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什麼是漢傳佛教?

2021-02-08 佛說



什麼是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的歷史源流

  漢傳佛教,又稱漢語經典系佛教或漢地佛教,是指在中國漢地用漢語傳教的佛教體系,漢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公元1世紀,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歷史上,漢傳佛教同時受到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影響,但以北傳佛教的影響力較大,南傳佛教只在雲南等地流傳。漢傳佛教的影響力,伴隨中國勢力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實質上,漢傳佛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另外,儘管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當年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的佛教也包括了流傳遠不如大乘佛教廣泛的小乘佛教。


  在隨後的十多個世紀中,佛教克服了中印兩國語言、文化的差異,消弭了中國本土宗教的排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派系,漢傳佛教的發展歷程了四個階段。


  初傳時期

  關於佛教何時傳入中國,歷來說法不一。據《魏書·釋老志》記載: 「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今巾亞南部)王伊存口授《浮屠經》。 意思是說,漢哀帝年間,秦景憲在大月氏時,蒙國王伊存親授《浮屠經》,有人認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始。但更多的人則傾向於佛教於東漢年問傳入的說法。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做夢夢見了一個金光閃閃的人在殿前飛翔,第二天,漢明帝詢問群臣,太史傅毅告訴漢明帝:我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空中,全身環繞著日光,您夢見的大概就是佛吧!漢明帝對傅毅的話很感興趣,於是便派羽林郎中秦景、蔡情、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出使西域。三年後,使團從西域請來了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並帶回了佛像和經書,漢明帝隨即在洛陽建立了白馬寺,將佛像、經書放置寺中,這是中國第一座寺廟的由來。此後,攝摩騰和竺法蘭又將他們帶來的佛教經書翻譯為漢文,中國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此成書。當時,人們大多認為佛教屬於神仙方術,佛教主要傳播的地區只局限在長安、洛陽、徐州一帶。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天竺、安息(今伊朗的呼羅珊地區)、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的沙門如曇柯迦羅、曇諦、康僧鎧等先後來到洛陽,從事譯經工作。月氏後裔支謙和康居人康僧會前往建業(今江蘇南京)弘法。當時的譯經和佛教教義的宣傳工作,為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更多人開始在宗教中尋找精神安慰。在統治階級的推動下,佛教逐漸傳播到了中國各地。尤其在南朝,歷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更是自稱「三寶奴」,不僅建立了大批寺廟,親自講經說法,舉行盛大齋會,還曾四次捨身入寺,皆由國家出錢贖回。北朝雖然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時發生過禁佛事件,但總的說來,歷代帝王對佛教還是比較扶植的。比如北魏文成帝在大同開鑿了雲岡石窟,孝文帝營造了龍門石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有大批外國僧人到中國弘法,其中以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羅、真諦、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比較著名。此時,中國也有一批佛教信徒去印度遊學,如法顯、智猛、宋雲、惠生都曾去北印度巡禮,帶回了大批佛經,並進行翻譯,許多重要的佛教著述先後問世,研究佛教的風氣成為一時之盛。


  隋唐時期

  隋文帝統一南北朝後,改變了北周武帝滅佛的政策,下令修復了在北周禁佛時期被破壞的寺院,允許百姓出家,並在首都長安選聘著名學者從事佛學研究與宣講。隋煬帝即位之前,就在揚州建立了慧日、法雲二佛寺和玉清、金洞二道觀四大道場。他即位後,又在全國廣建佛寺,並在洛陽上林苑設立譯經館,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


  唐代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唐朝帝王雖然自稱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後裔,尊崇道教,但實際上是採取道佛並行的政策。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645年),玄奘自印度求法回國,朝廷為他設立了大型譯場,讓他主持進行譯經、宣化工作,培養出了大批高僧、學者。武則天統治時期,在全國各州建造了大雲寺。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百姓多逃至寺院避難,寺院也趁機擴張勢力,逐漸形成了獨立的寺院經濟。直至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發起了大規模的禁佛運動,給佛教以很大打擊。


  隋唐兩代,譯經工作大多由國家主持,譯經的數量和規模都遠超前代。不僅有大批外國僧侶、學者來我國從事傳教和譯經事業,中國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義淨前往印度遊學。這一時期,中國名僧輩出,對佛學義理的闡發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以往,當時印度大乘佛教的精華基本都已經傳入中國,這為建立中國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八個佛教宗派先後建立,分別是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律宗、密宗,後人稱之為「八大宗派」,它們的建立標誌著中國佛教理論日益成熟,已經脫胎於印度佛教而自成一體。隨著中國對外交通的開拓,中國佛教開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加強了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在宗教、文化上的聯繫。


  除了佛教宗派的成立,隋唐的佛教藝術更是繁榮昌盛。佛教在建築、雕刻、繪畫、音樂等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成就,豐富了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


  宋代以後

  北宋初期,改變了五代後周排斥佛教的態度,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這時,西域、印度僧人攜經赴華者絡繹不絕,譯經規模超過了唐代,但成就稍遜。在佛教宗派中,以禪宗中的臨濟、雲門兩派最盛。宋徽宗時(公元1101~1125年),由於他篤信道教,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為道觀,使佛教一度受到打擊。


  南宋時期,江南佛教雖仍保持一定盛況,但由於官方的限制,佛教除禪宗、淨土宗兩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由於禪宗提倡不立文字,不重經論,因而在會昌禁佛和五代兵亂時所受影響較小,而淨土宗強調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簡單易行,故能綿延相續,長遠流傳。


  佛教中國本土化在隋唐時期已初步完成,而儒、釋、道三教的合流則在兩宋時期。宋代中葉,一些儒家學者以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為武器,紛紛著書立說對佛教進行評判,歐陽修的《本論》、石介的《怪說》、孫復的《儒辱》就是其中的代表。面對儒家學者的排斥,佛教則主張三教合一,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契嵩,他在著作《輔教篇》中指出儒、佛二道都是教人為善,並沒有本質的不同,而且,佛教不只在理論接近儒家,在僧人的修養和生活中對儒學也有所借鑑。此時,經過幾次滅佛的打擊,中國佛教僧人為了生存與復興,逐漸拋棄了印度原始佛教的烙印,而開始向中國傳統儒家文化靠攏,竭力變出世為入世,努力向朝廷與帝王示好,在生活作風上則開始學習士大夫的生活方式與作風,以求儒家學者的接納。經過僧眾的諸多努力,儒家學者加深了對佛教的接觸與理解,並在吸收佛教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宋代的新儒學——程朱理學。


  元代的統治者崇尚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則加以排擠,漢傳佛教各大宗派的發展因而受到限制,各宗派在元代繼續融合,逐漸走向世俗。


  明朝建立後,廢除了藏傳佛教在內地的特權,致力於對漢傳佛教的整肅工作。明太祖時期,制定了嚴密的僧官、考試等制度,主要內容是將僧官分為中央與地方兩大系統,並將全國的僧尼編錄成「周知板冊」,藉此來淨化僧尼隊伍。對於僧尼管理,朝廷則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成績合格者才能被授予僧人資格。明代末年,社會動蕩,大量難民流往寺院,佛教開始出現復興的氣象。這時,禪宗臨濟宗的雲棲襪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和天台宗的藕益智旭四僧,進一步融合各宗思想,主張三教合一,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歡迎和平民的信仰,號稱為「明末四大高僧」。


  清代初年,政府為了籠絡蒙古和西藏,頗為尊崇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則沿襲明代制度進行管理,對僧人和寺廟的管理更為嚴格,佛教日益衰敗。尤其在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國力衰微,佛教更是一蹶不振。直至近代以後,佛教在家弟子的勢力逐漸崛起,居士佛教逐漸成為佛教的主力。如彭紹聲、楊文會等人在日本和西歐佛學研究的推動下,創辦了刻經處、佛學院、佛學會等,為佛教義學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諦閒、圓瑛、太虛、弘一等也開始從事振興、弘揚佛教的工作,使佛教產生了新的氣象。



相關焦點

  • 佛學知識:什麼是南傳佛教?
    什麼是南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介紹  南傳佛教,又稱南方佛教,是指從印度傳往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我國雲南省傣族聚居區的佛教。由於它是從印度往南傳播,所以被稱為南傳佛教。從教義而言,南傳佛教主要為上座部佛教,流行巴利文經典。南傳,是從其源流及地理而說,因為這個派系是由印度南傳到斯裡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的。
  • 釋亦合:慈恩宗對漢傳佛學的特殊貢獻(2)
    慈恩宗對漢傳佛教的特殊貢獻,是譯傳了完整的印度佛學體系。玄奘法師譯傳印度佛學體系經典,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唯一一次,這一貢獻對於漢傳佛教極為重要,但在漢地似乎一直未被重視。佛教東來六百年,玄奘當時漢地的經論雖已很多,但都是碎片式譯傳,經本依然殘缺不全,本身構不成健全的佛學體系,加之各家法師取材側重不同,為求得系統佛學的解釋去組織佛學體系與判教理論,學派異說矛盾紛紜,即便是佛學造詣如玄奘的高度,也無法在漢地得到佛學整體的貫通。
  • 楊秀蓉:雲南漢傳佛教教育的昨天與今天
    雲南涵蓋了三大語系佛教(圖片來源:資料圖)談到雲南漢傳佛教教育,就必然要談到漢傳佛教的寺院制度與學習制度、漢傳佛教經典、漢傳佛教改良運動以及雲南佛學院等。寺院制度與學習制度。新中國成立前,雲南漢傳佛教寺廟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十方選賢傳法寺院」(又稱「十方叢林」),另一類是「子孫傳法寺院」(又稱「子孫繼承寺院」)。
  • 【佛學辭典】「中國佛教」簡介
    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梁代慧皎《高僧傳》記載此事云:「漢明帝夢一金人於殿廷,以佔所夢,傅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愔等於彼遇見摩騰、竺法蘭二梵僧,乃要還漢地,譯《四十二章經》,二僧住處,今雒陽門白馬寺也。」因此在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六七),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像來華,是為佛教傳入之年。
  • 法鼓山將舉行首屆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歡迎共襄盛會
    2015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海報(圖片來源:法鼓山提供) 2015年6月26、27兩天,首屆「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將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教育行政大樓舉行。「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是一場承先啟後、意義非凡的佛學盛會,將匯聚海內外鑽研漢傳佛教的新生代青年學者,並由他們自行組隊,邀請主持及評論的教授參與,通過學術交流,增廣佛學平臺。 「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由法鼓文理學院、聖嚴教育基金會共同協辦,論壇地點設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教育行政大樓。首屆論壇開幕,將邀請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夏維明教授(Prof.
  •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別
    後臺經常會收到朋友提問:「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別是什麼?」我一直沒有回覆,因為我個人覺得沒必要非得去弄清楚個中異同,同為佛教,沒必要非得討論哪個才是正統,修行的人為什麼要執著於這些無謂的事情上呢?那我告訴你,漢地僧人不吃肉,藏地僧人可以吃肉,這個算嘛!?不,當然不能這麼說了。
  • 佛學知識丨什麼是北傳佛教?
    「北傳佛教」是經古印度向北往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北傳佛教,又稱北方佛教,是指由西北印度途經中亞地區往東傳人中國、朝鮮、日本等地的佛教,包括由尼泊爾傳人西藏、蒙古地區的佛教。由於這類佛教是由印度向北傳播,所以被稱為北傳佛教。從教義而言,北傳佛教多以大乘佛教為主,流行梵文及漢藏文經典。
  • 【佛教中國化】中國漢傳密宗十二乘教判四部大法之弘傳略論(八)
    近日,在國內多家報刊媒介上都刊登了一條消息,中央電視臺《華人楷模》欄目組準備將漢傳佛教這一紀錄片開拍啟動,以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為出發點,將深度挖掘漢傳佛教歷史淵源,深度剖析漢傳佛教的發展沿革和當今漢傳佛教傳承的重要意義
  • 佛教:學佛學什麼?
    自佛教創立以來,這千百年來,學佛者無數。對於許多普通信眾來說,也許學了一輩子佛都不知學佛學些什麼,久而久之,見燒香拜佛得不到福報,便對佛教產生了懷疑,甚至以為佛教是在搞「迷信」。那麼,學佛學什麼呢?《增一阿含經》裡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佛法的核心是因果的,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佛教認為因果業力遷流不止,甚至不會以人的生命結束而終結,還有可能影響到下一代;例如有些人流芳百世,有些人遺臭萬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中華漢傳佛教訪日代表團開展首日交流
    2018年4月17日上午,由中國佛教協會和臺灣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共同組成的中華漢傳佛教訪日代表團一行參訪奈良的唐招提寺(圖為座談現場
  • 佛教派系簡介--超實用知識!
  • 佛教:「太虛」與近代佛學教育
    他後來在武漢得到一批政商各界居士,如李隱塵、陳元白、王森甫、湯薌銘、皮劍農等人的支持,於是太虛1922年在漢籌辦武昌佛學院,不再依託寺院。武昌佛學院學制三年,課程採用日本佛教大學教材,管理制度參用叢林辦法。在課程內容上,八宗平等,不專一宗,涵蓋性、相、臺、賢、禪律、密、淨各宗,同時加入了文、史、哲、外語、心理學及生物學等現代科學知識。
  • 為什麼漢傳佛教重經法而輕戒律?
    佛入滅時曾有遺教:後世佛弟子當「以戒為師」,為什麼我們漢傳佛教只想在佛經中尋找開悟的智慧,卻不注重守持戒律呢?回顧漢傳佛教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故事:原來,佛法西來時,普及民間時,不少中國人剛開始就學偏了。
  • 佛、佛法、佛教、佛學:真正佛文化講的是什麼?如何修行?
    《漫談宗教思想教育信仰文化》系列之佛教文化第21回曆來已久都有人信仰佛教、有人喜歡去寺院燒香拜佛,有人願意學佛修行,我們經常聽到「佛法」、「佛教」,但是知道它們之間區別的人卻很少,什麼是「佛」、「佛法」、「佛教」、「佛學」呢?真正的佛文化講的是什麼呢?要怎麼修行呢?
  • 聖凱 |《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增訂版)》出版
    中國漢傳佛教禮儀是隨著佛教在中國文化圈裡的傳播而逐漸形成的,這些禮儀風俗一經形成之後,反過來又推動了佛教向民間社會的廣泛傳播。登壇正受中國人對印度佛教的接受是以「禮」為標準的。譬如中國佛教道德的儒家化,具體表現為孝道思想、忠君思想與佛教的融合;又如中國佛教叢林清規的制定,就是戒律的中國化;這些都能集中體現漢傳佛教對中國文化「禮」的適應。 佛教深入民間傳播發展,必須採取適應民眾自身的信仰訴求和文化水平的弘法形式。
  • 佛教筆記不是筆記,志怪小說也能成為佛學?舉例《搜神記》
    圖1-4.晉代文物在這種趨勢下,佛教筆記就形成了一種奇妙的雙重身份。其中有些著作,在文學上被當成了志怪小說,在佛學中卻又同時被當成了感應傳。>北周:釋亡名的《驗善知識傳》一卷;隋:儒林郎侯白的《精異傳》十卷、著作郎王劭的《舍利感應記》一卷、相州演空寺靈裕的《寺破報應記》、京師淨影寺淨辯的《感應傳》十卷、東都上林園翻經館彥琮的《鬼神錄》,等等;
  • 摸象佛普44 | 從宗派、祖師的興起,經曆法難直至近代著名的高僧和在家居士,漢傳佛教薪火相傳至今
    47.問:聽了您的介紹,我對佛教八宗有了一點簡單的了解。八宗以外,還有哪些別的學派?這既稱為八大宗派,是不是還有什麼小宗派?答:八宗以外還有以《俱舍論》為主的學派叫俱舍宗;專講《成實論》的學派稱成實宗。成實、俱舍都屬小乘教,唐以後不甚流行。八宗之外若加這兩派便成十宗。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
    2.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不同?藏傳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傳佛教獨有的密法是無上密,所謂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無上密中才有。因為下三部密中雖有多種成就的修法,但都沒有幻身和光明識的修法,而即身成佛卻離不開這兩種雙運成就。
  • 漢學||李智君:「夢」在佛教早期東傳中的媒介作用
    與上述兩種記載不同,《高僧傳·攝摩騰傳》記載蔡愔、秦景等西行,還為漢地邀請到了第一位西域高僧攝摩騰(Kāśyapa Mātaṇga):「愔等於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地。騰誓志弘通,不憚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漢地有沙門之始也。但大法初傳,未有歸信,故蘊其深解,無所宣述,後少時卒於雒陽。有記云: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初緘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中。
  • 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李贄研究佛學,始於北京受到的心學的影響,也有個人經歷的原因。五十歲以後,他曾經大病一場,幾乎死掉,因朋友介紹而翻閱佛經,了解生死問題。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