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影|老牌匾上的雲岡石窟和光陰故事

2021-02-19 佛像雕塑藝術


點擊上方「佛像雕塑藝術」→點擊右上角「...」→點擊設為★

設置星標後,從此再也不會錯過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左:20世紀40年代的雲岡20窟主佛

右:今天的20窟大佛

近日,

雲岡石窟研究院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籤署了合作協議。

協議主要有兩方面內容:

《雲岡石窟保護歷史資料合作協議》

《共建石質文物保護研究與展示利用基地合作協議》

雲岡石窟始鑿於公元5世紀的北魏時期,

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

題材多樣、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歐洲人將相機帶入中國後不久,

就有外國探險家開始用相機記錄雲岡石窟,

並將雲岡石窟藝術介紹給世界各地的人們,

從此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

來到雲岡作畫、探幽、究微,

開啟了雲岡長達百年的研究歷程。

歷史資料,

歷久彌新而別有意味。

本期推出的是,

一組上世紀20—40年代的雲岡老照片,

以此來了解雲岡石窟的牌匾文化。

雲岡石窟山門,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為清順治八年總督佟養量所修石佛寺,後世修葺。現遺存有山門、天王殿、廂房、石獅及鐘鼓樓。山門上舊題曰:「石佛古寺」,牆壁各嵌二字,左曰「薹頭」,右曰「念佛」。

步入石佛寺,在天王殿東西兩側各有磚砌門洞兩個,左側門洞上題「大佛寺」、右側門洞上題「石佛寺」。進入此門後,便為雲岡石窟第六窟所在地。

此為西側門洞,上書「大佛寺」。從老照片可見,當時旁邊房屋為「 事啟室 」。

雲岡石窟第五、六窟是一組雙窟。窟前建有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因巖結構,與山崖等高,朱紅柱欄、琉璃瓦頂、氣勢非凡,巍峨挺拔、蔚為壯觀,是明代雲岡八景中的雲岡摩雲。現存窟簷重建於清順治八年,為宣大總督佟養量主持修建。在第六窟一層屋簷下,置有「惠晉無涯」牌匾。

由老照片可得知,在第六窟 「惠晉無涯」牌匾旁,還置有「還我再生」「自在天□」等匾額。

雲岡石窟第七窟又名「西來第一佛洞」,同第八窟是雲岡最早的雙窟。窟具前後室,主室平面呈橫長方形。窟內造像胡風漢韻,交相雜糅,東西文化在這裡發生了最絢爛的撞擊與交融。第七窟明窗兩壁為比丘樹下參禪思惟像。北壁上層大龕正中為交腳彌勒菩薩,兩側為倚坐佛像,下層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南壁長方形帷幕龕內,六身高髮髻供養天半跪相對,端靜秀麗,風姿綽約,素有「雲岡六美人」之譽,是西域造像融入東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頂摹仿木構建築中的平棊藻井,24對飛天圍繞盛開的蓮花飄然曼舞。

雲岡石窟第五窟又被稱為彌勒佛洞,大約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是雲岡石窟中期開鑿的一個比較成熟的洞窟。現存大小造像共2300餘尊,雕飾精美,為雲岡石窟保存較好的洞窟之一。洞窟空間規模、佛像造像都特別大,整體洞窟平面呈橢圓形,頂部為穹隆頂,主像布局三世佛,其主像釋迦牟尼像以17米之高成為雲岡數萬石佛的第一高度,堪稱雲岡石窟的萬佛之冠,相傳此佛是孝文帝為其父親獻文帝拓跋弘所雕鑿,坐佛後面鑿有禮拜隧道。西壁立佛身著對領裝,右手作施無畏印。面相清秀,細眉高鼻,雙目深邃,嘴角上翹,慈藹可親。

在第五窟一層窟簷下,分別置有兩塊匾額,分別為「四大神明」「 法護蘭山 」。

雲岡石窟第六窟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廟雕飾富麗,被譽為「雲崗第一偉觀",是世界雕刻藝術史上的奇蹟。窟內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層,高15米,上層四面各鐫一立佛二菩薩,四角鏤雕大象承馱九級樓閣式方塔;下層四面開龕坐佛。窟內四壁上層環列立佛11尊,華蓋承懸,氣宇軒昂。窟頂格狀隔間可見騎乘各種動物的多臂多首天神。窟內現存反應釋迦牟尼一生的佛傳故事圖30餘幅。集中反映了佛主從誕生到出家、弘法一系列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場面。這些故事圖雕刻,結構合理,手法簡樸,為犍陀羅東傳的新創造,彌足珍貴。

在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迴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莊嚴法相"就懸掛於第六窟內。同時由圖片可知,在匾額兩側,置有光緒時期楹聯一副。

相關焦點

  • 雲岡石窟講解
    青菜殼-雲岡石窟講解,將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風景區內景點一網打盡,不僅詳盡介紹每個洞窟的特色,還將景點介紹延伸至歷史變遷、神話故事、名人軼事等文化信息,同時包含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實用信息。
  • 雲岡石窟是什麼?
    雲岡石窟東西綿延一公裡歷史上卻並沒有詳盡的文字記載目前學術圈研究對於細節雖有爭論但也可以讓我們一窺當時雲岡石窟的營建註:本文建造部分觀點引自 杭侃 及 彭明浩 學術研究如有紕漏歡迎在留言區一同探討最新研究成果要在山上開鑿石窟,首先得修整山崖立面斬山指的就是 將山體側面斬出平整立面
  • 這就是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五華洞前石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 王朝興衰、時代變遷、文化交融……一個個錯落的窟龕中藏著許多人的許多故事 它是雲岡石窟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早期的曇曜五窟造像作風勁健質樸技藝上承漢代的優秀傳統也吸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中期石窟富麗堂皇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而晚期的佛像與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正是清新典雅「秀骨清像」
  • 雲岡石窟的中心塔柱窟
    上下層之間僅僅雕飾三角垂飾、寶珠、三角紋飾,並沒有一些漢代建築元素特徵的建築構件,三角垂飾這樣的裝飾樣式在雲岡第7、8窟東、西壁的層柱塔中已經出現。這些元素出現在中心塔柱上的時間應該早於第6窟中心塔柱上下層之間是中國傳統的簷椽建築。第11窟塔身頂部託一方形須彌座,座上中央雕刻三頭四臂阿修羅形象,兩側雕飾山花蕉葉。其造型來自於古印度的神像和犍陀羅藝術中的科林斯式柱頭的裝飾。
  • 中國三大石窟,山西雲岡石窟,卻有著「帝王的石窟」美稱
    這是新加坡華鼎集團董事長在一次會議上說的。下面我要介紹的就是山西省內最著名的一個景觀——雲岡石窟。它坐落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在距離16公裡外的武周山南麓,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大約1500年歷史底蘊。是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後,首次花費一個時期派遣全國匠人來雕刻的皇家風範佛教寶庫。在兩千零一年的時候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 看展 | 雲岡石窟
    其規模之宏大,造像之精美,堪稱中國早期石窟的代表,因此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雲岡石窟的開鑿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密不可分。源自印度的佛教經過中亞,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佛教藝術吸收了南亞、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的元素和營養。五世紀中葉,中國北方正經歷著激烈衝突之後的民族大融合。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他們穿著抓絨開衫,外面套上衝鋒衣,冷氣依然侵入身體,保溫水壺必不可少。 一臺無影燈和棚閃燈投向工作區,將黑暗的石窟照亮。李澤華和王超拿著單眼相機,拍攝東壁最後剩餘的一部分,在內壁投下巨大的影子。為了補光均勻,相機都安裝了特別的環形LED補光燈。窟簷裡的工作準備區,立著十幾個棚閃燈、無影燈,各種器材的黑色充電器鋪了一地。
  • 晉楚燕趙故地自駕十八日(八上)—雲岡石窟
    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等。第一站:雲岡石窟,出發。大同市區開車相當舒服,因為極少電瓶車和自行車。S339省道,過大同煤炭博物館,45分鐘到達雲岡石窟停車場。出示預約碼和健康碼後入內,原門票120元/人。
  • 雲岡石窟的雪景
    清晨驅車20來公路前往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拍攝雲岡石窟景區雪景。雖然之前在雲岡石窟做了幾年臨時攝影,但是雪景類的照片卻寥寥無幾,估計是上蒼眷顧,那幾年的冬天不冷下雪也少,以至於拍攝過程沒有太冷。
  • 雲岡石窟全景掃描
    下層高約7.4米 (含基座),四面雕圓拱、盝形重疊大龕,南北兩龕分別為坐佛和二佛並坐,東西兩龕分別為交腳菩薩和倚坐佛,構成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序列。龕側下層雕眾脅侍像,上方為佛經故事,龕楣格內有高髻或夜叉飛天。下層頂部為仿木構屋簷,上雕瓦壟、蓮花瓦當,簷枋下刻椽頭。四角千佛列柱雕縱向單列禪定坐佛,柱頂置櫨鬥。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在雲岡石窟景區舉行
    山西晚報訊(記者 劉俊卿)雲岡的初夏,草木葳蕤、蓬勃向上。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切實做好遺產日宣傳工作,雲岡石窟景區開展一系列線上線下各類主題宣傳活動。其中,由山西省文物局主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雲岡石窟研究院承辦的「儒風漢韻——漢畫像石拓片展」13日在雲岡美術館隆重開展。
  • 大美山西-雲岡石窟藝術的聖地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武周川北岸以西16公裡的武周山麓。石窟依山開鑿,從東到西綿延一公裡。有45個主要洞窟,1100多個小龕和51000多個雕像。它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山西遊 • 大同雲岡石窟】
    帝後禮佛圖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石窟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佛造像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吸取和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並逐漸「中國化」,出現了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
  • 中國三大石窟對比 | 莫高窟 雲岡 龍門
    隋代,一個叫維摩詰的居士與文殊菩薩辯論的場景,壁畫上已經找不到苦行,只有華麗。大部分壁畫描繪了一種簡明的理想:啟示人們只要念佛就能一起進入美好的淨土。壁畫內容豐富,感受到當時工匠決不吝惜自己的精力和顏料,也決不吝惜自己的光陰和生命,把牆壁上的每一點空間,每一寸的空隙,都填得滿滿的。莫高窟也幾度被傷害過。
  •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雲岡石窟
    但是,伴隨絲路上迴蕩起的清脆駝鈴聲,一尊尊石窟藝術雕像得以穿越千年時光,重新走進人們的心田千年文物「活了起來」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構成了人類藝術長廊中極重要的組成部分,展現了公元5世紀前後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體現了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後獨立發展的早期特徵。這座珍貴的文化遺產歷經歲月衝刷,依然完整屹立於中國北方的崖畔,實屬不易。
  • 雲岡石窟丨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林徽因等人來到雲岡石窟,意外發現石窟裡竟然用雕刻技術表現了建築的柱子、鬥拱、屋頂等細部,還雕出了塔和殿宇的形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 王南:這其實是非常寫實的一座北魏木結構佛塔的大模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塔是一個方形的塔,然後有五層,每層逐漸縮進,然後它雕得非常細緻,把每層的立柱、闌額、簷下的鬥拱,甚至屋簷上的椽子和上面的瓦都雕刻出來了,你看這個椽子到了轉角的部位變成放射狀了,這和後世的木結構的古建築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是高度寫實的
  • 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漫話雲岡石窟藝術
    林石 中華書局1912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習總書記說,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
  • 雲岡石窟:鑿石開山 真容巨壯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座,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
  • 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代表——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圖源網絡 侵刪)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南麓,這裡有著中國的一顆千年遺珠——雲岡石窟。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起建於北魏文成帝時期,大致開鑿了六十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目前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
  • 雲岡石窟「行走世界」走到上海
    本次展覽精心設計了4大單元板塊,分別是:「絲路尋佛記」「匠心造丹青」「石語破天驚」和「化象之境」,給觀眾帶來極致化視覺體驗。第一單元「絲路尋佛記」整理了一系列重要的出版物和老照片,記錄了近百年來雲岡石窟的考古研究文獻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