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藏傳佛教摩崖造像藝術名山,發出清代佛教民間雕刻藝術最強音

2021-02-17 梵華一念


海棠山

海棠山位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板鎮境內,是藏傳佛教在中國內陸東部地區發展的主要地域。從清代開始,海棠山普安寺被清朝政府扶持,與周邊的瑞昌寺、瑞應寺、廣化寺、德惠寺、吉慶寺、千佛山等形成了東部蒙古族地區佛教文化中心。這不僅對藏傳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也為清朝政府實行「安定蒙古地區」的宗教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棠山普安寺

海棠山摩崖造像因其悠久的歷史、數量以及造型,在藏傳佛教造像文化藝術領域可謂堪稱一絕。特別是海棠山摩崖造像並非個體創作,它以摩崖造像群的形式存在於海棠山普安寺周邊的山巖之上,這使得海棠山摩崖造像不僅在藝術形式上,在宗教文化藝術研究領域也有著深遠意義。

海棠山摩崖造像的五大表現形式


海棠山摩崖造像

根據實地考察統計:海棠山普安寺現存的摩崖造像有45位,190尊。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無量壽佛,有34尊;其次是綠度母和白度母,各有25尊和19尊;再次是文殊菩薩造像,有11尊。其餘造像還包括釋迦牟尼10尊、彌勒7尊、藥師佛7尊、尊聖佛母6尊、宗喀巴大師6尊等等。從差異化表現狀態,海棠山摩崖造像可分成佛祖像、菩薩像、佛母像、護法像、高僧像等幾大種類。

海棠山摩崖造像

佛祖像包括金剛界五佛和五大本尊。金剛界五佛為:中央大日如來、南方寶生如來、東方不動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以及西方阿彌陀佛。而五大本尊則是歡喜金剛、勝樂金剛、密集金剛、時輪金剛以及大威德金剛。五大本尊造像相對於金剛界五佛造像較為複雜。

海棠山摩崖造像

菩薩像包括了觀音、文殊、金剛手、彌勒、八大菩薩與龍女等,其中以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最為多見。菩薩造像要求端莊慈祥,都存在度量與相好的規範,菩薩相好必須面貌慈愛端莊,衣服華彩豔麗,從而彰顯其普救世人的情操。造像所宣揚的教義和各個菩薩背後預示的佛教教義關係十分緊密,比如,觀音菩薩雕像可分為四臂雕像、八臂十一首雕像、千手千眼雕像、大聲吼叫的雕像、兩個身子的雕像等諸多類型。雖然各種菩薩變動的形象非常豐富,然而彰顯其信仰功能的本質標識卻是一樣的。比如,觀音頭冠上的五佛以及蓮花;文殊的寶劍與經文;彌勒的淨瓶與寶塔等。這些固有的特點也是我們品鑑文物的關鍵根據。

海棠山摩崖造像

佛母像,藏語為「卓瑪」,在藏傳佛教中是觀音菩薩的女性化身,漢文翻譯是救度佛母。按照《大日經》中的記載,度母的起源來自觀音菩薩,其出現就是為了普救世人。蒙藏佛教度母像的造型有二十一種,比較常見的是白色與綠色的度母。佛母外形大多能看出慈悲的元素,同時很多都是女性的、樣貌。這在《佛說造佛度量經》中就已經有了具體的要求:雕像應當定位成十六歲的少女,衣裝威嚴好似菩薩一般。所以,佛母像幾乎都是女性特點尤為顯著的外在形象。例如:唐代文成公主與尼泊爾尺尊公主分別被看作綠度母與白度母的化身。

海棠山摩崖造像

護法像就是專門保護佛法的神靈雕像。從根源上探索,護法神像很多都是外來的,部分來自印度教以及印度地區的婆羅門教,部分來自民間宗教或西藏本地域宗教。人們時常能夠看到部分護法神靈的雕像外形特點也表現出很大的不同,這就是護法神信仰變化發展的體現,而這樣的變化與差異化的教派、地域信仰等關係緊密。護法神的外在形象也是各種藏傳佛教造像內最繁雜的,大致能夠分成兩種基本類型,即善相與怒相。前者大多刻畫成漂亮的女子,代表的是寧靜與安寧。此外,所有護法神的外在形象都存在十分細緻具體的特點,必須展開深層次的鑑賞與研究。例如:關公被奉為無所不管的關二爺,其信仰原本不屬於蒙藏佛教,將其融入到蒙藏佛教文化中的是清朝政府。清朝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有了關公信仰,在入關後將其融入到蒙藏佛教中。而關公信仰也是蒙藏佛教文化中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

海棠山摩崖造像

最後還有高僧像,或稱為上師像。在藏傳佛教中,是極為尊崇在修學以及弘法方面成就十分傑出的德高望重的僧人。上師和眾多菩薩神佛的智慧是想通的,可以給接觸道法的人進行講授並印證,因此應當尊重上師,其地位更在三皈依前面,被視為四皈依中的首位,也因此塑造了藏傳佛教崇拜上師的獨有現象。上師的雕像通常依照其生前面容打造,雖然在相好與度量方面並不像其它菩薩神佛那般規定十分嚴格,然而也應當按照上師生前的外在形象、生活習性、信仰功用進行打造。比如密勒日巴尊者雕像,頭髮盤著,面貌瘦削,身上穿著世俗的服飾,右手置於右耳邊,表現其在深山內苦苦修行的實際情狀,也能表現其通過歌唱方式宣揚道法的獨有方法。

清代佛教民間雕刻文化藝術最強音

海棠山摩崖造像

造像的設計是以人體為藍本,經藝術造型設計出超凡神奇的形象。為造像所設計的臉譜、髮型、寶冠、身姿、服飾、手印、兵器、法器、配飾、坐檯、龕室以及陪襯景物等藝術構思,都具有特定意義,是為造像「功能」服務,通過各種藝術構思的設計加工表達出對造像的設計目的。

由雕像的綜合形態來說,除了辯經臺上的釋迦牟尼雕像造型比較精緻,以及與部分雕像相比較精緻的線刻之外,其它幾乎都是小型雕塑或是民間意味濃重的線刻雕塑,定位是民間的世俗化目標,與大型的皇家寺院造像無法相提並論,作者也大多為民間工藝大師,因此藝術特點具有一定的民俗性。但是這些造像活動依然在政府管理之下。

海棠山摩崖造像

海棠山普安寺這類摩崖雕塑比較簡樸,不會追尋多少藝術價值,更多表現民間雕塑藝術的實用價值。雕像旁缺少供養人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在宗教雕像中,如果有供養人出現,雕塑主體大多都是帝王將相,最低也是士紳豪門。比如,敦煌與龍門這樣的大型石窟中就有不少貴族甚至帝後的供養人雕塑,而民間雕塑大多只是記刻姓名、祈禱語或簡單的記敘類文字。此外,海棠山摩崖造像雕刻的形式相對單一,都是以佛像常見的基本形態為準,在比例上也沒有《度量經》中指出的那樣精確,雕刻的精美度也無法與龍門、雲岡、敦煌等大的石窟相比。

海棠山摩崖造像

但從藝術角度研究,雕刻大師將造像刻畫得生動、細膩,惟妙惟肖,極其傳神,有著強烈的時代氣息,讓人們看了以後形成對過去歷史的緬懷。規劃者與工藝大師獨有的值得品味的藝術構架,彰顯了他們的傑出能力。雖說從宗教本質上看,它是一曲封建社會盛世神奇的頌歌,但這支頌歌卻奏出了中國清代佛教民間雕刻文化藝術的最強音。它繼承並發展了國內古代佛教雕像文化,對當代雕塑藝術的進步發揮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可稱為中國清代佛雕文化的民間藝術的傑作,在中國古代佛雕文化藝術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

作者:斯日古楞 瀋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助教、博士

文章節選自《海棠山普安寺摩崖造像文化藝術研究》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特點和形式
    所以,藏傳佛教的藝術作品,包羅萬象。我們要準確鑑定藏傳佛教的各種造像的藝術作品,必須要解千姿百態造像的由來,掌握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特徵。這樣,確定名稱,鑑定年代就有較確切的保證。一、造像藝術的特點藏傳佛教造像藝術,除原始苯教外,始於公元7世紀初吐蕃時期,此後一直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發展。
  • 印度佛教-犍陀羅佛造像藝術
    犍陀羅佛像的整個造型就是希臘羅馬藝術的比較寫實的人體,加上印度佛教的象徵標誌,也就是所謂三十二相:頂上肉髻、眉間白毫、長耳垂??頂上肉髻的鬈髮,是希臘羅馬雕刻那種波浪式的鬈髮。整個犍陀羅佛像的造型是一個希臘人的面龐,眼窩比較深,鼻子高,鼻梁和額頭成一條直線,這叫「希臘鼻子」,希臘雕刻都是這樣的,嘴唇也比較薄。
  • 藏傳佛教文物賞析
    明朝繼續扶植藏傳佛教,一改元朝專奉薩迦派的作法,實施多封眾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貢,與宮廷往來密切。清王朝更將「興黃安蒙」作為貫徹始終的基本國策。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宮中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 略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形成及其特點
    這種佛教藝術形式對藏區石刻藝術和繪畫藝術產生深遠影響。故此本文著重分析闡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的鹿野苑石柱雕刻、帕魯德佛塔和桑奇大佛塔及其附屬建築上的雕刻圖像和藝術特點。關鍵詞:古印度;石雕;石刻;特點;研究一、古印度佛教造像藝術起源說釋迦牟尼佛創立了佛教,無論是佛教三乘中,還是三世十方的無量佛中,釋迦牟尼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地位,自然也就成為佛教造像的主題。
  • 菩提造像,見證南北朝佛教藝術
    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有明確紀年的褒衣博帶式佛教造像碑,也是四川地區現存最早有明確南朝紀年的南朝造像碑。霍巍表示,這尊造像碑在四川茂縣由農民挖出來時已破碎成四件,還差點在軍閥混戰時被倒賣到國外。「它引發了全球考古學家、美術史家近一個世紀的討論。因為其衣飾不再是十六國時期舊式金銅佛像的『通肩式』袈裟,也不是北魏雲岡石窟佛像的『袒右式』袈裟,而是一種新的衣飾樣式──漢式的『褒衣博帶』。」
  • 雲觀展 | 「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展品欣賞(二)
    首都博物館為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有近兩萬件古代金銅造像,此批精美的造像既體現出北京地區佛教發展的特色,又展示了我國漢藏兩系佛教藝術演變的全貌,深受廣大佛教藝術研究者及愛好者的推崇。 此次「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有幸將首都博物館收藏的26件造像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的38件唐卡並置展出。
  • 2020龘藏冬拍佛教藝術專場下半場封面視頻|清代康熙宮廷銅鎏金嵌寶石雙身金剛持
    清代藏傳佛教的興起在康熙一朝得到了最明顯的體現,早期有孝莊太皇太后的積極參與和推動,後來有哲布尊丹巴的指導與宣傳,康熙帝本人就是在這種潛移默化中,由一名非信仰者,變成了虔誠的佛教信徒。對於聖祖信仰變化,康熙三十年以後應當是一個分水嶺,除了聖祖對於佛教參與更為積極外,清宮也有一些與藏傳佛教有關的標誌性的活動出現。根據聖祖滿文硃批奏摺透露,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九月至十一月間,他在第三次親徵噶爾丹的途中,指令清宮養心殿造辦處承造銅佛像賜給蒙古貴族。這是有關文獻中的第一次出現清代皇帝賜宮廷中佛像的記載。
  • 從十尊造像看這場佛教藝術盛宴,丹薩替寺精品罕見亮相
    身著百納衣式的袈裟,這種袈裟明顯受到漢地僧服的影響,是元明以來藏傳佛教造像出現的新特徵。此像之所以能認定為帕木竹巴的肖像,是因為它符合了以下特徵:身體粗壯,鼻梁隆起,濃須,寬面,下唇厚,略外翻,微露白齒,有精心表現的絡腮鬍子包圍整個嘴唇,這一特點在藏傳佛教祖師造像中很少見到,幾乎可以作為他的標誌性的特徵。
  • 粉壁丹青與摩崖雕刻
    一座千年古寺,以存有明代精美的宗教壁畫而馳名中外;一座石窟,留下了精美的佛教石窟造像遺蹟。毗盧寺和封龍山石窟作為我市歷史悠久的佛教勝地,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講述著它們的故事。毗盧寺:精美壁畫馳名中外在我市新華區上京村東,有一座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的古老廟宇——毗盧寺,這是我市市區內唯一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名剎古寺,以存有明代精美的宗教壁畫而馳名中外,1996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故宮會說話的藏傳佛教文物
    次年,順治皇帝給五世達賴頒發了金冊金印,封其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同時,也給實際操控西藏政權的顧始汗頒賜金冊、金印,一舉確定了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教領袖之間君臣關係。  五世達賴朝覲,是清代西藏佛教領袖第一次到北京拜見皇帝。原貯放於紫禁城慈寧宮花園的金嵌珊瑚松石壇城,即為五世達賴所獻,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 中國古代石刻佛教造像藝術
    整尊雕像雕刻技法嫻熟,衣紋細緻柔和,神態栩栩如生,極其寫實,充分體現出北魏後期佛造像雕刻追求神韻與風雅的藝術特徵。菩薩面形清秀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
  • 文玩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太全了!值得收藏)
    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宮中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 收藏 淺說佛教與造像
    有一個叫優填王和一個叫波期匿王的兩位國王,因為帶著眾弟子在舍衛城祗園精舍說法的佛陀,應帝釋天王之請,上忉利天宮去為自己已過世的母親摩耶夫人演說佛法。很久沒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兩位國王十分想念,於是一個命人用帶有香味的旃檀木,一個命人以紫磨金各造了一尊五尺高的釋迦牟尼像,據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兩尊佛造像。
  • 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及法器
    明朝繼續扶植藏傳佛教,一改元朝專奉薩迦派的作法,實施多封眾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貢,與宮廷往來密切。清王朝更將「興黃安蒙」作為貫徹始終的基本國策。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宮中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 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代表——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建築傑作,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佛教造像也各有特色。 中期雕刻衣紋的技法,採用雕刻較深的直平階梯式手法。這種衣紋就造型藝術來說,增強了造像的立體感和現實感。此外,早期雕刻是鮮卑裝束的夾領小袖式遊牧民族的服裝,中期則穿上了寬博的南朝漢式服裝。這些變化都與漢文帝推行漢化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佛教東漸——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原始佛教時期,佛陀是沒有造像的。小乘佛教一直認為佛陀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他是悟道者,是佛法的發現者。由於他們只將釋迦牟尼佛奉為真主,不塑神像,所以不利於佛教在民間的流傳。貴霜王朝推崇佛教,信奉佛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有許多遺物足以說明這一點。比如最為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沙巖質的峭壁上雕鑿而成,近代測量有53公尺高,雖然這座具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大佛於2001年被阿富汗的塔裡班所毀,但也足以窺探出大月氏佛教發展的空前盛況。
  • 用之美—虔誠的力量 ▎精美的藏傳佛教藝術
    這是一尊藏傳佛教純銀黃財神隨身佛,此像之純銀金屬材質精煉細膩,雖然尺寸迷你卻細節清晰不含糊、工藝精湛,整體造型雖小卻刻劃絲絲入扣,高雅精緻。依其造型風格與工藝的水平判斷,此尊純銀黃財神應是清代宮廷皇公貴族供奉或是饋贈藏區寺廟之精美造像。經歷逾百年,表面覆有溫潤之包漿皮殼,可隨身佩戴或供奉於案頭或櫃內招財闢邪。
  • 扶風縣發現的一組藏傳佛教文物
    文殊菩薩是藏傳佛教裡比較常見的尊神之一,它和彌勒菩薩、普賢菩薩等佛菩薩是藏傳佛教中不同教派所共尊崇的,通常都是頭帶花冠、盤腿而坐的形象,其顯著特徵是雙手所持法器,文殊菩薩一般右手持利劍,左肩有蓮花經書,利劍代表斬斷一切煩惱和怨憤的力量,而蓮花則是純潔和智慧的象徵,這種形制的造像在清代宮廷內部製作十分常見,如在王家鵬先生介紹藏傳佛教造像的《藏傳佛教金銅佛像圖典
  • 藏傳佛教的「前世今生」,從藝術史的角度溯源
    但是,即使是對藏傳佛教完全陌生的人來到西藏也能一眼發現,藏傳佛教寺廟的雕塑與壁畫中的尊神形象和藝術風格與他們所熟悉的漢傳佛教有明顯的不同。究其深層原因,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文化背景的差異起著重要的作用。 藏傳佛教屬於喜馬拉雅文化的一部分,與南亞次大陸、中亞和西亞文化有很深的淵源。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難得的是大部分石刻紀年明晰、書法遒勁、雕刻精湛,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寶庫,也是研究摩崖石刻、石雕造像以及福州歷史人物事件重要的實物資料。發現檔案烏石山摩崖石刻烏石山簡稱烏山。山南的《南較場演武廳銘》,全段高3.3米,字體蒼勁,是福州市內最大的摩崖石刻。於山摩崖石刻與故事傳說、歷史人物相聯繫,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如明代督舶太監尚春題刻是福州對外貿易的資料、清代閩浙總督李率泰在戚繼光醉酒處巖刻「醉石」等。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的「般若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