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噶舉派(白教),乃是藏傳佛教中第一個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

2020-12-22 歷史國學教堂

人們對藏傳佛教,大家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活佛轉世制度。而在藏傳佛教中,第一個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就是噶舉派。前面說噶當派時已說過,「噶」意為佛語,也可以是師長的言教;「舉」的意思是傳承;「噶舉」合起來可譯為「口傳」。

因為噶舉派注重密法的修煉,必須通過口耳相傳,所以稱為噶舉派。又由於這一派的祖師瑪爾巴、米拉日巴都穿白色的僧衣僧裙,所以噶舉派也被稱為「白教」。

噶舉派形成於公元11世紀的藏傳佛教後弘期,支派眾多,但主要源自兩個傳承系統,即香巴噶舉系統和塔布噶舉系統。香巴噶舉的創始人是瓊波南交巴,他收了許多門徒,曾用三年時間在「香」地方(今南木林縣)建立了一百零八座寺院,所以叫做香巴噶舉。

瓊波南交巴的後輩又建立甲寺和桑頂寺,而桑頂寺的住持是多吉帕姆活佛,是西藏唯一的女活佛。歷史上知名的香巴噶舉的僧人還有一位「鐵橋活佛」湯東傑布。

相傳他以雲遊化緣與演出藏戲為募捐手段,修建了五十八座鐵索橋、六十座木橋、一百一十八個木船渡口。他對藏戲的發展影響很大,編演了很多戲本。

過去唱藏戲的劇團,都把他當作祖師供奉。一些寺廟裡也供奉有白須白眉、手持八節鐵索的湯東傑布像。不過到了十四五世紀,香巴噶舉很快就衰落了。

塔布噶舉的創始人是塔布拉傑,其淵源來自瑪爾巴和米拉日巴師徒。塔布噶舉的派系很複雜.有「四大八小」之說。「四大」是指塔布噶舉分出四個大支系,即噶瑪噶舉,蔡巴噶舉、拔戎噶舉、帕竹噶舉。「八小」是指從塔布噶舉的帕竹噶舉大支系中又分出八個小支系。

此外,噶瑪噶舉大支系中又分兩個小支系,一個是黑帽系,一個是紅帽系。其中紅帽系在清朝乾隆年間,因為涉及勾引外敵入侵而被清廷以叛國罪勒令轉信黃教、禁止活佛轉世而斷絕了。

在長江流域地區也有噶舉派寺廟,例如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結古鎮東面的當卡寺,屬噶瑪噶舉派寺院。該寺由崗拉寺僧人巴灑當西創建。於公元12世紀中葉,興盛時有700多僧侶。

該寺活佛佛號為都穆曲傑,已傳十八世。在文革期間寺院曾經全毀,1981年才由活佛都穆曲傑主持重建。此外結佔鎮南西航村所在的禪古山腰,還有一座噶瑪噶舉派寺院禪古寺,該寺分上下二寺,相距70米。

文革期間,該寺也遭受嚴重破壞。80年代後在陀陀爾仁欽等人主持下重新修復。前文所述「大日如來佛堂」,就是由禪古寺和附近的卓瑪邦雜寺共同管轄的。2010年4月14日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當卡寺和禪古寺損毀都非常嚴重。現正在災後重建。

藏傳佛教也流傳於雲南的少數民族地區。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北80公裡康普鄉的壽國寺,也是一座噶舉派寺院,藏語稱「扎史達吉林」。

該寺據說是康普的納西族土千總禾娘捐資於清雍正七年始建,清乾隆十年因失火被焚毀後於乾隆三十五年遷至現址重建,同治六年重修。

位於雲南省瀾滄江東岸維西僳僳族自治縣城北80公裡的壽國寺,因為其所在地是傈傈族、納西族、藏族、漢族等多民族的聚居區,使壽慶寺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

寺院的建築和壁畫裝飾,有清代漢式風格,也有藏式風格及一些白族藝術風格,甚至還供奉有孔子像,壁畫中也有各民族一些世俗文化內容。

僧人以納西族為多,也有藏族、漢族和傈傈族。200年5月25日,壽國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城北15公裡處的雪山崗南麓的玉峰寺,也是噶舉派寺院。該寺建於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寺院的特色是種有多種名貴花木,尤以上院中的「萬朵山茶」最為著名。

「萬朵山茶」是株山茶花樹,據稱植於康熙年間至今樹齡已有三百年,每年開花近三個月,前前後後兩萬餘朵,繁花似錦的巨大樹冠覆滿院落,故名「萬朵山茶」。

相關焦點

  • 楚布寺: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的發源地
    導語: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至今沿襲著,然而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一直掩蓋著其神秘的面紗,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走進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的發源之地——拉薩楚布寺。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的發源地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的發源地——楚布寺,位於拉薩市堆龍德慶縣西北的楚布溝內,位於楚布河的上遊,距拉薩70多公裡,海拔4500多米。楚布溝屬於堆龍德慶縣,堆龍古榮糌粑是當地的名吃。
  • 藏傳佛教紅教,白教,花教,黃教有什麼區別
    藏傳佛教中紅教,白教,花教,黃教有什麼區別?給大家介紹一下,那藏傳佛教他有幾個大派,四大教派,四個大派,那這個裡面今天講一下,這個四個大派。第一個就是紅教寧瑪派,第二個就是白教噶舉派、第三個是花教薩迦派,第四個是黃教格魯派,為什麼就黃、紅、白,這個是什麼呢,比如說紅教寧瑪派,做法式的時候,法師們戴的帽子是紅色的,所以他那個就為什麼叫紅教是這麼一個概念。那白教他傳的衣服是白色的,所以就叫白教噶舉派。然後這個花教薩迦派,他做法式的時候,這些大師傅們戴的這個帽子是花花綠綠的,所以叫花教薩迦派。
  • 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是「行動的法」
    該法案將中國國家依法規制藏傳佛教轉世傳承的規範體系承認為「轉世制度」,卻對制度產生的歷史事實、法理邏輯、倫理基礎、制度精義等表現出罕見的無知。01轉世制度是具有確定淵源的法熟悉西藏地方歷史文化的人都知道,藏傳佛教是佛教在中國本土化後的宗系之一。藏傳佛教的法嗣傳承主要有家族世系傳承、師徒戒法傳承、寺主法座傳承等。
  • 從政治和人性的角度,詮釋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
    原創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20-02-12 08:24:54「活佛」及「活佛轉世制度」是藏傳佛教獨有的傳承方式,是一種依據佛教「輪迴」理論,解決領袖繼承問題的方式。它在13世紀初期(明永樂年間),由噶瑪噶舉派初創,很快便被其他教派推廣,成為藏傳佛教普遍採用的模式。但在上述關於活佛轉世制度的描述中,存在三個問題有待回答:1、為何為藏傳佛教獨有?
  • 藏傳佛教 之 噶舉派
    噶舉派是公元11——12世紀藏傳佛教後弘期發展起來的。「噶舉」是教諭或教傳之意。
  • 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的歷史定製和原則
    正是由於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促使清中央政府為進一步完善活佛轉世秩序而於1793年採取金瓶掣籤制度,既有利於防範以往活佛轉世過程中的各種弊病,也體現了對活佛轉世義理和傳統以及群眾宗教情感的尊重,更體現了中央政府在活佛轉世問題上的權威。
  • 金瓶掣籤與活佛轉世:藏傳佛教獨有的傳承方式
    1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公元13世紀,噶瑪噶舉派的黑帽系首領圓寂後,該派推舉一幼童為轉世繼承人,從而創立了活佛轉世的辦法,此後各教派先後效法。當時,在西藏宗教中尋訪、認定轉世靈童的方式多種多樣,歸結起來主要有非掣籤方式和金瓶掣籤方式。
  • 藏傳佛教為什麼會有教派之分
    佛教自從傳入西藏後,便開始在那裡生根發芽,廣為傳播。在元朝時,隨著不斷地發展,藏傳佛教有了黃教、紅教、花教、白教之分,那麼,這些教派是怎樣形成與劃分的呢?特別是兩大主要教派——黃教與紅教又是怎麼來的呢?忽必烈的國師八思巴是一名吐蕃佛教徒,是藏傳佛教中薩迦派的第五代祖師。
  • 轉世的活佛:達賴與班禪
    ,對其中的歷史以及稱謂都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活佛轉世制度何時形成?佛教漸漸融合西藏當地的原始宗教苯教。至公元8世紀中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期,佛教最終立足於吐蕃,從而拉開了藏傳佛教形成的序幕。公元11世紀以來,佛教逐漸深入民間,開始形成帶有藏族地區特色的藏傳佛教,內分若干不同的宗派。其中,有創立於11世紀的寧瑪(俗稱「紅教」)、噶舉(俗稱「白教」)、噶當、薩迦(俗稱「花教」),還有創立於15世紀的格魯(俗稱「黃教」)。
  • 佛教常識丨「活佛」是活著的佛嗎?
    色達吉祥經院唐卡香根活佛八世「活佛」,是藏傳佛教發展到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也是青藏高原這塊神奇的雪域之地培育出的一種獨特的宗教文化現象,在世界宗教舞臺上獨樹一幟。時至今日,各宗派的「活佛」依然是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職人員,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廣大信教群眾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
  • 【神秘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流派分支!附視頻
    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格魯派興起後,噶當派則併入格魯派而不單獨存在。藏傳佛教的派別差異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於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異於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張的教義不同而分派。
  • 紅教、黃教、白教、花教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紅教、黃教、白教、花教是針對藏傳佛教而言的,代表藏傳佛教的幾大流派。藏傳佛教有五大流派,分別是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噶當派、格魯派。噶當派現已在藏區隱滅,故不詳述。紅教即寧瑪派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個派別。
  • 藏傳佛教五大教派的出現及其特點
    一、寧瑪派(紅教)  形成於公元11世紀,是藏傳佛教中最早產生的一個教派。由於該教派吸收和保留了大量本教色彩,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朗達瑪滅佛時佛教徒藏匿的經典,並認為自己弘揚的佛教是公元8世紀吐蕃時代傳下來的,因而古舊,所以稱寧瑪(寧瑪,藏語意為古、舊)。加上該教派僧人只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
  • 活佛轉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
    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中很大的一個不同就是藏傳佛教中的活佛制度 常常流傳著某某靈童被認定為轉世活佛
  • 藏傳佛教高僧大德:中央為西藏宗教發展指明「正見」
    中新社拉薩9月18日電 題:藏傳佛教高僧大德:中央為西藏宗教發展指明「正見」  作者 江飛波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近日在北京召開,會議部分重點提出的內容讓我印象深刻:要挖掘、整理、宣傳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引導各族群眾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來……」近日,西藏山南桑耶寺赤松五明堪布達娃次仁對中新社記者稱,他所在的桑耶寺便是一座見證了西藏佛教與中原文化融合發展的千年古剎
  • 活佛如何轉世,如何挑選?活佛的歷史
    按藏密中陰學說,一個人如果能修至神識不昧空性,具備認知生死途徑的能力,自然便可以隨意住生,甚至生在本地,繼續生前所修的佛法。在這種理論的基礎上,藏傳佛教某些流派為解決宗教首領繼承問題,維持教派權力的穩定與統一,遂建立了一種特殊的宗教傳承制度——活佛轉世。在黃教「政教合一」制度形成後,活佛轉世制度正式確立下來。
  • 【佛教文化】阿雅老公是仁波切揭秘活佛能否結婚生子
    所謂仁波切,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活佛。那麼問題來了,活佛究竟可不可以結婚呢?阿吉今天就來詳細的告訴大家。藏傳佛教是公元7世紀佛教從印度和漢地傳入吐蕃後,與當地本土宗教——苯教吸收融合後逐漸形成的。  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獨有的。宗教上認為,高僧大德圓寂後,靈魂轉生為新的肉身,繼續完成弘法大願。活佛轉世有一套既定儀軌和批准手續,包括尋訪靈童和金瓶掣籤是法定程序,不得任性。
  • 藏傳佛教「無派別」
    這就是在佛教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經》最早的編纂本。噶當派由於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因而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響。噶舉、薩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當派學習。而格魯派則是直接在噶當派的基礎上建立的,故有「新噶當派」之稱。此外,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源於噶當派。
  • 藏傳佛教簡介
    薩迦派認為,要防止「斷見」、「常見」,走中道,這樣才能達到智者的境界。 薩迦派對藏族文化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元代帝師達瑪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漢、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對勘藏漢文佛教大藏經典,歷時3年撰成《至元法寶勘同總錄》。這為《藏文大藏經》的編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礎。薩迦寺至今仍是藏傳佛教中藏書最為豐富的一座寺院。另外,薩迦派於1550年在四川德格貢欽寺設立了德格印經院,是藏區最著名的印經院。
  • 中國臺灣學者:藏傳佛教活佛轉世靈童認定必須通過「金瓶掣籤」
    在此過程中,格魯派在蒙藏以及周邊地區成為藏傳佛教中最具影響力的宗派。因此,清宮內藏傳佛教的文物典藏頗為豐富。  劉國威介紹,展覽中關於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的相關文物將是首次公開亮相。金瓶掣籤制度建立後, 章嘉呼圖克圖的轉世也遵循了這項重要制度,第四世、第五世、第六世、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轉世靈童都是通過雍和宮的金瓶掣籤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