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傳佛教為什麼會有教派之分
文成公主向來信奉佛教,她在西藏地區設立了佛寺,並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從此,這裡的臣民個個皈依,西藏也成了一片佛教盛行之地。到11世紀中葉,西藏佛教開始產生了派系,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15世紀中期,前後共經歷了300餘年的時間。在藏傳佛教的五大派系中,寧瑪派是藏傳佛教中最先出現的教派,「寧瑪」的藏語意思是「古」或者「舊的」。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
從公元7世紀初松贊幹布主持譯經、建立佛教法規到公元9世紀中葉朗達瑪滅佛為藏傳佛教的初期傳播階段。從公元10世紀末大譯師仁欽桑布譯經,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進藏傳法到公元14世紀格魯派誕生前為藏傳佛教中興期。噶當、噶舉、薩迦、寧瑪、希結、覺囊、綽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幾個藏傳佛教教派都在這一時期相繼誕生,在學術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
鄭堆: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聯繫與區別
其中,佛教從境外和祖國內地傳入西藏之後,經過在西藏及附近地區的本土化發展,推進了其中國化進程,最終形成具有我國地域性特徵、民族性特點、中華文化色彩、中國特色的藏傳佛教。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同屬北傳佛教的主要流派,二者同源共生,既聯繫密切,又有區別。
-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特點和形式
所以,藏傳佛教的藝術作品,包羅萬象。我們要準確鑑定藏傳佛教的各種造像的藝術作品,必須要解千姿百態造像的由來,掌握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特徵。這樣,確定名稱,鑑定年代就有較確切的保證。一、造像藝術的特點藏傳佛教造像藝術,除原始苯教外,始於公元7世紀初吐蕃時期,此後一直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發展。
-
從政治和人性的角度,詮釋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
2、為何佛教7世紀傳入西藏,13世紀才出現轉世制度?3、為何此制度一經創立,很快便在各個教派推廣?本文將嘗試對上述三個問題進行解讀,幫助大家了解藏傳佛教的歷史,及其內部的深層邏輯。一、教派的產生任何制度產生都要有相應的基礎,活佛轉世制度出現的基礎,就是教派。如果藏傳佛教沒有出現教派,那麼大概率上說,可能就不會有活佛及活佛轉世制度出現。
-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別
❶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點,如承認四法印,皈依三寶,四眾弟子都按律部規定受戒,發慈悲心,抑惡揚善,以正見破除三界煩惱,追求解脫苦與苦因等等。❷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點,如利益眾生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以六度修福慧資糧,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無二正見破障,追求不同於小乘教的不住二邊涅磐等等。
-
藏傳佛教的派別和一些基本知識
白瑪炯涅也就是蓮花生大士,他是藏傳佛教的始祖,若沒有他,可謂就沒有今天的藏傳佛教。據歷史中記載,當時在西藏盛興本土的一種巫教,所有的藏民,尤其是王朝裡所有的大臣幾乎都是信奉該教。因此,令他們改信佛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後來決定以辯論和較量神通的方式來裁決國教,佛教在較量中大勝,使對方退出其原來的國教地位,逐放到西藏邊遠地區。從此佛教取代了西藏的本土教,傳遍了整個西藏,使西藏變成了所謂的佛教淨土。
-
藏傳佛教「無派別」
有人說藏傳佛教之間明爭暗鬥從未停歇過,其實我不太這樣認為,我覺得藏地藏傳佛教的學佛環境還是很值得肯定的,因為這些教派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俗話說白糖是糖,紅糖也是糖,他們都是甜的,何必執於區分它們的本質呢?創建於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通俗說法是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教道理。
-
藏傳佛教在新疆的早期傳播
山南地區的封建主意希堅贊,是朗達瑪之子永丹的六世孫,曾派人去西康地區求法,返藏後恢復了拉薩、桑鳶等寺廟,又創建新寺,僧人的數量與日俱增,佛教史稱此次傳法為「下路弘傳」。阿里地區封建主意希沃,是朗達瑪另一子微松的五世孫,藏史稱他為「拉(天)喇嘛」。他派人去印度、克什米爾求法學經,又請印度僧人來藏傳法譯經,建立了託林寺,史稱「上路弘傳」。佛教在西藏得到迅速復興。
-
【神秘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流派分支!附視頻
朗達瑪滅佛一百年之後,佛教後來由原西康地區和衛藏地區再度傳入,西藏佛教又得復甦。朗達瑪滅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之後稱為「後弘期」。藏傳佛教後弘期根據佛教傳入路線的不同,分為上路弘傳和下路弘傳。
-
藏傳佛教簡介
藏傳佛教的派別差異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於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異於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張的教義不同而分派。其派別差異是因不同師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據不同經典和對經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內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眾多派別。這是藏傳佛教的又一特點。編輯本段五大支派寧瑪派寧瑪派(rnying-ma-ba)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個派別。
-
藏傳佛教的各宗派傳承(圖解)
首先我們談談藏傳佛教這個名字,漢地有些人因為不了解,把藏傳佛教叫做喇嘛教,也有些人說這個不是佛教等等,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藏傳佛教不叫喇嘛教,喇嘛在藏語中是上師的意思,至高無上的意思,在藏地只有德高望重的高僧才能稱為喇嘛,所以藏傳佛教不能稱為喇嘛教。藏傳佛教歸屬於大乘佛教,是佛教傳入藏地的分枝,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一樣,是根據地理體系命名的。然後要談的是傳承,佛教怎麼傳承呢?我們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每一個體系傳承都是清淨的傳承,我們必須了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
藏傳佛教 之 薩迦派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中最古老的教派之一,也是藏傳佛教中最早傳入漢地及蒙古地區的教派,在藏傳佛教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
藏傳佛教知識簡介2:薩迦派
其實,藏傳佛教理論比較權威的詮釋在格魯系;當然,漢地流行的卻是寧瑪系(大圓滿)。刨去神話色彩,必須承認藏傳佛教還是比較多的保留了實修的傳承(含理論、實踐),而且,因為歷史的原因,藏傳佛教一直有關於「如何做上師」的比較專業的、私密的「職業」技術培訓,所以,即使同樣的修證水平,藏傳的上師顯得比漢傳的「有型」、「高大上」得多。
-
這座藏傳佛教摩崖造像藝術名山,發出清代佛教民間雕刻藝術最強音
從清代開始,海棠山普安寺被清朝政府扶持,與周邊的瑞昌寺、瑞應寺、廣化寺、德惠寺、吉慶寺、千佛山等形成了東部蒙古族地區佛教文化中心。這不僅對藏傳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也為清朝政府實行「安定蒙古地區」的宗教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
西藏與藏傳佛教大體線索
藏區進入地方宗教和政治管理時期——以部落和教派為基礎。佛教從印度傳入藏區的時間,無從考證,但應該在很早就有,由於從印度翻越喜馬拉雅山到藏區的路程,比之於從印度北上中亞然後向東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並穿越新疆再進入河西走廊進入漢文明區的路程還要艱難阻隔,加上藏區人口零落、高海拔等因素,所以在全藏大規模和正軌接受佛教之前,藏區的佛教傳承情況,應該比不上漢文明區。
-
藏傳佛教五大本尊
密集金剛是藏傳佛教密宗修習觀想的五大本尊之一,梵語稱為「庫夫雅·薩瑪迦」,藏語稱為「桑堆」。有時也稱為「集密金剛」或「密聚金剛」。因此,在藏傳佛教中,尤其是格魯派教法中非常重視密集金剛之法的觀修。也有說密集金剛是從密宗五方佛中的東方阿悶佛化身演變而來的,在藏傳佛教格魯派教法中,據說密集金剛也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守護神。主尊身藍色,象徵佛教最高諦理。
-
藏傳佛教繪畫髹漆家具
藏地封建經濟與文化的全面上升,令佛教教派得以傾心扶持,著名的昌都寺(1347年)、甘丹寺(1409年)、哲蚌寺(1416年)、色拉寺(1418年)、江孜白居寺(1418~1436年)、日喀則扎什倫布寺(1447年)皆於此時修建。經過對印度、中原、尼泊爾佛教藝術風格的長期融合,西藏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文化。
-
藏傳佛教的四大派系簡介
10世紀,佛教逐漸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將戒律傳回衛藏地區。同時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又從印度迎請阿底峽進藏,主要傳授顯宗教理,兼及密宗。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眾多派系。
-
藏傳佛教真相!告訴你什麼才是信仰!
大乘顯宗講的法門是慈悲心,菩提心,六般若密多。漢傳佛教內部也有很多派,比如說:禪宗、淨土宗、律宗、天台宗等等八大宗派。那漢傳佛教的正見裡面是以唯實派為主的。然後這個花教薩迦派,他做法式的時候,這些大師傅們戴的這個帽子是花花綠綠的,所以叫花教薩迦派;然後黃教格魯派,黃教格魯派他戴的帽子是黃色的尖尖的一個帽子,所以就叫黃教格魯派。藏傳佛教有這麼四大教派,還有小的有十八個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