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菩薩像寶冠和服飾佩飾

2021-02-18 旃檀精舍

菩薩,全名為菩提薩埵,梵語菩提,意為覺悟,薩埵意為眾生,以示既能自覺本性,埵又能普渡眾生。這是大乘佛教區別於小乘佛教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因此,菩薩形象在宣揚大乘佛教的美術雕刻和繪畫中,不僅數量大而且表現出裝飾上(包括服飾和佩飾)的豐富多彩。在佛教中,菩薩是被崇拜和歌頌對象,但其地位又不及佛陀,是與世俗社會更加接近的人物。因而,人們在塑造他們時,一方面以接近佛陀的形象進行莊嚴美化,另一方面,由於其低於佛陀的身份,藝術家不僅可以將不少世俗內容賦予菩薩,還獲得了更多的創作自由,使菩薩形象裝飾華麗,神採飛揚。雲岡石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大乘佛教)石窟寺之一,自然塑造了很多菩薩的形象。在雲岡,這種形象最為吸引人的無疑是他們頭上的寶冠和服飾、佩飾。

一、 頭上寶冠

與所有佛像的頂上肉髻一樣,所有菩薩像的頭頂都裝飾有不同花紋圖案的寶冠。由於寶冠多以各種花紋圖案組成,又稱為「華蔓冠」。「華蔓」,《佛學大辭典》這樣解釋:印度風俗男女多以花結貫飾首或身,謂之俱蘇摩摩羅(Kusum-amala),因而以為莊嚴佛前之具。《大日經·入曼荼羅具緣品》曰:「持真言行者,供養諸聖尊,當奉悅意華,潔白黃朱色,缽頭摩青蓮,龍華奔那伽,計薩羅末利,是等鮮妙華,吉祥眾所樂,採集以為蔓。」《率應音義》曰:「梵言俱蘇摩,此譯雲華。摩羅,此譯雲蔓。按西國結蔓師,多用蘇摩那華,行列結之,以為條貫。無問男女貴賤,皆此莊嚴或手或身,以為飾好。」《西域記·二》曰:「首冠華蔓,身佩瓔珞。」《蘇悉地經·三》曰:「若欲成就華蔓法者,取闍底華作蔓。」然莊嚴佛之華蔓,有以種種之寶刻其形者。《守護國界經》曰:「以種種寶,用作華蔓,而為莊嚴。」《陀羅尼集經·六》曰:「若月無花,刻花安之。」中國、日本之風土,難得適當之花,故專用金屬所刻之華蔓。

以上所謂「首冠華蔓,身佩瓔珞」的記錄,正是佛教藝術中菩薩的形象。來華佛教徒試圖「以種種寶用作華蔓,而為莊嚴」佛像,但並不能擅自突破佛像塑造所規定的「三十二相,十八種好」。如此,漂亮美觀而又變化無窮的寶冠就賦予了未成佛道而又即將為佛的菩薩。

雲岡石窟所雕菩薩頭頂寶冠,既高大(約佔整個頭部的1/3至2/5)又華麗,主要表現形式有化佛寶冠,右旋輪盤寶冠、蓮花寶冠、三角飾寶冠等式樣。無論何種式樣的寶冠,都是由中央部分(頭頂中間)和兩側對稱部分(耳鬢以上)三部分組成,往往又裝飾了用以固定寶冠並翻飛於兩側的所謂「寶繒」和垂於耳後兩側的三角狀飾物。

1.化佛寶冠

由於這種寶冠中央圓形花盤中雕刻有化佛(小型坐佛像),因而被稱作「化佛寶冠」。

戴化佛寶冠的菩薩在雲岡非常普遍,但雕刻精細、造型優美者往往表現在較大型的菩薩中。早期第18窟主像東側脅侍菩薩寶冠(圖1)和中期第6窟中心塔柱東面下層重龕交腳菩薩寶冠(圖2)表現得較為突出。第18窟化佛圓形花盤和兩側對稱圓形花盤是由四層組成,除中央花盤為化佛外,兩側花盤雕刻了立體感很強的高浮雕「S」形飾物,花盤間的空隙處則以三角聯珠紋架託起忍冬花紋裝飾,其固定寶冠的被稱作「寶繒」的帶狀物,雕刻為三個較短的突出形狀。其下側為由寶冠後垂於耳後呈三角形狀的裝飾物。第6窟中心塔柱東面下層重龕交腳彌勒菩薩寶冠同樣由中央花盤和兩側對稱花盤三部分組成,但花盤已經是三朵蓮花的雕刻,中央坐佛像端坐於蓮花之中心,兩側蓮花中創造性地雕刻了身姿秀美、飄帶翻卷的飛天形象。第6窟飛天形象出現於菩薩寶冠的創作,源於早期菩薩寶冠。

第17窟南壁東側佛龕右脅侍菩薩的寶冠,在三個花盤之間的上部,對稱雕刻了兩個飛天形象(圖3)。不僅寶冠兩側有此變化,中央化佛形象也體現了變化無窮的藝術創作。這一點我們在第窟和第13窟的菩薩造像中都可以看到。

第11窟東層中部  形龕交腳彌勒造像的寶冠(圖4),以蓮瓣紋圍成,花盤中坐佛不僅裝飾了舟形身光,還坐了一個「束帛」座,將佛像高高抬起,這是化佛寶冠中塑造坐佛像設計最精細的一例。

在「普渡眾生」的大乘佛教看來,化佛不僅可以用人物(坐佛像)的形象表現,與人同為「眾生」的其他形象也可以表現。被認為是雕刻於唐代的第3窟的所謂「西方三聖」,其主像左側脅侍菩薩寶冠的化佛,就是一個怒目圓睜、牙齒外露的獅子頭像。這是雲岡石窟唯一以獸頭形象表示化佛的例子(圖5)。

一般講,寶冠上中央有化佛(坐佛像)的菩薩被視為觀音菩薩。但在雲岡這種化佛寶冠比比皆是,數量很大,根據佛教經典陳述觀音菩薩的種種特點,其中有的的確是觀音菩薩(如上述第3窟雕刻的「西方三聖」中寶冠上雕刻了獸頭化佛形象的,就是觀音菩薩),但多數是不能確認其為觀音身份的菩薩,因此,化佛寶冠在雲岡又成為一般菩薩造像的特徵之一。

2.右旋輪盤寶冠

第9窟明窗的東西兩面,分別雕刻了坐於蓮花和騎像的菩薩,此二位菩薩的頭頂寶冠中央的圓盤,雕刻了向右旋轉的陰線,為右旋輪盤寶冠(圖6)。這種寶冠在雲岡並不多見,可見雕刻在第9窟的這兩位菩薩有著不同一般的意義。初步考證,這是釋迦牟尼的脅侍菩薩文殊和普賢的形象。

3.蓮花寶冠

雲岡中期造像中,立於主像(佛或菩薩)兩側的所謂「脅侍菩薩」多佩戴這種寶冠。這種寶冠的中央和兩側三部分往往由三朵蓮花組成,也有的中央為蓮花,對稱的兩側則是以其他圓形花盤構成。第 9、10窟和第12窟可見佩戴蓮花寶冠的菩薩(圖7)。

4.三角飾寶冠

雲岡中期洞窟中開鑿較晚的第5、6窟脅侍菩薩多佩戴這種寶冠。雕刻最為精細美觀的當屬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8個背靠九層塔的脅侍菩薩。這種寶冠以三角形為中央部分,其兩側和三角之上的空隙間則以蓮花和忍冬紋裝飾,在中央三角形的設計上,有的也雕刻了化佛像(圖8),還有的將三角形的兩側下角雕刻為對稱上卷形式,頗具異國情調(圖9)。

二、服飾佩飾

1. 早中期菩薩的服飾佩飾

雲岡早中期菩薩服飾佩飾繼承了秣菟羅藝術風格。被認為大約與佛像同時出現的一尊菩薩像,出土於秣菟羅的西郊伽涅施拉,除身著袒右肩服裝以外,身上「佩戴多種裝飾,其中有項鍊、胸花、瓔珞、臂釧、腕釧,顯然是貴人的打扮。類似的菩薩坐像在桑志也發現過,製作地點也是秣菟羅,還有迦膩色迦王時期的紀年刻銘。」自此,無論何時何地塑造的菩薩像,都體現了服飾富麗的貴人形象。

著貼體長裙,左肩斜披絡腋是雲岡早期菩薩服飾的普遍特點。第17窟南壁第2層東側佛龕脅侍菩薩和東壁第 2 層南側佛龕脅侍菩薩,是雲岡石窟著這種服飾的較早形式,除左肩斜披的絡腋邊飾以稍稍凸起的形式表示外,所有衣服紋理都以陰線表示。第 9窟前室北壁窟門兩側的交腳菩薩之服飾(圖10),與第17窟菩薩服飾基本一致,但其斜披的絡腋兩個邊飾則雕刻了雲岡早期佛像袒右肩服裝的雙斜線的凸起花紋,使得「絡腋」更加明顯清晰。在佩飾方面,早期佩飾都呈現了與上述秣菟羅菩薩相一致的情形,胸前及手臂的佩飾物具備了「項鍊、胸花、瓔珞、臂釧、腕釧」等所有內容。雕刻於第 13窟明窗東西兩壁的站立菩薩像,代表了雲岡較早期菩薩造像胸前及手臂的裝飾情形(圖11)。其脖頸的項鍊雕刻為貼胸扁平狀,正面下方有五個精巧「鈴」狀綴飾。代表胸花的是被稱為「蛇飾」的雕刻。蛇身雕刻為豎狀花紋,蛇尾由兩肩垂下,蛇身對稱呈「U」字形反起,蛇頭相對,共同口銜垂釣蓮花。由兩肩內側下垂的瓔珞在腹部呈一大「U」字形處於最突出的上層,與蛇形胸花和頸部項鍊構成錯落有致、美觀大方的裝飾圖案。臂釧、腕釧雕刻得較為簡單,各以三條陰線雕刻於上臂和手腕上。臂釧和腕釧的雕刻,除這種較簡單的形式外,還有的雕刻為裝飾效果更加強烈的立體形狀。雲岡早中期菩薩像的兩臂還往往佩以凌空飛舞的飄帶。

以上所述菩薩形象,不僅衣裙輕薄貼體,其右側上身也多裸露(袒右肩),較多地體現了印度早期藝術、犍陀羅藝術和秣菟羅藝術的特點。這種形象在雲岡第1、2窟,第 7、8窟,第 9、10窟,第 11、12、13窟和曇曜五窟(第 16、17、18、19、20)等洞窟中表現得較為普遍。

2.中晚期菩薩的服飾

雲岡石窟菩薩服飾的變化與佛像服飾的變化緊密聯繫。佛像「褒衣博帶」服裝的出現與菩薩裝的改變同時發生,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服裝寬大的特點。表現在雕刻中,又有強烈的下垂感和下部向兩側擴展的特點。這種變化在第 5、6窟表現得非常明顯,並且由於數量的巨大而容易觀察。

(1)羊腸大裙

所謂「羊腸大裙」,是一種有別於早期貼身長裙的寬大圍裙,這種圍裙一直下垂至腳踝,以階梯狀雕刻向兩側外擺。圍裙縛帶於胸腹中央打結,呈長短垂下。從羊腸大裙長垂的縛帶看,似乎與流行於魏晉南北朝婦女的一種被稱作「抱腰」的圍裙相近。《釋名》云:「抱腰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庾信《夢入堂內》詩曰:「小衫裁裹臂,纏弦掐抱腰。」以束帶(縛帶)固定於腰腹是抱腰的主要特點。並且束帶在腰腹間固定打結後,依然垂得較長,故劉孝綽《古意》詩有「蕩子十年別,羅衣雙帶長」;梁武帝《有所思》詩有「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雖有所思而致腰瘦,然既能作同心結,當亦是帶長之故。這些描述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當時這種服裝的流行,並特別強調了長帶下垂的寓意和美感。雲岡石窟中後期菩薩所著「羊腸大裙」之縛帶,與《釋名·釋衣服》記載的「抱腰」之束帶的樣式長度非常吻合。

(2)帔帛

帔,解釋為「披肩」,《釋名· 釋衣服》說:「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南史· 任  傳》昉記載:「西華(次子)冬月著葛帔練裙。」昉以上兩則記載說明了「帔」這種裝飾性服飾的樣式及其在古代流行的情況。雲岡石窟中晚期菩薩形象在著「羊腸大裙」的同時,兩肩雙雙披「帔」,稱之為「帔帛」,取代了西方傳統菩薩形象中的「蛇飾、瓔珞」等內容,使菩薩像與佛像同樣具有了圖一二  第6 窟中心塔柱西圖一三  第11-8窟北壁西中國傳統服飾寬大遮體的特點,同時也深深地打上了南北朝的時代烙印(圖12)。

雲岡石窟菩薩形象之帔帛,肩部寬大下披(坐像外邊向兩側上翹為三角形式外揚,既莊重又不失活潑),兩肩帔帛交叉向下,於腹部相會,底邊至胯。正如史書記載所講「不及下也」。此外,晚期菩薩形象帔帛於腹部的交叉處,以「璧」疊壓穿稜固定,既起到固定作用又非常美觀(圖13)。

綜上所述,雲岡石窟菩薩的裝束(包括頭上寶冠),既有早中期繼承印度服飾佩飾的特徵,又有中晚期逐漸採用中原服飾佩飾的表現。這種兩者相互對照出現的事實,再次證明了雲岡石窟佛教藝術由西方風格過渡至中華風格過程中所處的特殊地位。

相關焦點

  • 雲岡石窟菩薩寶冠的類型
    始建於公元5世紀中葉(460年)的石雕藝術寶庫——雲岡石窟,以規模宏偉、題材多樣、雕刻精美、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在眾多題材中最主要的造像謂之「菩薩」。而寶冠是菩薩最重要的特徵。《敦煌大辭典》稱:「寶冠,菩薩之主要首服,敦煌歷代諸窟中的菩薩及諸天聖眾,均束髻頭頂,餘髮披肩,頭戴寶冠。所謂寶冠,即以七寶鑲成之冠」。
  • 鑑賞|雲岡石窟菩薩寶冠的類型:化佛、蓮花、素麵……
    【來源:曹彥】始建於公元5世紀中葉(460年)的石雕藝術寶庫——雲岡石窟,以規模宏偉、題材多樣、雕刻精美、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在眾多題材中最主要的造像謂之「菩薩」。而寶冠是菩薩最重要的特徵。《敦煌大辭典》稱:「寶冠,菩薩之主要首服,敦煌歷代諸窟中的菩薩及諸天聖眾,均束髻頭頂,餘髮披肩,頭戴寶冠。所謂寶冠,即以七寶鑲成之冠」。雲岡的菩薩寶冠既吸收了外來佛教文化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根據寶冠正面雕刻內容,可分為以下幾種樣式。
  • 雲岡石窟全景掃描
    下層高約7.4米 (含基座),四面雕圓拱、盝形重疊大龕,南北兩龕分別為坐佛和二佛並坐,東西兩龕分別為交腳菩薩和倚坐佛,構成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序列。龕側下層雕眾脅侍像,上方為佛經故事,龕楣格內有高髻或夜叉飛天。下層頂部為仿木構屋簷,上雕瓦壟、蓮花瓦當,簷枋下刻椽頭。四角千佛列柱雕縱向單列禪定坐佛,柱頂置櫨鬥。
  • 【山西遊 • 大同雲岡石窟】
    帝後禮佛圖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鬱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 看展 | 雲岡石窟
    菩薩頭像 北魏 砂巖 高28cm 雲岡石窟窟頂東部北魏塔基遺址出土菩薩頭戴蓮花寶冠,臉龐方長、瘦削,彎眉細目。參考歷史文獻以及武州川、武州山的形勢地貌,北魏時期雲岡石窟窟頂或存有大型宮室和佛寺建築。近年,雲岡石窟的考古重心從窟內、窟前、窟簷遺址轉向窟頂遺址的調查和發掘。該遺址發掘出土的典型標本,以建築構件、寺院法器、僧人生活用具為主,從一個側面展現了雲岡石窟的考古成果。
  • 雲岡石窟是什麼?
    鑿出的石頭會有專人運送小石片會被挑選疊砌成武周河的河堤質量好、形狀大的石塊會被送到附近建築工地做臺基,柱礎等石構件據考證當時平城的明堂建築石料很多來自雲岡石窟鑿窟時會預留出外突的坯體接著仔細鑿出佛像的頭、身、座的粗略體塊根據已確定的體塊再開鑿佛像的主體輪廓如 服飾、髮髻,五官
  • 遊山西 讀歷史 | 穿越千年的凝眸 雲岡石窟線上展(二)
    下層高約7.4米 (含基座),四面雕圓拱、盝形重疊大龕,南北兩龕分別為坐佛和二佛並坐,東西兩龕分別為交腳菩薩和倚坐佛,構成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序列。龕側下層雕眾脅侍像,上方為佛經故事,龕楣格內有高髻或夜叉飛天。 下層頂部為仿木構屋簷,上雕瓦壟、蓮花瓦當,簷枋下刻椽頭。四角千佛列柱雕縱向單列禪定坐佛,柱頂置櫨鬥。上層的大須彌座四角各雕大象,前半身立在角瓦上,後身隱沒於須彌座中。
  • 中國的飛天「丘比特」——記大同雲岡石窟3D列印第12音樂窟
    雲岡石窟飛天,其形象多變神韻非凡,形式多樣姿態萬千,這些精靈以獨特的造型,別具一格的雕刻風格,成為石窟整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肅穆冰冷的石窟傳遞了溫暖的氣息,奏響了歡樂的樂章。它們雖由異國傳入我國,但經過我國幾代工匠藝人豐富的想像和再創造,無論從藝術創作理念和藝術表現風格上,都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凝聚著中華民族藝術家的聰明才智。
  • 雲岡石窟的中心塔柱窟
    11窟中心塔柱的下層僅南面立佛的兩側有脅侍菩薩,有重鑿的痕跡,菩薩面相豐滿,身材修長,有別於雲岡北魏的雕刻作品,與遼代塑像特徵相似,推測為遼代造像。這也是我們在雲岡看到的最晚的石雕造像。上層塔柱南面中間為交腳菩薩,兩側是思維菩薩。其餘三壁均雕刻2尊並排的立佛像。
  • 雲岡石窟的希臘大力神赫拉克利斯
    、僧人、商旅等穿過西域,來到平城,來到雲岡石窟。雲岡石窟第13窟南壁明窗東西兩側各雕刻三層佛龕,兩側佛龕的布置並不對稱。其中東側最下一層為並列的五個小圓拱龕,上二層佛龕應是表現一個組合龕。上為交腳菩薩盝形龕,下為坐佛圓拱龕,中間雕七個小禪定坐佛圓拱龕,三者結合表現的是三世佛(圖3)。上交腳菩薩為未來彌勒菩薩,下坐佛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中間七佛表示過去佛。下層圓拱龕龕內雕一佛二脅侍菩薩。
  • 舊影|老牌匾上的雲岡石窟和光陰故事
    協議主要有兩方面內容:《雲岡石窟保護歷史資料合作協議》《共建石質文物保護研究與展示利用基地合作協議》雲岡石窟始鑿於公元5世紀的北魏時期,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雲岡石窟第七窟又名「西來第一佛洞」,同第八窟是雲岡最早的雙窟。窟具前後室,主室平面呈橫長方形。窟內造像胡風漢韻,交相雜糅,東西文化在這裡發生了最絢爛的撞擊與交融。第七窟明窗兩壁為比丘樹下參禪思惟像。北壁上層大龕正中為交腳彌勒菩薩,兩側為倚坐佛像,下層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
  • 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漫話雲岡石窟藝術
    林石 中華書局1912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習總書記說,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
  • 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代表——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圖源網絡 侵刪)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南麓,這裡有著中國的一顆千年遺珠——雲岡石窟。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起建於北魏文成帝時期,大致開鑿了六十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目前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
  • 雲岡石窟的皇帝大佛——從鮮卑王到中國皇帝
    從風格上看,16窟前壁的西方式如來像和菩薩像要早於主尊。因此,可以認為主尊在完成之前,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被改造成了中國風格。那麼,中國式的佛像樣式是從哪裡傳到第16窟的呢?(二)第6窟類型和第5窟類型在雲岡石窟中,主要造像採用中國式服裝的有第1、2、5、6、14、15、16窟以及西區諸窟,年代應晚於5世紀80年代後半期。
  • 主播為您讀報|雲岡石窟:東方佛教的第一聖地
    習近平說,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始建於公元460年,距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餘尊,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 這就是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五華洞前石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 王朝興衰、時代變遷、文化交融……一個個錯落的窟龕中藏著許多人的許多故事 它是雲岡石窟雲岡石窟石刻。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早期的曇曜五窟造像作風勁健質樸技藝上承漢代的優秀傳統也吸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中期石窟富麗堂皇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而晚期的佛像與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正是清新典雅「秀骨清像」
  • 雲展覽┃穿越千年的凝眸——雲岡石窟藝術線上展(第三展)
    菩薩面容俊秀,屬雲岡中期風格。頭冠中央出束髮,雙線勾勒右向旋紋,外周蓮瓣與旋紋構成同心圓。北壁主尊交腳菩薩與西壁龕像主尊菩薩上身婀娜秀美,衣帛裝束如曹衣出水。雲岡石窟完整地體現了5世紀的佛教發展、建築形式、藝術設計等創作思想與動機,成功地實現了人與自然、宗教與政治、繼承與創新、本土與外阜等各方面的良性互動,神奇地匯聚了東西方文化藝術精華,成為具有世界性意義的大型古代人文思想聚集之地,形成無與倫比的、計劃性和完整性有機統一的大型文化作品。
  • 大美山西-雲岡石窟藝術的聖地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武周川北岸以西16公裡的武周山麓。石窟依山開鑿,從東到西綿延一公裡。有45個主要洞窟,1100多個小龕和51000多個雕像。它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西邊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造像五萬一千餘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遷都洛陽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
  • 中國三大石窟對比 | 莫高窟 雲岡 龍門
    莫高窟的藝術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吸收了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和中亞地區的文化而融匯成的多元文化藝術寶庫。敦煌藝術雖然與佛教的宣揚有極大關係,圖像和塑像呈現的也是淨土、佛和菩薩,但實則不離真實的世俗生活,呈現了人們對於理想世界的憧憬。另外,敦煌以豐富多彩的壁畫為主,這一點上是另外兩座石窟無法企及的。莫高窟全景圖。莫高窟坐西朝東,正對著三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