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亦合:慈恩宗對漢傳佛學的特殊貢獻(2)

2021-03-01 大象佛學圖書館




慈恩宗對漢傳佛教的特殊貢獻,是譯傳了完整的印度佛學體系。玄奘法師譯傳印度佛學體系經典,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唯一一次,這一貢獻對於漢傳佛教極為重要,但在漢地似乎一直未被重視。這一特殊貢獻要從兩點來說明,一是玄奘取經的目的是解決漢傳經義體系不全的問題,二是玄奘通過取經譯經完成了他的使命。

玄奘憑其天才與勤奮在印度那爛陀寺系統學習,並在五印廣尋名師,通達了內外諸學,歸國後翻譯了印度五科佛學的代表典籍,解決了漢地佛典體系的殘缺問題。從玄奘譯傳的典籍,可以得見印度因明、對法、戒律、中觀、瑜伽五科佛學體系的內容,以及印度小乘部派、大乘中觀、瑜伽三大系統的典籍構成,完整呈現了印度佛學體系的全貌,通過它就可以對印度佛學思想有整體把握了。

玄奘法師取經的原因,這一問題特別重要,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緊密聯繫的。佛教東來六百年,玄奘當時漢地的經論雖已很多,但都是碎片式譯傳,經本依然殘缺不全,本身構不成健全的佛學體系,加之各家法師取材側重不同,為求得系統佛學的解釋去組織佛學體系與判教理論,學派異說矛盾紛紜,即便是佛學造詣如玄奘的高度,也無法在漢地得到佛學整體的貫通。取經一事代表著玄奘對當時漢地佛教基本問題的看法與目的,若僅為解決個人思想上的困惑,那他在印度解決困惑後就可以不必回國了,但他面對印度西域國王師友的挽留,始終聲明自己是為解決「本國」的法義未周問題而來所以必須回國,可知他取經的原因就是基於他對中國佛教基本問題的判斷和志願解決問題的決心,而不是僅為解決個人思想困惑,這也是我們理解古今中國佛教問題的重要參考項。

佛法以言教文本為基礎,若基礎存在缺陷,義理就難周全,更談不上行持和證果,所以典籍問題是基礎性問題。並且漢地經本造成的義理缺陷,並不是一些具體的獨立的節點式問題,它反映的是印度體系之學並沒有傳來,必須要得到體系性的答案才能解決諸多具體問題。所以玄奘聽到印度有彌勒菩薩百卷大論,就決定了赴印度尋取答案。值得一提的是,玄奘對這些系統性問題,不是通過自創理論去解決,而是去印度找答案,這是特立獨行的,且需要勇氣和學識才能完成。觀玄奘一生的作為,就是通過譯傳印度經典,為漢地提供了完整佛學思想體系的文本基礎。當然,玄奘生前只是基本完成了譯經工作,受生命長度的限制,無法再去整理和弘揚印度整體佛學了。


對玄奘取經的原因,呂澂也認為是譯傳印度「全體佛學」,從源頭解決漢地佛學的「模糊」、「混亂」問題。

 

在隋唐佛學的各個宗派中,慈恩宗被看作〖最接近於印度佛學〗的,這與他們的創宗者玄奘有關。①

公正地說,印度的佛學從漢末傳來中國,直到唐初的幾百年間,真正能夠譯傳〖印度學說的本來面目〗的,還要算玄奘這一家。②

慈恩宗學說的特色,首先在於〖所用資料的完備和精確〗,這不能不歸功於玄奘的翻譯。③

印度佛家的面目,無論是小乘或大乘、龍樹提婆或無著世親,〖歷來為翻譯講說所模糊了的,到慈恩宗才一一顯露了真相〗。④

此宗的開創人玄奘,是在隋唐之交飽聞了各家議論尤其是一時流行的俱舍、攝論等新說的。……所以〖當時佛學思想界的狀況實在是很混亂的〗。玄奘從這樣的環境裡培養出來,自然會有〖全體佛學統一解釋〗的迫切要求。⑤

 

對玄奘取經的原因,最早史料記載是唐時的法師傳,這是玄奘門人的記述,相當可靠地反映著玄奘取經的目的。概括說來,一方面漢地所譯經本不但質量不夠,而且數量缺少,這本身導致了體系不完整,無法實現思想的貫通。另一方面漢僧對佛學解讀上存在分歧混亂和學派對立,無法達成一致,而原因則在於印度的傳本不全,這是當時漢地佛教的主要問題。這個結論相當具有可靠性,因為玄奘的天份和佛學造詣是在中印各地被證明了的,所以他對當時佛教問題判斷的準確性應是更高的。以下羅列傳中原文來說明此問題。

 

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⑥

然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誓往西方,遵求遺法。⑦

所悲〖本國法義未周,經教少闕。懷疑蘊惑,啟訪莫從〗,以是畢命西方請未聞之旨。⑧

遺教東流六百餘祀,騰會振輝於吳洛,讖什鍾美於秦涼,不墜玄風鹹匡勝業。〖但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負笈從師年將二紀。名賢勝友備悉諮詢,〖大小乘宗略得披覽,未嘗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傺,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願一拜臨啟申宿惑。〗⑨

然後展謁眾師,稟承正法。〖歸還翻譯,廣布未聞。剪諸見之稠林,絕異端之穿鑿。補像化之遺闕,定玄門之指南。〗⑩

以歷尊師授,博問先達。信夫漢夢西感,〖正教東傳。道阻且長,未能委悉。故有專門競執,多滯二常之宗。黨同嫉異,致乖一味之旨。遂令後學相顧,靡識所歸。〗⑪

法師見諸王意不解,乃告以苦言曰:支那國去此遐遠,晚聞佛法,〖雖沾梗槩,不能委具〗。為此故來訪殊異耳。⑫

法師以今古大德,闡揚經論,雖復俱依聖教,而引據不同,諍論紛然,其來自久。至如黎耶是報非報,化人有心無心,和合怖數之徒,聞燻滅不滅等百有餘科,並三藏四含之盤根,大小兩宗之鉗鍵,先賢之所不決,今哲之所共疑。法師亦躊躕此文,怏怏斯旨,慨然嘆曰:〖此地經論,蓋法門枝葉,未是根源。〗諸師雖各起異端,而情疑莫遣,終須括囊大本,取定於祇洹耳。由是壯志發懷,馳心遐外。⑬

註:

①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版,第183頁。

②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版,第186頁。

③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版,第339頁。

④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版,第352頁。

⑤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版,第336頁。

⑥ 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222c。

⑦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223c。

⑧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225a。

⑨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225c。

⑩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225c。

⑪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七,260c。

⑫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五,249a。

⑬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十,278b。


大象佛學圖書館的千聊直播間開通了,目前有佛經讀誦、佛經導讀、在家律學、梵唄和佛教儀軌等欄目,跟大家一起讀誦和學習經典。以後會陸續開通一些其他的版塊,邀請更多的法師宣講佛法,歡迎大家關注參與。

相關焦點

  • 佛學知識:什麼是漢傳佛教?
    什麼是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的歷史源流  漢傳佛教,又稱漢語經典系佛教或漢地佛教,是指在中國漢地用漢語傳教的佛教體系,漢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公元1世紀,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歷史上,漢傳佛教同時受到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影響,但以北傳佛教的影響力較大,南傳佛教只在雲南等地流傳。漢傳佛教的影響力,伴隨中國勢力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實質上,漢傳佛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
  • 楊秀蓉:雲南漢傳佛教教育的昨天與今天
    雲南涵蓋了三大語系佛教(圖片來源:資料圖)談到雲南漢傳佛教教育,就必然要談到漢傳佛教的寺院制度與學習制度、漢傳佛教經典、漢傳佛教改良運動以及雲南佛學院等。寺院制度與學習制度。新中國成立前,雲南漢傳佛教寺廟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十方選賢傳法寺院」(又稱「十方叢林」),另一類是「子孫傳法寺院」(又稱「子孫繼承寺院」)。
  • 法鼓山將舉行首屆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歡迎共襄盛會
    2015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海報(圖片來源:法鼓山提供) 2015年6月26、27兩天,首屆「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將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教育行政大樓舉行。「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是一場承先啟後、意義非凡的佛學盛會,將匯聚海內外鑽研漢傳佛教的新生代青年學者,並由他們自行組隊,邀請主持及評論的教授參與,通過學術交流,增廣佛學平臺。 「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由法鼓文理學院、聖嚴教育基金會共同協辦,論壇地點設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教育行政大樓。首屆論壇開幕,將邀請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夏維明教授(Prof.
  • 【佛學辭典】「中國佛教」簡介
    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梁代慧皎《高僧傳》記載此事云:「漢明帝夢一金人於殿廷,以佔所夢,傅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愔等於彼遇見摩騰、竺法蘭二梵僧,乃要還漢地,譯《四十二章經》,二僧住處,今雒陽門白馬寺也。」因此在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六七),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像來華,是為佛教傳入之年。
  • 佛學知識:什麼是南傳佛教?
    什麼是南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介紹  南傳佛教,又稱南方佛教,是指從印度傳往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我國雲南省傣族聚居區的佛教。由於它是從印度往南傳播,所以被稱為南傳佛教。從教義而言,南傳佛教主要為上座部佛教,流行巴利文經典。南傳,是從其源流及地理而說,因為這個派系是由印度南傳到斯裡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的。
  • 大般若宗 | 能海法師對五臺山藏傳佛教發展的貢獻(四)
    他對五臺山藏傳佛教的發展也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清海法師俗姓吳, 名清元, 出生於1927年, 河南省鄧縣林木八鎮人。清海法師佛學根基深厚, 造詣很高。他一生的重大貢獻不僅在於修復寺院, 而且更重要的在於他講經說法、翻譯佛典、持戒嚴明、弘揚黃教、培養後起, 在五臺山建立了真正的金剛道場。
  • 福聖佛學共修第二十課
    今從各個層面列舉弘法利生的人物特色及貢獻。    在歷史方面,有梁代慧皎、唐代道宣、宋代贊寧、明代如惺等所著作的高僧傳,合稱為「四朝高僧傳」,使佛教僧傳史淵遠流傳。民初湯用彤撰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蔣維喬編撰《中國佛教史》,這些著作都很有系統的建立了中國佛教史的架構。
  • 中華漢傳佛教訪日代表團開展首日交流
    2018年4月17日上午,由中國佛教協會和臺灣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共同組成的中華漢傳佛教訪日代表團一行參訪奈良的唐招提寺(圖為座談現場
  • 【佛教中國化】中國漢傳密宗十二乘教判四部大法之弘傳略論(八)
    近日,在國內多家報刊媒介上都刊登了一條消息,中央電視臺《華人楷模》欄目組準備將漢傳佛教這一紀錄片開拍啟動,以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為出發點,將深度挖掘漢傳佛教歷史淵源,深度剖析漢傳佛教的發展沿革和當今漢傳佛教傳承的重要意義
  •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是中國佛教中重要的兩大派系,雖同為佛教,但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那麼,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不同?
  • 成瑋|分道合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佛學部分的兩篇書評
    太虛《馮著〈中國哲學史〉略評》馮《史》下冊凡十六章,自漢代敘至清季,統名之「經學時代」,佛學內容約佔五分之一。太虛站在佛教立場指摘:「漢末來之道教與北宋來之道學,則最為錮閉削弱中國民智者也。而此書反多獎許,……此其故皆由於中國傳承之佛學,未能充分詳述,於佛學莫見其全之所致。」他認為佛學分量亟須增補,建議「改下編經學時代使三倍其量」,劃為三部。
  • 摸象佛普44 | 從宗派、祖師的興起,經曆法難直至近代著名的高僧和在家居士,漢傳佛教薪火相傳至今
    十世紀時天台宗的著作又從朝鮮傳回來,賢首宗的典籍也恢復一部分。所以從五代以來,天台、賢首二家又算復興。其餘中觀、瑜伽以及密宗的許多著作流傳域外,到了清末,性相二宗的章疏才由日本重返故國。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講說,有復甦的趨勢。總觀諸宗歷史,隋唐是各宗興起和極盛時代,會昌法難後,除禪宗外,是諸宗衰亡時代。
  • 跟隨河西走廊上的六位佛學大師,看商業絲綢之路,成佛學傳承之路
    從這個時候開始,佛學經典和儒道經典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佛學經典中,其實摻雜很多儒學大師們的思想。而儒學經典當中,也有佛學思想的滲透。在中土形成了一種富有特色的佛學儒學文化。05唐玄奘遊歷110個國家,成為唐朝和諸國溝通的橋梁。
  • 學佛的起點是先學做人——近代佛學大師太虛的愛國運動
    太虛是近代佛學的大家,其佛學的思想十分豐富,對於佛教各教派,太虛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學佛先從做人起」,這是太虛在對眾講學、教育後人時常提的觀點。太虛(1890~1947年),近代佛教影響最大佛學高僧之一。太虛俗姓呂,名沛林,原籍浙江崇德。太虛幼年父逝,五歲起依外祖母寄居於道士庵,曾做過幫工,生活十分悽苦。
  • 河南漢畫傳拓非遺產傳承人姜玉梅:以學術和專業的精神做漢畫傳拓
    姜玉梅,1968年生,河南省方城縣拐河鎮人,民間漢畫像、漢磚以及與之有關的文物收藏愛好者,同時,也是南陽地區非遺項目「漢畫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姜玉梅女士先後斥資收藏漢畫像、漢磚、秦漢瓦當、文創藝術品等上百塊(件),其中,被命名為《胡漢戰爭圖》的一塊漢畫像石體型龐大,長寬為320cm*43cm,堪稱國寶級精品。在這塊漢畫像石上,生動、誇張的刻畫了兩千年前胡漢戰爭的動態場景,共雕刻胡漢人物二十多個,犬馬三十匹(只),戰車一輛。透過這副漢畫像,我們似乎聽到了兩千年前漢人衛國時的豪言壯語,也感受到了中原男兒誓言戍邊、保國安康的高尚情懷。
  • 多識活佛:藏傳佛教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根本不在布達拉宮
    中觀學以《入中論》為綱,學習龍樹《中觀論》和提婆《中觀四百頌》等有關中觀的各家學說,學制一般2年。俱舍學以世親《俱舍論》為綱,學習上部和下部阿毗達磨諸論,學制4年。律學以功德光《律經根本頌》為綱,學習戒律。完成五部學業共需16-17年,經考試答辯,成績優秀的可以獲得「多冉巴」、「拉冉巴」等顯宗博士學位。
  • 人間佛教版圖5:《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iPad 版緣起
    2、《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的數位化工程,自1998年製作全文檢索光碟以來,深受大家的喜愛。而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電子書的應用日漸普及,2010年被稱為「電子書元年」,當年底,iPad 也終於在臺灣上市。這類隨身的電子閱讀載具,必將成為大家吸收新知、獲取信息非常重要的管道。
  • 傳少林寺欲投3億建全國最大佛學院 回應:不靠譜
    河南商報記者 高雲  網傳,少林寺又有「大動作」:少林寺拿出3億元重建滎陽洞林寺,在那裡建全國大型佛學院。  少林寺方面稱,少林寺重建洞林寺是真的,但其他的傳言都沒譜。  網傳  少林寺要重建洞林寺  有20個少林寺那麼大  網傳,少林寺下院滎陽洞林寺在重建。重建計劃投資3億元,由「少林寺實業公司」負責重建。  不僅要重建洞林寺,少林寺還要在這裡打造全國最大的佛學院。
  • 佛學如何在人迷茫脆弱的時候給人以鼓勵和啟發?藏人精神愉悅之源
    金庸先生曾經坦言自己是很喜歡佛學思想的。《西遊記》是四大名著裡本人最喜歡的,吳承恩幽默的筆法反諷了儒釋道一切世俗的權威,《西遊記》是當時官方真正的禁書。雖是反諷,在書中也能學到很多關於佛學的知識,即使如孫悟空的樂觀天性,也會在唐三藏哭啼膿包的時候,勸解師傅默念佛經可以緩解心性浮躁。
  • 【​書法大師趙樸初先生】 ​一生堅持兩件事:書法與佛學,90高齡書法仍一身正氣!
    一生堅持兩件事:書法與佛學  他在淨業社社工作的這段時間,結識漢傳、南傳、藏傳三大系佛教的大德高僧,由此了解到佛教是有很高深的學問的。一次,他為佛寺起草一份文件,表舅看了之後對他說:「國文雖不錯,毛筆字也好,但你還需多了解一些佛教的知識,才能做好社裡的工作。」 從那時起,他開始每日孜孜不倦的閱讀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