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是什麼?

2021-02-23 晉行記研學中心

大美雲岡  雲岡石窟研究院提供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裡的武周山南麓

公元5—6世紀的北魏時期開始建造

擁有1600餘年歷史

這是中國第一座開鑿於首都的皇家石窟

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

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它是公元5世紀 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

這裡的造像有59000餘尊石雕佛像

這裡的造像大小從2cm-17m不等

大小洞窟共254個

其中主要洞窟45個

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

混戰中的東晉與十六國時期

鮮卑族人拓( tuò )跋( bá)部落從大興安嶺嘎仙洞發源

歷經長年徵戰,公元386年在中國北方建立魏國

與南方的劉宋政權對峙,史稱「北魏」

帝都隨即遷入北有草原老家

南有沃土中原的平城(今山西大同)

公元439 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tāo)一統北中國

轟轟烈烈的北魏王朝開始了

定都平城後

百萬計的儒道沙門、能工巧匠齊聚

北魏最重要的佛教中心——平城

此時皇家與佛教都想借彼此之力壯大自己

於是就有了北魏皇家與佛教的聯合

作為佛教沙門統的 法果 適時提出

「拜天子即是禮佛」的號召

佛教隨即在北魏迅猛擴張

雖有公元446年的太武帝滅佛

但這並未使佛教消失

相反在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後重興佛教

支持時任沙門統的曇( tán)曜( yào)

在當時平城以西的聖山武周山

開啟了一場千年的佛教盛宴

雲岡石窟曇曜像   上海孫文婷 作品

和平初年(公元 460 年)

北魏的前五位帝王被演化成了五尊石窟大佛

後世稱之為 曇曜五窟

雲岡石窟60餘年營建熱潮由此拉開序幕

眾所周知的是建造大型石窟必定耗工費力

而開鑿雲岡石窟的武周山

巖體厚、硬度適中

整體的塊狀砂巖是開鑿的理想巖體

雲岡石窟東西綿延一公裡

歷史上卻並沒有詳盡的文字記載

目前學術圈研究對於細節雖有爭論

但也可以讓我們一窺當時雲岡石窟的營建

註:本文建造部分觀點引自 杭侃 及 彭明浩 學術研究

如有紕漏

歡迎在留言區一同探討最新研究成果

要在山上開鑿石窟,首先得修整山崖立面

斬山指的就是 將山體側面斬出平整立面

選定自然斷崖或較好的鑿窟位置後

先在自然山坡上鑿出直壁

後續的開窟都在斬山基礎上進行

如今的雲岡石窟第3窟還遺存

明顯的斬山痕跡

斬山後就需要真正開鑿洞窟內部

主體工程大多是從上而下進行

先鑿出明窗後,洞窟內的石頭會從明窗運送出去

等到斬出門拱位置和前庭崖壁後

下層洞窟的石頭就會從窟門運送出去

鑿出的石頭會有專人運送

小石片會被挑選疊砌成武周河的河堤

質量好、形狀大的石塊會被送到附近建築工地

做臺基,柱礎等石構件

據考證當時平城的明堂建築石料很多來自雲岡石窟

鑿窟時會預留出外突的坯體

接著仔細鑿出佛像的頭、身、座的粗略體塊

根據已確定的體塊再開鑿佛像的主體輪廓

如 服飾、髮髻,五官、脖子、身體、四肢、基座等

輪廓完成後會換上更專業的工匠進行細加工

以求將造像雕鑿地活靈活現

尤其是頭部五官、手指頭、手掌

最後還需用工具將表面打磨整平

這樣一尊精美的造像才雕鑿完畢

雲岡石窟已無法考證北魏時彩繪工序

不過北魏雲岡造像身上是有顏色的

佛像局部塗一些紅色

我們目前所見大多是明清時期施彩

最絢麗的五華洞彩繪則是在清光緒十七年所作

第9窟前室內壁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雲岡石窟大小200餘洞窟

大多是北魏中後期雕造

按照石窟形制、造像題材、造像樣式分為三期

一期工程(公元460-465年)

公元460年,曇曜五窟在武周山開鑿

雲岡石窟的歷史拉開序幕

《魏書·釋老志》記錄了開始鑿窟時的情況:和平初「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

曇曜為皇室所開的五所五窟——「曇曜五窟」,

即今雲岡石窟中的16-20窟。

這是雲岡的第一期石窟

1.多大窟

第18窟大像及穹隆頂 孫良 作品

3.三世佛

各個洞窟的主尊分別為:第16窟是施無畏印的佛立像、第17窟為交腳菩薩像、第18窟也是佛立像、第19窟是施無畏印的佛坐像、第20窟是施禪定印的佛坐像。

二期工程(公元471 -494年)

其中1-2窟,5-6窟,7-8窟,9-10窟,均為雙窟

識別要點

1.方窟+雙窟

洞窟的平面變成方形

也有一些是前室後殿格局洞窟

方形窟的 壁面雕刻都有上下分層、左右分段

此時也出現雙窟形式

窟頂多採用平棊藻井式雕刻

第5、6窟雙窟外景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第7窟後室窟頂平棊藻井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2.造像縮小

主尊大造像數量銳減

雕刻面積比早期洞窟大幅增多

3.題材多樣

造像題材增多

佛本生故事題材甚是流行

飛天、伎樂、供養人等題材也多了起來

雕刻內容與形式變得複雜

人物服飾開始出現漢式的「褒衣博帶」風格

第6窟東壁出遊四門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第12窟音樂窟伎樂天造像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第11窟七佛身上的褒衣博帶服飾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此外,中國傳統建築形式和裝飾增多

外來佛教石窟藝術開始逐漸漢化

2.秀骨清像

造像趨於簡單化

風氣開始追求秀骨清像

佛像造型因此也越來越削瘦

衣服下部的衣紋越來越重疊繁縟

3.中國風

窟內的龕楣、帳飾雕飾更複雜

窟外崖面雕飾也越來越繁複

西方審美和技術經過引進吸收後

逐漸中國化

初具中國風的石窟風格

雲岡石窟全景   水野清一(日) 長廣敏雄(日) 攝

唐初對石窟寺重建,佛像修理

遼代進行了雲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寺院重建和洞窟維修

金初將石窟前河道南移,緩解了水對下層雕刻的侵蝕

元、明二代雖有維修,但未有記錄

清代的雲岡修復工程主要集中在第5窟和第6窟

光緒年間曾彩繪過五華洞(第9窟-13窟)

民國期間,因受到嚴重破壞而開始重視雲岡的保護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61年成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12月14日,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魏孝文帝即位之時

出生漢族的馮太后

一邊輔佐孝文帝,另一邊積極推動國家進步

著漢服、改漢姓、漢文化與草原文化融合

經濟、軍事、文化 蓬勃發展

時人稱太后與孝文帝為  「二聖」

人們將「二聖」化入當時的雲岡石窟

變成了 窟並列 與 雙佛並座 


雲岡石窟的1-2窟,5-6窟,7-8窟,9-10窟均為雙窟

雙窟出現是雲岡石窟二期的重要標誌

也是這裡高超藝術的獨特體現

既是石窟營建的開創,又是當時佛與政互相扶持的體現

兩尊佛在龕內對向而坐 的造型

在石窟造像中 被稱作 二佛對坐

正壁、側壁,拱門、門窗上皆有雕刻

第9窟前室二佛對坐造像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第五窟窟門東壁 樹下二佛造像  雲岡石窟研究院 提供

源自《妙法蓮華經》中二佛並坐

講述 釋迦摩尼講完《法華經》中《法師品》後

從地下突然升起一座七寶寶塔

多寶佛在寶塔中對其大加讚賞

並分享出半個寶座與其一同講經的故事

也被認為 兩尊佛 互相欣賞、互相幫扶的寓意

時間從北魏到現代

雲岡已經不僅是洞窟造像了

雲岡石窟研究院  武周山麓時刻陪伴

值此特殊的雙日

2020.12.12

雲岡石窟研究院

為你準備 雙12 系列 官方文創

樹下雙佛  主題帆布包

  全新官方文創來襲!

雙十二特惠來襲


刺繡款


燙金款



我們從雲岡石窟中的「樹下雙佛」造像入手,

通過描摹 拓印等手法,結合印花和刺繡的創作手法

將雲岡美學,做一個更加當代的表達

刺繡款  細節展示

雲岡文創,與你相伴

巧借二佛寓意

送給你賞識 ,互相幫助合作的他/她吧!

快快下單,送禮購物必備哦!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進店購買哦!

刺繡款 原價198元

雙十二特價 168元

印金款原價 98元

雙十二 88元

活動時間 12.12——12.18 

她曾激昂講解、他曾彎腰修復

他曾上架測量、他曾伏案疾書

還有他、他、她、她……

雲岡在哪裡?

雲岡就在你我身邊!

轉載來源:

【遺介】公眾號,如需轉載,聯繫原創

參考文獻

7 從視覺藝術角度分析雲岡石窟的建築空間及造像特點  文莉莉8 對雲岡石窟中二佛並坐的造像觀念及造像美學形式的分析  朱宛月10 簡析雲岡石窟造像的鮮卑特色與文化多樣性  霍靜

致謝與聲明

感謝雲岡石窟研究院崔曉霞、王雁卿 、文莉莉 提供資料及技術指導

感謝 張焱寧、孫良、孫文婷 、王文博 提供影像支持

感謝如翬文化、晉行記研學中心 提供技術資料支持

文中攝影作品已由原作授權遺介使用,禁止除轉載以外其他用途,如需他用請聯繫原作。

本文由遺介、雲岡石窟研究院官微公眾號聯合發布 ,未經允許,請勿他用,如有發現,聯合發布方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特此聲明。

本文主創:

文案撰寫:遺介君、李天霓

動圖製作:陳三歲

攝影后期:陳三歲、李天霓

圖文排版:果禕

推薦您購買晉行記」天「卡

晉行記會員使用指南(免費領取)

註:購買「天」卡可全年免費享所有課程,快來加入吧!

強大的講師陣容 

擁有」天卡「你可以獲得

01丨身臨其境的文化穿越

02丨學會欣賞傳統之美、人文之美

03丨多元化的視角和知識拓展

04丨與名家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06丨6張價值100元的晉行記線下活動優惠券(除一日遊活動不可使用優惠券,此優惠券可以與晉行記行程其他優惠同時使用)

點擊下圖中二維碼了解更多課程

👇


相關焦點

  • 雲岡石窟講解
    雲岡石窟講解 地圖導航 大小: 10.19MB
  • 中國三大石窟,山西雲岡石窟,卻有著「帝王的石窟」美稱
    雲岡石窟是國內石窟藝術「中國化」的先啟者,雲岡石窟的建造分為三個時期,每個時期石窟都各有千秋,單拎出來看也都是北方石窟的風格。早期的雲岡石窟與龍門石窟一樣都是吸收了其他的文化,並將其與自身的文化相互融合後形成了一股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中期的雲岡石窟開啟了雕鑿藝術的鼎盛。
  • 雲岡石窟的雪景
    清晨驅車20來公路前往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拍攝雲岡石窟景區雪景。雖然之前在雲岡石窟做了幾年臨時攝影,但是雪景類的照片卻寥寥無幾,估計是上蒼眷顧,那幾年的冬天不冷下雪也少,以至於拍攝過程沒有太冷。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整個項目歷經數據採集、數據處理、3D列印、結構體設計施工、列印件拼裝、光源設計安裝、噴砂上色等工序,歷時2年。 「如果你想看雲岡石窟,必須來到現場,所以有人一輩子都不知道雲岡石窟是什麼樣子。」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技術員王家鑫說,「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文物走到大家身邊。」
  • 這就是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五華洞前石柱。雲岡石窟景區內秋色美不勝收。雲岡石窟石刻。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融匯於此,也定格於此無數種奇想有了共同的名字:「雲岡石窟」 初見雲岡石窟的人總會生出這樣的好奇:佛像身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小洞?
  • 看展 | 雲岡石窟
    其規模之宏大,造像之精美,堪稱中國早期石窟的代表,因此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雲岡石窟的開鑿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密不可分。源自印度的佛教經過中亞,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佛教藝術吸收了南亞、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的元素和營養。五世紀中葉,中國北方正經歷著激烈衝突之後的民族大融合。
  •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雲岡石窟
    這為新中國成立後全面開展石窟調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也為後繼者開啟了研究路徑、開闊了研究思路。20世紀80年代,北大考古團隊對雲岡石窟進行了細緻調研,不僅運用考古學方法對窟龕及雕塑作品進行分類研究,還結合國內外研究者的看法,更為細緻地提出了雲岡石窟的具體分期問題,成為今天研究雲岡石窟歷史分期的重要參照。
  • 王南導覽雲岡石窟:千年一窟看雲岡
    雲岡石窟,一部1600年的石頭史書,擁有51000餘軀石雕造像,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年代最久遠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我們到雲岡石窟該看什麼?
  • 大美山西-雲岡石窟藝術的聖地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武周川北岸以西16公裡的武周山麓。石窟依山開鑿,從東到西綿延一公裡。有45個主要洞窟,1100多個小龕和51000多個雕像。它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雲岡石窟的中心塔柱窟
    雲岡石窟的塔廟窟起源自印度的「支提」式石窟,形式為在一縱長方形的馬蹄形空間的稍後部分建造一個圓形的覆缽式塔,供信徒們禮拜所用。中心塔柱就是塔廟窟中矗立的柱體,信徒們可以圍繞中心塔柱進行右旋誦經禮佛。塔柱樣式既有圓形覆缽式的也有方形的。雲岡中心塔柱的樣式來自公元1世紀以後西北印度的犍陀羅地區。
  • 雲岡石窟:鑿石開山 真容巨壯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座,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
  • 雲岡石窟「行走世界」走到上海
    雲岡石窟,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12月25日,「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盛大開幕,120件雲岡文物與世界首個3D列印的可移動石窟、雲岡第12窟「音樂窟」驚豔亮相,與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展開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
  • 雲岡石窟看什麼才不虛此行
    雲岡石窟藝術以規模宏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以典型的皇家風範造像而異於其他早期石窟;以融匯東西、貫通南北的鮮明的民族化進程為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使得雲岡石窟成為中國石雕文化藝術靜默厚重的言說者。參觀雲岡石窟到底要看什麼?
  • 雲岡石窟全景掃描
    因而以此形象託舉交腳菩薩,成為雲岡石窟交腳菩薩造像形式之一種。此洞窟位於主洞明窗東側第2層,這是一個雕鑿在外壁的佛龕。佛像頭高45 釐米,肉髻高聳、長眉細目、鼻梁高直、兩翼分明,嘴角兩側上翹,笑容微微顯露,身體前傾、頷首視下,蘊藏了極大的智慧與寬容。
  • 【山西遊 • 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山,石窟依山開鑿,規模恢弘、氣勢雄渾,東西走向約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西邊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造像五萬一千餘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遷都洛陽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
  • 雲岡石窟,寂靜無聲的佛國世界
    ——冰心▲民國時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銀鹽老照片原件尺寸:7.5×6.2cm現收藏地:北京價格:點擊上圖雲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開鑿於北魏文成帝時期,前後歷經64年。民間亦有鑿刻不下百年。它的形成,晚於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和天水的麥積石窟。
  • 寧波:雲岡石窟數位化,如何應用與存儲數據?
    展覽「大美之頌·雲岡石窟 —— 千年記憶與對話」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2003年,雲岡石窟研究院與多家科研院校合作,開始嘗試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的應用。2016年,雲岡石窟研究院數字處通過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生成洞窟中各個方向的剖面圖,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為雲岡石窟建起了三維的「數字檔案」,並上線「雲岡石窟全景漫遊」。2017年,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採用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和多圖像三維重建技術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對雲岡石窟第3窟實現3D列印,系全球首次運用3D列印技術實現大體量、高精度文物複製。
  • 雲岡石窟丨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在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之際,清華師生重走梁思成、林徽因曾走過的古建築考察之路,近日,他們來到雲岡石窟,通過「人文清華」講壇網絡直播,將雲岡石窟之美分享給更多的人。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將近1600年。現存45個主要洞窟、209個附屬洞窟、1100多個佛龕、18000餘平方米雕刻面積,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
  • 雲岡石窟,曾經有個木鼻子大佛
    16至20窟,稱為曇曜五窟,由此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1973年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雲岡石窟雲岡「三年保護工程」,由周恩來總理指示完成。1973年9月15日,周恩來總理抱病陪同首次訪華的法國總統蓬皮杜來到山西大同市參觀雲岡石窟,並指示國家文物局「雲岡石窟要在三年內修好」。那麼,蓬皮杜總統為什麼會選擇參觀雲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