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無派別」

2021-02-07 十二羅生門

西藏佛教進入各個教派形成時期是11世紀中以後,相繼湧現噶當、薩迦、寧瑪、噶舉、格魯、希解、覺宇、覺囊、郭扎、夏魯等教派。有較大影響力並流傳至今是薩迦、寧瑪、噶舉、格魯4個教派,其它的教派由於勢力的微薄,已漸漸在歷史的舞臺上隱退。

(文 / 扎西多傑)

做節目這麼長時間,很多人告訴我:「藏區有紅教、白教、黃教、花教,覺得非常的複雜...」其實在藏區,原本沒有這種稱謂,是內地的朋友為了方便辨認叫起來的。不同的派別,皆因眾生根器不同,需求差異,實則殊路同歸,並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在修行的重點及細節上,有所不同。在最終修行的果位上,顯與密完全沒有差別,是完全一樣的。

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顯與密均強調出離心、菩提心等修法,但密法具有完整而系統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修持方法,引領修行者迅速趨入核心和重點,破除所有的執著,從而即生成就。無論修持禪宗、淨土宗、還是密法,大家都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經由修學佛陀的教法,最終抵達彼岸,都是同一個派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為了自利利他的佛教傳承體系。

還記得前段時間塔爾寺時輪金剛大灌頂法會上,尊貴的格嘉仁波切在法會中,重點強調了派別之間不要持有偏見,因為我們在法會期間能看到很多各教派的著名上師和堪布都來接受仁波切的灌頂。有人說藏傳佛教之間明爭暗鬥從未停歇過,其實我不太這樣認為,我覺得藏地藏傳佛教的學佛環境還是很值得肯定的,因為這些教派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俗話說白糖是糖,紅糖也是糖,他們都是甜的,何必執於區分它們的本質呢?




創建於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通俗說法是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教道理。

噶當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時期從印度迎請過來的著名佛教大師阿底峽,熱振寺是噶當派的主寺。該教派以修習顯宗為主,主張先顯後密。在噶當派傳承中,形成了三個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誡派,並各有自己所依的典藉和教義。13世紀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遲的噶當教典派僧人,把噶當派的納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譯佛經編訂成《甘珠爾》、《丹珠爾》。這就是在佛教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經》最早的編纂本。

噶當派由於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因而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響。噶舉、薩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當派學習。而格魯派則是直接在噶當派的基礎上建立的,故有「新噶當派」之稱。此外,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源於噶當派。15世紀時格魯派興起後,因格魯派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原屬噶當派的寺院,都逐漸成了格魯派的寺院,噶當派從此在藏區隱滅。


薩迦派象徵寶冠

薩迦,藏語意為灰白土,因該派的主寺——薩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創始於1073年,由於該教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薩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傳。有血統、法流兩支傳承。薩迦派不禁娶妻,但規定生子後不再接近女人。僧人戴紅色、蓮花狀僧冠,穿著紅色袈裟。13世紀中,薩迦派發展成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教派,有過著名的「薩迦五祖」。其中,薩迦四祖薩班兗噶堅贊,於1247年率西藏各個封建勢力歸順蒙古。薩班去世後,薩迦五祖八思巴,受到元朝皇帝極大的恩寵,被封為「國師」、「帝師」、「大寶法王」,並奉命創製了「八思巴文」。這種蒙古新文字,流通蒙古全境,促進了蒙古的社會、文化進步。薩迦派教義是屬於「時輪金剛法」和「金剛持法」的體系傳承。時輪金剛法至今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薩迦派於1550年在四川德格貢欽寺設立了德格印經院,是藏區最著名的印經院。專門刻印藏傳佛教經書、曆法和醫學等千多種典籍,對保護和弘揚佛教起了重要作用。


寧瑪派象徵寶冠


寧瑪派即舊教派。它的名稱含有「古」、「舊」兩種意思。就古義而言,這一派自稱他們的教法是由蓮花生所傳,11世紀形成,是藏傳佛教中最早產生的一個教派。就舊義而言,這一派自稱以傳承吐蕃時期所譯的密教典籍為主,不同於佛教後弘期的仁欽桑波等人所譯的新派密教經典。它是最早傳入西藏的密教並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內容,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朗達瑪滅佛時藏匿的經典。由於該教派僧人只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某些地方對僧侶的要求不甚嚴格,可以娶妻生子。如今,紅教不僅在中國藏區傳播,在印度、尼泊爾、不丹、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也有分布。

寧瑪派早期是無固定的寺院、僧人組織和系統性的教義。直到11世紀中期,出現了「三素爾」,他們建寺立典,開展較有規模的活動,才標誌著寧瑪派的真正形成。和素爾波且同時,一位叫絨卻吉桑波的人,翻譯和注述了若干密教經典,由他傳承下來的「大圓滿法」後來成為寧瑪派所特有的基本教法。到14世紀時,此派的著名人物隆欽降巴在不丹建立它爾巴林寺,後又到過尼泊爾,對不丹、尼泊爾當地的佛教有一定影響。寧瑪派在康區也建立過一些寺廟,最早的是12世紀建的甘孜噶陀寺,17世紀建德格的協慶寺和白玉的白玉寺。

寧瑪派最重視「伏藏」(被埋藏的經典稱為「伏藏」,專門發掘「伏藏」的稱為掘藏師)。由12世紀中葉起,陸續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掘藏師,其中又有南藏、北藏之分。由此形成衛藏地區寧瑪派的兩個支派。

寧瑪派的教義最突出的東西是「大圓滿法」,該法主張「體性本淨,自性頓成,大悲周遍」。這和內地佛教禪宗主張的「心靜則佛」有點相似。

自五世達賴開始,歷屆西藏地方政府,每逢戰爭、災荒、瘟疫等,都要請寧瑪派僧人作法禳解,寧瑪派高僧曾一直作為噶廈政權專門祈禱師,負責佔卜問卦。


噶舉派象徵寶冠

該派於11世紀發展起來,重視密宗學習,創立者先後有穹布朗覺巴和瑪巴羅咱瓦(瑪巴譯師),他們都曾到印度學習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學《四大語旨教授》。「語旨」是佛語的意旨,由祖師口語相傳,代代延續故稱為語傳,藏名叫「噶舉」。因該派僧人按印度教的傳統穿白色僧衣,故稱為白教。噶舉派本來創始於瑪巴譯師和米拉日巴二人,但他們二人都沒有修建寺廟,招聚僧人,所以傳法事業發展不大,到他們的第三代達布拉吉時,才在達布地區建立岡布寺,招聚門徒,弘傳瑪、米二人所傳噶舉教授。

噶舉派創始人米拉日巴(1040-1123),師承瑪巴譯師(他修成了最為弦妙莫測的「奪舍秘法」。即是將一種身體的心識遷移到另一個身體上,或者是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進入一種由修法者獨自選擇而決定的轉世狀態,即如我們所說的借屍還魂)。瑪巴譯師是噶舉派的第二代祖師,是全藏最著名的瑜伽大修士。他7歲喪父,遭叔父欺凌,受母之言學咒術殺死怨家多人後深悔其罪,故跟瑪巴學法。瑪巴最初不傳法而先用種種苦行折磨和考驗他,後圓滿傳授給以語旨教授。此後他長年在深山閉關苦修,缺衣少食,生活極為艱苦,曾有一年以蕁麻為食,肢體長出了綠綠的毛,膚色也像蕁麻一樣,形同鬼魅。據傳練成了空中飛行之術,晚年才開始收徒傳法,84歲圓寂於聶拉木。


格魯派象徵寶冠


格魯,藏語意為善律(又意「善歸」),是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創建於1409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教派。由於此派戴黃色僧帽,故又稱為黃教。

宗喀巴先後在薩迦、噶舉、夏魯和噶當派學經修法,對佛學的顯密兩教都有高深造詣。宗喀巴生在帕竹政權取代薩迦政權之時,上層僧人不僅直接參與政治、經濟權力的角逐,而且生活腐朽墮落,在社會上逐漸失去民心。有感於此,宗喀巴以重視戒律為號召,到處講經說法,著書立說,抨擊僧人的腐敗,積極推進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曆正月,他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傳召大法會。法會後,宗喀巴建立著名的甘丹寺,創建起嚴守戒律的格魯派。其後又相繼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楞寺,它們與甘丹寺一起並稱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此外,黃教還創建了達賴、班禪兩個最大的活佛轉世系統。

格魯派有三大特點:

提倡僧人必須嚴格遵守戒律,不應幹預世俗事務,不得娶妻和從事生產勞動;

大力興復寺院,招收僧人,噶當派的寺院全部納入格魯派屬下;

每年定期舉行傳昭法會,在會上講經說法,主張僧人修習先顯後密,規定必修五部經論,創立傳昭期間進行辯論和考試,考取格西等學位的制度。

———— 預告 ————


藏族人 | 青藏文化 | 藏傳佛教 | 聲音雜誌 · 大話西藏

©十二羅生門


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投稿:239924381@qq.com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幾大派別簡介
  • 【神秘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流派分支!附視頻
    朗達瑪滅佛一百年之後,佛教後來由原西康地區和衛藏地區再度傳入,西藏佛教又得復甦。朗達瑪滅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之後稱為「後弘期」。藏傳佛教後弘期根據佛教傳入路線的不同,分為上路弘傳和下路弘傳。
  • 藏傳佛教簡介
    主要人物有:索南堅贊、賽尊、洛敦·多吉旺秋、卓彌譯師釋迦意希。支派的形成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格魯派興起後,噶當派則併入格魯派而不單獨存在。
  • 藏傳佛教的派別和一些基本知識
    一、寧瑪派(俗稱紅教)以九乘次第而聞名的藏傳佛教舊譯派系名。最初在公元八世紀中葉,吐蕃王朝赤松德贊時期,初由印度翻譯傳入藏地,經印度佛學家白瑪炯涅加以宏揚。白瑪炯涅也就是蓮花生大士,他是藏傳佛教的始祖,若沒有他,可謂就沒有今天的藏傳佛教。據歷史中記載,當時在西藏盛興本土的一種巫教,所有的藏民,尤其是王朝裡所有的大臣幾乎都是信奉該教。因此,令他們改信佛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後來決定以辯論和較量神通的方式來裁決國教,佛教在較量中大勝,使對方退出其原來的國教地位,逐放到西藏邊遠地區。從此佛教取代了西藏的本土教,傳遍了整個西藏,使西藏變成了所謂的佛教淨土。
  • 佛教三大派別分別是哪三大?
    佛教三大派分為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佛典翻譯、義理研究、法門修證事業次第展開,漢傳佛教先後興起許多宗派,呈現各具特色、相互輝映的景象,主要有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賢首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其中,中國禪宗的興盛,為漢傳佛教所獨有。
  • 藏傳佛教的四大派系簡介
    10世紀,佛教逐漸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將戒律傳回衛藏地區。同時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又從印度迎請阿底峽進藏,主要傳授顯宗教理,兼及密宗。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眾多派系。
  • 藏傳佛教「五部大論」與格西學位
    藏傳佛教由於傳承了系統完整、龐大複雜的佛教密宗,以至於在很多人眼裡,藏傳佛教等同於密宗。其實不然,藏傳佛教顯密並舉,兩者兼修,顯宗在藏傳佛教中同樣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五部大論」,就是藏傳佛教的顯宗論著。在藏傳佛教,只有全部完成「五部大論」學習的僧人。
  • 藏傳佛教真相!告訴你什麼才是信仰!
    追求「即生成佛」有些人追求的是即生成佛,一生成佛。那這一塊的人就講了這個密宗的法門。南傳佛教南傳佛教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八萬四千法門裡小乘的法門。那南傳佛教主要存在的地方就是斯裡蘭卡,還有柬埔寨、泰國等東南亞這些國家。南傳佛教主要存在於這些地方。南傳佛教統一追求的是阿羅漢果,屬於佛教裡面小乘的佛教。修行就是三十七道品,修出離心,修戒定慧,這是南傳佛教主要的修行。
  • 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說藏傳佛教就是密宗
    我們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也被人俗稱黃廟和青廟。它們有各自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也存在一些的不同。現如今,漢藏佛教兩者卻在五臺山共同存在,那兩者之間到底是青中有黃,還是黃中有青呢?還是各念各經,互不來往呢?千僧齋會,是五臺山一個傳統的佛事活動,法會設在藏傳寺廟羅睺寺,屆時山上所有四眾弟子,誦經念佛、虔誠頂禮。
  • 藏傳佛教繪畫髹漆家具
    中國古代髹漆家具簡介,兼起居文化的形成——藏傳佛教繪畫髹漆家具文、圖 | 鄭克峰文章來源 | 《古典工藝家具》2013年5月刊藏傳佛教繪畫髹漆家具是指在藏地木質家具的表面裹以棉麻織物,或直接在藏地家具的木質、皮質表面,用天然礦物色施以藏傳佛教題材的繪畫並髹漆完成的家具。
  • 藏傳佛教唐卡中的男女雙修
    密宗是印度佛教發展到晚期階段的產物,從外在表現看,以高度組織化了的咒術、儀軌、本尊信仰崇拜等為典型特徵。其實佛教中的神秘主義傾向,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就不諱言。但是密宗形成真正獨立的思想體系和派別則是在大概7世紀左右,密宗的根本經典《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出現並盛行之後。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
    藏傳佛教就是以藏民族為信教的主體民族,以藏語文為主要施教、學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歷史環境中形成的具有濃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顯密佛教。從公元7世紀初引進到現在,藏傳佛教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傳佛教在它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初傳、中興、鼎盛、走向世界四個階段。
  • 藏傳佛教在新疆的早期傳播
    後弘期西藏佛教的主要特點,一是大量傳譯印度波羅王朝時期興起的密教無上瑜伽部的經典和法門;其次是以密宗傳承為主,形成了各種教派;第三是逐漸與本教相融合,吸收本教的許多宗教思想和儀俗,使佛教明顯地帶有西藏地方的特點。同時,在寺院僧伽制度和佛事儀式上,也形成獨自的體系,形成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早期的主要派別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和噶舉派。寧瑪,即舊派。
  • 藏傳佛教中的八大法器
    它們大多借鑑了印度佛教法器的形式,並加入了自身的特色。藏傳佛教的法器大多用於供養諸佛、莊嚴道場、修持佛法等。今天主要介紹藏傳佛教中比較常見的八大法器。八大藏傳佛教法器之一法鈴 法鈴是喇嘛、僧人誦經作法時手中離不開的法器之一。
  •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是中國佛教中重要的兩大派系,雖同為佛教,但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那麼,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不同?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這一簡單的劃分法主要從其流傳的地域以及典籍所使用的語言考慮。其中,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
  • 關於為藏傳佛教正名的建議
    由於沒有權威的真證悟者、大善知識或者朝庭當政者一錘定音,這個概念一直模糊至今,被歷代達賴喇嘛等大小活佛上師仁波切鑽了空子,自詡為佛教。再者,自元朝至於清代,不少統治階級為統治權威的皇權注入神秘高壓色彩,更甚者,樂於吸納所謂的「藏傳佛教」無上瑜伽男女雙身法的淫津用以採陰補陽,把「藏傳佛教」那套政教合一的神秘外衣披上貪慾之身,搖身一變合法王、人王為一體。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一)
    不僅如此,在激烈的種族衝突和不同政黨、社會集團之間的政治、經濟利益的鬥爭背後,我們明顯可以看出各種不同的身份認同正受到各種政治派別和利益、權力集團的強化、操縱和利用,已經淪為政治和利益鬥爭的工具和武器。
  • 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建築特徵簡析——韓秀華
    藏傳佛教建築在蒙古草原的大量興建,是自明代阿拉坦汗在板升修造漠南第一座寺廟--大召之後。經過幾百年的地域融合、積澱,成為一種獨特的地域建築文化,是內蒙古地區獨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從現在保留的遺存看,作為歷史文化的承載,內蒙古地區的藏傳佛教建築在內蒙古地區從西到東分布廣泛,儘管所建地址、年代不同、所受藏傳佛教派別影響不同,所處的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各異,建築特徵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 藏傳佛教知識簡介2:薩迦派
    其實,藏傳佛教理論比較權威的詮釋在格魯系;當然,漢地流行的卻是寧瑪系(大圓滿)。刨去神話色彩,必須承認藏傳佛教還是比較多的保留了實修的傳承(含理論、實踐),而且,因為歷史的原因,藏傳佛教一直有關於「如何做上師」的比較專業的、私密的「職業」技術培訓,所以,即使同樣的修證水平,藏傳的上師顯得比漢傳的「有型」、「高大上」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