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佛國雲岡的另一重天地:處處皆笑容

2021-01-08 澎湃新聞
鑑賞|佛國雲岡的另一重天地:處處皆笑容

曾強

2020-03-29 10:06 來源:澎湃新聞

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的雲岡石窟,其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倘若對雲岡石窟造像作仔細品味,你會發現佛國雲岡竟然是充滿笑容的!

雲岡的笑容

以前,我只知道佛界有兩種笑,一種是,佛祖釋迦牟尼開示時不著一辭而迦葉尊者會心的「拈花一笑」,這就頗有「玄之又玄」的高深哲學意味,也很禪意。另一種,是一進寺廟前殿,彌勒佛就袒露著能容一切的大肚子,坐在那裡咧著嘴不停地「笑世上可笑之人」。但這種大笑似乎被一幅對聯直接拉入了有點尷尬的境地:你拜佛,佛是誰?誰能保佑你自己?不過,彌勒佛大概也就是一般寺廟裡幾乎唯一可以見著笑容的佛菩薩了,更多的,或端嚴莊重,或怒目相向,或悲天憫人……但當我靜下來仔細端詳雲岡的佛像時,倏然發現,佛國雲岡竟然完全是另一重天地:笑,佛菩薩們幾乎都在笑!

雲岡的笑容

雲岡石窟露天大佛的笑容

雲岡石窟最具標誌性的露天大佛顯然是在笑。他目光炯炯,身材健碩,嘴角微微上翹,完全是一副胸有成竹、自信滿滿,似乎能帶著我們走向春天、走向曠野、走向未來的「帶頭大哥」的樣子。這與此前敦煌石窟佛菩薩的冥思苦修,與此後龍門石窟佛菩薩的恭順自省,顯然大為不同。即使他身邊那尊西立佛,也欣欣然透著些許調皮、活潑和開心。2016年,雲岡石窟八窟後室南壁明窗西側,一尊露著兩個小酒窩的喜盈盈的菩薩一下蜚聲大江南北,被網民譽為「粲然千年的一笑」。這當然只是突然曝光的一個笑著的「網紅」菩薩。在雲岡三窟西側,還有一位想著心思的脅侍菩薩,她的眼神是直楞楞的,嘴角卻掛著抹不掉的一縷縷喜氣。同樣是脅侍菩薩,最具原始、古樸氣息的十八窟的這位卻是意氣風發,神採飛揚,幾乎在嬉笑間就已經看透你蘊藉在心頭的那種種美好。也就在十八窟兀凸而斑駁的巖壁上,還有一位雖未雕刻完工但西方特徵非常明顯的佛弟子,一副興衝衝急於出世要跟遊者講述什麼的樣子……這些自然的、真誠的、動人的、美妙的、神奇的各種各樣的笑呵!

在佛國雲岡,其實到處都有笑,其實到處都充滿了笑!

要子瑾先生主編的《大同故事》一書中記載,從雲岡石窟第二期工程起,北魏皇帝就下詔天下美女來平城做佛、菩薩和侍女、伎樂、飛天的模特兒。藝術當然來源於生活,但生活其實才是最為高妙的藝術。當北魏那幾位奮發有為、胸懷大志的年輕皇帝邂逅了高僧法果、師賢、曇曜和來自敦煌的一個個傑出石刻藝術家,藝術和生活就同時發生了變化,雕像也就展示出難以掩抑的蓬勃、激蕩而歡欣鼓舞的精神面貌。

雲岡的笑容

於是,一尊尊卓爾不凡、生動傳神的石窟造像就盎然、悅然而來,他們剛毅而自信,他們端莊而和藹,他們典雅而含蓄,他們秀美又飄逸,他們青春更俊朗……

為了更好地理解佛國的這些笑,筆者專門請教了弘法寺住持中鋒法師。中鋒法師曾二十多年在南方名寺跟名僧修禪,文化底蘊深厚,學識見解非同一般。他告訴我,笑是明心見本性;笑是假名而以;笑是表法之意;笑是內心看破、放下;笑是自然的流露……也即是,在佛法中,一切皆可以「一笑了之」。

走進雲岡石窟,那些佛菩薩是笑著的。當我們內心已經寄託了一些心思的時候,那些佛菩薩是笑著的。當我們或者震撼、或者卑微、或者釋然、或者存疑,哪怕信與不信的時候,那些佛菩薩也都是笑著的。

雲岡的笑容

但這些「笑」,一定不僅僅是佛菩薩在笑祭拜的人們,應該也是他們難以抑制地笑他們自己。雲岡大佛本來就「如令帝身」,本來就人即是佛,佛即是人。笑,其實也就是一種最能從內心真切溝通的語言,不需一詞即可暢然交流,並能從其中盡得人生「真章」。

因此,在佛國雲岡盈盈逸逸的笑容中,我們當然可以看破,也可以放下;我們可以釋然,也可以歡欣;我們能夠被鼓舞,也可以被激勵……無論「拈花一笑」,或者「燦然一笑」,都是發自內心的笑,都是真善美的體現。因而只要能笑,這個世界就是明媚的,我們這個世界就一定會更加美好。

那就來雲岡吧,感受這燦爛千年的不朽笑容!

(本文原標題為《雲岡的笑容》,文圖均源於雲岡石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雲岡石窟,笑容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雲岡石窟,寂靜無聲的佛國世界
    ——冰心▲民國時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銀鹽老照片原件尺寸:7.5×6.2cm現收藏地:北京價格:點擊上圖雲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開鑿於北魏文成帝時期,前後歷經64年。民間亦有鑿刻不下百年。它的形成,晚於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和天水的麥積石窟。
  • 千古大同,神斧雲岡
    印象裡,雲岡石窟是陽光普照下莊嚴的存在,是微風中梵語環繞的塵世佛國。想到石窟開鑿在如此壯闊的大山大河之上,內心就不禁雀躍起來。  好在文成帝繼位後,再興佛教,蟄伏於山野的曇曜法師重出江湖。 在歸來的路上,恰巧與文成帝的東巡車隊碰上了,一匹馬扯住曇曜的衣服不放。文成帝一看,這不是那個既懂藝術,又會管理,在別人還俗還堅守佛法的曇曜法師嘛?於是兩人攀談起來,文成帝感其佛法高深,曇曜乘機建議開鑿佛像。
  • 雲岡石窟全景掃描
    雖然經歷劫難,其頭部面相卻不失嫵媚,雕工精妙無比:高聳的寶蓋,齊整的發線,圓潤秀美的臉龐,含蓄靜謐的笑容,無不體現了處在佛國淨土的滿足與喜悅。 地神頭頂寶冠、著菩薩裝、僅出露上半身、雙手託舉交腳菩薩雙腳。地神,大地之神。《周禮·夏官·校 人》「凡將事於四海山川」,唐賈公彥疏:「山川,地神。土色黃,故用黃駒也」。而於佛教,地神名曰「堅牢」, 女神也。
  • 走近雲岡石窟,一起探索民族融合的歷史!
    走近雲岡石窟,一起探索民族融合的歷史! 「遊山西·讀歷史」大型文化探尋節目《山河天地間
  • 水野版《雲岡全集》
    窟中央雕有釋迦摩尼坐像高達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膝上可站100餘人,塑像著雙領下垂袈裟,結珈趺座,通體經後世彩繪,身後的火焰紋背光直抵窟頂,氣勢雄偉壯觀,其左右各雕一尊立佛,共同構成三世佛。前室北壁東側坐佛頭微低,長眉,細目,高鼻,薄唇,微露笑容,堪為雕刻精品。
  • 鑑賞|北魏雲岡舞者:飛天婀娜力士雄,西涼樂起動四方
    雲岡,雲中之岡,也是飛舞的雲岡。雲岡石窟,是中國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而形成的偉大藝術成果,在它那雄偉壯麗的石雕群中,有各種風格不同、審美特徵各異的舞蹈雕像。這些不同風格舞蹈雕像的形成都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它們又在相互交流中彼此影響,直到唐代,形成交流融合創新的唐樂唐舞。
  • 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漫話雲岡石窟藝術
    雲岡石窟在我國眾多的石窟藝術群體中,是以其造像的磅礴氣勢、內容的豐富多彩和融中外佛教藝術為一體這三個特點而奠定了它在我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1真容巨壯 世法所稀談起雲岡石窟,即使沒有去過雲岡的人,也會馬上聯想到那尊被視為雲岡石窟象徵的露天大佛。
  • 雕像藝術瑰寶——雲岡石佛
    在雲岡規模宏大的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形象;有風格古樸,形式多樣的仿木構建築雕刻;有主題突出、刀法嫻熟的佛傳故事浮雕;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布滿大小252個洞窟的數萬尊雲岡石佛。16-20窟是雲岡早期洞窟,由當時著名高僧曇曜主持開鑿。這五所洞窟的共同特點是巨大主佛背靠石壁,被雕成站、坐或交腳像各種姿態。而且運用山前看山的手法,從大佛到石窟前壁距離很短,逼迫人們仰視膜拜,更使大佛有頂天立地之感。
  • 雲岡研修班 | 12月24日,清華大學王南主講《塔窟東來》
    文博研究館員,《雲岡石窟全集》副主編。1985年開始從事雲岡學術研究,1999年以來發表《從犍陀羅到雲岡》、《<魏書·釋老志>與雲岡石窟》、《雲岡學:從自發到自覺》等70餘篇論文,出版《雲岡石窟佛教造像》、《雲岡佛經故事》、《雲岡石窟佛像》、《雲岡石窟菩薩像》等十四部著作,編輯《平城絲路》論文集、《雲岡石窟全集》二十卷等專業著作。
  •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雲岡石窟
    20世紀80年代,北大考古團隊對雲岡石窟進行了細緻調研,不僅運用考古學方法對窟龕及雕塑作品進行分類研究,還結合國內外研究者的看法,更為細緻地提出了雲岡石窟的具體分期問題,成為今天研究雲岡石窟歷史分期的重要參照。從1952年大同市古蹟保養所成立到2006年雲岡石窟研究院建立,國家和地方政府對雲岡石窟的維護、修繕工作持續深化。
  • 【經典】留住被時光帶走的印記:水野版《雲岡全集》
    史載北魏開國諸帝,皆為佛、道並奉,也重用像崔浩那樣的儒士,在儒釋道的博弈中,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最終勝出,道人統(統轄僧徒)法果提出"太祖明睿好道,即是當令如來」(《魏書·釋老志》),這種「皇帝即如來」的思想被北魏佛教界長期繼承。雖然如此,但佛教在北魏的發展也是一波三折,太武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下詔毀滅佛法,致使「土本官塔,聲教所及,莫不畢毀」,演變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滅佛事件。
  • 雲岡 六窟之塔柱東側
    作為雲岡第一偉窟,概況介紹很多,但是實景講解很少,本期視頻詳細介紹,雲岡石窟第六窟的部分,後期持續更新
  • 中國的飛天「丘比特」——記大同雲岡石窟3D列印第12音樂窟
    她們身著菩薩盛裝凌空飛舞、那細長的眉宇、深情的雙目、高聳的鼻梁、含笑的嘴唇和那揚手散花的優美姿態,讓人感到似乎有古雅的佛國天界之風迎面而來。這種身著貼體大裙,露腳的早期飛天,是印度西北部犍陀羅Grandhara及印度中部秣菟羅Mathura風格的藝術造像在中華大地上的初探。文化的融合,促進了藝術的發展。
  • 雲岡石窟的中心塔柱窟
    雲岡石窟共有8座中心塔柱窟,分別是第1、2、6、11、5-28、13-13、39、4窟。雲岡最早的中心塔柱位於第11窟,在雲岡的中部窟群,塔的形制有別於第1、2、6窟的中心塔柱。具有中亞建築風格的特徵,塔身分上下兩層,下層為等腰梯形,上層為橫長方形。
  • 留住被時光帶走的印記:水野版《雲岡全集》高清電子版免費下載
    窟中央雕有釋迦摩尼坐像高達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膝上可站100餘人,塑像著雙領下垂袈裟,結珈趺座,通體經後世彩繪,身後的火焰紋背光直抵窟頂,氣勢雄偉壯觀,其左右各雕一尊立佛,共同構成三世佛。前室北壁東側坐佛頭微低,長眉,細目,高鼻,薄唇,微露笑容,堪為雕刻精品。
  • 王南導覽雲岡石窟:千年一窟看雲岡
    1933年,梁思成、劉敦楨等赴雲岡石窟考察途中石窟雕鑿:情專穿石之殷,志切移山之重王南在其所著的《雲岡鑿巖》中談及石窟的雕鑿辦法:石窟之開鑿實為「負建築」之建造,比之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費時費力無數:據南北朝史料記載,當時建造一所大型木構殿堂,工期一般不超過十個月,而一座窟室的鑿成,因巖石軟硬不一,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 看展 | 雲岡石窟
    塔剎相輪 北魏 砂巖 高15cm 雲岡石窟窟頂西區佛寺遺址出土相輪四重,剎柱底部有方形臺座,臺座四面各浮雕一尊半身佛像。醬釉剔花罐 遼金 高25.5cm 雲岡石窟窟頂東區佛寺遺址出土直口,溜肩,鼓腹,平底。內外皆施醬色釉,內壁滿釉。腹部以弦紋相隔上下兩部,上部剔劃卷草花紋,下部中段無釉。
  • 鑑賞|從「胡貌梵相」到「改梵為夏」,看雲岡石窟的金剛力士
    從犍陀羅到龜茲再到雲岡,經歷了曲折的傳播路徑後,金剛力士在雲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雲岡的金剛力士的形象也影響到西域地區、敦煌以及龍門石窟金剛力士群體的藝術形象。那麼雲岡石窟的金剛力士有什麼特徵?在雲岡石窟的不同時期,金剛力士形象又有怎樣的變化?
  • 鑑賞|雲岡石窟菩薩寶冠的類型:化佛、蓮花、素麵……
    【來源:曹彥】始建於公元5世紀中葉(460年)的石雕藝術寶庫——雲岡石窟,以規模宏偉、題材多樣、雕刻精美、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在眾多題材中最主要的造像謂之「菩薩」。而寶冠是菩薩最重要的特徵。雲岡石窟的蓮花寶冠可能是吸收了犍陀羅造像藝術之精華。 犍陀羅造像 (三)素麵冠寶冠上沒有任何裝飾,頭髮與冠之間僅用一根髮帶進行裝飾。
  • 雲岡石窟看什麼才不虛此行
    由於它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雲岡石窟早期雕刻的藝術精神,因而成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遊人來到這裡,多有留影,這一形象成為雲岡石窟「出鏡率」最高的佛像,被稱為雲岡石窟乃至大同市的「形象大使」、「外交大臣」。從這尊雲岡典型佛像的塑造中,人們不僅看到了佛陀的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種種體現,同時也看到了佛像的創作者的藝術創造的價值是多麼偉大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