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化身,羅刻滿山,鬼斧神工,駭人心目。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後顧方作無限之留戀,前瞻又引起無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兒入寶庫,神魂喪失,莫知所攜,事後追憶,亦如夢入天宮,醒後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時方知文字之無用了」!——冰心
▲民國時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銀鹽老照片原件
尺寸:7.5×6.2cm
現收藏地:北京
價格:點擊上圖
雲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開鑿於北魏文成帝時期,前後歷經64年。民間亦有鑿刻不下百年。它的形成,晚於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和天水的麥積石窟。龍門石窟是雲岡石窟的藝術延續。雲岡石窟坐落於山西大同以西16公裡處的武周山南麓,東西長1公裡,主要是45個主洞,大小窟252個,佛的造像有51000餘尊,其中的曇曜五佛是最傑出的代表。
▲民國時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銀鹽老照片原件
尺寸:7.5×6.2cm
現收藏地:北京
價格:點擊上圖
北魏文成帝於公元452年登基,選擇了武州山,開鑿了佛像石窟。公元460年,他命沙門統曇曜率眾開鑿五窟。曇曜自幼成長在涼州。見過敦煌的石窟。他挑選從北涼遷來的工匠,破石動工。這五窟佛像是北魏五位皇帝的化身。他們是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還有文成帝自己。如此嘆為觀止的藝術作品,恢弘巨製,象徵了皇權的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神聖。
當時的盛況,北魏的地理山水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裡記述到:「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大,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
▲民國時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銀鹽老照片原件
尺寸:7.5×6.2cm
現收藏地:北京
價格:點擊上圖
雲岡石窟裡的佛像外觀莊嚴,雕工細膩。有佛,有菩薩,有弟子,有護法,形態各異。有擊鼓,敲鐘,吹笛,反抱琵琶等不同造型。大的十幾米高,小的只有兩釐米。雲岡在中國的雕刻史,建築史,音樂史,宗教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民國1942年11月《北支》雜誌雲岡石窟專題
現收藏地:北京
價格:點擊上圖
也許是感動了佛祖顯靈,上天賜了一位千古帝君給北魏。他就是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499年)。
拓跋宏從小命苦。母親李夫人按照北魏的規定「皇妃生子立為太子則被賜死」。5歲登基(公元471年),14歲親政(490年)。
公元493年,以南徵的名義,率三十萬大軍渡黃河,進駐洛陽。在秘而不宣的情況下,對大臣們完成了被迫遷都。遷都後,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權貴們改籍貫為洛陽,死後不能歸葬平城。
規定說漢語,穿漢服,改成漢姓。這些為中華民族的融合,經濟的發展和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否則也不會有八十年後大隋楊堅天下一統的豐功偉績了。
▲民國1942年11月《北支》雜誌雲岡石窟專題
現收藏地:北京
價格:點擊上圖
在北魏孝文帝時期,政通人和,經濟繁榮。文化藝術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文學作品有《齊民要術》(賈思勰)、《敕勒歌》、《折楊柳歌》、《木蘭詩》等。遷都洛陽後又開鑿了龍門石窟,接下來的西魏、北周、隋、唐,都延續著龍門的光輝。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褚遂良的「伊厥佛龕之碑」就在那裡。
▲民國1942年11月《北支》雜誌雲岡石窟專題
現收藏地:北京
價格:點擊上圖
從這裡,從雲岡走向大唐朝的輝煌。
雲岡不光是一座佛像石窟,在她的背後留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和記憶。
古籍、影像收藏 自媒體、撰稿人/ 木田530
圖/ 木田530 提供
如需洽購,點擊「閱讀原文」或與後臺聯繫
天台金剛般若疏曰:
舍衛,名聞物國,勝物多出此境。
珍本古籍,歷史影像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