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

2020-12-18 騰訊網

南疆的秋天總是要來得比北疆晚一些。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山谷中樹葉金黃、河水歡暢,一派靜謐祥和的景象。鳩摩羅什靜靜地俯身沉思,整個雕像籠罩在午後的陽光中,同身後盤旋的階梯、紅褐色山巒中層層疊疊的洞窟、湛藍的天際線融為一體。這裡,成為方圓幾十公裡荒原內一處有山有水有叢林有佛像的神奇所在……

石窟藝術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起源於印度。東漢初年隨著佛教傳入我國,這一藝術形式也傳了進來。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起來,為擴大佛教的影響,統治者除了興建佛寺、鑄造佛像外,還役使數以萬計的工匠劈山削崖,開鑿了數不清的石窟。

克孜爾石窟

開鑿於公元3世紀末的克孜爾石窟,距離我們已經有千年之遙。克孜爾石窟坐落於拜城縣境內明屋塔格山懸崖斷壁之上,綿延三公裡。它是我國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洞窟類型最全、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與敦煌、龍門、雲崗並列為全國四大石窟的克孜爾石窟,是漢唐時期西域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作為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又作為佛教藝術的綜合體和千年古國的文化承載,克孜爾石窟集建築、壁畫、雕塑、文物為一體,具有無限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因此享有「佛教藝術寶庫」的美譽。穿梭遊覽於這一片規模宏偉的石窟群,透過鮮豔精美的壁畫、栩栩如生的佛像,恍惚還能看到這個千年古國曾經香燻繚繞,信徒如織的繁華盛景。

德國探險家勒庫克曾經稱讚說,克孜爾石窟的壁畫是他們在經過的地方所能找到的最優美的壁畫。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目前,遺存在克孜爾石窟的上萬平方米壁畫,除了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和經變圖畫,還描繪了千年前西域的生產、生活場景、山水風土等,是一部古代新疆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克孜爾,保存有早期壁畫的洞窟和大像窟數量遠遠超過了阿富汗的巴米揚,有些洞窟的年代甚至比敦煌莫高窟還要久遠。

克孜爾石窟壁畫還充分吸收了中原漢地藝術以及印度藝術、希臘藝術、波斯藝術等多種文化養分,創造出了獨特的「西域龜茲藝術畫派」風格,又對中原音樂、舞蹈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壁畫所使用的礦物質顏料,更是歷經千年之久仍保持著鮮豔的色彩,成為研究中國傳統重彩畫(巖彩畫)的「活化石」。

壁畫中最讓人心靈震撼的故事,是有「故事畫之冠」的17號洞「捨生取義」壁畫。其中一幅描繪的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支駝隊,滿載貨物的駱駝昂首而立,眼望遠方。駝前兩個腳夫頭戴尖頂小帽,腳蹬深腰皮靴,身穿對襟無領長衫,滿臉須髯面向前方,振臂歡呼。在腳夫前面還有一人,只見這人兩眼微閉,神態自若,高舉著正在熊熊燃燒的雙手,在山洞前照亮了駱駝商隊前進的方向。這就是「薩薄白氈縛臂,蘇油灌之,點燃引路」的佛本生故事。

千裡迢迢來到克孜爾石窟的人們,都會被石窟前具足自在的鳩摩羅什沉思雕像所吸引。鳩摩羅什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與玄奘大師齊名,是東晉時後秦的得道高僧,也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大翻譯家,梁啓超稱他是「譯界第一流宗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簡雅優美,包含無窮智慧的偈語,就出自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他所譯經文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被稱為「六如偈」。

在中國佛教的譯經史上,鳩摩羅什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史家統稱羅什以前的譯經為「舊譯」,稱羅什譯經為「新譯」。他的翻譯理論及所譯的經、律、論,不失原意卻又文辭優美,琅琅可誦,對唐以後千餘年來中國的哲學、美學、語言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庫木吐喇石窟

庫木吐喇石窟位於庫車市境內,意為「沙漠中的烽火臺」,它是僅次於克孜爾石窟的第二大石窟群。洞內壁畫和文物分屬龜茲、中原、回鶻三種風格,是中原和龜茲文化交流交融的縮影。目前,該石窟未對外開放。

石窟的建鑿時間,從兩晉經隋唐延續到宋代。石窟整體壁畫藝術風格以豐富多彩的「唐風」為主,是喜愛唐代文化的人不可錯過的景點。另外,庫木吐喇石窟壁畫作品還存有各時代各民族文字的題記,反映了不同文化系統共存及互相影響的跡象,對研究新疆地區宗教藝術的演變、發展和衰落有重要價值。

慧超記載:「龜茲國,即是安西大都護府,漢國兵馬大都集此處」。

於是,開鑿石窟,興建寺院,創造了這一佛教聖地的鼎盛時代。

於是,中原大乘佛教思想與繪畫藝術成規模地進入此地,與龜茲風格同時並行,互為滲透。

曾經,7.5米高的大佛,腳踩蓮花來到這裡。

曾經,寺院林立,壁畫璀璨。

曾經……

只是「曾經」——古絲綢之路「曾經」的輝煌。

森木塞姆石窟

森木賽姆石窟位於庫車市境內,「森木賽姆」意為「細細的泉水」,石窟旁常年有地下泉水溢出地表,形成地上泉水,石窟因而得名。石窟分布在谷地四周的岸壁上,石窟群在深山峻岭之中拔地而起,蔚為壯觀。目前,該石窟也未對外開放。

森木賽姆石窟約開鑿於公元4世紀,內部各壁面均有彩色壁畫,以描繪釋迦牟尼佛為主,題材有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佛傳故事,還有禮佛、樂舞供養等。壁畫用土紅色線勾描輪廓,用暈染法表現明暗與立體。畫面人物密集,其姿態生動,觀賞性強。

根據森木賽姆石窟壁畫風格,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壁畫題材多取佛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而佛本生故事畫中又以獼猴本生題材居多。在森木賽姆石窟中,表現內容最多也最豐富的就是菱形格的佛本生故事畫。本生故事概括而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物本生,其內容主要以釋迦牟尼佛在前世以各種人身顯現來實踐犧牲自我,救渡眾人的佛教教義,弘揚佛道。另一類為動物本生,其內容以人格化的比喻,給動物以人性,揭示「萬物皆有佛性」教義。以動物捨身助人的佛道,渡化眾人,宣揚佛教無我、小我、捨身為眾生的世界觀。

來源:阿克蘇日報 記者 鄧麗娟

點擊播放 GIF 2.2M

相關焦點

  • 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漫話雲岡石窟藝術
    這巨大的石窟群就是聞名世界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石窟藝術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起源於印度。東漢初年隨著佛教傳入我國,這一藝術形式也傳了進來。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起來,為了擴大佛教的影響,統治者除了興建佛寺、鑄造佛像外,還役使數以萬計的工匠劈山削崖,開鑿了數不清的石窟。據史料記載: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信奉佛教,一向把佛教尊為「國教」。
  • 晉楚燕趙故地自駕十八日(八上)—雲岡石窟
    「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後魏書》曇曜像,紀念這位高僧。佛光大道新修的靈巖寺。為趕在大批步行經靈巖寺前往石窟的團隊之前,搭上15元/人的電瓶車,直達石窟門前。雲岡石窟,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遺產名錄。
  • 老照片:閻錫山治下的大同,雲岡石窟1933年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鬱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 雲岡石窟是什麼?
    大美雲岡  雲岡石窟研究院提供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裡的武周山南麓公元5—6世紀的北魏時期開始建造擁有1600餘年歷史這是中國第一座開鑿於首都的皇家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它是公元5世紀 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
  • 【山西遊 • 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朝廷出資開鑿的石窟,其雕具有皇家風範,也是中國最早的大型佛教石雕石窟群,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 雲岡石窟:大同旅行中,最值得去的目的地,附詳細旅行信息
    雲岡石窟並非在市區,而是在離市區尚有15公裡的郊區, 所以,去雲岡石窟這條路上,常年有外地牌照的汽車來往。 尤其是假期,這條四車道柏油路,簡直是車滿為患。 而我,就是2019年國慶去雲岡石窟的。
  • 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代表——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圖源網絡 侵刪)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南麓,這裡有著中國的一顆千年遺珠——雲岡石窟。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起建於北魏文成帝時期,大致開鑿了六十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目前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
  • 雲岡石窟的皇帝大佛——從鮮卑王到中國皇帝
    這一事實在我們思考雲岡石窟的特性及其在中國石窟史上的歷史定位時都至關重要。長廣敏雄與水野清一攜手對雲岡石窟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對於雲岡大佛,長廣記載如下:巨像是紀念碑性的造像。他「俯瞰」人群,這意味著將一個普通的、等大的人像巨型化,從而樹立起一座巨像。巨像不是為一個個體,而是為一個族群、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而存在的。
  • 悼年輕的詩人,奇偉
    詩者,也是一位扶貧工作者我不想說……奇偉走了,走的那樣匆忙,懷想奇偉,我不想說……我真的不想說……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只願奇偉,一路安好!
  • 舊影|老牌匾上的雲岡石窟和光陰故事
    協議主要有兩方面內容:《雲岡石窟保護歷史資料合作協議》《共建石質文物保護研究與展示利用基地合作協議》雲岡石窟始鑿於公元5世紀的北魏時期,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人將相機帶入中國後不久,就有外國探險家開始用相機記錄雲岡石窟,並將雲岡石窟藝術介紹給世界各地的人們,從此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來到雲岡作畫、探幽、究微,開啟了雲岡長達百年的研究歷程。歷史資料,歷久彌新而別有意味。
  • 雲岡石窟:鑿石開山 真容巨壯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座,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
  • 這就是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五華洞前石柱。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多元文化的融合成為了琳琅滿目的線條與雕飾 雲岡石窟石刻。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融匯於此,也定格於此無數種奇想有了共同的名字:「雲岡石窟」 初見雲岡石窟的人總會生出這樣的好奇:佛像身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小洞?
  • 雲岡石窟的中心塔柱窟
    雲岡石窟的塔廟窟起源自印度的「支提」式石窟,形式為在一縱長方形的馬蹄形空間的稍後部分建造一個圓形的覆缽式塔,供信徒們禮拜所用。中心塔柱就是塔廟窟中矗立的柱體,信徒們可以圍繞中心塔柱進行右旋誦經禮佛。塔柱樣式既有圓形覆缽式的也有方形的。雲岡中心塔柱的樣式來自公元1世紀以後西北印度的犍陀羅地區。
  • 響堂山石窟藝術
    響堂山的塔柱僅三面通頂,後面鑿成低矮的隧道,三壁三龕窟則在後壁和左右壁各鑿一大龕,壁腳雕寶壇一周。 中心塔柱窟以北響堂第6窟(大佛洞)規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窟寬13米,深13.3米,高11.4米。中心柱坐佛高3.5米,是響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窟內各壁鑿塔形列龕共16個,飾垂幔及火焰寶珠,雕飾富麗,龕內青石坐佛為民國初年補置。
  • 山西懸空寺、雲岡石窟,人生當去一次!
    作者|寒江雪 (一)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去雲岡石窟需先經佛光大道。雲岡石窟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 走近雲岡石窟,一起探索民族融合的歷史!
    走近雲岡石窟,一起探索民族融合的歷史!北魏的文化融合具有先進性雲岡第5窟即「大佛窟」是雲岡石窟保存造像較多的洞窟之一高大巍峨 令人敬畏是雲岡石窟最高的造像
  • 山西行08:雲岡石窟裡的悲劇藝術
    雲岡石窟在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山(也稱武周山)南麓。從大同到雲岡石窟坐車只要二三十分鐘。 進山門,看到石窟。五州山,一座小山丘,數十米高,山頂平禿,山上寸草不生。雲岡石窟就開鑿在五州山山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