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藏傳佛教,大家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活佛轉世制度。而在藏傳佛教中,第一個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就是噶舉派。前面說噶當派時已說過,「噶」意為佛語,也可以是師長的言教;「舉」的意思是傳承;「噶舉」合起來可譯為「口傳」。
因為噶舉派注重密法的修煉,必須通過口耳相傳,所以稱為噶舉派。又由於這一派的祖師瑪爾巴、米拉日巴都穿白色的僧衣僧裙,所以噶舉派也被稱為「白教」。
噶舉派形成於公元11世紀的藏傳佛教後弘期,支派眾多,但主要源自兩個傳承系統,即香巴噶舉系統和塔布噶舉系統。香巴噶舉的創始人是瓊波南交巴,他收了許多門徒,曾用三年時間在「香」地方(今南木林縣)建立了一百零八座寺院,所以叫做香巴噶舉。
瓊波南交巴的後輩又建立甲寺和桑頂寺,而桑頂寺的住持是多吉帕姆活佛,是西藏唯一的女活佛。歷史上知名的香巴噶舉的僧人還有一位「鐵橋活佛」湯東傑布。
相傳他以雲遊化緣與演出藏戲為募捐手段,修建了五十八座鐵索橋、六十座木橋、一百一十八個木船渡口。他對藏戲的發展影響很大,編演了很多戲本。
過去唱藏戲的劇團,都把他當作祖師供奉。一些寺廟裡也供奉有白須白眉、手持八節鐵索的湯東傑布像。不過到了十四五世紀,香巴噶舉很快就衰落了。
塔布噶舉的創始人是塔布拉傑,其淵源來自瑪爾巴和米拉日巴師徒。塔布噶舉的派系很複雜.有「四大八小」之說。「四大」是指塔布噶舉分出四個大支系,即噶瑪噶舉,蔡巴噶舉、拔戎噶舉、帕竹噶舉。「八小」是指從塔布噶舉的帕竹噶舉大支系中又分出八個小支系。
此外,噶瑪噶舉大支系中又分兩個小支系,一個是黑帽系,一個是紅帽系。其中紅帽系在清朝乾隆年間,因為涉及勾引外敵入侵而被清廷以叛國罪勒令轉信黃教、禁止活佛轉世而斷絕了。
在長江流域地區也有噶舉派寺廟,例如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結古鎮東面的當卡寺,屬噶瑪噶舉派寺院。該寺由崗拉寺僧人巴灑當西創建。於公元12世紀中葉,興盛時有700多僧侶。
該寺活佛佛號為都穆曲傑,已傳十八世。在文革期間寺院曾經全毀,1981年才由活佛都穆曲傑主持重建。此外結佔鎮南西航村所在的禪古山腰,還有一座噶瑪噶舉派寺院禪古寺,該寺分上下二寺,相距70米。
文革期間,該寺也遭受嚴重破壞。80年代後在陀陀爾仁欽等人主持下重新修復。前文所述「大日如來佛堂」,就是由禪古寺和附近的卓瑪邦雜寺共同管轄的。2010年4月14日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當卡寺和禪古寺損毀都非常嚴重。現正在災後重建。
藏傳佛教也流傳於雲南的少數民族地區。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北80公裡康普鄉的壽國寺,也是一座噶舉派寺院,藏語稱「扎史達吉林」。
該寺據說是康普的納西族土千總禾娘捐資於清雍正七年始建,清乾隆十年因失火被焚毀後於乾隆三十五年遷至現址重建,同治六年重修。
位於雲南省瀾滄江東岸維西僳僳族自治縣城北80公裡的壽國寺,因為其所在地是傈傈族、納西族、藏族、漢族等多民族的聚居區,使壽慶寺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
寺院的建築和壁畫裝飾,有清代漢式風格,也有藏式風格及一些白族藝術風格,甚至還供奉有孔子像,壁畫中也有各民族一些世俗文化內容。
僧人以納西族為多,也有藏族、漢族和傈傈族。200年5月25日,壽國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城北15公裡處的雪山崗南麓的玉峰寺,也是噶舉派寺院。該寺建於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寺院的特色是種有多種名貴花木,尤以上院中的「萬朵山茶」最為著名。
「萬朵山茶」是株山茶花樹,據稱植於康熙年間至今樹齡已有三百年,每年開花近三個月,前前後後兩萬餘朵,繁花似錦的巨大樹冠覆滿院落,故名「萬朵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