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2020-12-27 歷史國學教堂

李贄研究佛學,始於北京受到的心學的影響,也有個人經歷的原因。五十歲以後,他曾經大病一場,幾乎死掉,因朋友介紹而翻閱佛經,了解生死問題。

對於落髮出家,他曾說是因為厭煩家族中的人常常以俗事煩他,以及世俗目他為異端,於是索性為此異端之行,並不是真心要出家。

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

他的《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是對唐代著名華嚴學者李通玄所著《華嚴經合論》的簡化概括,並且讚揚「《華嚴合論》精妙不可當,一字不可改易,蓋又一《華嚴》也。」

而他最負盛名的作品《焚書》和《續焚書》中,近半文章與佛學有關,接近佛學,與李贄在人生受到的病苦與俗事困擾煩苦相關,在他的與佛學相關的文章中,李贄也接受了佛教中人生即是「苦」是觀念。

在這樣的人生痛苦中,李贄藉由佛教的禪宗思想,期望獲得個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例如禪宗認為擔水劈柴都是妙道,平常心即是道,李贄也認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去穿衣吃就沒有人倫。

禪宗思想認為「即心即佛」,每一顆都本來就有佛性,只要認識本來的心就可以成佛了,「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明心即見性,見性即成佛。受禪宗影響的心學一派亦認為「心即理」、「致良知」。

李贄則從這些「心」的觀念,拓展出「童心」說,認為人類的這種最初一念的本來的心,就是童心,也是真心,要保持而不要失卻:「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李贄以這種每個人原本都具備的純真的童心,來反對當時社會上的「俗儒」、「假道學」現象,是一種對從專制禮教下解放個性順應人性的呼聲。

這樣又引出佛教的另一觀念,就是人人皆可成佛,「天生一人,即有一人之用」,「人人皆可以為聖「天下寧有人外之佛,佛外之人乎」。從佛學出發,李贄闡述了一種的具有啟蒙主義意義的人人平等觀。

晚明時期,中國傳統古典文學走入一個僵化的階段,矯揉造作的仿古風格流行。李贄的童心說給明末的文學帶來了新的氣息。

他認為,只要「童心常存」,只要表達的是真心、童心,是真情實意,寫出的就是文學了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製體格文字而非文者」。這樣的文學也是最好的文學—「至文」。

李贄研究佛學,但並不迷信。在他的文章和故事中,也有很多反佛的文字,甚至多次說過「三藏教語,流毒萬世」,「能除一切苦,其實不虛者皆誑語矣」。

他反對佛學中的身、性、心的終極不壞說,也反對生死輪迴說。李贄認為,「生之必有死也,尤晝之必有夜也。死之不可復生,尤逝之不可復返也。人莫不欲生,然卒不能使之久生;人莫不傷逝,然卒不能止之使勿逝」。沒有輪迴,所以「勿貪託生之樂」。

還有一次泥塑匠人塑好菩薩像的坯胎,請李贄來看安五臟,李贄卻間工匠,你是否留「後門」了,否則安了五臟屎從何處。這話對神像相當不敬,甚至是一種褻瀆了。

他也曾對寺中廊下的佛、菩薩和韋陀尊者像說,一塊泥塊,可以塑佛成佛,塑菩薩成菩薩,塑尊者成尊者,欲威者威,欲慈者慈,種種變化,成就俱可,誰知道人作為萬物之靈,反而不如一堆泥佛士塊呢。

相關焦點

  • 李贄:《童心說》
    李贄的一生充滿著對傳統和歷史的重新考慮,他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汙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童心說》是李贄的一篇著名文章。其主旨是對人們喪失本真自我,以後天習染等蒙蔽純淨本 心的現象進行猛烈抨擊,主張人應該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 湯顯祖:李贄「童心說」的鐵桿粉絲
    而同時代的思想家李贄也喜談「真人」,其「童心說」表現了對「真人」「至文」之喜愛,對「假人」「假文」之厭惡。所以當「真人」湯顯祖遇到講「真」理之李贄時,將激發湯顯祖怎樣的創作靈感呢?可以認為,湯顯祖的「情至說」正如袁宏道的「性靈說」一樣,都是在藝術領域對李贄「童心說」的呼應。
  • 【佛學辭典】「中國佛教」簡介
    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其次第禪觀的修行及傳譯的平易精簡,對佛教的傳播貢獻卓著,是中國早期佛學流布的奠基者。    支婁迦讖(簡稱支讖),大月氏人,桓帝末年遊化至洛陽,於靈帝時譯出經典十四部二十七卷,皆為大乘之學,以《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和《般舟三昧經》最為重要。
  • 佛教:學佛學什麼?
    自佛教創立以來,這千百年來,學佛者無數。對於許多普通信眾來說,也許學了一輩子佛都不知學佛學些什麼,久而久之,見燒香拜佛得不到福報,便對佛教產生了懷疑,甚至以為佛教是在搞「迷信」。那麼,學佛學什麼呢?《增一阿含經》裡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佛法的核心是因果的,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佛教認為因果業力遷流不止,甚至不會以人的生命結束而終結,還有可能影響到下一代;例如有些人流芳百世,有些人遺臭萬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國博講座 | 鄴下佛教史跡與佛學傳承
    十六國以來,佛教在以鄴城為中心的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古河北地區不斷繁衍發展,並於東魏北齊之際達到頂峰,取代洛陽成為中原北方地區的佛教文化中心。近年來鄴城遺址先後發現和發掘了規模宏大的東魏北齊皇家寺院,並出土了數量眾多的佛教造像,通過分析佛教考古的新發現,結合文獻記載,對十六國至北朝時期鄴城地區的佛教史跡文物和佛學傳承進行了系統地歸納和闡釋,探討了北朝晚期佛教寺院在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分析了鄴城地區佛教造像的發展演變以及鄴下佛學思想對隋唐宗派的深刻影響。何利群,1971年8月出生,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
  • 佛學知識:什麼是漢傳佛教?
    什麼是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的歷史源流  漢傳佛教,又稱漢語經典系佛教或漢地佛教,是指在中國漢地用漢語傳教的佛教體系,漢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公元1世紀,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歷史上,漢傳佛教同時受到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影響,但以北傳佛教的影響力較大,南傳佛教只在雲南等地流傳。漢傳佛教的影響力,伴隨中國勢力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實質上,漢傳佛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
  • 人間佛教版圖5:《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iPad 版緣起
    3、《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是印順導師遊心法海、深入經藏的智慧結晶。2009年時中華書局曾經從臺灣印順文教基金會引進《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版權,並在重新分卷修訂後,面向全國公開發行。這是人間佛教推廣中值得載入史冊的一頁,標誌著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與法脈傳承的版圖得到有力的鞏固與發揚。
  • 佛教:「太虛」與近代佛學教育
    武昌佛學院學制三年,課程採用日本佛教大學教材,管理制度參用叢林辦法。在課程內容上,八宗平等,不專一宗,涵蓋性、相、臺、賢、禪律、密、淨各宗,同時加入了文、史、哲、外語、心理學及生物學等現代科學知識。學院宗旨是「召集有志學佛之人,不分緇素,授以佛學,俾使行解相應,能弘法利生為宗旨」,出家在家兼收。
  • 佛學知識:什麼是南傳佛教?
    什麼是南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介紹  南傳佛教,又稱南方佛教,是指從印度傳往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我國雲南省傣族聚居區的佛教。由於它是從印度往南傳播,所以被稱為南傳佛教。從教義而言,南傳佛教主要為上座部佛教,流行巴利文經典。南傳,是從其源流及地理而說,因為這個派系是由印度南傳到斯裡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的。
  • 佛、佛法、佛教、佛學:真正佛文化講的是什麼?如何修行?
    《漫談宗教思想教育信仰文化》系列之佛教文化第21回曆來已久都有人信仰佛教、有人喜歡去寺院燒香拜佛,有人願意學佛修行,我們經常聽到「佛法」、「佛教」,但是知道它們之間區別的人卻很少,什麼是「佛」、「佛法」、「佛教」、「佛學」呢?真正的佛文化講的是什麼呢?要怎麼修行呢?
  • 佛學在線佛教用品開光法物--香包掛件,廣結善緣,低價結緣流通
    foxue.mobi佛教用品商城:www.foxue.org.cn佛學在線淘寶店:fwlt.taobao.com   以下為「佛學在線網站」微信號碼,敬請放心聯繫,如不在下面的列表則不是本站的微信號碼,敬請留意
  • 泉州市明代偉大的思想家李贄
    萬曆九年(1581年),李贄從雲南辭職回加到湖北黃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寫一些讀史的文章,並教授耿家子弟。李贄倡導絕假純真、真情實感的「童心說」。李贄在麻城還多次講學,抨擊時政,針砭時弊,聽任各界男女前往聽講,並受到熱烈的歡迎。萬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去世,他移居麻城  。
  • 法聞法師:用書法弘揚佛學,作品賣到40萬,被譽為佛教書法泰鬥
    有許多信奉佛教的人,他們用一生的時間來宣揚佛教文化,為佛教的發展獻出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這其中便有一位法師,他為人謙遜低調,待人平和友善,並且在書畫上有很深的造詣,一副作品可以賣到高達40萬,被譽為佛教書法泰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法聞法師。
  • 佛學文化9:大乘佛教密宗、大乘與小乘、念佛與持咒
    佛學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可以幫我們在繁華浮躁的環境中,尋得心靈中的一份祥和寧靜。修佛不僅是為了祈禱,也不指望可以普度眾生,只為渡己,可使自己活得更加的超然。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佛學:大乘佛教密宗、大乘與小乘和念佛與持咒,這些文化不妨一看:大乘佛教密宗密宗是佛教的支派之一,而不是與佛教並立的宗教。
  • 大明寺舉辦佛學講座 慧倫法師談人間佛教戒定慧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1年7月9日,國際佛光會苗三分會在大明寺禮請佛光山弘講師慧倫法師做了一堂「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佛學講座,吸引120位信眾歡喜聆聽。慧倫法師引用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闡述「人間佛教」的定義:「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講到,人間佛教是以佛陀對人間的教化、開示,透過佛法的聞思修來淨化我們的思想,用正道規劃我們的生活;人間佛教就是要吾人重視生活的樂趣,擁有淨化的財富,享受正當的娛樂,胸懷慈悲的處事,也就是要把佛教落實在人間,凡是有助於生活美滿、家庭幸福的都是人間佛教。
  • 佛學與學佛有區別嗎?學佛與佛學的關係
    對於『佛學』與『學佛』,我們許多佛弟子搞不清楚它們的關係,往往把它們混為一談。其實,學佛與佛學是完全不一樣的,並且它們之間差別很大很大。我們大家知道,學佛,我們是學習佛陀的慈悲和智慧;佛學,是把佛法當作一門學術去研究。我們同修如果不是特別明白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特別清楚它們之間的界限,我跟大家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社會上的許多大學,它們都開了一科來研究佛學。在這個大學裡面,有哲學系,有宗教系。專門有一科,來研究佛學。
  • 佛學故事,和尚朝佛像吐痰,道破佛學真諦!(上)
    不過在古代眾多吐痰大師中,境界最高的,應屬佛教禪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師爺——馬祖道一和尚。馬祖道一,四川成都人,俗家姓馬,別稱為道一。在佛教的眾多僧侶中,以俗姓稱祖師的,可能只有他一個人了。馬祖道一主張佛法不用修,也可以叫任心為修。「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馬祖道一的佛學思想和實踐的主旨。
  • 【評論薈萃】慈心三諫:停止煽動佛教內鬥——關於周貴華教授《釋印順佛教研究與佛學思想略觀》的批判印順導師論文
    身為佛門在家皈依佛法僧三寶的白衣周貴華(慈林居士),在《釋印順佛教研究與佛學思想略觀》的批判印順導師論文中,以粗惡語辱罵現代佛門泰鬥印順導師,其用語之惡毒,人人皆知。故應誠心發露懺悔,自己惡口辱罵高僧之過失。請別以種種理由,認為自己是教授,有辱罵他人的權利。有人說:教授就是想辱罵誰,就罵誰!在此,筆者慎重地勸告周貴華,停止辱罵印順導師,請懺悔!
  • 佛教傳到中國來,為什麼中國人樂於接受?
    有的時候,佛教可以自己的東西不講,反而去宣揚中國本土儒家、道家的文化,以至於到了宋代以後,儒佛合流,佛教法師完全不會排斥儒學,他把儒學當成成佛教的「方便」來宣揚。當然,除了儒學外,佛教對於道家的態度也是如此。明朝有個思想家叫李贄,有一天到他到外面去遊玩,到了一個山腳下,只聽山上的寺院傳來和尚念經的聲音,非常大,他就跑上去聽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