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雲岡石窟!

2021-02-13 新華網

你一定聽說過它

雖然可能從未謀面

 

故事開始於一千多年前

以刀、錘、斧、鑿的尖利

決然撫平山崖的稜角

在「叮叮噹噹」的迴響中

巖石的粗礪被馴服

曾經的堅硬頑固

就那麼自然而又神奇地

化作了一片法相莊嚴

雲岡石窟五華洞前石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

 

王朝興衰、時代變遷、文化交融

……

一個個錯落的窟龕中

藏著許多人的

許多故事

 

雲岡石窟

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並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

悠悠流淌的武州川水

見過很多人的身影行過

然而有一段見證

與眾不同

 

雲岡石窟景區內秋色美不勝收。新華社記者 範敏達 攝

那是在距今1500餘年的北魏年間

這裡是王朝的都城——平城

 

佇立於岸邊的

是高僧曇曜

瘦勁骨骼,袈裟飄逸

 

他那時大約不知道

自己的執著與誠心

最終會演化成

東西綿延約一公裡的蔚然大觀

——

正是他

「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

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

 

從北魏文成帝復法啟開鑿之始

到北魏正光年間終結

營造這片盛景

大致歷經了近70年之久

而如今

透過45個主要洞窟、209個附屬洞窟

1100多個佛龕、18000餘平方米雕刻面積

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

撲面而來的恢弘雄渾

 

大同雲岡石窟景區一座洞窟內的石刻佛像頭部。新華社記者王頌攝

盛大之外,別有匠心

大大小小的造像

最高者17米

最小者僅2釐米

 

萬千雕鑿費盡工夫

刻劃出的

是歷史的模樣

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後顧方作無限之留戀,前瞻又引起無量之企求。

——冰心

北魏

馳騁縱橫的遊牧民族建立起王朝

佛教

興於西方而法流東國

在武州(周)山南麓

這場相遇

碰撞出了雲岡石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多元文化的融合

成為了琳琅滿目的線條與雕飾

 

雲岡石窟石刻。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

早期的曇曜五窟

造像作風勁健質樸

技藝上承漢代的優秀傳統

也吸收融合了

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

中期石窟富麗堂皇

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

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

而晚期的佛像與菩薩

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

正是清新典雅「秀骨清像」

大同雲岡石窟景區一座洞窟內的石刻造像。新華社記者王頌攝

令人目眩的

不只是藝術上的登峰造極

更有歷史、建築、音樂等等內容

徐徐鋪展

雲岡石窟第10窟明窗蓮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

 

比如著名的「音樂窟」

前室北壁最上層天宮伎樂十四身

分別演奏吹指、齊鼓、排簫、

琵琶、橫笛、琴、五弦、篳篥、

箜篌、腰鼓、義嘴笛、法螺等樂器

門楣上一組舞伎群

動作連貫,氣韻奔放

雲岡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

融匯於此,也定格於此

無數種奇想

有了共同的名字:

「雲岡石窟」

 

初見雲岡石窟的人

總會生出這樣的好奇:

佛像身上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小洞?

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

那是歲月更迭留下的痕跡

在漫長的時光裡

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

大規模的泥塑翻新及維修

在修補佛像時

工匠打孔把木樁嵌入佛像並固定

之後纏麻

外覆泥塑彩繪

 

然而

又過去很多年

泥皮脫落,木樁枯朽

終究只有這些孔洞

留了下來

再堅固的巖石

也抵擋不住時間的力量

然而,總有一些東西

在時光輪轉中

愈發閃亮

 

那是文明的寬度

也是文化的溫度

正如眾多佛像

口角邊掛著的笑容

端莊而自信

縱是千載過後

依舊動人如初

雲岡石窟第5窟佛像。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

逝者如斯夫

順著歷史的河流回望

我們卻愈發折服於

它無與倫比的美

更愈發驚嘆於

它獨一無二的價值

中國第一個規模巨大的石窟群

它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精魂

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

代表著公元5-6世紀佛教藝術的

最高成就

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

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瑰寶

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

並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它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遺產

 

撩撥開歷史的重重簾幕

它一直就在那裡

不動聲色

卻光彩奪目

這就是

雲岡石窟!

來源:新華網

總監製:郭奔勝 

總策劃:周紅軍 劉加文

策劃:劉洪

監製:牟彥秋 黃林昊
作者:董靜雪

編輯:梁甜甜

校對:劉怡然 於子茹

相關焦點

  • 雲岡石窟是什麼?
    大美雲岡  雲岡石窟研究院提供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裡的武周山南麓公元5—6世紀的北魏時期開始建造擁有1600餘年歷史這是中國第一座開鑿於首都的皇家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它是公元5世紀 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
  • 雲岡石窟的雪景
    清晨驅車20來公路前往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拍攝雲岡石窟景區雪景。雖然之前在雲岡石窟做了幾年臨時攝影,但是雪景類的照片卻寥寥無幾,估計是上蒼眷顧,那幾年的冬天不冷下雪也少,以至於拍攝過程沒有太冷。
  • 中國三大石窟,山西雲岡石窟,卻有著「帝王的石窟」美稱
    我們今天要說一說咱們國家的三大石窟,雖然身在國內,但是名聲早已傳到國外,更是吸引了數不勝數的外國友人來欣賞。這三大石窟都坐落與我國的北方地區。河南省洛陽市的龍門石窟、甘肅省敦煌市的莫高窟、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由於莫高窟內的許多歷史文物被大量盜取,造成了大量文物的流失。於是在1961年的時候,莫高窟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 雲岡石窟講解
    雲岡石窟講解 地圖導航 大小: 10.19MB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第十一窟數位化項目負責人潘鵬解釋。站式三維掃描則可以記錄整個洞窟的空間尺度,就像定製一個尺寸標準的框架,將此前採集的三維圖像裝進去。最終產出的結果,是準確的三維彩色模型。 這三種方式結合的技術方案,雲岡石窟數位化團隊探索了10多年才形成。
  • 看展 | 雲岡石窟
    而今日所見之雲岡窟室基本只具禮佛功能,印度以及我國新疆地區常見的僧人起居修行的毗訶羅窟(僧房窟)在雲岡並無發現。參考歷史文獻以及武州川、武州山的形勢地貌,北魏時期雲岡石窟窟頂或存有大型宮室和佛寺建築。近年,雲岡石窟的考古重心從窟內、窟前、窟簷遺址轉向窟頂遺址的調查和發掘。
  •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雲岡石窟
    但是,伴隨絲路上迴蕩起的清脆駝鈴聲,一尊尊石窟藝術雕像得以穿越千年時光,重新走進人們的心田千年文物「活了起來」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構成了人類藝術長廊中極重要的組成部分,展現了公元5世紀前後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體現了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後獨立發展的早期特徵。這座珍貴的文化遺產歷經歲月衝刷,依然完整屹立於中國北方的崖畔,實屬不易。
  • 雲岡石窟「行走世界」走到上海
    雲岡石窟,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12月25日,「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盛大開幕,120件雲岡文物與世界首個3D列印的可移動石窟、雲岡第12窟「音樂窟」驚豔亮相,與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展開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
  • 雲岡石窟的中心塔柱窟
    這類中心塔柱窟也叫塔廟窟。雲岡石窟的塔廟窟起源自印度的「支提」式石窟,形式為在一縱長方形的馬蹄形空間的稍後部分建造一個圓形的覆缽式塔,供信徒們禮拜所用。中心塔柱就是塔廟窟中矗立的柱體,信徒們可以圍繞中心塔柱進行右旋誦經禮佛。塔柱樣式既有圓形覆缽式的也有方形的。雲岡中心塔柱的樣式來自公元1世紀以後西北印度的犍陀羅地區。
  • 王南導覽雲岡石窟:千年一窟看雲岡
    本次的雲岡石窟之行就是該系列活動的組成之一。營造學社的大同之旅要回溯到1933年,當時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到大同考察。當年他們本來是到大同測繪遼金的寺廟,之後覺得雲岡石窟是藝術史上的傑作,順便想來開開眼界,結果一到這發現,雲岡石窟是如此偉大的石窟式建築,而且還有建築中的建築,在這些窟裡有很多北魏時期的木建築的圖像,甚至有來自世界很多地方的外域建築形象。
  • 雲岡石窟:鑿石開山 真容巨壯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座,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
  • 雲岡石窟,寂靜無聲的佛國世界
    ——冰心▲民國時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銀鹽老照片原件尺寸:7.5×6.2cm現收藏地:北京價格:點擊上圖雲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開鑿於北魏文成帝時期,前後歷經64年。民間亦有鑿刻不下百年。它的形成,晚於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和天水的麥積石窟。
  • 【山西遊 • 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山,石窟依山開鑿,規模恢弘、氣勢雄渾,東西走向約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
  • 雲岡石窟全景掃描
    因而以此形象託舉交腳菩薩,成為雲岡石窟交腳菩薩造像形式之一種。此洞窟位於主洞明窗東側第2層,這是一個雕鑿在外壁的佛龕。佛像頭高45 釐米,肉髻高聳、長眉細目、鼻梁高直、兩翼分明,嘴角兩側上翹,笑容微微顯露,身體前傾、頷首視下,蘊藏了極大的智慧與寬容。
  • 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漫話雲岡石窟藝術
    這巨大的石窟群就是聞名世界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石窟藝術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起源於印度。東漢初年隨著佛教傳入我國,這一藝術形式也傳了進來。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起來,為了擴大佛教的影響,統治者除了興建佛寺、鑄造佛像外,還役使數以萬計的工匠劈山削崖,開鑿了數不清的石窟。據史料記載: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信奉佛教,一向把佛教尊為「國教」。
  • 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代表——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圖源網絡 侵刪)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南麓,這裡有著中國的一顆千年遺珠——雲岡石窟。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起建於北魏文成帝時期,大致開鑿了六十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目前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西邊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造像五萬一千餘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遷都洛陽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1933年,中國學者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營造學社同人考察雲岡石窟,隨後在合著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中,刊發了《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釐定了雲岡諸窟的名稱,討論了雲岡飛仙的雕刻,分析了雲岡石窟表現的建築形式和窟前的附屬建築,文中認為:「這靈巖石窟更是後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並在文章中第一次從建築角度研究了雲岡石窟的價值。
  • 雲岡石窟,公元5世紀的「國際範兒」
    公元5世紀的中國,統領中國北部的北魏王朝,平定西域,兼併涼州後,在都城平城之西的武周山上開始雕鑿石窟——雲岡石窟,這是佛教傳到中國的一個重要節點。曇曜是國際化的傳教士,但他在雕鑿雲岡石窟的整體設計和初衷上有著明顯的民族情結,那就是佛陀的印度性。於是曇曜將穿著印度貴族服飾的禪定坐佛安排在北壁主尊的位置(20窟大佛),這是他對釋迦牟尼最大的景仰和尊重。將穿著希臘戰袍通肩大衣的犍陀羅風格的佛陀,則以脅侍立佛的格位安排在北壁主尊的左右側。曇曜把雄心壯志的文成帝雕鑿成武裝領袖和精神領袖的合體。
  • 雲岡石窟,曾經有個木鼻子大佛
    這尊佛像的修復,是雲岡「三年保護工程」的成果之一,除此之外,還挽救了一大批瀕臨崩塌的洞窟及雕像,奠定了雲岡石窟後來保護維修的基礎,也培養了人才,鍛鍊了隊伍,是雲岡石窟走上科學保護道路的重要節點。▲1973年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雲岡石窟雲岡「三年保護工程」,由周恩來總理指示完成。1973年9月15日,周恩來總理抱病陪同首次訪華的法國總統蓬皮杜來到山西大同市參觀雲岡石窟,並指示國家文物局「雲岡石窟要在三年內修好」。那麼,蓬皮杜總統為什麼會選擇參觀雲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