教授世德公金墩向春公,重修復拓祖祠曠地,增構金墩宮,以供祀事。壬午,祖祠落成告竣。是祠也,建以報先賢宗功祖德;而七房子孫,修之溯之水源本木以追遠,合族者也。近遠七房,枝繁葉茂長翠焉!以蔭七房賢能接踵而起,世胄蜚聲,實維英靈疊振,光家邦而耀閭裡。溯吾府公,原系宗嫡,自鼎建祖祠,固守祖居三房裔孫,增擴聿新效力尤多,循牆傴倭糜是粥。第恐風雨剝蝕久,復漫漶爰志其概,俾後人謁祖之有所考,繼之葺之新之,則先祖贈太師清惠黃府太師公,千秋萬載書香永存不退。時值民國庚申正月初四日卯時,太師清惠黃府公八百華辰,面金墩七房人文景運於無窮,不亦偉哉!祠成請志於餘,餘復綴語於此,爰以為志,以垂後昆。
清賜進士翰林院編修軍機章京總領金墩黃彥鴻謹識
九、歷代修譜紀年
明洪武十五年春金墩七世孫廣信知府學士公黃永續修
明永樂五年春金墩七世孫進士龍遊知縣紫帽山黃坂金墩初祖黃應續修
明嘉靖十四年冬金墩十一世孫刑部尚書黃光升公續修
明萬曆廿一年仲秋金墩十二世孫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公續修
清康熙九年仲秋金墩十五世孫東閣武英殿大學士兼尚書銜潘湖叟黃錫袞公續
清乾隆卅年仲秋金墩十八世孫進士漳州府教授黃世德公續修
清乾隆乙未年仲秋之吉日南安白葉鄉杏塘金墩文魁前禮部主事黃朝荷拜撰續修
清光緒庚子年仲秋南安白葉鄉杏塘天倫公裔孫漉港埔心和泰行黃聯登進士黃裳華仝修
爪哇島江夏堂金墩二十世孫黃渭源黃朝買民國庚辰年望月之吉日仝修
爪哇島華族民國五十五年春金墩廿四世孫潘湖印尼國務部長黃自達續修
十、金墩潘湖金山黃氏一至二十世世系
一世 天麟 諱權公少名亨字本經行千二元處士贈徵仕郎近公次子宋進士莆田黃石金墩始祖太師黃府公四世孫由莆陽黃石金墩經泉郡熙春鋪仕曹巷徙泉城南潘湖歐祠山黃厝其曾孫福祿壽香英五人明洪武二年移居潘湖歐厝接歐陽氏外祖業捐銀重修潘湖黃氏宗祠仁穎書院名後帶觀字立碑為記以長子鳳貴馳贈郡教授徵仕郎宋度宗鹹淳辛未年正月初九年子時生元順帝至正辛卯年九月初二酉時卒葬觀音疊座穴坐乙向辛兼卯酉元配洪氏貞卿贈孺人生於南宋度鹹淳壬申年正月二十日申時卒先居熙春鋪市曹巷後隨長子黃鳳居泉郡布金院後元順帝至元乙亥年十月十三日亥時卒葬南安卅二都福泉山坐申向寅矧兩肩垂落山水繞抱有情風氣藏聚龍旺穴尊朝端從美真吉地也俗呼金墩壽山中壙洪氏祖媽一棺一槨季子仕虎孫香公伯元玄元曾孫長生玄孫昶公加洋日休杏塘日習凡八壙附焉舊有山門金墩衍派坊一座在焉繼配歐陽氏秀卿封孺人元成宗大德丁酉年四月廿三日辰時生元順帝至正乙巳年十二月十二日巳時卒子三長鳳公洪氏出因仕於泉郡布金院遂居焉次仕龍居潘湖季仕虎居霞浯俱歐陽氏出
二世 鳳公 天麟諱權長子乳名洲字仕鳳號潘山晚號十四致政洪氏出近公長孫元配洪氏貞卿孺人出以祖新州府學教授世襲薦授泉郡布金院蒙古學教授徵仕郎元世祖至元癸已年五月二十日子時生由莆田金墩徙泉郡熙春鋪仕曹巷明太祖洪武戊申年十一月十四日申時卒元順帝至正甲午十四年致政歸鳳公晚號由此名也塋在晉邑二十四都金墩教授山坐辰向戌兼乙辛配吳氏封宜人分衍晉邑二十四都侖山卅五都下輦歐祠山子二祼公福公
仕龍權公次子字原慈又字希亮號湖山歐陽氏出國學生泉郡名醫後抵京都為御醫元英宗至治辛酉年七月廿二日酉時生明成祖永樂丁亥年十二月初七日亥時卒歿於京邸遺骸遷回故鄉塋於新門外三十三都紫帽雞籠山穴坐未向兼醜配張氏鄭氏封孺人子五福公祿公壽公香公英公
仕虎權公三子字希谷又字原善晚號太新歐陽氏出分衍霞浯鄉賣域厝侖蒼園美彭江縣鍾會元英宗至治壬戌年七月廿八日申時生明永樂庚寅年二月初七日亥時卒配陳氏贈孺人葬南安卅二都福泉大山觀音疊座穴坐申向寅於金墩開泉洪氏祖媽陵五壙右側子四長君章次伯元季玄元四玄才
三世 祼公 仕鳳長子字顏祥號明齋晚號明室元仁宗延祐乙卯年五月廿一日卯時生明太祖洪武戊辰年十二月十四日子時卒配王氏隨父居廿四都侖後子四
智公晉公習公早夭旨公入布金院為僧
福公乳名房字顏吉號頤齋鳳次子元仁宗延祐丁巳年三月十五日寅時生明太祖洪武戊辰年十二月廿八日丑時卒配賴氏孫氏塋於烏石山天鵝煦卵穴子賢公
福觀祖名均玉仕龍長子字永錫號宣毅以次子永貴馳贈戶部員外郎公少穎異急公好義代父以耆宿執國賦卒於京邸殉於外元順帝至正辛卯年十月廿五日卯時生明太祖洪武丁卯年十一月十五日卯時卒福暨元配馬氏孺人塋在紫帽雞籠山以衣冠當公骸附靈於父左畔坐未向兼醜傳潘湖臨漳及永春儒林鄉泉州伍堡新門街祠堂巷子三長遜永公長生
祿公仕龍次子字均寶又字永崇號鳳泉臨漳元順帝至正癸巳年二月十二日巳時生明成祖明成祖永樂癸卯年三月十一日卯時卒傳本鄉井頭房子三長顯文徙臨漳獅頭山次顯章移本邑憲臺廟內靈水車厝黃厝三顯奇徙居臺灣祖媽宮後
壽公仕龍三子字均夏又字永昌號棲叟元順帝至正乙未年六月初十日子時生明成祖永樂癸卯年十月初三日卯時卒以長伯父仕鳳萌授鄉飲大賓塋在亭店李厝山配李氏封孺人傳陳埭奄上俗呼金庵衍後坑石頭街尾山法石
香公仕龍四子字均復又字永斌號直善元順帝至正丁酉年四月廿日子時生明成祖永樂癸卯年八月十六日卯時卒以人材舉薦闢臨漳知縣所著有儒林紀事先儒行周學記仁穎春秋潘湖紀年三教源流金墩要錄彥盟要言黃直善詩集嘗捐俸伐石勒碑立功德亭為記配陳氏封孺人傳南京金湖鄉永春華巖子二顯矮顯奴
英公仕龍五子字均實又字永盈號世芳官漳州府學教授元順帝至正己亥年十二月初二日子時生明成祖永樂癸卯年十一月廿三日卒配莊氏贈孺人後壁房傳漳郡溪山黃宅
君章仕虎長子字均長號光保由雙溝下坂徙居南安梅山配顏氏葬南安十七都官園大帽山大石下仙人踞腳穴長祖興徙永春官田市儒林鄉次啟運徙永寧隍城南門海埭頭季啟連偕子孫英經南安下尾黃埔至孫丹鼙移居金樹頭
伯元仕虎次子配李氏子三長養賜徙龍溪廿二都文獻山次養則徙泉城北門金墩季養贍徙安平嶺頭廟
玄元仕虎季子恩貢生通商外府於永寧港官運司經歷配陳氏子二長子江公徙浙江溫州鹿城仲子淮公徙南日島黃厝樓析居同安鼎尾賣麻街本邑潘徑仕春前山葬附南安福泉山金墩壽山五虎朝金獅穴洪氏祖媽陵
玄才仕虎四子字顏昌號金霞傳霞塢黃厝元順帝至正丁酉年二月初五日酉時生明成祖永樂庚子年七月廿六日子時卒配吳氏子五長子美玄孫樂吾徙南日島浮鬥金霞後裔孫顏榮攜啟崇啟銘於清康熙庚申年春遷入惠安淨峰金墩山頂下祖厝仲子明季子禮四子智五子信
四世智公祼公長子宋進士莆田金墩始祖太師黃府七世孫字伯壽號侖峰行正一元至元已卯年四月十九日生明洪武庚申年四月廿八日卒配孫氏諡一泰孺人子二道觀次內遜承父命回莆居黃石金墩水南書街黃宅葬雪庵寺東
晉公祼次子字有寶號昌壽晚號宣義行正二公年三十九富有租七百石耋尤耽閒逸逮兒成立後寓虎岫寺竟優遊以其終身焉配許氏諡二泰孺人子二佛觀外遜
習公祼季子字有宣早歿
旨公祼四子字有寬入布金院為僧
賢公乳名旺福公子字彥德號逸齋宋進士太師莆陽金墩始祖黃府七代孫居泉郡南街寓卅二都騎龍山黃坂以子應貴贈文林郎龍遊縣丞晉階三級累封浙江龍遊縣令生元順帝至元己卯年五月廿一日卯時生明永樂戊子年十二月十四日卒適五齡母傅氏歿掬於繼母孫氏公媽合葬烏石山天鵝煦卵穴坐未向兼醜配蔡氏傅氏子二長應公徙紫帽山黃坂仲惠公居泉城南街
長遜福觀長子字孟文號毅齋素以孝聞儒慕之誠終身不懈父均玉逝於京祖仕龍年才舞勺尚能朝夕思慕屢欲家人訣赴京尋父均玉骸奈因足疾未瘳舉步維艱爰將衣冠藏於棺附祖均玉配馬氏以俾光前裕後明太祖洪武甲寅年九月初二日寅時生明英宗正統甲子年二月初九日子時卒與妣合塋於卅二都潘湖山官路下南麓坐壬向丙兼子午配鳳池李氏雉娟繼配鄭氏子四真生真寶真賜真回
永公福觀次子字長治號儒林官翰林學士世稱學士永公少為邑庠生明洪武中通學諸生訐奏教諭以事從福建晉江潘湖被逮至南京悉革為民永髫年時得發戶部充吏因典簿書習法律部尚書試而奇之以人材舉薦授戶部主事升員外出守寧波節冗清獄鋤盜安民調湖州復調江西廣信知府清操不渝勤民勵節拜翰林院內閣學士從南京致仕歸徙居永春縣西廿五都儒林鄉僅營一宅明太祖洪武乙卯年三月初七日卯時生明宣德庚申年四月廿三日申時卒配陳氏分衍潘湖臨漳泉城新門街勝得鋪土地公巷祐聖金墩祠堂巷析居惠安塗嶺倉尾淨峰金墩山下中厝所著有儒林春秋潘湖臨漳文集金墩詩集子昶公
長生福觀季子字孟全號心泉配郡城孝感巷蔡氏子三長貴居舊鋪次旭居府城伍堡街溪亭鋪浯溪季晃公徙南安梅山中埔鄉古道橋
顯矮香長子留居南京北郊金湖鄉之黃厝子二端公瑞公
顯奴香次子永樂間任海陽主簿居永春縣西二十五都儒林鄉明太祖洪武戊辰年八月廿五日辰時生永樂乙未年十二月三十日未時卒配蓬萊劉氏衍永春廿五都儒林與泉州新門勝得鋪祐勝鄉子二齋公齊公
祖興君章長子字啟速號紹庵元末自霞浯遷入永春官田市儒林開基配南安辜氏葬十一都龜山看溪頭子二永資永賢
啟運君章仲子依祖媽口傳而名自霞浯雙溝下坂徙居二十都永寧衛城南門海埭頭
啟連君章季子偕子伯英孫英經南安下尾黃埔曾孫丹鼙移居金樹頭
子美玄才長子明太祖洪武庚申年四月初五日子時生明英宗正統乙丑年十二月十三日辰時卒配普角孫氏子三廷滿廷昭廷宗
五世 應公賢長子宋進士莆田黃石金墩始祖太師黃府八世孫字伯允號簡齋明太祖洪武庚申年七月初一日子時生明永樂甲申進士官文林郎縣丞浙江龍遊知縣晉階三級由泉城南街徙卅二都紫帽山黃坂都山明英宗正統丁丑年五月初五日丑時卒配青陽蔡氏嶼崆傅氏塋在三十三都烏石山天鵝煦卵穴坐未向兼醜子怡
惠公賢次子號樸齋葬潘山喝形走馬扳鞍穴配登瀛鄉徐公店升堂長女子一太學貢士性公
佛觀晉公長子生明太祖洪武辛亥年正月廿日亥時卒明宣德癸丑年十一月三十日丑時配楊氏子三公庚寅生媽奴
真生長遜長子字伯思號誠齋傳本鄉長房配曾氏孺人號順德傳本鄉長房歐溪頭子三長勝宗次繼宗居舊鋪季信宗居宮頭
真寶長遜次子字伯圭號侃齋配史氏號靜德子四算公裘公琚公瓊公玄孫轉陽傳南安葵山董埔金墩
真賜字伯恭號素齋晚號素履長遜季子傳本鄉大三房東庫及湖口田洋明永樂癸卯年正月廿日卯時生治家濟世有方明成化甲辰年正月初九日辰時卒配陳氏諡慈惠塘市女暨霞行陳氏諡勤謹女葬獅山官路下子五尚仁尚德尚義尚質尚智
真回字伯敬號簡齋長遜四子配陳氏號端淑孺人子敦確媳尤氏葬柯前鄉羅漢山子直軒析居南安洪瀨街金墩太常寺卿第士藻泉州知府遜誠
昶公永子字伯暢號儒林十八齡領鄉薦明宣德舉人官海陽知縣明永樂戌子年十一月初五日子時生明弘治壬戌年十二月初三日未時卒壽九十有八葬南安福泉山附塋於金墩開泉祖媽洪氏陵矧兩肩垂落山水繞抱有情風氣藏聚龍旺穴尊朝端從美真吉地也俗呼金墩壽山猛虎下山配孫氏子二長府照磨安平教授昊公次司經歷晟公守祖居潘湖臨漳
貴公長生長子明永樂廿一年癸卯科舉人饒陽縣同知國子監助教析居晉江卅二都舊鋪徙永春湖洋蓬萊金墩配蔡氏子四長景泰丙子舉人恭公仲明成化壬辰進士寬公季信公四敏公俱早卒葬歐嶺山南麓
旭公長生次子徙泉城伍堡街浯渡鋪配徐氏二長振清徙漳郡溪山次振源徙南安柳城帽山
晃公長生季子徙南安梅山中埔鄉子二長振泉徙漳郡角尾金山次振皇守居中埔孫六長恆升徙林蔗次恆昶徙登洋季恆晟返居漳州角尾金山四恆日徙同安金墩五恆昌徙郭岑六恆晶徙古道橋金田生於明永樂庚子年十月十五日卒於明弘治庚申年十二月廿八日配郭氏葬漳州溪山東南麓
齋公顯奴長子字伯庵徙居浙江江山金墩
齊公顯奴仲子字伯正由永春儒林遷居泉州縣後街黃宅配陳氏皆登賢書以子銘貴封戶部主事徙居縣後街子二銘公榮公
六世 怡公字於純號梅江應公子居紫帽山黃坂宋進士金墩始祖太師黃府公九世孫明成祖永樂庚子年八月初十日子時生三十齡曾寓居於東郊淺土謀生其後回金墩拜祖配吳氏烏石山女無出明成化巳丑年十二月十三日丑時卒立侄祺公字廷睿為嗣子繼升孫金公世居紫帽山黃坂
性公惠子字於縉號理庵太學貢士明宣宗宣德庚戌年月十七日寅時生明景泰丙子年三月十九日未時卒隨祖父怡公至三山莆陽金墩塋在三十六都五鬥內蓮花坑俗呼世嘉坑渴馬飲泉穴艮坤寅申向配餘氏子四祝早夭祥復夭禮公字廷文祺公字廷睿繼怡公為嗣
尚仁真賜長子字於慎號存情晚號淳質東庫長房配曾氏孺人號順德居東庫長房子四長啟發次啟生季啟昌寓居大興順天府衙四啟隆寓居南京應天府衙黃宅
尚德真賜次子字於道號存性東庫二房傳泉郡城南潘湖湖口田洋明天順丁丑年九月十八日丑時生配青陽山霞行質齋妹號勤裕明嘉靖已丑年十月初二日卯時卒合塋於泉南烏石山五劍埔金墩卿相池西南赤墓口子二天爵天倫
尚義真賜三子字於宜號存情居東庫三房子五長喬遷次喬升居臨海金崎季喬新徙浙上虞豐惠金湖四應森徙南京金湖五總兵應甲移居青陽山凌雲坊金墩宅
尚質真賜四子字於繪號存穎晚號敦嚴東庫四房傳本鄉橋頭配李氏惠安白崎女號端莊子天鍵
尚智真賜五子字於明號存慧居東庫五房子二長天秧字日儷居泉城雁塔次天敘字日警居泉城馬路頭
敦確真回子字於磊徙漳郡配尤氏子二長直軒次應軒居漳郡溪山葬南安柯前鄉羅漢山
昊公昶長子字於天居永春廿五都儒林鄉金墩堂子二緩公紱公長東喬徙南安金淘尾墘次道清經莆田黃石金墩徙永春桃源後洋
晟公昶仲子字於成歲貢返居晉江縣三十五都潘湖鄉臨漳明天順間歷官運司經歷知府以孫光升貴累贈兵部侍郎總督少師太子少保戶刑二部尚書生明宣宗宣德乙卯年八月廿七日卒明武宗正德甲戌年九月廿四日大中丞少司馬坊在袞繡鋪仁風門內配南安三十二都油園南院陳氏塋於油園祖山頭駿馬坂埯穴坐未向兼醜子二長綏公綬公
恭公貴公長子長生孟孫明景泰丙子舉人少侍父在饒陽縣學署勵志攻書及父歿母老家故貧乏以次婚嫁弟妹季信公敏公早卒撫諸侄成家立業皆授其教既告歸優遊潘湖二十餘載卒七十有六蔡清為銘其墓
寬公貴公次子明成化壬辰進士浙江刑部僉事功德碑曰奉天承運皇帝敕曰朕惟刑部古司寇之職掌天下刑獄之政故置屬特詳於諸部非仁恕明敏之士官克稱焉爾刑部湖廣清吏司主事黃寬登名甲第擢掌花封四遷秩於今官克詳刑於邦禁宜隆恩典用譽爾勞茲特進爾階承德郎賜之敕命為爾榮爾尚體欽恤之意盡審克之能使刑不濫而民不冤斯稱任用爾惟欽哉弘治六年七月十八日賜祭葬歐嶺南麓舊有馱龜石人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碑亭在焉
信公貴公季子早卒
敏公貴公四子早卒
振泉晃公長子配郭氏子六長恆升徙林蔗宮後次恆昶徙西山季恆晟返居漳郡角尾金山四恆日徙同安金墩五恆昌徙宇雅六恆晶徙金田孫德旺德盛
銘公齊長子字於鼎明成化甲辰舉人弘治癸丑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妣林氏子二文漢才碩
榮公齊次子字於宣明弘治壬子舉人癸丑聯捷進士歷官桂林知府妣王氏無出繼子才碩
七世祺公字廷睿號守輕禮公弟怡公繼子宋進士莆田黃石金墩始祖太師黃府十世孫居潘湖歐祠山配陳氏子南康莆田知縣高州府同知金公
禮公性長子字廷文號守軒旌表孝子崇祀縣學忠孝祠以孫鳳翔貴累贈太子太保資政大夫南京禮部尚書九齡而孤嘗去三山渭陽省親明憲宗成化丙戌年十月十九日子時生配鄭氏無出林氏號勤慈壽七十五所千戶居歐祠山一女徽德適青陽宮下方伯莊羅號友塘明世宗嘉靖戊子年二月廿日子時卒壽六十有三塋在卅三都烏石山東北側土名五劍埔天鵝煦卵穴坐酉卯庚甲向子繼宗
天爵尚德長子字汝厚號傳潘湖湖口長房烏叔堂房子二長心宇徙洪瀨隘門內次心宙居湖口
天倫尚德次子字汝重晚號金山諡勤樸明嘉靖初避寇亂徙南安白葉鄉杏塘後行貨漳郡寄籍南靖金墩山俗呼金山嵌下祖耋年返居南安廿二都禮順鄉白葉鄉杏塘歸祖與族人交遊絕無間言長幼有序於鄰耕學課雨農事儉約持躬自是鄉人敬之至預知其能昌厥後矣以長季孫文豪貴誥封金山縣令生於明成化庚子年八月初六日寅時家惟白葉鄉杏塘庶無肉食薄田力耕餓饉苦頻長諡安逸日休明嘉靖遭兵火時由漳郡金山嵌下遂返居泉南楊坂橋池頭次日章季日習回居白葉鄉杏塘金墩祖厝卒明嘉靖戊申年八月初四日吉時迨至振宇返居潘湖戴星披月備嘗艱辛役用酬劬勞德爰就窄蝸廬家宅配嵌下白石主事林理中長女諡勤裕杏塘初祖金山公塋於嘉靖戊申年八月初四日吉時卜南安張坑大山坐申向寅五虎朝金獅穴孫國英公附焉舊有石文筆馬虎羊俱在子三日休日章日習
應甲尚義五子明世宗嘉靖丁酉年六月初一日生居晉邑青陽山凌雲坊浙江廣東兩省總兵應甲配杜氏誥封一品夫人自小學習韜略善騎馬為百夫長嘉靖壬戌武舉隆慶年間以潯梧左參將隨討平進秩二等萬曆五年升任浙江總兵官後改廣東總兵平定龍川杜氏有妖術攻佔河源歸善博羅諸縣割據義都緱嶺自號無敵峒王后為應甲鎮壓蜑戶蘇觀陞周才雄等招亡命之徒數千人大掠雷廉之地俘殺斷州千戶田治應甲領五軍並進生擒蘇觀陞周才雄斬顙四千餘級再平定兵變之後罷職歸鄉卒七十有三長孫榮南字金聲配王氏居青陽凌雲坊金墩宮下黃王府邊次孫華南字宮聲贅謝氏徙居楚地安徽懷寧金墩
紱公昊公長子東喬徙南安金淘尾墘
緩公昊公次子道清徙永春桃源後洋
綏晟長子字元鈺封少師配蔡氏受易於蔡清之門俞虛江塾師由潘湖臨漳徙郡城新門鋪仔巷子二長光璠號見梅次光瑀卅二都田和鄉福泉大山西麓半嶺處名曰良港猛虎下山穴
綬公晟次子字元璽號東峰明弘治年間歷歲貢萬載教諭究心理學幼尊古禮由永春學後回潘湖臨漳受易於蔡清之門折衷傳義以子光升貴累贈太子少保戶刑二部尚書年老寓居郡城袞繡鋪仁風門內有大中丞少司馬坊在焉為贈都御史晟綬父子立潘湖臨漳牌坊已廢明憲宗成化乙未年六月十日未時生明嘉靖甲午年十月廿四日午時卒於京贈戶刑二部尚書舊有望柱一對配南安霞茂吳氏贈太夫人葬南安霞美油園坑邊山贈尚書石翁仲虎馬羊龜馱碑石亭文筆望柱各一對子三光升光慶光霽
文漢銘公長子字汝郎嘉靖乙酉舉人妣李氏嘉靖戊子舉人泉城伍堡新門街勝得鋪嗣子廷楫
八世 繼宗禮公子字子述號友竹以子鳳翔貴封翰林院編修文林郎累贈太子太保資善大夫南京禮部尚書生行楷書墓碑曰封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友竹黃公之墓墓生於明武宗正德丙寅年十月初七日寅時卒於明穆宗隆慶壬申年七月初五日申時壽七十有六塋在一都鐵灶山東峰林蔭處陳紫峰墓葬西南觀音疊座穴坐辛乙戌辰向為壙二右配王氏邱氏封一品夫人葬潘湖鄉官園北畔下輦山世氏封夫人葬世家坑鳳梧號西山鳳翊號岐山附王氏封夫人壽八十八子三長鳳梧號西山次鳳翊號岐山季鳳翔號儀庭晚號止庵
日休字際仁諡安逸天倫長子潘湖湖口黃尚德次子承父命守南安白葉鄉杏塘諡安諡日休生於漳郡宋金墩太師黃府十一世孫隨父天倫配楊氏恭人行貨漳郡寄籍南靖嵌下金墩山俗呼金山寓宅析居楊板橋池頭康美吉塘生於明弘治壬戌年九月初七日生以子國英貴誥封湖南金山縣令廉州知府後遭兵火由漳郡嵌下遂返泉南娘媽橋池頭配楊氏恭人卒於明萬曆壬午年十二月十一日析居泉南康美吉塘葬於馬林青龍山
日章天倫次子字際傳號朝賓晚號獅峰白葉鄉杏塘二世為避徵役迫促與兄日休弟日習行貨同徙漳郡南靖金墩山俗呼金山以避寇追迫祖雖力農性能嗜學遇士人而起行貨漳郡溪山廿九都白石社主事林理中舅父家敬課諸子勤學耕桑端篤早暮至老不倦宜乎自是構堂聿新桂蘭輩出明正德庚辰年五月廿一日酉時生遭兵火返居泉南白葉鄉杏塘明萬曆庚寅年三月十八日寅時卒原南安雙溪口鄉虎仔山後與天倫公子日章公日習公孫國英公合塋南安卅二都福泉山張坑大山舊有石柱馬虎羊在焉一女適舉人府同知喬植子琰公配廿九都前頭吳氏諡勤慧子一魯
日習天倫季子字際仕晚號雙溪白葉鄉杏塘二行貨漳郡溪山廿九都白石社主事林理中舅父家地瘦人稀不忍離散承父命守居南安白葉鄉杏塘生於正德壬申年正月初五日配桃源舉人南陵知縣傅陽明妹卒於萬曆乙酉年十二月初三日葬張坑大山金墩洪氏祖媽陵西與父金山公仲兄獅峰公侄龍山公合塋於張坑福泉金墩壽山西五虎朝金獅穴子五長一道次一德季一杏四一塘五一葉
光璠綏長子字際興號見梅郡庠生就學於潘湖仁穎書院抗倭都督俞大猷塾師明弘治癸亥年三月初二日未時生明萬曆甲申年十二月廿七日巳時卒塋在三十二都覆船山穴坐未向兼醜配蔡氏子二喬松喬昆
光瑀綏次子字際盛號見桂郡庠生就學於潘湖仁穎書院塋在三十二都覆船山穴坐未向兼醜配南邑金坑進士沅州知州王承箕妹子一吳縣縣丞喬遠
光升綬長子字明舉號葵峰生於潘湖臨漳泉郡勝得鋪開族祖年少就學於潘湖仁穎書院敬奉孔子朱子歐子嘉靖戌子已醜聯捷進士授長興令尚書省主事員外郎寧波知府建五縱五橫魚鱗塘四川布政使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奉敕總督湖廣川貴等處軍務密授俞大猷方略抗倭為都督俞虛齋撰其墓銘以子喬棟貴晉贈資德大夫復以孫琰貴歷官侍經筵官工部左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南京戶部刑部尚書奉旨續修太師黃府墓致仕復起南京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在官嚴誣告權輕重詳訟詞懲奸慝省佐證有廉聲居官清介不事田宅子孫至無以為衣食居家杜門以經史為業少保公入鄉賢祠尚書陳道基題其潘湖臨漳儒林堂雲文靖廳旋馬居守上世之蔽廬清獻夜焚香動遵先民之遺矩蓋實錄也及葵山年老歸隱葵山董埔志史著書自號葵峰尚書坊為青草石與從侄鳳翔榜眼坊俱在陽義鋪麗正門內清源山巢雲巖青天白天為少保公題孫琰居潘湖臨漳生明武宗正德丙寅年六月初五日卯時卒明神宗萬曆丙戌年九月初七日亥時壽八十有一賜諡恭肅公子孫置業新門街西土地公巷一畝龍眼宅河溝北畔後闢為潘湖臨漳祠堂為三左壙留氏夫人右壙王氏夫人壙於烏石山五劍埔榜眼泉池坡頂天鵝煦卵穴前有望柱文筆石翁仲虎馬羊各一對牌坊龜馱碑亭孔子廳為衣冠墓皇帝遣福建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陳伊孜諭祭正陵於錦源果園新門山名曰臥牛穴葬坐巽向丙午偏南朝紫帽族侄鳳翔公為少保公銘詩曰曳履聲高北鬥邊蒼生雅望屬林泉衡門總似懸車日華表俄鶩化鶴年滿篋詩書遺舊業九重綸綾勒新阡典型舊宿今何在一奠生芻祗惘然其恭肅小宗坐落於新門街南側鋪仔巷對面舊溫陵鎮新門三百八十七號城立第五段第一三七號面積約半畝尚書坊一在城南潘湖臨漳尚書第一在陽義鋪麗正土地公巷內著有學田記清復府學西庚門河溝內著有泉州府學記四書紀聞讀易私記十卷讀書愚管詩經蠡測十四卷春秋採義歷代紀要昭代典則十二卷陶集註解杜工部七律詩解二卷泉郡志二十二卷子三長喬棟居潘湖臨漳次喬植析新門勝得鋪文勝鄉留氏字惟爾出累贈一品夫人季喬棠守永春儒林鄉王氏出累封二品夫人一女適筍江大房史朝宜季子大學士史繼偕葬南安三十二都錦源俗呼果園新門山坐艮兼寅醜臥牛穴塋朝紫帽石翁仲虎馬羊龜馱碑石亭文筆望柱各一對牌坊一座左聯光升克廉同榜連襟千秋留右聯瑩甫立玫黃蔡聯婚萬代親子三喬棟喬植喬棠
光慶綬次子字明堂號獅峰晚號西村居郡城東門其裔返居永春縣二十五都儒林鄉貢生府照磨江寧教諭以子喬柱貴誥贈廣東按察司經歷配鄭氏子二長喬柱廣東按察司經歷次喬梁俱居臨漳大宗一女適南安梅溪僉憲陳君學伊墓在卅二都福泉大山雞母石頂山燈火穴
光霽綬季子字明齊號二峰配陳氏一女適徐倉陳君學伊子二長喬遠字文器吳縣知縣徙永春東平寨仔後次喬近字文品居新門恭肅小宗葬南安卅二都福泉大山仙人撒網穴
廷楫文漢子字才遠又字際賢號仰槐居縣後巷黃宅明嘉靖丙午舉人歷官處州推官葬江南赤塗坑頭麓配徐以任姑母氏子國鍾
九世鳳梧繼宗從長子其裔居浙江青田平陽蒼南配潘氏世居歐祠山子金中
鳳翊繼宗從仲子字於岡號岐山周齡生母丘氏歿生嘉靖壬辰年八月初一日丑時卒萬曆甲午十二月十六日寅時塋在三十三都黃石岐山配江氏子墩中
鳳翔繼宗季子少名鳳翥字鳴周號儀庭晚號止庵文山鋪開族祖嘉靖辛酉四名經魁隆慶戌辰年羅萬化榜榜眼進士歷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三十齡前就學於潘湖仁穎書院及第復之金墩黃廟見其金墩譜系詳明本支並其遷徙甚興囑其裔以硯墨冠帶茶酒易之營宅於熙春鋪仕曹巷麗正門內致仕十三年後又置東郊山廬田池七畝半隱居著書贈太子少保以子潤中貴晉階資德大夫復以孫昱貴累贈榮祿大夫其榜眼坊與潘湖臨漳族伯少保恭肅公尚書坊俱在陽義鋪麗正門內年崖刻歐陽書院四個大字為榜眼公所韙老寓居田頭亭之南東郊山廬所著有田亭草詩集七卷嘉靖大政類編四卷嘉靖大政編年紀二卷泉州府志二十四卷黃儀庭二十卷谷陽詩集五卷鳳翔年方六十自營永宅匾其棹楔曰止庵構山廬其麓自為記之營塋詩侈式司馬為石廓王孫羸坐亦太薄我營墳賁冢東山阿馬髭新封專半壑生身叼列瀛洲仙百歲應歸華表鶴肥牛亭部我何求四賢畫像終落漠聊種白楊播繁蔭勝日招朋浮大酌縱然世事改滄桑樵兒牧女任躑躅鳳翔年老寓居東郊田頭亭置園於虎頭山之南縱廣五畝池園二畝半田二畝於小齋之下生嘉靖巳亥年十二月十一日未時卒萬曆甲寅年十二月十四日丑時天啟間諡文簡壽七十六清乾隆進士世德率族鳩建通政巷文山宗祠於陽義鋪榜眼尚書鳳翔黃公塋域二坊欽賜祭葬坊三坊俱在三十七都虎頭山南田頭亭塋城東田頭亭猛虎下山穴坐癸丁丑未向南麓舊有石翁仲虎馬羊文筆望柱在田頭亭焉天啟間欽諡文簡塋域二坊祭葬坊舊建於此子八長淳中次正中季質中四浤中薛夫人號恭懿出壽四十四五瀚中六潤中七灝中李夫人出八琦中側張孺人出壽十九
文晏字國安號歐齋金子以子鐸貴贈文林郎世居紫帽山黃坂塋在郡南三十五都獅山官園頭配蔣氏子鐸公
國著日休長子宋進士莆田黃石金墩始祖太師黃府十二世孫於明嘉靖丙戌年十二月廿五日午時生白葉鄉杏塘三世卒萬曆丁酉年十一月十八日辰時配處士李志輝女繼配壽溪惠州通判沈維龍妹孫振宦徙南安馬林梧山三湖俗呼金湖曾孫命袞析居柑黃李仔宅大霞美帽山裔居泉城筍溪王宮金墩車厝黃厝
國華休次子配傅氏無嗣一龍入承孫光居由白葉鄉杏塘徙省身古道橋
國英日休季子榜名文豪字號龍山幼敏慧能文由漳郡府學系出金墩潘湖七世祖天倫明嘉靖初年避寇居南安白葉鄉杏塘父日休諡安逸季子生於漳郡東泗石鐘裡由海澄縣學寄籍南靖嵌下金墩山俗呼金山嘉靖丙戌年十一月十五日生明嘉靖丙辰年聯捷進士歷官工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因忤權貴遷湖南金山縣令歷官近十載嘗督壽陵及三殿工程清白自厲杜絕弊竇有治績晉廉州知府著有黃龍山淪泉集詠土樓詩嘉靖壬戌秋滄泉黃公繇工部郎奉命來守廉厥冬抵任越年隆慶戊辰年十月十四日回金山縣衙以勞卒於官壽四十有二闔公以勞卒於官享年四十有二子護柩歸鄉守節三載塋於南安福泉山金墩壽山時闔郡士民莫不哭之慟公櫬既歸思公不可復也因援峴山故事為墮淚碑以寓哀慕著有黃龍山詩集詩曰潘湖祖尚德安逸避寇居行貨龍溪衙金山褰嵌下衣錦路遙辛袞服孝德心曩家慈父母世澤永無疆配東泗石鐘裡邑諸生贈行人張師洛妹因兵火之亂張恭人攜長一龍初名崇德字鱗伯號峭直由漳郡府學明萬曆已丑年進士著延露篇歷官東粵御史舊有父子進士坊長峭直裔居加洋池頭次一虎初名崇吉字鱗叔號樸直與母張氏恭人守居泉南三十都楊坂橋池頭加洋譜載季早夭祖父金山公仲伯獅峰公合塋南安福泉張坑大山泉南金山有望柱一對在焉配張氐子二長一龍移居青龍山池頭次一虎守居娘仔橋池頭
國萱日休四子字號靚龍配蕭氏析居青龍山池頭無嗣特立國英子一龍孫光國為嗣
國薴日休五子字號金吉白葉鄉杏塘三世因寇亂由漳郡南靖嵌下金山寓宅隨三嫂東泗石鐘裡張氏恭人配徐氏子魁泉孫振富世居南安坑尾吉塘
一魯日章子字國參隱名椿號濱南白葉鄉杏塘三世明嘉靖辛丑年十二月廿四日吉時善文能武嘉靖間隨父避寇追役行貨漳郡東泗石鐘裡寓南靖嵌下金墩山俗呼金山後遭兵火返居泉南白葉鄉杏塘拓祖業修卷目孜孜好學無休章習時人學養功深功名必求欽賜武功夫以曾孫錫袞貴原贈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復以次子明袞貴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太傅聖祖東閣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明萬曆戊午年正月初六日子時卒葬在青龍山坐壬向丙兼子午改塋於泉南烏山石五劍埔金墩卿相池西南側附於曾祖尚德公一女適文山鋪榜眼公季子承德郎質中配陳氏勤惠夫人子魁南字應舉
一道日習長子字國蘢號金塘居白葉鄉杏塘三世生於明嘉靖乙未年十一月十四日丑時守祖居天倫祖宅卒於明萬曆庚子年十月廿三日子時壽六十有六配英山王氏孺人塋在南安龍峰南麓子二守星守偉
一德日習次子字國萑又字存宣號金雅晚號泉山生於明嘉靖丁酉年八月初十日子時居白葉鄉杏塘明天啟丁卯十二月十五日卒於家配鄭氏諱珍娘孺人塋於黃峰山東麓坐辛向乙兼酉卯子三長純開徙居土樓宇雅次子純盛徙福清江陰廈厝析居海口金墩季子純昌徙同安鼎尾古厝吾祖一德公宇雅祖厝始建於明天啟元年冬後歷代均有修葺清鹹豐二年壬子年秋武魁舉人仙遊縣同知玄孫捷高率族重修
一杏日習季子字國芸白葉鄉杏塘三世明天啟間徙臺灣漉港金墩宅配錦塘舉人李文瓚長女子魁梧孫振宗
一塘日習四子字國蘊居白葉鄉杏塘三世天倫祖宅西配桃源河南府通判傅君履重妹子魁偉孫振家
一葉日習五子字國苣居白葉鄉杏塘三世天倫祖宅東配豐浦江知縣妹子魁星號玉南孫振宙號鳳南曾孫耀袞號水南徙石壁塞
喬棟光升長子字以藩號肖葵臨安知府中憲大夫居臨漳勝得鋪文勝鄉年十四補博士第員試以孟孝經合為黃氏十三經嘉靖間以父光升蔭中憲大夫歷官衡州府同知雲南臨安知府太守公入晉江縣鄉賢祠孝悌祠明嘉靖辛卯年三月初一日亥時生明萬曆乙巳年十月初八日亥時卒配氏安福縣訓導陳會女繼配潘氏南安處士志昂所著有十三經傳習錄讀書管見詩經名物考三禮輯義老子解杜詩五律集解希豳集詠無益子集塋在三十二都錦源山之原俗呼山尾頭魚蝦嬉水穴舊曰橋沉出翰林為壙三左若右已厝陳潘二孺人姻親詹仰庇茲於十二月十四日奉太守公以銘域厥考初七日子時生明萬曆庚辰年十月十五日辰時卒塋在三十二都潘湖山配吳氏孫維垓裔孫雪娟朝買維塏老遠祖庵渭革振忠永安為其裔
喬植光升次子配青陽莊履豐女子琰裔孫維垿字隆升由泉城新門街分衍水頭東山堡石獅大侖東茂祖厝
喬棠光升季子配泉郡登瀛鄉徐公店徐以任長姐子三烻公熉公炷公明末避亂徙莆田金墩至明末返居惠安塗嶺尾厝龍山淨峰金墩山中厝
喬松光璠長子居泉州城臨漳勝得鋪祐聖鄉以子烺貴贈國子監學錄明世宗嘉靖乙未年十一月初四日卯時生明神宗萬曆庚子年廿三日子時卒配王氏塋在三十二覆船山大山麓子烺公官膠州知州
喬昆光璠次子明世宗嘉靖丁酉年六月三十日酉時生明神宗萬曆癸酉年八月廿五日酉時卒配秦氏喬昆歿無子妾柯氏生子一爟四歲秦與柯守節課子讀書其別妝施氏亦不嫁三節相睦白顙無間子爟公領萬曆戊子鄉薦歷官都察院司務居臨漳勝得鋪文勝鄉塋在三十二覆船山大山麓
十世 魁南 一魯子字爾賢又字應舉號振樂以父一魯蔭復以孫錫袞貴馳贈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傅聖祖東閣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明神宗萬曆丙子年六月廿二日子時生清順治辛丑年六月廿四日巳時卒壽八十有六塋在三十二都鐵灶鄉秀林山有碑記在焉配陳氏勤慈子振宇
守星一道長子宋進士莆田黃石金墩始祖太師黃府十三世孫白葉鄉金圳四世字安生號龜山生於明嘉靖庚午年正月初十日丑時卒於明天啟乙丑年十二月十五日辰時配白葉傅氏塋於本鄉龜山南麓子廷亙
守偉一道次子字安韋生於明隆慶壬申二月十七日寅時以子廷旦貴贈禮部主事卒於明崇禎庚午年十月初一日午時配梅山舉人陳應柱女青龍蘇氏塋於龜山南麓子崇禎丙子舉人禮部郎中廷旦字禎甫移居官橋金莊
純開一德長子字存山又字爾雅號金宇白葉鄉金圳四世開基南安二十都土樓金岑黃氏初祖明嘉靖乙亥年八月初十日子時生於祖厝清順治丁亥年六月初四日辰時卒於家嘗率族修葺南安張坑福泉大山金墩壽山祖陵配黌後新寧知縣張宇薦妹公媽合塋於金圳黃蜂山坐辛向乙兼酉卯子三欽旦舜旦舜亙
純盛一德次子字存成又字爾勝號魁星字安文號白葉生於明嘉靖丁丑二月十七日寅時由土樓金岑徙居福清江陰嶺口下宅析居海口金墩卒於明萬曆庚午年十月初一日午時陳氏孺人塋在同安金峰山又名金墩山麓子振寶
純昌一德季子字存明字又爾章號金圳四世生於明嘉靖戊寅年九月初一日子時由土樓金岑徙同安古宅卒於崇禎壬申年十一月初十日午時配黌後李氏孺人塋鼎尾東山南麓子振旦孫柏山清初由同安古宅返居潘湖西鄉茂厝
魁星一葉子字存厚號玉南配李氏明嘉靖辛卯六月初五日生明崇禎甲申年九月初七日卒葬南邑龜嶺內子振宙
煇公喬棟子郡庠生明穆宗隆慶丁卯年十月初五日卯時生明崇禎甲申年四月十六日申時卒塋在三十二都潘湖山配慶遠君長女右都御史張嶽長孫女氏子一維垓女三長女適趙日崇子世易次女適王宗會子應昶孫毓昆三女適丘宇燾子堯觀
燁公喬棟次子返永春儒林鄉庠生清初徙桃城環翠金墩配陳容女繼配潘維馨女子二女二長子維塏繼叔燧為嗣徙永春白馬壟環翠亭長女適王居圻子承鑌次女適惠安縣駱鐸子駱坰次子維坿孫自來徙泉城東門外東禪寺邊自回徙隍城崇福寺
燧公喬棟三子晉江縣庠生配通政使楊廷相女無子維坿繼叔女二長適蔡增彥子嗣廷次適詹洪漸子蔚林曾孫
琰公喬植子字瑩甫號姬璧晚號百拙居士明萬曆丁酉科舉人戊戌趙秉忠榜進士歷官承德郎南海知縣南京戶部廣東司主事餘姚知縣著有瑩甫詩文集萬曆癸酉七月二十日卯時生居潘湖臨漳三王府宮邊明崇禎癸未年十二月初二日子時卒塋在鐵灶山亭宅後遷塋於福泉大山鄉仙人撤網穴配徐氏蔣氏無子以潘湖埯邊族子維垿為嗣水頭東山堡大侖東茂金墩祖厝為其裔
烻公喬棠長子郡庠生明末兵火由塗嶺尾厝龍山避難徙莆田黃石金墩葬南安張坑大山金墩壽山子維塬孫銓公曾孫三長洵公字錦江號佑卿子惠應由莆田黃石金墩舊有尚書公雲貴川三省總督匾徙黃塘南田子東海移居淨峰金墩山中厝曾孫三忠公信公俱隨父居金墩山中厝季義公留居南田仲泫公字錦湖號衛卿子嘉應返居惠安塗嶺尾厝龍山孫二東潘東湖季清公字錦海號守卿子吉應返新門鋪仔巷孫東江
熉公喬棠次子肇慶教授徙晉邑林邊曾坑下角金墩子維城
炷公喬棠三子徙靈水車厝後埔析居泉城棋盤園泮宮子維填
烺公喬松子舉人歷官國子監學錄生明穆宗隆慶戊辰年二月三十日寅時徙泉城馬路頭明熹宗天啟乙丑年十一月初三日丑時卒塋在三十五都潘湖山配董氏子維填
爟公喬昆子領明萬曆戊子鄉薦舉人歷官都察院司務居泉城新門街金墩祠堂巷子維墩
十一世 振宇魁南子字升甫又字光鬥號明南白葉鄉杏塘五世孫返居潘湖湖口祖蔭千戶世襲以子錫袞貴原封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傅聖祖東閣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明神宗萬曆癸卯年十一月廿三日丑時生清順
治乙未年五月初五日吉時卒塋於本鄉山仔空一女麗朱誥封一品夫人諡慈德適衙口大宣施公子琅明崇禎癸酉年五月初一日寅時生清康熙丁丑年七月十二日辰時卒配南安教授徐孟公女孝慈以任妹子三錫袞明袞曇袞
廷亙守星子明神宗萬曆庚子年三月廿三日生清康熙庚戌年十一月初五日卒配傅氏葬加洋龍山子宗攸
廷旦守偉子字禎甫又字欽昌號金莊杏塘五世祖生於明萬曆壬子年七月十三日子時崇禎九年舉人禮部主事徙南邑官橋金莊析居金析卒於順治癸已年三月初十日午時配南安龍山配呂仔山蕭氏孺人本鄉二十二都龜山之原子宗候
欽旦純開長子字安甫白葉鄉杏塘五世生於明萬曆庚子年八月廿七日子時由白葉鄉杏塘徙土樓宇雅配池頭蔡氏孺人卒於順治癸已年十二月初十日午時龍山南麓子三宗仁宗儀宗什孫柏山返居茂厝
振宙字碧甫號鯉石配南安霞溝陳氏子長命袞居白葉鄉杏塘次耀袞號湖水皇明署正徙石壁寨舊中堂懸掛卿相揚祖武匾潘湖叟大學士匾
維垓煇公子有文學善書明天啟丁卯年戴震雷榜舉人歷官湯溪知縣配通政使廷相楊公長女封孺人子二長鋒公徙新門街金墩祠堂巷居新門街金墩祠堂巷輝革為其裔次鐸公居新門鋪仔巷金墩堂裔孫祖庵火林鐵林鐵生火氣為其裔
維塏燁公子配孫懋相女一適安溪詹仰庇子詹洪謙由潘湖臨漳徙居永春官田市白馬壟環翠亭邊建金墩書院遂居焉
維坿燧公繼子配洪有鼎女一女適徐用賓第六子徐鴻逵鋪仔巷同仁書舍清水房子二長自來徙仁風門外東禪寺邊次自回徙隍城崇福寺邊
維垿琰公繼子字隆陞號滋梨潘湖臨漳族子繼琰公為嗣忤官耋年得子配俞大猷曾孫女子二長明新字錦清由潘湖臨漳社徙新門街土地公巷因遷界忤官避居水頭東山堡次昭新字錦源子長蓮公徙晉邑林邊大侖次荷公居東茂金墩祖厝
維塬烻公子其玄孫長惠應公子東海經黃塘移居惠安淨峰金墩山中厝孫三忠公信公俱居金墩山中厝義公徙福清海口金墩仲從弟嘉應由莆田黃石金墩返居惠安塗嶺尾厝龍山子二東潘東湖季從弟吉應守居泉城新門鋪仔巷金墩宅子東江另南日島黃厝樓金霞黃樂吾玄孫顏榮遷入惠安卅二都東周舖長啟崇居淨峰頂厝次啟銘居淨峰下厝金厝國師汝良長子慶增徙居惠安卅一都安民鋪墩中後寮營建贈國師黃懋衣冠墓
維城焆公子貢生肇慶教授徙林邊曾坑下角金墩與居惠安金墩山墩中後寮尚書太傅國師黃汝良長子舉人慶增相善
維填烺公子號碩齋先生妣孺人嘉城田氏南安福泉山雞母石腳其裔徙靈水車厝後埔金墩
十二世 錫袞振宇長子宋進士莆田黃石金墩始祖太師黃府十五世孫白葉鄉杏塘六世又名炳朱字宗麟號肇盛晚號潘湖叟欽賜卿相揚祖武御匾明熹宗天啟辛酉年七月廿九日吉時生累官廣西思恩府推官巡撫清巡按廣西兼湖南清軍鹽法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東閣武英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清聖祖康熙丁亥年五月廿日已時卒欽賜祭葬於紫帽山鐵灶鄉壩頭嶺樓下鄉後法藏寺東南麓過小坑溝旁後屈山穴坐戌辰兼乙辛朝潘湖有石翁仲石將軍石望柱在焉大學士坊清康熙庚戌為潘湖叟黃錫袞大學士坊立於潘湖湖口黃相府前庭後廢配福建總督姚君啟聖妹柔順諱啟桑誥封正一品衛國夫人明崇禎癸酉年八月十九日卯時生因本饗長房奐袞憂追三朱太子案文字獄之諱連累其族直至清光緒丁丑十一月廿九日方允入主大宗清康熙丁亥七月初二日已時卒壽八十有七與公合壙同穴擇卜葬於晉邑江南烏石山五劍埔金墩山卿相池西南側子三芳琮鍾源芳珠
明袞振宇次子諱燦朱字宗麒又號肇昌白葉鄉杏塘六世幼弱多病幸遇神醫治癒崇禎已卯歲貢崇禎已卯科歲貢增城知縣以兄錫袞蔭授清監察御史生明天啟壬戌年五月十二日戌時卒清康熙乙亥年十二月初一日子時配楊氏號儉順封宜人居筍溪西畔王宮金墩清初遷界子三長兆祥徙西墩次萬祥徙曾坑下角季億祥徙蚶江黃厝埔
曇袞振宇三子諱吉朱字宗隆又字庭秀號肇豐貢生府照磨傳廿四間是其派配李氏號勤順封孺人其裔徙臺灣臺北湖口甚多
明新維垿長子清康熙間由新門土地公巷攜家徙水頭東山堡配傅氏子三仕添仕興仕載
昭新維垿次子因遷界由由新門土地公巷徙晉邑東茂配王氏子二長蓮公徙林邊棋盤園臨海後亭清末析居大侖次荷公居東茂祖厝
潘湖金墩二十世孫黃朝買黃渭源華族宣統庚子年秋望月之吉日頓首仝修
據《泉郡名勝志閩海黃王府碑記》載:閩海黃王府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前身金墩宮主神明兵部侍郎戶刑尚書黃光升弟子青陽宮下莊羅黃徽德外裔孫黃鳳翔所建,總管閩海所有黃王宮;清康熙九年(1670年)承旨由宮升格為閩海黃王府,由黃卿相大王爺潘湖叟錫袞公主持,本聖府奉旨濟世奉旨專責辦事之所在,鑾生會為信眾解難。主神卿相大王潘湖叟黃錫袞總管閩海所有分靈殿黃王府派金井南江大房頭六姓府、東石白沙六姓宮、馬坪黃王爺宮、華海石廈石龜石圳黃王府、龍玉龍埔後洋永寧黃王府。因閩海黃王府鼻祖密助聖祖主政於朝平撫三藩有功士民德之。是年秋,清康熙微服南巡在此聖府詔見顙輔(大學士)潘湖叟卿相王黃錫袞、福建總督姚啟聖,水師提督施琅、泉州知府王者都、金墩侍講黃志遴,御議臺灣回歸大計;增建邊城固衛所敕封潘湖叟黃錫袞卿相大王;代天巡狩除妖滅寇,舊時有聖井在焉」。橫披:「閩海黃王府」左聯:青陽金墩黃卿相爺分四方庇民安;右聯:華海石廈石龜石圳派六姓除妖魔。外聯:威鎮閩海,神靈遠播」,大門御匾〈黃王府〉落款「欽賜卿相潘湖叟黃錫袞」。閩海黃王府祭日每年六月初五日。
1世天麟黃權贈徵仕郎元處士-2世黃仕龍-3世均玉黃福累封翰林學士廣信知府-4世黃長遜-5世黃真賜-6世黃尚德湖口開族祖-7世黃天倫-8世黃日章-9世黃一魯-10世黃魁南-11世黃振宇-12世黃錫袞(又名炳朱清東閣武英殿大學士掌兵部事)-13世黃芳琮-14世黃志商儒商田洋開族祖-15世黃正秋-16世黃高升-17世黃伯愛-18世黃興祥諱錫來(1820-1915年葬拉森山南麓)-19世黃集仁字進鐸(1870-1945年前後葬南望山南麓)-20世黃渭源(1902-1963年葬南望西南古突士東北部穆裡亞山南麓)
清康熙玄燁皇帝誥命潘湖叟黃卿相公三道聖旨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 君臣之篤匪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弘褒錫袞之恩爾振宇乃卿相黃錫袞之父善積於身祥開厥後教子著義方之潘湖金墩家訓傅家裕堂構之遺茲以覃恩贈爾卿相揚祖武錫之誥命於密助聖祖主政於朝殊榮必逮於所親寵命光夫有子承茲優渥永庇忠勤 制曰奉職在公嘉勞之有自推恩將母宜錫典之攸隆爾卿相黃錫袞母徐氏壺範宜家夙協承筐嫩以儷國載昭盡獲之芳茲以覃恩贈爾為衛國夫人於戲彰淑德於不瑕式榮麒麟服膺寵命之有赫永賁泉壚諡孝慈 康熙九年戊戌十月初九日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 同孝維君良臣錫袞弘昭報本教忠自祖服官敬用承家爾魁南乃卿相黃錫袞之祖父道在祝躬爰被絲綸之重志存作室式弘堂構之遺茲以覃恩贈爾為光祿大夫卿相錫之誥命於聖恩逮所生彌彰賢之美榮施益彰燕冀之庥 制曰推恩將祖母弘施錫袞之仁移孝作忠均切顯揚之念屬東閣大學士加五級黃錫袞祖母陳氏愛孫能勞篤義方於杼柚相夫克順端令於閨闈茲以覃恩贈爾為正一品衛國夫人於麒麟服昭榮韋荷廷綸之寵熊凡遺教永流泉壤之輝諡勤慈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 錫袞推恩朝廷之大典分猷亮採臣子之天麟諱權公十二世孫爾武功大夫一魯乃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黃錫袞之曾祖父職任卿相燻德宏才杜稷閣老清廉克彰乎庶事慈惠允著於平撫三藩平臺榮績慶典欣達新綸榮賁茲以覃恩授爾為特進光祿大夫錫之誥命於戰弘敖章服之榮用勵靖共之誼茲寵命懋乃嘉猷制曰恪共奉職良臣既殫厥心貞順宜家曾祖一魯爰從其曾孫貴爾以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潘湖叟黃錫袞曾祖母陳氏含章協德令儀鳳著於閨闈黽勉同心內治相成於鳳夜茲以覃恩贈爾為正一品衛國夫人戰龍載德渙用褒敬之德勤欽承益勵柔嘉之則諡勤惠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廿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