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在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山(也稱武周山)南麓。從大同到雲岡石窟坐車只要二三十分鐘。
排隊進景區,進門是售票大廳,大廳門口有保安人員檢查戴口罩和綠碼,沒帶口罩的不許進景區。進入大廳,一座十幾米高的佛像引人注目,慈詳肅穆。買了來回電瓶車票,從售票大廳的邊門轉到景區檢票口,過檢票口到了「曇曜廣場」,廣場中間樹立一座曇曜的雕像。雕像後是景區大門。
從景區大門進去,走上「佛光大道」,一條松樹簇擁的路通向湖邊,路兩邊是石雕的大象馱著雕滿佛像的石柱陣,石柱十幾米高,很是氣派。石柱陣盡頭是「佛教雕塑牆」。走完「佛光大道」到湖邊,到了電瓶車起點,上電瓶車不到幾分鐘到石窟群。其實步行也不遠,從湖邊的石橋穿過湖中的靈巖寺廟宇建築群,不到十分鐘就到石窟群。
最先看到一面石壁《比丘尼曇媚造像題記》。據說是1956年11月間雲岡文物保管所在整修曇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窟前積土時出土的。看不懂題記,只覺得字很美。
進山門,看到石窟。五州山,一座小山丘,數十米高,山頂平禿,山上寸草不生。雲岡石窟就開鑿在五州山山壁上。
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窟區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三區。據說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釐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餘尊。
最早開鑿的石窟是曇曜五窟,位於石窟群中部,即我們看到的第16至20窟,由北魏僧人曇曜主持完成。
據史書記載,曇曜,家世、生平不詳。自小出家,早年修行於北涼。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後,曇曜亦被北魏所虜押往平城大同。在平城,曇曜與北魏太子拓跋晃結為莫逆之交。
與篤信道教的父親拓跋燾截然不同,拓跋晃生性向佛。故而,當太武帝詔令滅佛之時,拓跋晃有意延遲宣布並故意走露風聲,使一批僧侶逃脫,曇曜即為其中之一。但拓跋晃卻為父親的滅佛之舉痛心疾首,終致抑鬱而死。
拓跋晃之子拓跋濬即文成帝即位後,下詔復法,並請父親的好友曇曜出任沙門統。曇曜繼任沙門統後,深感責任重大,在經歷了慘烈悲壯的滅佛劫難之後,他在找尋一種能夠更好地弘揚佛法的形式,避免像以往的經像法物那樣,在遭遇政治勢力的摧殘時蕩然無存。開鑿雲岡石窟的動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萌發的。
為警示後人能夠遵循祖訓,避免滅佛悲劇再演,文成帝專門要求曇曜以太祖以下五位皇帝為原型,塑五尊巨像。這就是第16至20窟即「曇曜五窟」中,每窟都有一尊巨大佛像的由來。
早期的曇曜五窟是雲岡石窟最高的五尊佛像,造像風格勁健質樸,樸實厚重。
中期開鑿的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位於石窟群的東部,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雕鑿出繁華精美的大窟大像。
中期的佛像已有漢化特徵,它所呈現的內容繁複,雕飾精美,佛像上色,窟龕四壁有了彩繪壁畫,窟洞口修了遮陽避雨的木閣樓。中期的佛像是雲岡石窟最美的佛像。
晚期的石窟主要位於石窟群的西部,是北魏遷都洛陽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那時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布滿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
晚期的佛像與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出現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範的佛教藝術寶庫,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亦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並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看雲岡石窟,看到千年前的佛像,看到對信仰的堅守,和這種堅守帶來的永恆的美感。(文/獨行俠 攝影/獨行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