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魏時期,
高僧曇曜於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
主持開鑿了雲岡石窟第16至20窟,
稱為曇曜五窟,
由此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
這五個窟中,
第18窟可以說是最豪華最講究的一個窟,
設計嚴謹,布局完整。
主尊佛像是一大立像,
高達15.5米,
挺拔宏偉、氣宇軒昂,
造型奇特而優美。
但是,
你知道嗎?
這尊大型犍陀羅式佛像,
曾經有過不幸的遭遇,
佛像面部慘不忍睹:
眼睛和臉龐部分缺失,
鼻子則完全掉落不存。
據大同地方文化研究者翟勇
在他的公號「大同老翟」中透露,
近日大同電影博物館張建新先生
提供了一組舊影像資料,
解密第十八窟大佛的「木鼻子」之謎。
資料顯示,
不知道在哪個年代,
大佛頭部不知什麼原因受到損害,
臉部鼻子不存。
有人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
給大佛安裝了一個木質鼻子,
長約60釐米左右。
但由於木鼻子的質地及其形狀,
無法與砂巖質感相配,
所以看起來很不協調。
後來,
在1974至1976年的雲岡「三年保護工程」中,
經過多方論證,
管理部門決定為其「整容」。
在修飾眼睛、臉龐等面部缺損部位的同時,
將木鼻子摘掉,
為其重新「安裝」了石雕鼻子,
使佛像面部恢復本來面目。
而讓大佛重新煥發光彩的背景,
是著名的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雲岡事件。
做出雲岡修複決定的,
正是陪同蓬皮杜總統訪問的周恩來總理。
這尊佛像的修復,
是雲岡「三年保護工程」的成果之一,
除此之外,
還挽救了一大批瀕臨崩塌的洞窟及雕像,
奠定了雲岡石窟後來保護維修的基礎,
也培養了人才,鍛鍊了隊伍,
是雲岡石窟走上科學保護道路的重要節點。
▲1973年9月15日,
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雲岡石窟
雲岡「三年保護工程」,由周恩來總理指示完成。1973年9月15日,周恩來總理抱病陪同首次訪華的法國總統蓬皮杜來到山西大同市參觀雲岡石窟,並指示國家文物局「雲岡石窟要在三年內修好」。
那麼,蓬皮杜總統為什麼會選擇參觀雲岡呢?
外國元首到中國進行訪問、參觀,一般都會去登長城,逛故宮,遊江南,很少有人去黃多綠少、風沙大雨水少的塞北。可是,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來中國訪問時,首先要求去的地方偏偏就是塞北重鎮大同,而且是興致勃勃直奔雲岡石窟參觀訪問。
25年後,在一篇採訪蓬皮杜遺孀克洛德 · 蓬皮杜夫人的報導中,道出了其中的原由。蓬皮杜夫人和丈夫是從保爾·克洛岱爾的詩集《認識東方》中認識中國的,並由此產生了對中國的嚮往之情。而中國大同的雲岡石窟在他心目中是極具世界性、頗顯民族特色的藝術珍寶,因此對雲岡石窟充滿了極大的興趣。
▲1973年9月15日,
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雲岡石窟
在參觀的過程中,周恩來對雲岡石窟的日益風化和逐漸崩塌的狀況十分關注,不斷詢問相關情況。隨行的講解員李治國也如實、大膽地向周恩來講出了雲岡石窟的現狀,引起了總理的高度重視。
周恩來聽後關切地詢問:「有沒有一個維修規劃?」 在場的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說:「 我們已經搞了個十年維修計劃」,總理聽後,馬上說:「10年時間太長。」 接著又問:「3年怎麼樣?」
這句話奠定了雲岡石窟30年後的模樣。
參觀結束後,周恩來總理面對中外記者大聲宣布,「雲岡石窟藝術,我們一定要想辦法保存下來。剛才說有一個十年規劃,時間太長了,要三年修好。三年以後請你們再來參觀!」
從此,雲岡石窟保護拉開了歷史新篇章。
▲1973年9月15日,
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雲岡石窟
為了落實總理的指示,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及大同市有關領導馬上組織成立了雲岡石窟維修工程領導組,制定了「三年保護工程」的具體方案。1974年至1976年,雲岡石窟首次展開了三年大規模的保護維修工程。
從1974年開始,按照「搶險加固、排除險情、保護現狀、保護文物」的原則,國家文物局投巨資對洞窟進行大規模的搶救性修復。針對亟待解決的問題,有關專家學者多方研究探討,決定採用較為先進的修復技術。
應用環氧樹脂對洞窟東西向的岸邊剪切裂隙進行灌漿粘接加固,對殘斷、脫落的石雕粘接歸安復位,補配必要雕刻;應用錨杆加固的方法,把裂隙前的危巖固定在裂隙後的穩定巖體上,應用環氧樹脂將金屬錨杆、危巖以及穩定巖體三者牢固的粘和為一體;應用傳統土建工程「隱蔽結構」的手段作崖壁支護,進行頁巖風化蝕空帶補砌、防滲排水、木構件生桐油斷白加固……
這次保護維修中應用的「圍巖裂隙灌漿加固技術」,還受到了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的嘉獎。
「三年保護工程」涉及範圍包括曇曜五窟(第16窟—20窟)、五華洞(第9窟—13窟)、第5、6窟、現編號42窟以及第7窟上方危巖的局部加固。
在保護工程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雲岡石窟保護人員牢記總理的指示,爭分奪秒夜以繼日,任勞任怨。
1975年,總理在病情十分嚴重的時候仍然詢問工程進展情況。1976年9月15日,「雲岡三年保護工程」順利完成,但此時周恩來總理已經離開了人世。
此後,雲岡石窟又經歷了幾次保護修復,取得了矚目的成果。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文物保護與研究的艱難起步,到近年來雲岡石窟保護與研究的不斷深化、成果迭現,體現了一代代雲岡人篳路藍縷的不懈努力與卓絕付出。
參考文獻:
1、孟紅,《周恩來陪同蓬皮杜雲岡之行》,《湘潮》,2009.02.05
2、齊迎紅,《周恩來與雲岡石窟「三年保護工程」》,《中國文化遺產》,2007.10.15
3、王恆,《摘掉木鼻子——為雲岡大佛整容的故事》
連結:雲岡石窟:保護研究並重 活化文化遺產
▌來源:山西晚報、文博山西
添加方法:
1、長按上方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輕鬆添加!
2、點擊本文頂端藍色字體「晉山西」,即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