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識活佛
在世界佛教各宗各派都把誦經念佛當作第一要事,把經典理論書藉當作恭敬朝拜對象塵封在書櫥的當今世上,當作實踐的學問、認認真真學習三藏教理、並將其當作證悟化眾第一要素而奉獻一生的只有藏傳佛教界人士。
從11世紀中葉開始,按印度那爛陀佛教大學的學制,在西藏桑普建起了辯經學院。此後,藏區各地陸續建起了大大小小的辯經學院,最著名的辯經學院如哲蚌、色拉、甘丹、扎什隆布、青海塔爾寺、甘南拉卜楞寺、裡唐大寺、西康強巴林,以及外蒙甘丹寺等。
20世紀中期,哲蚌寺有學僧七千,色拉寺學僧五千,扎什隆布、塔爾寺、拉卜楞寺各有三四千。大小辯經學院全藏區有一千五百多所,學僧有幾十萬人。各辯經院都設有顯宗和密宗博士學位。
顯宗學院主修的是「五部大論」,即因明學、般若學、中觀學、俱舍學、律學。因明學包括《攝類辯論》和《釋量論》,學制4-5年。般若學以《現觀莊嚴論》為綱,學習印藏學者的般若疏論,學制一般3-4年。般若學考試答辯合格後,授予中級學位。中觀學以《入中論》為綱,學習龍樹《中觀論》和提婆《中觀四百頌》等有關中觀的各家學說,學制一般2年。
俱舍學以世親《俱舍論》為綱,學習上部和下部阿毗達磨諸論,學制4年。律學以功德光《律經根本頌》為綱,學習戒律。完成五部學業共需16-17年,經考試答辯,成績優秀的可以獲得「多冉巴」、「拉冉巴」等顯宗博士學位。
然後再進入密宗學院,學習密宗總論和各部分論,學制3-4年,辯論成績合格者可獲得「俄冉巴」即密宗博士學位。如甘丹金座法王的任職資格,必須取得顯密雙學位,並且經過幾十年的學修實踐,品德威望具佳者,才有入選資格。
講學、傳法、著作都需要有公認的學術資格。講辯立論,重教理二證,教內的地位,也以學術地位而升遷。在佛教各宗派中,以學知識、做學問為主而且有正規學制的也只有藏傳佛教。
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藏傳佛教是重知識、知識力量最強的佛教。
藏傳佛教的經論研究成果之巨大,以堆積如山的論文論著為證。如果把這些藏文佛教理論著作全部翻譯成漢文或外文,需要花數百年的功夫。而且,其中有關佛教哲學方面的有些著作,可以毫無遜色地排在世界級哲學名著的行列。
因此,藏傳佛教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不在宏偉的布達拉宮,和金碧輝煌的佛殿、佛像、佛塔等有形的文化,而是在獨特的思想精神的無形文化遺產方面。
至今,很多人只知道雪域高原的有形文化,不知道藏傳佛教的無形思想文化遺產。藏傳佛教是以青藏高原的藏民族為主的幾十個民族參與下,在一千四百多年的漫長經歷中形成的思想文化產物,它以特有的利眾價值觀和博大的精神遺產、銳利的智慧,獲得了現代社會的普遍認可;
以一種信仰的強勢地位,進入歐美等西方國家,從一個局部地區的信仰文化,變成了擁有幾十個國家信眾的國際性宗教。研究藏傳佛教的劉宇光教授評價說:藏傳佛教「在闡釋的方法上採取嚴格的學院哲學格式,尤其因明論式深異於以玄思為法的漢傳詮釋」,「比之於漢傳佛學,藏傳佛學是頗能完整、平均而踏實地綜合及發展了大乘佛學所有必不可缺的理論環節:中觀、量論、唯識、成熟階段的阿毗達摩及如來藏思想,且互相制衡,不會一面倒地只偏於一項」。(見《當代西方的藏傳佛教哲學研究》1980-2001)
對這樣一個保留了較多傳統精神的純真的佛教教派,就像一個精神病患者那樣信口開河地進行否定,扣上「邪教」的帽子,進行惡毒的誣衊攻擊,這是對藏民族為首的國內幾十個民族、全球億萬信眾的智慧和鑑別力的貶低和嚴重褻瀆!
藏傳佛教較全面地繼承了印度佛教四大學派的傳統。雖然在信仰領域的主導思想是中觀見,但不是清一色的應成中觀見。
佛教前弘期的靜命和蓮花戒都是順瑜伽中觀的主要論師,他們所傳中觀屬自續中觀,其中某些見解接近於唯識,故稱「順瑜伽中觀」;後弘期阿底峽和薩迦五祖、噶舉派開祖瑪爾巴、米拉日巴等屬於藏地早期應成中觀派;
後來,第二佛陀宗喀巴精研佛理四十多年,繼承和發揚了應成中觀之學,寫出了《辯了義不了義論》、《中觀論大疏理海論》、《入中論大疏顯理論》、《菩提道次第·勝觀品》等曠世大作,將中觀應成見發揮到了極致。
但作為學問,藏傳佛教從來不排斥什麼,對大小乘各家學說都兼收並蓄。作為必修的五部大論中,《因明論》中既有經部的思想,也有唯識思想,佛教因明奠基人陳那、法稱被歸入唯識論師之列。
《般若學》的主導思想是以無著、世親、聖解脫軍、獅子賢一系的順瑜伽自續中觀,《中觀學》宗龍樹六論和月稱諸論,《俱舍論》屬小乘經部理論。《律學》以小乘一切有部見為主。
學什麼《論》,就順應什麼觀點,並不是一律用中觀見解釋一切經論。唯識雖非藏傳佛教的主導思想,但作為彌勒、無著、世親一系學統,藏傳佛教也同樣在研究繼承發揚。若說藏傳佛教知識界不學唯識論,不懂唯識學,那是極端無知的表現。
信仰和學問不容混淆,不信仰不等於不學習。藏傳佛教遵守佛陀的利眾教言,堅持內學、外學並舉的原則,每個寺院都設有十明學科:即內學(顯密佛學),因明學(佛教邏輯和認識論),聲明學(梵文和語法學),工巧明(包括建築和金銀銅鐵的冶煉製作、雕塑繪畫等各種工藝美術),醫方明(即醫學),詩學(包括各類文學),音韻學,辭藻學,戲劇學,術學(包括天文、歷算、性命學、風水學等)。學完「十明」,稱十明學者。
唯識學作為大乘佛學的分支,藏傳佛教學界十分重視其研究,宗喀巴大師在《辨了義不了義論》第一部分,遵照《解深密經》和彌勒《大乘經莊嚴論》、無著和世親的諸論,對唯識論作了解說。
另外,還有兩部唯識著作《阿賴耶識根本頌》和《唯識解難》。宗喀巴可以說是藏地的唯識學大師。因為宗喀巴大師的思想正見是應成中觀,故不信唯識。若說宗喀巴不懂唯識學,那是天大的笑話,只是其唯識學著作未譯成漢文,而漢地學界不知罷了。
以自己的未聞無知而斷定其不學無知,哪有比這更荒唐的事?各派都有各自的主信仰,中觀派堅信中觀見是最究竟的,這種觀點也有經典和理論的根據;唯識家認為唯識觀是正確的,也有他立論的經典理論根據。各信其說,所以佛教四家學說在藏地才能並存。
若以學說劃線,歷史上許多大師究竟屬於哪派,很難說清。如彌勒的《寶心論》和《現觀莊嚴論》是闡述般若中觀見的,《大乘經莊嚴論》和《辨中邊論》、《辯法法性論》是說唯識的。
又如無著的《寶心論疏》以中觀見解說,而《攝大乘論》《阿毗達磨集論》說唯識。所以,中觀學家說彌勒、無著的思想屬於中觀宗,而唯識家卻說:彌勒、無著是唯識學開祖。
佛教思想從來是容納百川的大海,各種思想兼收並蓄,使適合一切眾生的根機和需求。這才是佛教的大方便,也是佛教思想海闊天空的主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