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大同晨間氣溫-6°C,建國飯店房間裡卻熱的桑拿一般。
大同,古稱雲中,扼晉、冀、蒙之咽喉要道,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等。
第一站:雲岡石窟,出發。
大同市區開車相當舒服,因為極少電瓶車和自行車。
S339省道,過大同煤炭博物館,45分鐘到達雲岡石窟停車場。
出示預約碼和健康碼後入內,原門票120元/人。
「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後魏書》
曇曜像,紀念這位高僧。
佛光大道
新修的靈巖寺。
為趕在大批步行經靈巖寺前往石窟的團隊之前,搭上15元/人的電瓶車,直達石窟門前。
雲岡石窟,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遺產名錄。石窟依武周山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進入「入佛知見」大門,就到了石窟窟區。
第一窟(石鼓洞)、第二窟(寒泉洞)兩窟為雙窟,471年~494年開鑿,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
古道車轍
第三窟(靈巖寺洞),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後室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初唐(公元七世紀)雕刻。
第四窟不開放。
前方有樓閣的就是雲岡最華麗的第五、第六窟。
第五窟(大佛洞)與第六窟(釋迦佛洞)也是一組雙窟。
第五窟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
第六窟,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西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站在第六窟仰視,千年前的工匠們利用每一寸的空間,不留空又不擁雜,雕刻一尊尊佛像各具神態,那種藝術震撼力無以復加,尤其是翹腳佛像,莊穆中帶點歡快,實在是藝術瑰品。
門口的彩繪,門樓是清代的,那彩繪也應是清代的。
第七窟(西來第一佛洞)和第八窟(佛籟洞)又是一組雙窟,是雲岡最早的雙窟。
第七窟內造像胡風漢韻,交相雜糅,東西文化在這裡發生了最絢爛的撞擊與交融。南壁長方形帷幕龕內,六身高髮髻供養天半跪相對,端靜秀麗,風姿綽約,素有「雲岡六美人」之譽,是西域造像融入東方元素的上乘之作。
窟頂摹仿木構建築中的平棊藻井,24對飛天圍繞盛開的蓮花飄然曼舞。
第九窟(阿閦佛洞)和第十窟(毗盧佛洞)。
第十一~十五窟略過。
第十六~二十窟是雲岡最早開鑿的一組洞窟,因系高僧曇曜主持營建,故稱「曇曜五窟」。窟制相同,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窟內造像以三世佛為主,主像雕飾奇偉,冠於一世,分別象徵著北魏的五位皇帝。
第十七窟(彌勒三尊洞)
第十八窟(立三佛洞)
第十九窟(寶生佛洞)
第二十窟(白佛爺洞)
這是雲岡石窟的標誌佛像,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西山群窟為晚期石窟,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
西山上觀第二十窟。
二十窟前廣場為遊覽終點。
搭乘電瓶車到出口出院,因停車場稍遠,景區貼心地在厥門處劃了臨時停車區。
文字介紹和照片大部來源於官網和百科。
佛像上密布的小洞是泥塑翻新時工匠把木樁打入佛像並繞上繩搭腳架,時間久了外泥層脫落,當時打樁的孔洞就露出來了。見過最離譜的解釋說是WG年代為炸毀佛像鑿的炸藥孔。
遊完雲岡石窟,也就遊完了國內四大石窟。個人感覺是:
敦煌名聲最大也最遠,只能跟隨導遊遊覽十個洞窟,洞窟內燈光昏暗找個飛天都費老大勁,就記得導遊的「中間釋迦摩尼佛,左邊弟子迦葉右邊弟子阿難。」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超震撼,可惜其它石窟裡都找不到完整的雕像了。
麥積山石窟也僅有二尊立佛和第三、四、五窟完整,其它石窟都是加銅鎖鐵門緊閉。
所以雲岡石窟是觀賞性、藝術性最好的石窟。
圖中另二處為樂山大佛和大足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