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佛像雕塑藝術」→點擊右上角「...」→點擊設為★
設置星標後,從此再也不會錯過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左:20世紀40年代的雲岡20窟主佛
右:今天的20窟大佛
近日,
雲岡石窟研究院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籤署了合作協議。
協議主要有兩方面內容:
《雲岡石窟保護歷史資料合作協議》
《共建石質文物保護研究與展示利用基地合作協議》
雲岡石窟始鑿於公元5世紀的北魏時期,
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
題材多樣、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歐洲人將相機帶入中國後不久,
就有外國探險家開始用相機記錄雲岡石窟,
並將雲岡石窟藝術介紹給世界各地的人們,
從此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
來到雲岡作畫、探幽、究微,
開啟了雲岡長達百年的研究歷程。
歷史資料,
歷久彌新而別有意味。
本期推出的是,
一組上世紀20—40年代的雲岡老照片,
以此來了解雲岡石窟的牌匾文化。
雲岡石窟山門,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為清順治八年總督佟養量所修石佛寺,後世修葺。現遺存有山門、天王殿、廂房、石獅及鐘鼓樓。山門上舊題曰:「石佛古寺」,牆壁各嵌二字,左曰「薹頭」,右曰「念佛」。
步入石佛寺,在天王殿東西兩側各有磚砌門洞兩個,左側門洞上題「大佛寺」、右側門洞上題「石佛寺」。進入此門後,便為雲岡石窟第六窟所在地。
此為西側門洞,上書「大佛寺」。從老照片可見,當時旁邊房屋為「 事啟室 」。
雲岡石窟第五、六窟是一組雙窟。窟前建有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因巖結構,與山崖等高,朱紅柱欄、琉璃瓦頂、氣勢非凡,巍峨挺拔、蔚為壯觀,是明代雲岡八景中的雲岡摩雲。現存窟簷重建於清順治八年,為宣大總督佟養量主持修建。在第六窟一層屋簷下,置有「惠晉無涯」牌匾。
由老照片可得知,在第六窟 「惠晉無涯」牌匾旁,還置有「還我再生」「自在天□」等匾額。
雲岡石窟第七窟又名「西來第一佛洞」,同第八窟是雲岡最早的雙窟。窟具前後室,主室平面呈橫長方形。窟內造像胡風漢韻,交相雜糅,東西文化在這裡發生了最絢爛的撞擊與交融。第七窟明窗兩壁為比丘樹下參禪思惟像。北壁上層大龕正中為交腳彌勒菩薩,兩側為倚坐佛像,下層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南壁長方形帷幕龕內,六身高髮髻供養天半跪相對,端靜秀麗,風姿綽約,素有「雲岡六美人」之譽,是西域造像融入東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頂摹仿木構建築中的平棊藻井,24對飛天圍繞盛開的蓮花飄然曼舞。
雲岡石窟第五窟又被稱為彌勒佛洞,大約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是雲岡石窟中期開鑿的一個比較成熟的洞窟。現存大小造像共2300餘尊,雕飾精美,為雲岡石窟保存較好的洞窟之一。洞窟空間規模、佛像造像都特別大,整體洞窟平面呈橢圓形,頂部為穹隆頂,主像布局三世佛,其主像釋迦牟尼像以17米之高成為雲岡數萬石佛的第一高度,堪稱雲岡石窟的萬佛之冠,相傳此佛是孝文帝為其父親獻文帝拓跋弘所雕鑿,坐佛後面鑿有禮拜隧道。西壁立佛身著對領裝,右手作施無畏印。面相清秀,細眉高鼻,雙目深邃,嘴角上翹,慈藹可親。
在第五窟一層窟簷下,分別置有兩塊匾額,分別為「四大神明」「 法護蘭山 」。
雲岡石窟第六窟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廟雕飾富麗,被譽為「雲崗第一偉觀",是世界雕刻藝術史上的奇蹟。窟內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層,高15米,上層四面各鐫一立佛二菩薩,四角鏤雕大象承馱九級樓閣式方塔;下層四面開龕坐佛。窟內四壁上層環列立佛11尊,華蓋承懸,氣宇軒昂。窟頂格狀隔間可見騎乘各種動物的多臂多首天神。窟內現存反應釋迦牟尼一生的佛傳故事圖30餘幅。集中反映了佛主從誕生到出家、弘法一系列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場面。這些故事圖雕刻,結構合理,手法簡樸,為犍陀羅東傳的新創造,彌足珍貴。
在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迴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莊嚴法相"就懸掛於第六窟內。同時由圖片可知,在匾額兩側,置有光緒時期楹聯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