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代表——雲岡石窟

2021-02-13 菩薩在線

它與敦煌莫高窟齊名,是中國佛教藝術的代表; 

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距今有千年歷史; 

它正是北魏曇曜開創的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圖源網絡 侵刪)

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南麓,這裡有著中國的一顆千年遺珠——雲岡石窟。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起建於北魏文成帝時期,大致開鑿了六十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目前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

 

太武帝當政期間,寺院內被發現私藏兵器,太武帝便認為教徒們暗中聯合,一氣之下「土木宮塔 ,聲教所及,莫不畢毀」,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 坑沙門,毀諸佛像」的滅佛事件。直至公元452年,太武帝兒子文成帝即位,下詔令重振佛教,佛教才因此得以恢復發展,這便促使了雲岡石窟的開鑿。

 

雲岡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建築傑作,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佛教造像也各有特色。


☉曇曜五窟(圖源網絡 侵刪)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

 

雲岡石窟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主持,開鑿石窟五所,即 「曇矅五窟」。《魏書·釋老志》中這樣記載: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

 

曇曜主持開鑿的「曇曜五窟」佛山結合,宣揚「皇帝即當今如來」、「拜天子即禮佛」的理念,甚至將「曇曜五窟」內的五尊大佛全部按照五位皇帝的模樣來雕刻,旨在避免滅佛事件的再次發生,因此雲岡石窟第一期明顯地體現出魏佛教依靠世俗王權的特點。

 

曇曜五窟的題材大多是依據小乘經,多以佛為中心,再配以菩薩像、弟子等人的組合。當時佛教進入中原時間並不長,所以早期的佛教造像仍保留著較多的印度藝術風格。佛像高大雄壯,肩寬體壯,外穿袒露右肩的袈裟,面相渾圓,細眉長目,深眼高鼻,嘴角露出淡然微笑,兩肩齊挺,胸部厚實,菩薩像大多圓臉短身,頭戴寶冠,胸佩項圈、短瓔珞、蛇形裝飾物,臂戴金釧,腕套手鐲,一副印度貴族的裝束。

 

另外,從雕刻技巧上講,曇曜五窟雕刻繼承了漢畫像石的傳統技法,往往在造像渾圓的身體上,用陰線刻劃衣紋,許多大像繼承利用大面積,保持完整統一效果的手法,給人以鮮明雄偉的印象。

 

與此同時,還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小佛簇擁著大佛,他們是群臣的象徵,甚至還有類似侏儒的矮小人像,這象徵著民眾和奴隸。曇曜石窟的頂部是巨型浮雕,刻有手執樂器、凌空舞蹈的飛天,將大佛襯託的更加雄偉莊嚴,突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早期的曇曜五窟,儼然是一幅封建統治的圖像

 

曇曜五窟所對應的歷代皇帝

第16窟:道武帝拓跋珪

第17窯:明元帝拓跋嗣

第18窯:太武帝拓跋燾

第19窯:景穆帝(南安王)拓跋餘

第20窯:文成帝拓跋溶

☉中期石窟(圖源網絡 侵刪)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成的第3窟。

 

中期石窟始於孝文帝時期,這是北魏最繁華、最穩定的時期。這個時候的佛教在統治者階級的推崇下,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和民眾性,此時,雲岡石窟的開鑿也達到了頂峰。

 

中期洞窟內佛教色彩濃厚,精雕細刻的佛教故事佔洞窟的大部分。此時石窟最顯著的特點是出現了「成組合的雙窟和模擬漢式傳統建築樣式的洞窟」。雙窯,很可能和當時尊奉孝文帝、太皇太后馮氏為「二聖」或者「二皇」有關。

 

與雲岡一期造像相比,二期造像壯碩依舊。佛像面向豐圓適中,但部分佛像開始變得清秀,出現了「瘦骨清像」的形象。

 

佛衣除了袒右肩式、通肩式袈裟之外,出現了「褒衣博帶」樣式。菩薩的衣飾也發生了變化,除頭戴寶冠外,又流行起花蔓冠;身佩瓔珞,斜披絡腋,轉變為身披帔帛;裙衣貼腿,轉變為裙裾張揚。

 

中期雕刻衣紋的技法,採用雕刻較深的直平階梯式手法。這種衣紋就造型藝術來說,增強了造像的立體感和現實感。此外,早期雕刻是鮮卑裝束的夾領小袖式遊牧民族的服裝,中期則穿上了寬博的南朝漢式服裝。這些變化都與漢文帝推行漢化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總體來說,中期的主要特點:漢化趨勢發展迅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合,側重於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石窟藝術中國化在這一時期起步並完成。

☉晚期第五窟(圖源網絡 侵刪)

晚期石窟:第20窟以西,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

 

這個時期北魏的政治中心發生了轉移,雲岡石窟也由一般官吏和一眾善信自發進行開鑿,因此這個時期的洞窟以單獨個體出現,為中小型,多不成組。

 

佛像和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延續了中期的「秀骨清像」。衣服下部的褶紋重疊緊復,龕楣、帳飾也日益複雜,著褒衣博帶式服裝,清秀飄逸。飛天上身著對襟衫,下身著長裙。

 

雖然這是石窟造像的尾聲,題材較為單一,但石窟中菩薩、鼓樂、樂舞和雜技等雕刻都頗具民間生活氣息,因而可以說,雲岡石窟至此已完成了印度佛教藝術中移植、吸收、融合的全過程。

 

總體說來,晚期石窟的整體布局多但不亂,大小各異,錯落有致仍然給人以壯觀、輝煌的氣勢。但從觀賞性、藝術性上來看,都大大遜色於前期和中期石窟。


☉現雲岡石窟外景(圖源網絡 侵刪)

萬億化身,羅刻滿山,鬼斧神工,駭人心目。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後顧方作無限之留戀,前瞻又引起無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兒驟入寶庫,神魂喪失,莫知所攜,事後追憶,亦如夢入天宮,醒後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時方知文字之無用了!

 

雲岡石窟的雄壯奇偉讓冰心驚嘆,但如今面對自然侵蝕、人為破壞等因素造成「古洞荒涼,荊榛滿目,斷瓦頹垣,日即湮滅」的慘狀,也令人扼腕嘆息。雲岡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代表著北魏時期佛教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既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精魂,也是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代表。這座建於北魏的千年遺珠,經歷了朝代更替,見證了佛教的衰敗興榮,亟需更多的人去珍惜呵護。

 

參考文獻;

蘭豔風、張兵.《大同雲岡石窟》——《文史月刊》.2017年第九期,

範鴻武.《雲岡石窟建築與佛教雕塑研究》,

王珂.《淺談雲岡石窟的佛教造像藝術》——《傳承》.2019年第七期,

 

相關焦點

  • 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漫話雲岡石窟藝術
    雲岡石窟始建於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在人稱「塞上名城」的山西大同市西16公裡的武周山北崖(又名雲岡),由東向西排列著53個洞窟,綿延一公裡長,這些洞窟依山而鑿,竟佔據了半壁高山。整個窟群內共有大小造像51000餘尊,大小佛龕1100多個。
  •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雲岡石窟
    但是,伴隨絲路上迴蕩起的清脆駝鈴聲,一尊尊石窟藝術雕像得以穿越千年時光,重新走進人們的心田千年文物「活了起來」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構成了人類藝術長廊中極重要的組成部分,展現了公元5世紀前後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體現了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後獨立發展的早期特徵。這座珍貴的文化遺產歷經歲月衝刷,依然完整屹立於中國北方的崖畔,實屬不易。
  • 中國三大石窟,山西雲岡石窟,卻有著「帝王的石窟」美稱
    接下來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來自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5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中國最佳旅遊品牌景區、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休閒旅遊景區等等都是他獲得的榮譽。下面我要介紹的就是山西省內最著名的一個景觀——雲岡石窟。它坐落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在距離16公裡外的武周山南麓,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大約1500年歷史底蘊。是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後,首次花費一個時期派遣全國匠人來雕刻的皇家風範佛教寶庫。在兩千零一年的時候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 主播為您讀報|雲岡石窟:東方佛教的第一聖地
    作為石窟藝術的代表,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與我國諸多石窟相比較,最具西來樣式,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築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徵等,體現了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的融會貫通,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匯的結晶。
  • 雲岡石窟是什麼?
    大美雲岡  雲岡石窟研究院提供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裡的武周山南麓公元5—6世紀的北魏時期開始建造擁有1600餘年歷史這是中國第一座開鑿於首都的皇家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它是公元5世紀 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
  • 【山西遊 • 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朝廷出資開鑿的石窟,其雕具有皇家風範,也是中國最早的大型佛教石雕石窟群,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 雲岡石窟「行走世界」走到上海
    雲岡石窟,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12月25日,「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盛大開幕,120件雲岡文物與世界首個3D列印的可移動石窟、雲岡第12窟「音樂窟」驚豔亮相,與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展開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
  • 老照片:閻錫山治下的大同,雲岡石窟1933年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鬱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 雲岡石窟:鑿石開山 真容巨壯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座,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
  • 山西行08:雲岡石窟裡的悲劇藝術
    雲岡石窟在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山(也稱武周山)南麓。從大同到雲岡石窟坐車只要二三十分鐘。 據說是1956年11月間雲岡文物保管所在整修曇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窟前積土時出土的。看不懂題記,只覺得字很美。 進山門,看到石窟。五州山,一座小山丘,數十米高,山頂平禿,山上寸草不生。雲岡石窟就開鑿在五州山山壁上。
  • 現貨訂購:中國石窟系列之雲岡+敦煌石窟銀章2盎司
    石窟藝術兼得天地精華與人間靈氣,融會中外的文化精粹,飽滿渾厚,但並不沉重晦澀,反而其活潑的視覺形象能悅人眼目,令人抒懷賞心。 為展示精美絕倫的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弘揚佛教文化,上海造幣有限公司自2012年開始陸續推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銅章,其中首枚石窟藝術麥積山大銅章發行後引起市場轟動。
  • 佛教造像藝術東傳的轉折點——雲岡石窟各窟介紹(下)
    01西區:14窟和15窟其中,十四窟和十五窟,屬於雲岡石窟的晚期開鑿。曇曜五窟即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窟,則屬於,雲岡石窟的早期開鑿,由著名高僧曇曜法師主持。先看十四窟和十五窟。作為雲岡石窟早期工程,曇曜五窟,既有鮮明的佛教藝術風格,也有深刻的政治背景表述,這與營造者曇曜法師不無關係。
  • 大美山西-雲岡石窟藝術的聖地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武周川北岸以西16公裡的武周山麓。石窟依山開鑿,從東到西綿延一公裡。有45個主要洞窟,1100多個小龕和51000多個雕像。它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這就是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五華洞前石柱。——冰心北魏馳騁縱橫的遊牧民族建立起王朝佛教興於西方而法流東國在武州(周)山南麓這場相遇碰撞出了雲岡石窟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融匯於此,也定格於此無數種奇想有了共同的名字:「雲岡石窟」 初見雲岡石窟的人總會生出這樣的好奇:佛像身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小洞?
  • 雲岡石窟看什麼才不虛此行
    雲岡石窟藝術以規模宏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以典型的皇家風範造像而異於其他早期石窟;以融匯東西、貫通南北的鮮明的民族化進程為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使得雲岡石窟成為中國石雕文化藝術靜默厚重的言說者。參觀雲岡石窟到底要看什麼?
  • 山西懸空寺、雲岡石窟,人生當去一次!
    作者|寒江雪 (一)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去雲岡石窟需先經佛光大道。雲岡石窟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 雲岡石窟全景掃描
    石窟倚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餘尊,是我國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窟門上方長約3.2米,寬約0.8米的頂部區域雕刻龍形,由於南側風化坍塌,使雕刻於頂部的二龍身部分缺失。現存兩首相對、身軀相交的二龍,龍首朝向洞窟內。
  • 我們的節日 | 臘八節:探佛教石窟
    能反映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的石窟藝術,取材於佛教故事,興於魏晉,盛於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我國現存的主要石窟群均為魏唐之間或宋朝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負盛名的是大同雲岡、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和重慶大足四大石窟。
  • 雲岡石窟菩薩像寶冠和服飾佩飾
    雲岡石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大乘佛教)石窟寺之一,自然塑造了很多菩薩的形象。在雲岡,這種形象最為吸引人的無疑是他們頭上的寶冠和服飾、佩飾。中國、日本之風土,難得適當之花,故專用金屬所刻之華蔓。以上所謂「首冠華蔓,身佩瓔珞」的記錄,正是佛教藝術中菩薩的形象。來華佛教徒試圖「以種種寶用作華蔓,而為莊嚴」佛像,但並不能擅自突破佛像塑造所規定的「三十二相,十八種好」。如此,漂亮美觀而又變化無窮的寶冠就賦予了未成佛道而又即將為佛的菩薩。
  • 王南導覽雲岡石窟:千年一窟看雲岡
    佛像如何一步步被中國工匠翻譯成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形式石窟寺從印度開始,第一站進入西域,今天新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是典型代表。後面一站來到聞名天下的敦煌莫高窟,之後到了當時的涼州,也就是今天以武威為中心的地方,涼州石窟是影響雲岡石窟最深的一種類型。等到傳到了北魏當時的首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建立起雲岡石窟後,一個新的、偉大的紀念碑落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