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建築特徵簡析——韓秀華

2021-02-08 佛教在線

內蒙古地區的喇嘛教建築,分布廣泛、特色鮮明,蘊含著濃鬱的地域文化,是內蒙古地區獨有的歷史文化遺產。

藏傳佛教建築在蒙古草原的大量興建,是自明代阿拉坦汗在板升修造漠南第一座寺廟--大召之後。經過幾百年的地域融合、積澱,成為一種獨特的地域建築文化,是內蒙古地區獨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從現在保留的遺存看,作為歷史文化的承載,內蒙古地區的藏傳佛教建築在內蒙古地區從西到東分布廣泛,儘管所建地址、年代不同、所受藏傳佛教派別影響不同,所處的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各異,建築特徵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1、外部空間

1.1、選址

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藏傳佛教建築召廟的選址多選擇山林水草豐美之地,靠山臨河, "風水"極佳。有的依山而建,有的位於大山深處,有的位於平川之上;每一個召廟的選址都有著神奇的故事和傳說,使得這些召廟更具有神秘的色彩。從適應地理及氣候條件來看,這些寺廟的選址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我區地處北疆,地域遼闊,橫亙東西。日溫差大、冬季嚴寒且漫長。據測算,陰山山脈南北側年均氣溫相差3~5℃,年降水量相差7~80毫米。寺院依山而建,可有效地阻擋冬季嚴寒氣流的影響。同時,寺院建在高爽之地,可避水患。

從視覺感受講,山峰峭壁給人以威嚴、崇高之勢;谷壑洞天則有幽奇之神秘感。寺廟建於半山上,依山勢錯落有致,佛教的神聖之感由然而生。

1.2總體布局

內蒙古地區召廟的總體布局大致分為對稱與非對稱二種。

對稱布局多建在平原,主要建築如山門、經堂、佛殿一般沿一條縱向軸線布置,左右兩側依橫軸分別以體形較小的次要建築相對陪襯,即主體建築置於中軸線上,附屬設施置兩側;各建築間再用廊廡連接,或用圍牆環繞,成為封閉性較強的完整建築空間;規模較大的召廟則有與主要軸線平行的次要軸線組織輔助空間,如側殿、僧人住所、倉亭等。在建築尺度及空間組織上,則從山門、經堂、佛殿依次層層推出,突出主殿的高大雄偉。這種布局形式與漢傳寺院建築的布局相似。

非對稱布局,一般建在山區坡地,不強調群體軸線對稱,布局自由靈活又不失嚴謹。如包頭五當召,面南背北,依山勢重疊殿堂,層層樓閣,建築疏密結合,平坡交替,隨坡勢而增高,藉助自然,在藍天、白雲、綠樹、青山之間,櫛次鱗比、錯落有致、格外壯觀,極具藏式建築特色。

1.3、室外空間

在室外空間序列上,各主要建築前都有一個與其相匹配的廣場或庭院。這些空間既符合中國建築的傳統庭院布局形式,又滿足藏傳佛教舉行各種室外儀式活動。根據儀軌,室外活動有轉經、辯經、跳查瑪舞、舉行各種法會等,相應的具有轉經道、辯經場、各種廣場等。同時滿足人流的集散。這些外部空間與主體建築共同形成空間的序列,在空間尺度上表現出實用性與秩序性。

2、 建築形式特徵

從建築形式上看,由於受西藏傳統建築和漢族殿式建築藝術的影響,內蒙古西部地區藏傳佛教的建築形式可分為藏式、藏漢結合式二種,其中也融入了蒙古民族文化。

2.1、藏式

所謂藏式,是以西藏碉樓式建築為立面特徵,

牆體用石砌或土坯砌築,下寬上窄,收分明顯,四周或單面開窗,正面採用"二實夾一虛"的處理手法,前低後高,木構架,平屋頂。沿牆高相間布置深棕色鞭瑪牆和藏式窗。鞭瑪牆上,按一定間距鑲嵌銅鏡,頂部正面中央置銅製法輪,兩側金鹿,作聞法狀,金光閃爍,醒目壯觀。殿前有石墩,上插旗杆,豎五色梵幡,特色鮮明。

2.2、藏、漢結合式

藏、漢結合式是比較多見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較多地體現在對稱布局的寺院中。在中軸線的空間序列上有山門、天王殿、大經堂等建築。山門、天王殿多數採用純漢式建築形式,屋頂形式有歇山、硬山等形式;經堂則採取漢式歇山頂和藏式平頂相結合的屋頂形式。規模較大的召廟是由數個殿宇組合成建築群,建築形式上則是以藏式或藏漢式建築其中交錯設置。呼和浩特大召、席力圖召、希拉穆仁召的大殿、包頭土默特右旗的美岱召大殿採用的就是這種形式。

3 建築裝飾特徵

3.1、屋頂及簷口

屋頂是藏傳佛教建築裝飾的部位。一般漢藏式建築的坡屋頂敷設布瓦,等級較高的殿頂作琉璃瓦, 通常有剪邊,如綠瓦黃剪邊。在坡頂正脊之上安裝寶塔、火焰掌,四角安套獸、銅鈴,飛椽出簷,四角起翹,明快輕盈。而平頂之上布以金幢、金鹿法輪、寶塔、寶傘、布幡等裝飾,琳琅滿目。

3.2、牆身

藏傳佛教建築更注重牆面的裝飾,藏式建築牆頭都用深棕色的鞭瑪牆帶。"鞭瑪"是紅柳的意思,便瑪牆是將紅柳條紮成小束,染成深棕色剪齊,中間用垂直木根貫穿,固定在上下牆中;牆上下各有一條水平木枋,表面刻出一個個黑底白餅,稱為月亮枋。牆帶上常貼有銅質鎏金佛教圖案和梵文,在深棕色的底上閃閃發光。由於地方材料的限制,各地區因地制宜,鞭瑪牆帶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牆頭抹灰之後做成拉毛再塗以深棕色,有的只是磚牆塗成深棕色,其上再抹出白餅,做到了形似。

3.3、門窗

經堂鞭瑪牆下的藏式窗,呈縱長方形,黑色窗套呈梯形上小下大,上沿挑出窗簷,有多層小椽逐層挑出,承託小簷口,上為石板,板下掛布幃。挑出窗簷有防水及保護牆面、遮陽的作用,也有很好的裝飾效果。梯形的窗套、傾斜的牆面、再加上飄動的幃,使整個牆面顯得生動。經堂大門更是裝飾重點,門框刻有細緻的蜂窩拱(又稱堆經)、蓮瓣等,門扇多為版門。

4 、室內空間

4.1、空間布局

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建築中經堂、佛殿的平面多為藏式,沿進深方向前面為經堂後為佛堂,有的設連廊作為過渡,形成一建築整體,通稱大殿。

大殿的開間數依規模有五間、七間、九間,進深為五~九間。佛殿的進深為一~二間。經堂高一般為二層,平面呈都剛法式,即中間的三~五間為共享空間,平面不減柱,有通天柱直抵栿下。這樣,在簡單的平面上劃分為三部分空間:左右為信眾禮佛的通道,也可作為轉經道,比較低矮,且光線較暗;中間是喇嘛頌經的空間,縷縷光線從高窗射入,灑向經堂中央,高敞明亮。

經堂後部是佛堂,通高為二~三層,在這樣窄而高的空間裡供奉著高大的佛像。佛殿南側開高側窗,殿內較幽暗,而佛像則十分光亮,有象徵"舉世昏暗,唯有佛光"的神秘意蘊。從經堂到佛殿的空間,人們的心理經歷了從壓抑和恐懼到悠然升起一種崇敬和聖潔的變化。

4.2、室內裝飾與陳設

梁、柱、吊頂與藻井都是藏傳佛教建築室內裝飾的重要部位。

柱截面以正方形、圓形為多,少數為"亞"字形,一般無柱礎。柱頂承以託木,有花飾雕鏤,施以彩畫;柱身用用彩色絨毯包裹,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梁上也施彩畫,色彩豔麗、渾厚,與室內木柱等連成整體,有一定的藝術效果。

室內陳設有佛像、各種法器、經幡、經幢等。

4.3、壁畫、彩畫

經堂佛殿內壁畫、彩畫大部分為宗教題材。經堂佛殿內壁畫、彩畫大部分為宗教題材。如表現釋迦牟尼、黃教始祖宗喀巴傳記、佛教故事畫、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禮佛圖等;圖案如:西蕃蓮、 梵文、寶相花、石榴花和喇嘛八寶(螺、傘、魚、瓶、花、結、幢、法輪)等;也有自然風光、河流山川、飛禽走獸、亭臺樓閣、草原風貌、花卉彩雲等,景物豐富多採,人物栩栩如生。

彩畫常配合著建築色彩運用,由於氣候寒冷和蒙古民族的性格熱情奔放,以暖調為主,如朱紅、金黃、橘黃等為底色;襯託以冷調,如青、綠為主色的各種紋 樣,彩畫紋樣側柱頭、額枋多用連續十字形、萬字形等幾何圖案,如意雲紋、火焰紋、寶相花、纏枝卷葉、石榴花,亦有梵文"六字真言"、法輪寶珠等彩飾。

5、結束語

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建築作為宗教場所的載體,提供宗教活動的條件,支撐宗教活動。其建築形式、建築色彩所營造的建築氣氛都蘊涵著古典民族建築的美。

參考文獻:

[1] 德勒格 內蒙古喇嘛教史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年6月第一版

[2] 德勒格 烏雲高娃 內蒙古喇嘛教近代史 呼和浩特 遠方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3] 喬吉 蒙古佛教史--北元時期(1368-1634)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年4月第一版

[4] 陳耀東 中國藏族建築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5] 劉勇德,建築空間的形態·結構·涵義·組合[M].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第一版

[6] 宮學寧,內蒙古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五當召研究[D]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03

[7] [俄] 阿 馬 波茲德涅耶夫著 劉漢明等譯 蒙古及蒙古人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年5月第一版

[8] 潘谷西 中國建築史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8月第六版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圖文/舒放藏傳佛教和蒙古族有著極深的淵源。一方面,藏傳佛教目前所形成的的格局,基本上延續了元朝時期。另一方面,蒙古民族不論境內外,從整體而言,全民信奉藏傳佛教。如蒙古國,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及其他蒙古族同胞居住地,俄羅斯聯邦四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的加盟共和國(布裡亞特共和國等)。
  • 藏傳佛教繪畫髹漆家具
    桑耶寺主殿的第一、二、三層分別以臧式、大唐、以及印度的建築風格而修建,各層殿內的雕塑也展現的是相應不同地區的文化風格。另外,按照相關藏傳佛教家具研究或收藏者通行默認的方法,一般說來,簡潔的畫面代表著年代的久遠,內框四角繪畫縮小緊湊,更是其中直接的有力證明;因此,這件T型藏箱會被認為至少是16世紀的藏傳佛教繪畫髤漆作品,極其珍貴。T型,實指的就是西藏建築的梯形結構;藏區建築的地基,由於海拔較高冰凍期長因而地表疏鬆方面的憂鬱,於是在西藏,所有建築的整棟牆體均採用凝重而向上內傾的方式砌築。
  • 藏傳佛教簡介
    而苯教本身屬於外道,但也有相當數量的鬼神皈依這個宗教,也有很多護法神,蓮花生大師在應藏王邀請,從印度來到藏地之後,降伏了這些苯教的鬼神,使之皈依佛教。一些佛教的大德,也因為一些特殊的用意,學習苯教的教法而成為苯教的上師,雖然如此,佛教仍舊是佛教,並未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卻參雜越來越多的佛教元素。
  • 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學理依據、本土特色和時代特徵
    近期,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西藏調研時強調指出:「要以提高藏傳佛教中國化水平為重點做好宗教工作。」這些都說明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是做好新時代藏傳佛教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說明外來宗教的中國化是自然而然必然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這便是佛教等外來宗教中國化的學理依據。二、本土特色佛教在中國內地傳播發展了2000多年,在中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傳播發展了1300年。
  • 扶風縣發現的一組藏傳佛教文物
    在這種背景下,來自印度的佛教和兼容開放的中土文化相互融合,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 完成了印度佛教中國化的進程,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佛教體系,並由此向外擴展和傳播,對於東亞、東南亞和我國當時的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幾乎同一時期,西藏(時為吐蕃)的原始宗教——苯教通過和漢傳佛教、印度佛教的相互結合,逐漸形成了和漢族聚居區漢傳佛教內涵迥異的藏傳佛教系統。
  • 故宮會說話的藏傳佛教文物
    大約13世紀,藏傳佛教進入中原,在民間雖不普及,但得到了宮廷的接納與信任。元朝皇帝尊薩迦派教主八思巴為帝師,專奉薩迦一派。中央政府設立釋教總制院和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區軍政、宗教事務,在西藏清查民戶、設置驛站、徵收賦稅、駐紮軍隊、任命官員,並將元朝刑法、曆法頒行西藏。
  • 【神秘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流派分支!附視頻
    衛藏又分三塊:拉薩、山南地區稱為「前藏」,日喀則地區則稱為「後藏」,整個藏北高原稱為「阿里」。整個後藏地區地形複雜,由北至南可分為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雅魯藏布江河谷、拉軌岡日山脈、朋曲流域、喜瑪拉雅山脈五部分。歷史上,前藏是達賴的地盤,後藏是班禪的地盤,今天,都是自治區的地盤。朗達瑪滅佛一百年之後,佛教後來由原西康地區和衛藏地區再度傳入,西藏佛教又得復甦。朗達瑪滅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之後稱為「後弘期」。
  • 藏傳佛教寺院:用建築詮釋智慧 用土木傳承佛法
    大昭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在西藏古代建築藝術中,最富有民族和時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規模宏大,氣勢渾厚,工藝精緻,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從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主體風格的形成,其間大體經歷了寺廟、寺院、宮殿與寺院建築融合的三個發展階段。佛教傳入吐蕃社會之初,吐蕃社會並沒有從意識形態上加以接受,而是把它作為一種神秘的、神奇祥瑞的寶物供奉起來,類似於苯教神抵中瑞物的崇拜對象之一。這即是藏文獻中記載的拉脫脫日聶贊時期,雍布拉康宮殿天降佛教四寶,虔誠供奉的歷史故事。
  • 中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
    中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一、甘丹寺甘丹寺是格魯派的祖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薩三大寺之一。它位於今拉薩市東北約30多公裡處的卓日沃切山腰,儼如一座山城。它坐落在拉薩市北郊的色拉烏孜山腳下,其建築群體宏偉壯觀,寺內藏有許多經卷、唐卡、佛像等珍貴文物。相當於內地的少林寺,這裡也是培養武僧的地方。四、扎什倫布寺扎什倫布寺是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位於今日喀則市西郊。它是宗喀巴大師的弟子根敦珠巴於1447年創建,根敦珠巴去世後被追認為第一世達賴喇嘛。
  •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是中國佛教中重要的兩大派系,雖同為佛教,但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那麼,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不同?
  •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特點和形式
    所以,藏傳佛教的藝術作品,包羅萬象。我們要準確鑑定藏傳佛教的各種造像的藝術作品,必須要解千姿百態造像的由來,掌握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特徵。這樣,確定名稱,鑑定年代就有較確切的保證。一、造像藝術的特點藏傳佛教造像藝術,除原始苯教外,始於公元7世紀初吐蕃時期,此後一直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發展。
  • 楚布寺: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的發源地
    導語: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至今沿襲著,然而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一直掩蓋著其神秘的面紗,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走進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的發源之地——拉薩楚布寺。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的發源地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的發源地——楚布寺,位於拉薩市堆龍德慶縣西北的楚布溝內,位於楚布河的上遊,距拉薩70多公裡,海拔4500多米。楚布溝屬於堆龍德慶縣,堆龍古榮糌粑是當地的名吃。
  • 宗教眼丨故宮雨花閣:一部凝固的藏傳佛教史書
    中央政府設立釋教總制院和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區軍政、宗教事務,在西藏清查民戶、設置驛站、徵收賦稅、駐紮軍隊、任命官員,並將元朝刑法、曆法頒行西藏。到了明代,朝廷對佛教各派一視同仁,其中藏傳佛教在宮廷宗教活動中相當活躍,明宮英華殿就是藏傳佛教佛堂。中央政府則在西藏多封眾建,給西藏各地宗教領袖封以「法王」「灌頂國師」等名號。
  • 綠松石與藏傳佛教的淵源,需要從何說起?
    綠松石與藏傳佛教的淵源,需要從何說起?綠松石和佛教的淵源,還要從我國藏族人民說起,在青藏高原上,每一個藏民都擁有自己的綠松石,他們認為佩戴綠松石是天意。藏王的子民不得把綠松石丟棄在水裡,人的靈魂就會離開肉體而消亡。
  • 藏傳佛教在新疆的早期傳播
    回鶻僧人與吐蕃喇嘛同在西夏宮廷從事譯經傳法,吐蕃喇嘛在西夏的地位很高,曾充任宮廷教師,居於國師的尊貴地位,翻譯佛經,傳授西藏密教經義,並充任使節。回鶻僧人把藏文佛經譯成西夏文字,兩地佛教僧侶的交流是十分密切的。吐魯番地區發現的藏文佛經,大約也是這段時間傳進來的。元初,西藏歸入了元朝的版圖。新疆、西藏和蒙古地區的關係更加密切,藏傳佛教也成為聯繫畏兀兒(回鶻)、藏族和蒙古上層的橋梁。
  • 藏傳佛教文物賞析
    明朝繼續扶植藏傳佛教,一改元朝專奉薩迦派的作法,實施多封眾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貢,與宮廷往來密切。清王朝更將「興黃安蒙」作為貫徹始終的基本國策。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宮中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 麗江被人遺忘的寺廟,竟是中國藏傳佛教唯一金塔,鎏金108公斤
    雖然位於景洪的大金塔更加有名,但受緬甸文化的影響,無論從建築還是佛教文化都與藏傳佛教有所不同。 藏傳佛教的特色在於寶塔金頂,小塔圍大塔,鎏金是藏傳佛教寺廟建築的一大亮點。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
    藏傳佛教就是以藏民族為信教的主體民族,以藏語文為主要施教、學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歷史環境中形成的具有濃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顯密佛教。從公元7世紀初引進到現在,藏傳佛教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傳佛教在它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初傳、中興、鼎盛、走向世界四個階段。
  • 敖包祭祀與藏傳佛教音樂的蒙古化—以敖包祭祀儀式為例
    導語:敖包,作為蒙古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受到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變化;而藏傳佛教音樂在進入蒙古族地區後,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本文以敖包祭祀儀式為例,通過對敖包祭祀儀式中誦經音樂的結構、內容、特點及其功能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深入探討在蒙古族地區的藏傳佛教誦經音樂中的蒙古化因素。
  • 尕藏加:清宮在京新建與修繕的藏傳佛教寺院
    清代該寺系民間藏傳佛教寺院。康熙五十年(1711),在京城專門給章嘉活佛建造一座寺院;翌年,康熙帝親書寺額「嵩祝寺」。乾隆時期,第三世章嘉活佛居住嵩祝寺,乾隆帝常去聽經習法,並與章嘉活佛商議決策西藏大事及蒙古地區藏傳佛教事務,所賜物品甚多,寺院為之興隆。嵩祝寺,俗稱「章嘉活佛府」,原址在景山公園以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