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雲岡 雲岡石窟研究院提供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裡的武周山南麓
公元5—6世紀的北魏時期開始建造
擁有1600餘年歷史
這是中國第一座開鑿於首都的皇家石窟
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
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它是公元5世紀 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
這裡的造像有59000餘尊石雕佛像
這裡的造像大小從2cm-17m不等
大小洞窟共254個
其中主要洞窟45個
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
混戰中的東晉與十六國時期
鮮卑族人拓( tuò )跋( bá)部落從大興安嶺嘎仙洞發源
歷經長年徵戰,公元386年在中國北方建立魏國
與南方的劉宋政權對峙,史稱「北魏」
帝都隨即遷入北有草原老家
南有沃土中原的平城(今山西大同)
公元439 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tāo)一統北中國
轟轟烈烈的北魏王朝開始了
定都平城後
百萬計的儒道沙門、能工巧匠齊聚
北魏最重要的佛教中心——平城
此時皇家與佛教都想借彼此之力壯大自己
於是就有了北魏皇家與佛教的聯合
作為佛教沙門統的 法果 適時提出
「拜天子即是禮佛」的號召
佛教隨即在北魏迅猛擴張
雖有公元446年的太武帝滅佛
但這並未使佛教消失
相反在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後重興佛教
支持時任沙門統的曇( tán)曜( yào)
在當時平城以西的聖山武周山
開啟了一場千年的佛教盛宴
雲岡石窟曇曜像 上海孫文婷 作品
和平初年(公元 460 年)
北魏的前五位帝王被演化成了五尊石窟大佛
後世稱之為 曇曜五窟
雲岡石窟60餘年營建熱潮由此拉開序幕
眾所周知的是建造大型石窟必定耗工費力
而開鑿雲岡石窟的武周山
巖體厚、硬度適中
整體的塊狀砂巖是開鑿的理想巖體
雲岡石窟東西綿延一公裡
歷史上卻並沒有詳盡的文字記載
目前學術圈研究對於細節雖有爭論
但也可以讓我們一窺當時雲岡石窟的營建
註:本文建造部分觀點引自 杭侃 及 彭明浩 學術研究
如有紕漏
歡迎在留言區一同探討最新研究成果
要在山上開鑿石窟,首先得修整山崖立面
斬山指的就是 將山體側面斬出平整立面
選定自然斷崖或較好的鑿窟位置後
先在自然山坡上鑿出直壁
後續的開窟都在斬山基礎上進行
如今的雲岡石窟第3窟還遺存
明顯的斬山痕跡
斬山後就需要真正開鑿洞窟內部
主體工程大多是從上而下進行
先鑿出明窗後,洞窟內的石頭會從明窗運送出去
等到斬出門拱位置和前庭崖壁後
下層洞窟的石頭就會從窟門運送出去
鑿出的石頭會有專人運送
小石片會被挑選疊砌成武周河的河堤
質量好、形狀大的石塊會被送到附近建築工地
做臺基,柱礎等石構件
據考證當時平城的明堂建築石料很多來自雲岡石窟
鑿窟時會預留出外突的坯體
接著仔細鑿出佛像的頭、身、座的粗略體塊
根據已確定的體塊再開鑿佛像的主體輪廓
如 服飾、髮髻,五官、脖子、身體、四肢、基座等
輪廓完成後會換上更專業的工匠進行細加工
以求將造像雕鑿地活靈活現
尤其是頭部五官、手指頭、手掌
最後還需用工具將表面打磨整平
這樣一尊精美的造像才雕鑿完畢
雲岡石窟已無法考證北魏時彩繪工序
不過北魏雲岡造像身上是有顏色的
佛像局部塗一些紅色
我們目前所見大多是明清時期施彩
最絢麗的五華洞彩繪則是在清光緒十七年所作
第9窟前室內壁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雲岡石窟大小200餘洞窟
大多是北魏中後期雕造
按照石窟形制、造像題材、造像樣式分為三期
一期工程(公元460-465年)
公元460年,曇曜五窟在武周山開鑿
雲岡石窟的歷史拉開序幕
《魏書·釋老志》記錄了開始鑿窟時的情況:和平初「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
曇曜為皇室所開的五所五窟——「曇曜五窟」,
即今雲岡石窟中的16-20窟。
這是雲岡的第一期石窟
1.多大窟
第18窟大像及穹隆頂 孫良 作品
3.三世佛
各個洞窟的主尊分別為:第16窟是施無畏印的佛立像、第17窟為交腳菩薩像、第18窟也是佛立像、第19窟是施無畏印的佛坐像、第20窟是施禪定印的佛坐像。二期工程(公元471 -494年)
其中1-2窟,5-6窟,7-8窟,9-10窟,均為雙窟識別要點
1.方窟+雙窟
洞窟的平面變成方形
也有一些是前室後殿格局洞窟
方形窟的 壁面雕刻都有上下分層、左右分段
此時也出現雙窟形式
窟頂多採用平棊藻井式雕刻
第5、6窟雙窟外景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第7窟後室窟頂平棊藻井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2.造像縮小
主尊大造像數量銳減
雕刻面積比早期洞窟大幅增多
3.題材多樣
造像題材增多
佛本生故事題材甚是流行
飛天、伎樂、供養人等題材也多了起來
雕刻內容與形式變得複雜
人物服飾開始出現漢式的「褒衣博帶」風格
第6窟東壁出遊四門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第12窟音樂窟伎樂天造像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第11窟七佛身上的褒衣博帶服飾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此外,中國傳統建築形式和裝飾增多
外來佛教石窟藝術開始逐漸漢化
2.秀骨清像
造像趨於簡單化
風氣開始追求秀骨清像
佛像造型因此也越來越削瘦
衣服下部的衣紋越來越重疊繁縟
3.中國風
窟內的龕楣、帳飾雕飾更複雜
窟外崖面雕飾也越來越繁複
西方審美和技術經過引進吸收後
逐漸中國化
初具中國風的石窟風格
雲岡石窟全景 水野清一(日) 長廣敏雄(日) 攝
唐初對石窟寺重建,佛像修理
遼代進行了雲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寺院重建和洞窟維修
金初將石窟前河道南移,緩解了水對下層雕刻的侵蝕
元、明二代雖有維修,但未有記錄
清代的雲岡修復工程主要集中在第5窟和第6窟
光緒年間曾彩繪過五華洞(第9窟-13窟)
民國期間,因受到嚴重破壞而開始重視雲岡的保護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61年成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12月14日,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魏孝文帝即位之時
出生漢族的馮太后
一邊輔佐孝文帝,另一邊積極推動國家進步
著漢服、改漢姓、漢文化與草原文化融合
經濟、軍事、文化 蓬勃發展
時人稱太后與孝文帝為 「二聖」
人們將「二聖」化入當時的雲岡石窟
變成了 雙窟並列 與 雙佛並座
雙窟出現是雲岡石窟二期的重要標誌
也是這裡高超藝術的獨特體現
既是石窟營建的開創,又是當時佛與政互相扶持的體現
兩尊佛在龕內對向而坐 的造型
在石窟造像中 被稱作 二佛對坐
正壁、側壁,拱門、門窗上皆有雕刻
第9窟前室二佛對坐造像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第五窟窟門東壁 樹下二佛造像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源自《妙法蓮華經》中二佛並坐
講述 釋迦摩尼講完《法華經》中《法師品》後
從地下突然升起一座七寶寶塔
多寶佛在寶塔中對其大加讚賞
並分享出半個寶座與其一同講經的故事
也被認為 兩尊佛 互相欣賞、互相幫扶的寓意
時間從北魏到現代
雲岡已經不僅是洞窟造像了
雲岡石窟研究院 武周山麓時刻陪伴
值此特殊的雙日
2020.12.12
雲岡石窟研究院
為你準備 雙12 系列 官方文創
樹下雙佛 主題帆布包
全新官方文創來襲!
雙十二特惠來襲
刺繡款
燙金款
我們從雲岡石窟中的「樹下雙佛」造像入手,
通過描摹 拓印等手法,結合印花和刺繡的創作手法
將雲岡美學,做一個更加當代的表達
刺繡款 細節展示
雲岡文創,與你相伴
巧借二佛寓意
送給你賞識 ,互相幫助合作的他/她吧!
快快下單,送禮購物必備哦!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進店購買哦!
刺繡款 原價198元
雙十二特價 168元
印金款原價 98元
雙十二 88元
活動時間 12.12——12.18
她曾激昂講解、他曾彎腰修復
他曾上架測量、他曾伏案疾書
還有他、他、她、她……
雲岡在哪裡?
雲岡就在你我身邊!
轉載來源:
【遺介】公眾號,如需轉載,聯繫原創
參考文獻
7 從視覺藝術角度分析雲岡石窟的建築空間及造像特點 文莉莉8 對雲岡石窟中二佛並坐的造像觀念及造像美學形式的分析 朱宛月10 簡析雲岡石窟造像的鮮卑特色與文化多樣性 霍靜致謝與聲明
感謝雲岡石窟研究院崔曉霞、王雁卿 、文莉莉 提供資料及技術指導
感謝 張焱寧、孫良、孫文婷 、王文博 提供影像支持
感謝如翬文化、晉行記研學中心 提供技術資料支持
文中攝影作品已由原作授權遺介使用,禁止除轉載以外其他用途,如需他用請聯繫原作。
本文由遺介、雲岡石窟研究院官微公眾號聯合發布 ,未經允許,請勿他用,如有發現,聯合發布方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特此聲明。
本文主創:
文案撰寫:遺介君、李天霓
動圖製作:陳三歲
攝影后期:陳三歲、李天霓
圖文排版:果禕
推薦您購買晉行記」天「卡
晉行記會員使用指南(免費領取)
註:購買「天」卡可全年免費享所有課程,快來加入吧!
強大的講師陣容
擁有」天卡「你可以獲得
01丨身臨其境的文化穿越
02丨學會欣賞傳統之美、人文之美
03丨多元化的視角和知識拓展
04丨與名家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06丨6張價值100元的晉行記線下活動優惠券(除一日遊活動不可使用優惠券,此優惠券可以與晉行記行程其他優惠同時使用)
點擊下圖中二維碼了解更多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