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漫話雲岡石窟藝術

2020-12-18 澎湃新聞

林石 中華書局1912

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習總書記說,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

雲岡石窟始建於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

在人稱「塞上名城」的山西大同市西16公裡的武周山北崖(又名雲岡),由東向西排列著53個洞窟,綿延一公裡長,這些洞窟依山而鑿,竟佔據了半壁高山。整個窟群內共有大小造像51000餘尊,大小佛龕1100多個。這巨大的石窟群就是聞名世界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

石窟藝術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起源於印度。東漢初年隨著佛教傳入我國,這一藝術形式也傳了進來。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起來,為了擴大佛教的影響,統治者除了興建佛寺、鑄造佛像外,還役使數以萬計的工匠劈山削崖,開鑿了數不清的石窟。

據史料記載: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信奉佛教,一向把佛教尊為「國教」。到了公元446年,太武帝拓拔燾聽信司徒崔浩的建議,忽然不信佛而信道了。他下令拆毀佛寺佛塔、焚滅佛經佛法、強迫僧人還俗,這就是我國佛教史上有名的「太武滅佛」。但是沒過多久,太武帝得了重病,他懷疑這是佛祖對他的報應,因此十分後悔滅佛之舉。他死後,文成帝拓拔浚一繼位,首先便恢復了佛法,並開始大規模地營建寺院廟宇,雲岡石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造的。從公元460年到494年的三十五年時間裡,武周山崖下發生了改天換地的變化,無數的神工巧匠用他們的智慧和血汗建成了這座不朽的藝術之宮。

雲岡石窟在我國眾多的石窟藝術群體中,是以其造像的磅礴氣勢、內容的豐富多彩和融中外佛教藝術為一體這三個特點而奠定了它在我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1

真容巨壯 世法所稀

談起雲岡石窟,即使沒有去過雲岡的人,也會馬上聯想到那尊被視為雲岡石窟象徵的露天大佛。但是這尊高13.7米的露天大佛在雲岡石窟最著名的「曇曜五窟」的五尊巨佛中僅能排到第四位。

「曇曜五窟」是由第16窟至第20窟組成,位於窟群的中部,是雲岡最早開鑿的洞窟。這組洞窟的開鑿還有一段故事:文成帝復佛法後,有位高僧曇曜來到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路遇文成帝車隊,不料曇曜的袈裟被皇帝的馬咬住不放,由於有「馬識善人」的說法,文成帝認為這是天賜高僧,對曇曜以師禮相待。曇曜建議在「京城西武周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魏書·釋老志》),文成帝同意了,並請他負責主持工程。從460年到465年,曇曜役使萬名工匠在武周山下開鑿出五所石窟,後來人們就把這五所石窟稱為「曇曜五窟」。

雲岡石窟中曇曜五窟全景,請橫置手機觀看

這五個由普通石門石窗護衛著的洞窟裡,居住著五尊頂天立地的巨佛,簡直就是五座石雕高峰。五尊巨佛神態各異:第16窟的釋迦立像,高13.5米,面目清秀,立於蓮花座上;第17窟為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由於窟小像大,顯出咄咄逼人之勢;第18窟身披袈裟的釋迦佛,高15.5米,安詳沉靜地站立著;第19窟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的第二大佛雕,氣勢雄偉;第20窟就是那尊被譽為雲岡石窟代表作的露天大佛。在經歷了一千多年前遼代的坍塌之後,這尊大佛就幸運地擺脫了佛國森嚴的束縛,來到人間。如今他容光煥發地端坐在光明之中,雖歷盡千年滄桑,卻仍保持著豐腴的容顏,深邃的雙眼永遠是那樣安詳善良,寬厚的雙肩託起下垂的雙耳,造型雄偉,氣概不凡。作為五萬多尊佛像的代表,他不辭辛苦地接待著絡繹不絕的中外遊人。

第20窟 日本京都大學版《雲岡石窟》圖版

據說,曇曜深知佛教若不能得到當時統治者的支持是很難興盛起來的,所以在塑造主像時,打破常規,按照北魏太祖以下五位皇帝的形象雕刻了這五尊巨像。第16窟的年青主佛像就是模擬了當時在位的、只有二十多歲的文成帝的樣子。更有意思的是,石佛身上某些部位嵌有黑石頭,傳說那是皇帝身上長的黑痣。為了讓這些佛像永遠保存,曇曜採用了這種巨石雕鑿,真是用心良苦。

雲岡石窟第16窟 | 阿城 攝

然而,最大的一尊佛像還要數第五窟的釋迦牟尼坐像。這尊巨佛高17米,寬15.8米,一隻腳就長4.6米,中指長2.3米,他交叉在胸前的雙手上面可以同時坐下6個人。面對這石峰一般的巨佛,你不能不驚嘆古代那些身懷鬼斧神工之技的工匠們的創造力。「雕飾奇偉,冠於一世」(《魏書·釋老志》),這是古人對雲岡石窟的讚美。

雲岡石窟 第5窟 北壁 本尊大佛局部

2

影中群像動 空裡眾靈飛

雲岡石窟不僅向人們展示了它的氣魄,而且也使人們從中透視到一千多年前的社會風貌。那51000餘尊造像不論是十六七米高的巨刻,還是拇指蓋大的微雕,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組成了各式各樣的生活圖景,是我們了解魏晉南北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位於窟群中部的第5、6窟是一組雙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是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那尊最大的佛雕就座落在第5窟內,在他兩旁排列的佛像按照個頭大小順序就位;此外,壁頂上的飛天輕盈飄舞,四壁散立著身材矮小的供養人。這種組合,似乎象徵著皇帝、群臣、百姓三者之間的那種統治、服從、奴役的等級關係,從而也顯示出北魏統治者把自己的地位加以神化的本意。

雲岡石窟 第5窟 東壁

開鑿雲岡石窟進入尾聲的時期,北魏孝文帝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漢化改革」,這一變革從石窟的神像塑造上也可以反映出來。最早雕鑿的那尊露天大佛還保留著鮮卑人右袒左衽的服飾痕跡,而最後一個出世的那尊最大的佛雕,已經換上了褒衣博帶的南朝士大夫的裝束。這一變化是魏孝文帝改革中服飾漢化的一個形象記錄。

被稱為雲岡「第一偉窟」的第6窟,窟頂刻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其餘壁面上雕滿了佛、菩薩、羅漢、飛天。窟內很難找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特別是東、西、南三面刻有33幅內容連續的佛經故事,它把釋迦牟尼從「腋下誕生」、「逾城出家」到「成佛升天」的過程十分生動、逼真地表現出來。如「逾城出家」圖的畫面上,太子隱藏在傘蓋下,惟恐別人發現,四個天神小心地捧著馬蹄,生怕夜間行走引起驚動。這些雕刻技法精練、生動傳神、富麗典雅,被認為是雲岡造像藝術的精華。

腋下誕生

「五華洞」是指第9到13窟的五個洞窟,因在清代被塗施彩繪而得名。這組洞窟可謂琳琅滿目、千姿百態,那一間間形制各異的仿木構建築的佛龕和窟簷,顯示了工匠們的機智與巧妙;那綺麗華貴、構圖嚴謹、富於變化的圖案花紋,使人看到古代宗教藝術那獨特的風格;還有那手持排簫、琵琶、箜篌、鼓、笛的伎樂天們,婀娜優美地演奏著古老的樂曲,迎來送往。今天的建築學家們從仿木構建築中找到研究古建築的重要材料,聲樂研究者們從伎樂天與器樂的浮雕中,斷定出中國古代樂舞早在南北朝時期已經具有極高的水平。

在這座熱鬧擁擠的佛國裡,還有驃悍勇猛的力士,純真無邪的化生童子,端莊忠實的脅侍菩薩,能言善辯的維摩居士,嫻雅美麗的供養天人,輕柔飄動的飛天,以及那變幻無窮的祥雲瓊花、千姿百態的瑞鳥神獸……難怪唐代詩人宋昱遊覽了石窟後留下了這樣的詩句「影中群像動,空裡眾靈飛」……「瑞蓮生佛步,瑤樹掛天衣」(《題石窟寺》)。

3

中西融合 藝術奇葩

雲岡石窟在雕造技藝上明顯的呈現出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同時又吸取和融合了犍陀羅(古印度國名)佛教藝術的精華成份,因此成為中西藝術結合的珍寶。

在雕刻藝術上,它既保留了秦漢時的形體質樸渾厚、線條勁健有力、畫面伸出石面形成浮雕的傳統石刻手法,又有新的發展,主佛採用通體的圓雕來塑造,以突出其的雄姿;四壁的佛群或裝飾以浮雕和線刻來處理,並利用浮雕吸收光線穩定的特點,烘託主體,產生了使主佛突出的效果。至於那神秘的佛光,工匠們將焰火紋樣用浮雕或平面彩繪表現出來,於是火焰的浮動與畫面的平穩產生了動靜交替、對比鮮明的藝術效果。整個洞窟看上去繁而不冗,從容舒展,表現出中國古代藝術家們的卓絕功力,在中國雕刻史上還起了承前(秦漢)啟後(隋唐)的重要作用。

在石窟群中,處處可以見到中西兩科藝術風格結合的精品佳作。最早建造的「曇曜五窟」就可明顯看到外來藝術風格的影響。那尊露天大佛,鼻梁與前額平直,眼大而唇薄,具有古希臘藝術的痕跡;衣著為典型的犍陀羅服飾,袈裟斜披,右肩裸露。還有第8窟門拱兩側的造像,西側是騎著神鳥、長有五頭六臂的鳩摩羅天,東側是騎著神牛、長有三頭八臂的摩醯首羅天,奇特的造型來自豐富的想像力,為雲石窟中罕見的特例。特別是鳩摩羅天乘坐的那隻神鳥,在佛經中叫做「那羅延夫」,是古印度人想像中的靈異。你看它口銜小珠、爪趾雄健,特別是長長捲起的尾部,頗似孔雀。然而通過中國古代藝術家們的再創造,它便成為中國雕刻藝術中的形象。有人稱這一組雕像為東西方藝術的巧妙結合,可與古希臘雕刻相媲美。

第8窟 鳩摩羅天

此外還有,屋頂是典型的中國式建築,而石柱上卻布滿了中亞卷草紋;中國的朱雀、白虎和蟠龍與波斯的金翅鳥和睦相處;而印度佛教藝術中的蓮花在異國陀鄉開放得更加嬌嬈……參觀完雲岡石窟,你不僅能夠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的壯景,而且可以領略到西方古代佛教藝術的精華。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這樣描述了雲岡石窟:「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境,綴目新眺。」如今那煙籠雲遮的山堂水殿早已面目全非,但這些真容巨壯的石雕卻永遠放射著不朽的生命之光。

一千五百年來,雲岡石窟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損毀甚為嚴重,但比自然破壞更為厲害的是人為破壞,特別是帝國主義的掠奪。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1400多個,一些掠奪時留下的斧鑿遺痕至今猶在,成為歷史的見證。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修茸,綠化環境、整理資料,使這古老的藝術寶庫受到了妥善保護。1961年國務院、公布雲岡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本文原載《文史知識》1987年第7期。導語綜合自新華社)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原標題:《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漫話雲岡石窟藝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晉楚燕趙故地自駕十八日(八上)—雲岡石窟
    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等。第一站:雲岡石窟,出發。大同市區開車相當舒服,因為極少電瓶車和自行車。S339省道,過大同煤炭博物館,45分鐘到達雲岡石窟停車場。出示預約碼和健康碼後入內,原門票120元/人。
  • 老照片:閻錫山治下的大同,雲岡石窟1933年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鬱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 石窟: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
    這裡,成為方圓幾十公裡荒原內一處有山有水有叢林有佛像的神奇所在……石窟藝術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起源於印度。東漢初年隨著佛教傳入我國,這一藝術形式也傳了進來。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起來,為擴大佛教的影響,統治者除了興建佛寺、鑄造佛像外,還役使數以萬計的工匠劈山削崖,開鑿了數不清的石窟。克孜爾石窟開鑿於公元3世紀末的克孜爾石窟,距離我們已經有千年之遙。
  • 雲岡石窟是什麼?
    大美雲岡  雲岡石窟研究院提供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裡的武周山南麓公元5—6世紀的北魏時期開始建造擁有1600餘年歷史這是中國第一座開鑿於首都的皇家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它是公元5世紀 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
  • 【山西遊 • 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朝廷出資開鑿的石窟,其雕具有皇家風範,也是中國最早的大型佛教石雕石窟群,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 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代表——雲岡石窟
    直至公元452年,太武帝兒子文成帝即位,下詔令重振佛教,佛教才因此得以恢復發展,這便促使了雲岡石窟的開鑿。 雲岡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建築傑作,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佛教造像也各有特色。
  • 雲岡石窟:大同旅行中,最值得去的目的地,附詳細旅行信息
    雲岡石窟並非在市區,而是在離市區尚有15公裡的郊區, 所以,去雲岡石窟這條路上,常年有外地牌照的汽車來往。 尤其是假期,這條四車道柏油路,簡直是車滿為患。 而我,就是2019年國慶去雲岡石窟的。
  • 山西行08:雲岡石窟裡的悲劇藝術
    雲岡石窟在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山(也稱武周山)南麓。從大同到雲岡石窟坐車只要二三十分鐘。 據說是1956年11月間雲岡文物保管所在整修曇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窟前積土時出土的。看不懂題記,只覺得字很美。 進山門,看到石窟。五州山,一座小山丘,數十米高,山頂平禿,山上寸草不生。雲岡石窟就開鑿在五州山山壁上。
  • 雲岡石窟:鑿石開山 真容巨壯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座,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
  • 這就是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五華洞前石柱。雲岡石窟景區內秋色美不勝收。雲岡石窟石刻。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融匯於此,也定格於此無數種奇想有了共同的名字:「雲岡石窟」 初見雲岡石窟的人總會生出這樣的好奇:佛像身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小洞?
  •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雲岡石窟
    但是,伴隨絲路上迴蕩起的清脆駝鈴聲,一尊尊石窟藝術雕像得以穿越千年時光,重新走進人們的心田千年文物「活了起來」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構成了人類藝術長廊中極重要的組成部分,展現了公元5世紀前後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體現了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後獨立發展的早期特徵。這座珍貴的文化遺產歷經歲月衝刷,依然完整屹立於中國北方的崖畔,實屬不易。
  • 舊影|老牌匾上的雲岡石窟和光陰故事
    點擊上方「佛像雕塑藝術」→點擊右上角「...」→點擊設為★設置星標後,從此再也不會錯過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左:20世紀40年代的雲岡20窟主佛右:今天的20窟大佛近日,雲岡石窟研究院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籤署了合作協議。
  • 大美山西-雲岡石窟藝術的聖地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武周川北岸以西16公裡的武周山麓。石窟依山開鑿,從東到西綿延一公裡。有45個主要洞窟,1100多個小龕和51000多個雕像。它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雲岡石窟的中心塔柱窟
    雲岡石窟的塔廟窟起源自印度的「支提」式石窟,形式為在一縱長方形的馬蹄形空間的稍後部分建造一個圓形的覆缽式塔,供信徒們禮拜所用。中心塔柱就是塔廟窟中矗立的柱體,信徒們可以圍繞中心塔柱進行右旋誦經禮佛。塔柱樣式既有圓形覆缽式的也有方形的。雲岡中心塔柱的樣式來自公元1世紀以後西北印度的犍陀羅地區。
  • 山西懸空寺、雲岡石窟,人生當去一次!
    作者|寒江雪 (一)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去雲岡石窟需先經佛光大道。雲岡石窟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 雲岡石窟的皇帝大佛——從鮮卑王到中國皇帝
    這一事實在我們思考雲岡石窟的特性及其在中國石窟史上的歷史定位時都至關重要。長廣敏雄與水野清一攜手對雲岡石窟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對於雲岡大佛,長廣記載如下:巨像是紀念碑性的造像。他「俯瞰」人群,這意味著將一個普通的、等大的人像巨型化,從而樹立起一座巨像。巨像不是為一個個體,而是為一個族群、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而存在的。
  • 看展 | 雲岡石窟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展廳二、三2020.06.12 - 2020.11.30雲岡石窟,原名武州山石窟,位於山西大同西北16公裡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其規模之宏大,造像之精美,堪稱中國早期石窟的代表,因此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雲岡石窟的開鑿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密不可分。源自印度的佛教經過中亞,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佛教藝術吸收了南亞、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的元素和營養。五世紀中葉,中國北方正經歷著激烈衝突之後的民族大融合。
  • 走近雲岡石窟,一起探索民族融合的歷史!
    走近雲岡石窟,一起探索民族融合的歷史!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看雲岡我們從曇曜五窟開始北魏將它最鼎盛時期的文化留在了這裡涵蓋了北魏的宗教、文化、歷史、建築、藝術、民俗等雲岡石窟是當之無愧的「雕刻在石頭上的北魏王朝
  • 雲岡石窟全景掃描
    我們注意到,此造像之藝術「精神」似與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的薩克斯坦江布爾河谷保存的一尊屬犍陀羅藝術風格的摩崖石雕菩薩造像具有神態與造像技藝上的驚人一致性。由此反映了北魏平城和雲岡石窟繁榮外文化交流的事實。同時,這些並非偶然的繼承與被繼承或是相互借鑑的藝術交匯關係,體現了公元5世紀透過絲綢之路實現的歐亞大陸的文化交流及其在北魏平城的融會與完美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