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岡規模宏大的石窟群中,
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形象;
有風格古樸,形式多樣的仿木構建築雕刻;
有主題突出、刀法嫻熟的佛傳故事浮雕;
有構圖繁複、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
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布滿大小252個洞窟的數萬尊雲岡石佛。
16-20窟是雲岡早期洞窟,由當時著名高僧曇曜主持開鑿。這五所洞窟的共同特點是巨大主佛背靠石壁,被雕成站、坐或交腳像各種姿態。而且運用山前看山的手法,從大佛到石窟前壁距離很短,逼迫人們仰視膜拜,更使大佛有頂天立地之感。五尊十幾米高的巨佛,就是五座石雕藝術的山峰,那雄健的姿態、磅礴的氣勢自然不必說。就連18窟那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手掌都那麼的柔中帶剛,富有彈性。無論古今中外的畫家,雕塑家對於手的創作處理,都深感其難。北魏工匠竟能在十多米的高空,連體雕手,獲得如此成功,實在令人難以想像,並為之驚嘆。
第20窟的坐佛,是雲岡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由於可以遠觀,大佛好似一位閱盡滄桑、雄才大略的長者,在陽光下俯視人間顯得格外高大。大佛比例適中,造型手法簡略概括。他寬闊的身軀給人以穩健之感,他稜角分明的嘴角仿佛在向眾生宣講著佛教的真諦。他那細細的彎眉和微啟的雙目,使人感到慈祥為懷的氣度。他不僅是雲岡石佛的傑作,也是佛像藝術中的精品。
如果說「曇耀五窟」是雲岡石窟早期雕像整體氣勢的真實體現,那麼第五窟的主佛可謂是「鴻篇巨製」了!他以17米的高度創下了雲岡數萬石像的第一坐佛。與大佛的氣勢恢弘,頂天立地相比,小佛的雕刻更加清新悅目,個性鮮明。位於第五窟前室北壁中層一尊不足一米的小佛,雕刻細膩傳神,極富藝術魅力。與其說是佛國世界的一員,不如說是真實生活中青春、純真的瞬間寫照。在雲岡石佛的雕像中,單體的佛像個性獨特,成組的佛像構圖嚴謹、情趣盎然讓您久久不願離去。
佛的世界,佛的天國,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才能。漫步在綿延一公裡的山崖前,進出於大大小小的洞窟中,您是否對創造並流傳下這座千年寶庫、藝術宮殿的北魏工匠和民眾產生了由衷的敬佩。您是否同樣敬佩那個具有大膽改革精神的鮮卑拓跋族和他的代表魏孝文帝。他們是怎樣從幹戈相見到血肉融合,並聯合各民族一同創造了這燦爛輝煌的北魏文明,留給後人一座座帝佛合一的宏偉雕刻。現實與夢幻的完美構圖,一曲寧靜的交響,一塊藝術的磁石,中華民族一個永遠驕傲與深思!
作者 : 劉 超
編輯 : 付 潔
責編 : 張 華
編審 : 王雁翔
【來源:雲岡石窟官微】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