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宗對漢傳佛教的特殊貢獻,是譯傳了完整的印度佛學體系。玄奘法師譯傳印度佛學體系經典,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唯一一次,這一貢獻對於漢傳佛教極為重要,但在漢地似乎一直未被重視。這一特殊貢獻要從兩點來說明,一是玄奘取經的目的是解決漢傳經義體系不全的問題,二是玄奘通過取經譯經完成了他的使命。
玄奘憑其天才與勤奮在印度那爛陀寺系統學習,並在五印廣尋名師,通達了內外諸學,歸國後翻譯了印度五科佛學的代表典籍,解決了漢地佛典體系的殘缺問題。從玄奘譯傳的典籍,可以得見印度因明、對法、戒律、中觀、瑜伽五科佛學體系的內容,以及印度小乘部派、大乘中觀、瑜伽三大系統的典籍構成,完整呈現了印度佛學體系的全貌,通過它就可以對印度佛學思想有整體把握了。
玄奘法師取經的原因,這一問題特別重要,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緊密聯繫的。佛教東來六百年,玄奘當時漢地的經論雖已很多,但都是碎片式譯傳,經本依然殘缺不全,本身構不成健全的佛學體系,加之各家法師取材側重不同,為求得系統佛學的解釋去組織佛學體系與判教理論,學派異說矛盾紛紜,即便是佛學造詣如玄奘的高度,也無法在漢地得到佛學整體的貫通。取經一事代表著玄奘對當時漢地佛教基本問題的看法與目的,若僅為解決個人思想上的困惑,那他在印度解決困惑後就可以不必回國了,但他面對印度西域國王師友的挽留,始終聲明自己是為解決「本國」的法義未周問題而來所以必須回國,可知他取經的原因就是基於他對中國佛教基本問題的判斷和志願解決問題的決心,而不是僅為解決個人思想困惑,這也是我們理解古今中國佛教問題的重要參考項。
佛法以言教文本為基礎,若基礎存在缺陷,義理就難周全,更談不上行持和證果,所以典籍問題是基礎性問題。並且漢地經本造成的義理缺陷,並不是一些具體的獨立的節點式問題,它反映的是印度體系之學並沒有傳來,必須要得到體系性的答案才能解決諸多具體問題。所以玄奘聽到印度有彌勒菩薩百卷大論,就決定了赴印度尋取答案。值得一提的是,玄奘對這些系統性問題,不是通過自創理論去解決,而是去印度找答案,這是特立獨行的,且需要勇氣和學識才能完成。觀玄奘一生的作為,就是通過譯傳印度經典,為漢地提供了完整佛學思想體系的文本基礎。當然,玄奘生前只是基本完成了譯經工作,受生命長度的限制,無法再去整理和弘揚印度整體佛學了。
對玄奘取經的原因,呂澂也認為是譯傳印度「全體佛學」,從源頭解決漢地佛學的「模糊」、「混亂」問題。
在隋唐佛學的各個宗派中,慈恩宗被看作〖最接近於印度佛學〗的,這與他們的創宗者玄奘有關。①
公正地說,印度的佛學從漢末傳來中國,直到唐初的幾百年間,真正能夠譯傳〖印度學說的本來面目〗的,還要算玄奘這一家。②
慈恩宗學說的特色,首先在於〖所用資料的完備和精確〗,這不能不歸功於玄奘的翻譯。③
印度佛家的面目,無論是小乘或大乘、龍樹提婆或無著世親,〖歷來為翻譯講說所模糊了的,到慈恩宗才一一顯露了真相〗。④
此宗的開創人玄奘,是在隋唐之交飽聞了各家議論尤其是一時流行的俱舍、攝論等新說的。……所以〖當時佛學思想界的狀況實在是很混亂的〗。玄奘從這樣的環境裡培養出來,自然會有〖全體佛學統一解釋〗的迫切要求。⑤
對玄奘取經的原因,最早史料記載是唐時的法師傳,這是玄奘門人的記述,相當可靠地反映著玄奘取經的目的。概括說來,一方面漢地所譯經本不但質量不夠,而且數量缺少,這本身導致了體系不完整,無法實現思想的貫通。另一方面漢僧對佛學解讀上存在分歧混亂和學派對立,無法達成一致,而原因則在於印度的傳本不全,這是當時漢地佛教的主要問題。這個結論相當具有可靠性,因為玄奘的天份和佛學造詣是在中印各地被證明了的,所以他對當時佛教問題判斷的準確性應是更高的。以下羅列傳中原文來說明此問題。
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⑥
然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誓往西方,遵求遺法。⑦
所悲〖本國法義未周,經教少闕。懷疑蘊惑,啟訪莫從〗,以是畢命西方請未聞之旨。⑧
遺教東流六百餘祀,騰會振輝於吳洛,讖什鍾美於秦涼,不墜玄風鹹匡勝業。〖但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負笈從師年將二紀。名賢勝友備悉諮詢,〖大小乘宗略得披覽,未嘗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傺,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願一拜臨啟申宿惑。〗⑨
然後展謁眾師,稟承正法。〖歸還翻譯,廣布未聞。剪諸見之稠林,絕異端之穿鑿。補像化之遺闕,定玄門之指南。〗⑩
以歷尊師授,博問先達。信夫漢夢西感,〖正教東傳。道阻且長,未能委悉。故有專門競執,多滯二常之宗。黨同嫉異,致乖一味之旨。遂令後學相顧,靡識所歸。〗⑪
法師見諸王意不解,乃告以苦言曰:支那國去此遐遠,晚聞佛法,〖雖沾梗槩,不能委具〗。為此故來訪殊異耳。⑫
法師以今古大德,闡揚經論,雖復俱依聖教,而引據不同,諍論紛然,其來自久。至如黎耶是報非報,化人有心無心,和合怖數之徒,聞燻滅不滅等百有餘科,並三藏四含之盤根,大小兩宗之鉗鍵,先賢之所不決,今哲之所共疑。法師亦躊躕此文,怏怏斯旨,慨然嘆曰:〖此地經論,蓋法門枝葉,未是根源。〗諸師雖各起異端,而情疑莫遣,終須括囊大本,取定於祇洹耳。由是壯志發懷,馳心遐外。⑬
註:
①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版,第183頁。
②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版,第186頁。
③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版,第339頁。
④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版,第352頁。
⑤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版,第336頁。
⑥ 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222c。
⑦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223c。
⑧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225a。
⑨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225c。
⑩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225c。
⑪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七,260c。
⑫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五,249a。
⑬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十,278b。
大象佛學圖書館的千聊直播間開通了,目前有佛經讀誦、佛經導讀、在家律學、梵唄和佛教儀軌等欄目,跟大家一起讀誦和學習經典。以後會陸續開通一些其他的版塊,邀請更多的法師宣講佛法,歡迎大家關注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