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秋天總是要來得比北疆晚一些。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山谷中樹葉金黃、河水歡暢,一派靜謐祥和的景象。鳩摩羅什靜靜地俯身沉思,整個雕像籠罩在午後的陽光中,同身後盤旋的階梯、紅褐色山巒中層層疊疊的洞窟、湛藍的天際線融為一體。這裡,成為方圓幾十公裡荒原內一處有山有水有叢林有佛像的神奇所在……
石窟藝術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起源於印度。東漢初年隨著佛教傳入我國,這一藝術形式也傳了進來。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起來,為擴大佛教的影響,統治者除了興建佛寺、鑄造佛像外,還役使數以萬計的工匠劈山削崖,開鑿了數不清的石窟。
克孜爾石窟
開鑿於公元3世紀末的克孜爾石窟,距離我們已經有千年之遙。克孜爾石窟坐落於拜城縣境內明屋塔格山懸崖斷壁之上,綿延三公裡。它是我國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洞窟類型最全、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與敦煌、龍門、雲崗並列為全國四大石窟的克孜爾石窟,是漢唐時期西域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作為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又作為佛教藝術的綜合體和千年古國的文化承載,克孜爾石窟集建築、壁畫、雕塑、文物為一體,具有無限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因此享有「佛教藝術寶庫」的美譽。穿梭遊覽於這一片規模宏偉的石窟群,透過鮮豔精美的壁畫、栩栩如生的佛像,恍惚還能看到這個千年古國曾經香燻繚繞,信徒如織的繁華盛景。
德國探險家勒庫克曾經稱讚說,克孜爾石窟的壁畫是他們在經過的地方所能找到的最優美的壁畫。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目前,遺存在克孜爾石窟的上萬平方米壁畫,除了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和經變圖畫,還描繪了千年前西域的生產、生活場景、山水風土等,是一部古代新疆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克孜爾,保存有早期壁畫的洞窟和大像窟數量遠遠超過了阿富汗的巴米揚,有些洞窟的年代甚至比敦煌莫高窟還要久遠。
克孜爾石窟壁畫還充分吸收了中原漢地藝術以及印度藝術、希臘藝術、波斯藝術等多種文化養分,創造出了獨特的「西域龜茲藝術畫派」風格,又對中原音樂、舞蹈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壁畫所使用的礦物質顏料,更是歷經千年之久仍保持著鮮豔的色彩,成為研究中國傳統重彩畫(巖彩畫)的「活化石」。
壁畫中最讓人心靈震撼的故事,是有「故事畫之冠」的17號洞「捨生取義」壁畫。其中一幅描繪的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支駝隊,滿載貨物的駱駝昂首而立,眼望遠方。駝前兩個腳夫頭戴尖頂小帽,腳蹬深腰皮靴,身穿對襟無領長衫,滿臉須髯面向前方,振臂歡呼。在腳夫前面還有一人,只見這人兩眼微閉,神態自若,高舉著正在熊熊燃燒的雙手,在山洞前照亮了駱駝商隊前進的方向。這就是「薩薄白氈縛臂,蘇油灌之,點燃引路」的佛本生故事。
千裡迢迢來到克孜爾石窟的人們,都會被石窟前具足自在的鳩摩羅什沉思雕像所吸引。鳩摩羅什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與玄奘大師齊名,是東晉時後秦的得道高僧,也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大翻譯家,梁啓超稱他是「譯界第一流宗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簡雅優美,包含無窮智慧的偈語,就出自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他所譯經文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被稱為「六如偈」。
在中國佛教的譯經史上,鳩摩羅什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史家統稱羅什以前的譯經為「舊譯」,稱羅什譯經為「新譯」。他的翻譯理論及所譯的經、律、論,不失原意卻又文辭優美,琅琅可誦,對唐以後千餘年來中國的哲學、美學、語言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庫木吐喇石窟
庫木吐喇石窟位於庫車市境內,意為「沙漠中的烽火臺」,它是僅次於克孜爾石窟的第二大石窟群。洞內壁畫和文物分屬龜茲、中原、回鶻三種風格,是中原和龜茲文化交流交融的縮影。目前,該石窟未對外開放。
石窟的建鑿時間,從兩晉經隋唐延續到宋代。石窟整體壁畫藝術風格以豐富多彩的「唐風」為主,是喜愛唐代文化的人不可錯過的景點。另外,庫木吐喇石窟壁畫作品還存有各時代各民族文字的題記,反映了不同文化系統共存及互相影響的跡象,對研究新疆地區宗教藝術的演變、發展和衰落有重要價值。
慧超記載:「龜茲國,即是安西大都護府,漢國兵馬大都集此處」。
於是,開鑿石窟,興建寺院,創造了這一佛教聖地的鼎盛時代。
於是,中原大乘佛教思想與繪畫藝術成規模地進入此地,與龜茲風格同時並行,互為滲透。
曾經,7.5米高的大佛,腳踩蓮花來到這裡。
曾經,寺院林立,壁畫璀璨。
曾經……
只是「曾經」——古絲綢之路「曾經」的輝煌。
森木塞姆石窟
森木賽姆石窟位於庫車市境內,「森木賽姆」意為「細細的泉水」,石窟旁常年有地下泉水溢出地表,形成地上泉水,石窟因而得名。石窟分布在谷地四周的岸壁上,石窟群在深山峻岭之中拔地而起,蔚為壯觀。目前,該石窟也未對外開放。
森木賽姆石窟約開鑿於公元4世紀,內部各壁面均有彩色壁畫,以描繪釋迦牟尼佛為主,題材有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佛傳故事,還有禮佛、樂舞供養等。壁畫用土紅色線勾描輪廓,用暈染法表現明暗與立體。畫面人物密集,其姿態生動,觀賞性強。
根據森木賽姆石窟壁畫風格,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壁畫題材多取佛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而佛本生故事畫中又以獼猴本生題材居多。在森木賽姆石窟中,表現內容最多也最豐富的就是菱形格的佛本生故事畫。本生故事概括而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物本生,其內容主要以釋迦牟尼佛在前世以各種人身顯現來實踐犧牲自我,救渡眾人的佛教教義,弘揚佛道。另一類為動物本生,其內容以人格化的比喻,給動物以人性,揭示「萬物皆有佛性」教義。以動物捨身助人的佛道,渡化眾人,宣揚佛教無我、小我、捨身為眾生的世界觀。
來源:阿克蘇日報 記者 鄧麗娟
點擊播放 GIF 2.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