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燕趙故地自駕十八日(八上)—雲岡石窟

2021-01-09 一舟二行

10.12

大同晨間氣溫-6°C,建國飯店房間裡卻熱的桑拿一般。

大同,古稱雲中,扼晉、冀、蒙之咽喉要道,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等。

第一站:雲岡石窟,出發。

大同市區開車相當舒服,因為極少電瓶車和自行車。

S339省道,過大同煤炭博物館,45分鐘到達雲岡石窟停車場。

出示預約碼和健康碼後入內,原門票120元/人。

「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後魏書》

曇曜像,紀念這位高僧。

佛光大道

新修的靈巖寺。

為趕在大批步行經靈巖寺前往石窟的團隊之前,搭上15元/人的電瓶車,直達石窟門前。

雲岡石窟,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遺產名錄。石窟依武周山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進入「入佛知見」大門,就到了石窟窟區。

第一窟(石鼓洞)、第二窟(寒泉洞)兩窟為雙窟,471年~494年開鑿,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

古道車轍

第三窟(靈巖寺洞),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後室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初唐(公元七世紀)雕刻。

第四窟不開放。

前方有樓閣的就是雲岡最華麗的第五、第六窟。

第五窟(大佛洞)與第六窟(釋迦佛洞)也是一組雙窟。

第五窟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

第六窟,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西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站在第六窟仰視,千年前的工匠們利用每一寸的空間,不留空又不擁雜,雕刻一尊尊佛像各具神態,那種藝術震撼力無以復加,尤其是翹腳佛像,莊穆中帶點歡快,實在是藝術瑰品。

門口的彩繪,門樓是清代的,那彩繪也應是清代的。

第七窟(西來第一佛洞)和第八窟(佛籟洞)又是一組雙窟,是雲岡最早的雙窟。

第七窟內造像胡風漢韻,交相雜糅,東西文化在這裡發生了最絢爛的撞擊與交融。南壁長方形帷幕龕內,六身高髮髻供養天半跪相對,端靜秀麗,風姿綽約,素有「雲岡六美人」之譽,是西域造像融入東方元素的上乘之作。

窟頂摹仿木構建築中的平棊藻井,24對飛天圍繞盛開的蓮花飄然曼舞。

第九窟(阿閦佛洞)和第十窟(毗盧佛洞)。

第十一~十五窟略過。

第十六~二十窟是雲岡最早開鑿的一組洞窟,因系高僧曇曜主持營建,故稱「曇曜五窟」。窟制相同,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窟內造像以三世佛為主,主像雕飾奇偉,冠於一世,分別象徵著北魏的五位皇帝。

第十七窟(彌勒三尊洞)

第十八窟(立三佛洞)

第十九窟(寶生佛洞)

第二十窟(白佛爺洞)

這是雲岡石窟的標誌佛像,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西山群窟為晚期石窟,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

西山上觀第二十窟。

二十窟前廣場為遊覽終點。

搭乘電瓶車到出口出院,因停車場稍遠,景區貼心地在厥門處劃了臨時停車區。

文字介紹和照片大部來源於官網和百科。

佛像上密布的小洞是泥塑翻新時工匠把木樁打入佛像並繞上繩搭腳架,時間久了外泥層脫落,當時打樁的孔洞就露出來了。見過最離譜的解釋說是WG年代為炸毀佛像鑿的炸藥孔。

遊完雲岡石窟,也就遊完了國內四大石窟。個人感覺是:

敦煌名聲最大也最遠,只能跟隨導遊遊覽十個洞窟,洞窟內燈光昏暗找個飛天都費老大勁,就記得導遊的「中間釋迦摩尼佛,左邊弟子迦葉右邊弟子阿難。」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超震撼,可惜其它石窟裡都找不到完整的雕像了。

麥積山石窟也僅有二尊立佛和第三、四、五窟完整,其它石窟都是加銅鎖鐵門緊閉。

所以雲岡石窟是觀賞性、藝術性最好的石窟。

圖中另二處為樂山大佛和大足石刻。

相關焦點

  • 晉楚燕趙故地自駕十八日(三上)—河北博物院
    元青花海水龍紋八稜帶蓋梅瓶。隋代白釉闢雍硯晚唐五代彩壺和白釉壺唐代一佛二弟子佛龕金代白釉枕和元代白釉盤二樓的展廳才是重中之重。觀後感:儘管河北博物院鎮院之寶份量足夠,長信宮燈、博山爐也上過央視的《國家寶藏》節目,但受限於石家莊非熱門旅遊城市,博物院人氣遠遠落後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博物館等。而且本地氛圍也不濃鬱,想想對面的河北圖書館停車場節假日還有空位。
  • 晉楚燕趙故地自駕十八日(三下)—正定四塔
    正定縣,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素有「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譽。正定四塔:天寧寺凌霄塔、開元寺須彌塔、臨濟寺澄靈塔、廣惠寺多寶塔。先遊覽廣惠寺,門票15元/人。
  • 雲岡石窟是什麼?
    大美雲岡  雲岡石窟研究院提供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裡的武周山南麓公元5—6世紀的北魏時期開始建造擁有1600餘年歷史這是中國第一座開鑿於首都的皇家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它是公元5世紀 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
  • 雲岡石窟講解
    青菜殼-雲岡石窟講解,將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風景區內景點一網打盡,不僅詳盡介紹每個洞窟的特色,還將景點介紹延伸至歷史變遷、神話故事、名人軼事等文化信息,同時包含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實用信息。
  • 雲岡石窟的雪景
    清晨驅車20來公路前往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拍攝雲岡石窟景區雪景。雖然之前在雲岡石窟做了幾年臨時攝影,但是雪景類的照片卻寥寥無幾,估計是上蒼眷顧,那幾年的冬天不冷下雪也少,以至於拍攝過程沒有太冷。
  • 中國三大石窟,山西雲岡石窟,卻有著「帝王的石窟」美稱
    這是新加坡華鼎集團董事長在一次會議上說的。下面我要介紹的就是山西省內最著名的一個景觀——雲岡石窟。它坐落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在距離16公裡外的武周山南麓,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大約1500年歷史底蘊。是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後,首次花費一個時期派遣全國匠人來雕刻的皇家風範佛教寶庫。在兩千零一年的時候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龐博手持三維雷射掃描儀一邊掃描一邊檢查電腦上的實時畫面。例如,北京建築大學最早為雲岡石窟解決了外立面數位化難題,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與雲岡研究院合作,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持。 由於雲岡石窟在全國石窟寺中具有典型性,「當他們來到雲岡時,都覺得解決了雲岡的數位化採集難題,全國大部分石窟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寧波說,這幾家共同成立了「數字雲岡聯合實驗室」,解決石窟採集、保存和應用難題。
  • 這就是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五華洞前石柱。雲岡石窟景區內秋色美不勝收。雲岡石窟石刻。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融匯於此,也定格於此無數種奇想有了共同的名字:「雲岡石窟」 初見雲岡石窟的人總會生出這樣的好奇:佛像身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小洞?
  • 舊影|老牌匾上的雲岡石窟和光陰故事
    協議主要有兩方面內容:《雲岡石窟保護歷史資料合作協議》《共建石質文物保護研究與展示利用基地合作協議》雲岡石窟始鑿於公元5世紀的北魏時期,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人將相機帶入中國後不久,就有外國探險家開始用相機記錄雲岡石窟,並將雲岡石窟藝術介紹給世界各地的人們,從此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來到雲岡作畫、探幽、究微,開啟了雲岡長達百年的研究歷程。歷史資料,歷久彌新而別有意味。
  • 看展 |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實為北朝藝術之發端,其影響遠及隋唐,開啟了中國古代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公元398至494年,北魏首都平城是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魏皇室以舉國之力開鑿的雲岡石窟,亦代表了當時所能實現的工程和藝術的最高水準。石窟的開鑿者堅信,用巖石雕刻而成的佛像堅不可摧。只是因為風化崩裂,一些造像還是從崖壁上脫落而湮沒地下。
  • 中國三大石窟對比 | 莫高窟 雲岡 龍門
    除了甘肅天水,其他的石窟於近兩年都專門去拜訪過。就中國三大石窟,想在這裡做個總結。敦煌地質:礫巖。在這片巖壁上,主要是第四紀時形成的礫巖。雲岡石窟全景圖(拍攝於2003年),可以看到它開鑿在自然斷崖上。(圖/圖蟲·創意)雲岡石窟建於公元五世紀北魏時代,純粹是沿武周山整體開鑿的。雲岡石窟創建於公元450年,北魏文成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 20窟),稱為曇曜五窟。「曇曜五窟」是雲岡石窟的一期工程,據說是要顯示北魏皇帝權力的無限。
  •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雲岡石窟
    但是,伴隨絲路上迴蕩起的清脆駝鈴聲,一尊尊石窟藝術雕像得以穿越千年時光,重新走進人們的心田千年文物「活了起來」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構成了人類藝術長廊中極重要的組成部分,展現了公元5世紀前後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體現了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後獨立發展的早期特徵。這座珍貴的文化遺產歷經歲月衝刷,依然完整屹立於中國北方的崖畔,實屬不易。
  • 雲岡石窟丨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在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之際,清華師生重走梁思成、林徽因曾走過的古建築考察之路,近日,他們來到雲岡石窟,通過「人文清華」講壇網絡直播,將雲岡石窟之美分享給更多的人。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將近1600年。現存45個主要洞窟、209個附屬洞窟、1100多個佛龕、18000餘平方米雕刻面積,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
  • 雲岡石窟的中心塔柱窟
    雲岡石窟的塔廟窟起源自印度的「支提」式石窟,形式為在一縱長方形的馬蹄形空間的稍後部分建造一個圓形的覆缽式塔,供信徒們禮拜所用。中心塔柱就是塔廟窟中矗立的柱體,信徒們可以圍繞中心塔柱進行右旋誦經禮佛。塔柱樣式既有圓形覆缽式的也有方形的。雲岡中心塔柱的樣式來自公元1世紀以後西北印度的犍陀羅地區。
  • 雲岡石窟:鑿石開山 真容巨壯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座,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
  • 雲岡石窟的希臘大力神赫拉克利斯
    雲岡石窟第13窟南壁明窗東西兩側各雕刻三層佛龕,兩側佛龕的布置並不對稱。其中東側最下一層為並列的五個小圓拱龕,上二層佛龕應是表現一個組合龕。上為交腳菩薩盝形龕,下為坐佛圓拱龕,中間雕七個小禪定坐佛圓拱龕,三者結合表現的是三世佛(圖3)。上交腳菩薩為未來彌勒菩薩,下坐佛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中間七佛表示過去佛。下層圓拱龕龕內雕一佛二脅侍菩薩。
  • 雲岡石窟「行走世界」走到上海
    雲岡石窟,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12月25日,「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盛大開幕,120件雲岡文物與世界首個3D列印的可移動石窟、雲岡第12窟「音樂窟」驚豔亮相,與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展開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
  • 雲岡石窟全景掃描
    以中央佛為重心,背光左右疊壓,具有視覺上的透視效果。此處造像顯示了極強的計劃性與整體風格的統一性,是雲岡石窟大型「七立佛」造型的精典之作。 主尊菩薩上身婀娜秀美,衣帛裝束如曹衣出水。受石質影響,雙臂自肘以下崩毀,原來支撐左臂的束帛式支柱仍完好矗立,柱上端殘留著左臂不規則的斷石。斷石面上的小洞為後世修復痕跡,之後再次坍塌。主尊身上的小洞是曾經大面積打木樁敷泥的遺蹟。
  • 雲岡石窟,寂靜無聲的佛國世界
    ——冰心▲民國時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銀鹽老照片原件尺寸:7.5×6.2cm現收藏地:北京價格:點擊上圖雲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開鑿於北魏文成帝時期,前後歷經64年。民間亦有鑿刻不下百年。它的形成,晚於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和天水的麥積石窟。
  • 【山西遊 • 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山,石窟依山開鑿,規模恢弘、氣勢雄渾,東西走向約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