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寺院:用建築詮釋智慧 用土木傳承佛法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大昭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在西藏古代建築藝術中,最富有民族和時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規模宏大,氣勢渾厚,工藝精緻,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從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主體風格的形成,其間大體經歷了寺廟、寺院、宮殿與寺院建築融合的三個發展階段。

佛教傳入吐蕃社會之初,吐蕃社會並沒有從意識形態上加以接受,而是把它作為一種神秘的、神奇祥瑞的寶物供奉起來,類似於苯教神抵中瑞物的崇拜對象之一。這即是藏文獻中記載的拉脫脫日聶贊時期,雍布拉康宮殿天降佛教四寶,虔誠供奉的歷史故事。拉脫脫日聶贊贊普把天降四寶佛塔、經書等供在宮殿一隅的殿堂,經常焚香、淨水、供奉,這就是後來藏傳佛教寺建築發展之源。藏傳佛教建築從佛龕、佛堂衍變成寺廟建築,徹底從宮殿建築逐步脫離出來,是佛教在吐蕃社會的廣泛滲透和松贊幹布等統治者大力扶持之後的事。西藏歷史上第一批佛教寺廟建築,是在吐蕃王室的資助下接二連三如雨後春筍般聳立雲天的。早期的寺廟建築都是由吐蕃統治者投資興建,發展到後來,才出現了佛教徒集資興建寺院。

小昭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經過1300多年風雨戰火洗禮而巍峨挺立的大昭寺和小昭寺,是西藏歷史上建造最早的寺廟建築,當初的目的是為了供奉諸佛菩薩造像,安請佛國世界的神靈,從而接受信徒們虔誠的頂禮和膜拜,寺廟主殿是整個建築的中心。以釋迦牟尼佛為主的眾佛圍神靈,眾佛呈金字塔結構按其等級安請在主殿及其配殿中。模仿吸收印度與中國中原唐朝的建築布局和模式是早期寺廟建築的主要特點之一。

大昭寺由赤尊公主主持修建,寺址為文成公主根據推算五行和陰陽選定。傳說,大昭寺寺址原為一處湖泊,名叫臥塘湖。文成公主經過推算五行和陰陽後認為,臥塘湖是巖魔女的心臟,寺廟應該建在此處,以便鎮壓巖魔女。於是,令山羊馱上填平整個湖泊,大昭寺也因此被稱作「山羊馱土建成的神奇寺廟。」

扎什倫布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現存的大昭寺,歷經四次維修和擴建而成,其中中心佛殿的第一、二層建築為最早時期的建築遺蹟,布局受到了印度僧房建築的明顯影響,與印度著名佛教寺院那爛託寺的僧房布局極為相似。這兩層建築平面布局略成方形,門西向,外側砌磚、石承重牆,內側為木構架,二者組合成內院式建築。其中,一層前壁正中為前凸的門庭,門庭中間開殿門,殿門內兩側沿前壁建有4座小殿。左、右、後壁前各建有一排5間小殿,中心佛殿的開間較大,尤其是後壁即東壁中心佛殿,面積與西壁門庭面積基本相同。四周小殿與中心方形天井之間為立柱支撐的迴廊,為禮拜道,從而形成了東西與南北相互對稱、內含迴廊和天井的方形建築模式。殿門、廊柱、門額、門楣裝飾華麗,均雕有佛傳故事、因緣故事、飛天、力士和雲紋等浮雕。廊柱的金剛橛造型十分獨特,柱身被劈成三段不同形制的斷面,其上裝飾浮雕,下段斷面為方形。中斷斷面為八角,每面上下緣皆分成兩格,其間雕飾花紋。而上段自下向上依次為方形、八角、圓形和方形層疊塊面。方形塊面中分別雕飾珍寶或花葉,八角塊面中雕飾花紋,圓形塊面中雕飾重層仰蓮。上層仰蓮上為扁長皿板與拱形託木,託木兩端雕飛天、動物或花草,正中雕人物。託木之上設枋、椽,其上建有出簷的木質臥獅108隻,其中部分獅子造型類似於獅身人面像。每個臥獅浮雕在胸部都飾有一個鈴圈,其下懸垂有一面圓鏡。木質門框、廊柱的形制和浮雕的風格,與印度6世紀阿施陀石窟中流行的樣式和風格相似。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的各宗派傳承(圖解)
    藏傳佛教不叫喇嘛教,喇嘛在藏語中是上師的意思,至高無上的意思,在藏地只有德高望重的高僧才能稱為喇嘛,所以藏傳佛教不能稱為喇嘛教。藏傳佛教歸屬於大乘佛教,是佛教傳入藏地的分枝,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一樣,是根據地理體系命名的。然後要談的是傳承,佛教怎麼傳承呢?我們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每一個體系傳承都是清淨的傳承,我們必須了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圖文/舒放藏傳佛教和蒙古族有著極深的淵源。一方面,藏傳佛教目前所形成的的格局,基本上延續了元朝時期。另一方面,蒙古民族不論境內外,從整體而言,全民信奉藏傳佛教。如蒙古國,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及其他蒙古族同胞居住地,俄羅斯聯邦四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的加盟共和國(布裡亞特共和國等)。
  • 尕藏加:清宮在京新建與修繕的藏傳佛教寺院
    山門之內為天王殿,左右鐘鼓樓,主體建築是三重簷的大佛殿,外觀很像三層高樓,與雍和宮大佛樓形制相同,內供一棵用金絲楠木雕刻而成的千手千眼菩薩。殿前有兩座巨碑,刻乾隆撰書的《闡福寺碑文》及律詩一首。大佛樓及石碑均已毀圮。」北海的西北角可以說是一片藏傳佛教寺廟的天地。大體來說,可以分為三組:西天梵境、闡福寺和萬佛樓、小西天。
  • 藏傳八吉祥圖的佛法寓意
    佛教以傘象徵遮蔽魔障,守護佛法。藏傳佛教亦認為,寶傘象徵著佛陀教誨的權威,也寓意著張弛自如,曲覆眾生。 雙魚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間、自由豁達得解脫的修行者。藏傳佛教中,常以雌雄一對寶魚象徵解脫的境地,又象徵著復甦、永生、再生等意。象徵自在與解脫,也象徵慧眼。
  • 關於藏傳八吉祥圖的佛法寓意
    大家經常在藏族繪畫圖案、藏族寺院、生活用品、衣服飾品中見到八吉祥圖,藏語也稱「扎西達傑」。這八種吉祥物與佛法密切相關。佛教以傘象徵遮蔽魔障,守護佛法。藏傳佛教亦認為,寶傘象徵著佛陀教誨的權威,也寓意著張弛自如,曲覆眾生。 雙魚
  • 藏傳佛教簡介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又稱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而苯教本身屬於外道,但也有相當數量的鬼神皈依這個宗教,也有很多護法神,蓮花生大師在應藏王邀請,從印度來到藏地之後,降伏了這些苯教的鬼神,使之皈依佛教。一些佛教的大德,也因為一些特殊的用意,學習苯教的教法而成為苯教的上師,雖然如此,佛教仍舊是佛教,並未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卻參雜越來越多的佛教元素。
  • 藏傳佛教中的八大法器
    它們大多借鑑了印度佛教法器的形式,並加入了自身的特色。藏傳佛教的法器大多用於供養諸佛、莊嚴道場、修持佛法等。今天主要介紹藏傳佛教中比較常見的八大法器。八大藏傳佛教法器之一法鈴 法鈴是喇嘛、僧人誦經作法時手中離不開的法器之一。
  • 中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
    中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一、甘丹寺甘丹寺是格魯派的祖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薩三大寺之一。它位於今拉薩市東北約30多公裡處的卓日沃切山腰,儼如一座山城。甘丹寺的僧侶人數在歷史上定額為3300名,排在哲蚌寺、色拉寺之後,但是甘丹寺作為格魯派祖寺,在藏傳佛教界地位很高,尤其是甘丹赤巴在格魯派中威信極高,其地位僅次於達賴和班禪。二、哲蚌寺哲蚌寺既是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薩三大寺之首。
  • 藏傳佛教聖地,寺院古剎星羅棋布,甘南究竟有多美?
    甘南是藏傳佛教聖地,4.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寺院古剎星羅棋布,不論是其建築風格還是宗教底蘊都有著極高的造詣。甘南宗教的基本特點為「三多」——宗教活動場所多,宗教教職人員多,信教群眾多。甘南之所以被稱為聖地,還因為它在宗教上的包容並進,甘南是一個多宗教地區,不僅有藏傳佛教寺院,還有伊斯蘭教清真寺、基督教堂,一個信仰自由的地方,才能被稱為真正的樂土。
  • 藏傳佛教的「五明」
    五明是佛教所稱的五類學科,源自古印度。在藏傳佛教中尤為重視。當今世界最大的佛學院,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即以「五明」命名。藏傳佛教各大寺院,也都設有與五明有關的的學院,學僧完成學業之後,還會授予相應的學位。
  •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所做的貢獻
    同時在我看來,宗喀巴大師還有更大的功德,在於他拯救了當時的藏傳佛教。為什麼這麼多當時頂級的學者都願意跟隨宗喀巴大師學習,為什麼大家相信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這些都離不開宗喀巴大師的智慧之光,他以因明的邏輯建立中觀思想,以戒律為根本去修行密法。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關於宗喀巴大師的重要內容。
  • 【神秘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流派分支!附視頻
    朗達瑪滅佛一百年之後,佛教後來由原西康地區和衛藏地區再度傳入,西藏佛教又得復甦。朗達瑪滅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之後稱為「後弘期」。藏傳佛教後弘期根據佛教傳入路線的不同,分為上路弘傳和下路弘傳。
  • 面目猙獰而內心慈悲——藏傳佛教護法神
    藏傳佛教有著系統龐大、種類繁多的護法神體系。而且這個體系至今仍在不斷擴充之中,這和護法神的來源之一有關。藏傳佛教護法神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其一、源自印度佛教是佛陀住世期間所降服的外道,由於信服佛法,從此立誓順從佛法,護衛佛法,遂成為了佛教的護法。
  • 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建築特徵簡析——韓秀華
    從現在保留的遺存看,作為歷史文化的承載,內蒙古地區的藏傳佛教建築在內蒙古地區從西到東分布廣泛,儘管所建地址、年代不同、所受藏傳佛教派別影響不同,所處的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各異,建築特徵仍有許多共同之處。1、外部空間1.1、選址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藏傳佛教建築召廟的選址多選擇山林水草豐美之地,靠山臨河, "風水"極佳。
  • 第一次遊漢傳佛教寺院,搞懂這4大項,可開啟魅力的佛教文化之旅
    答應你,一張圖讓你看懂這一切一、搞懂漢傳佛教、大乘佛教、藏傳佛教通過圖我們可以知道,釋迦牟尼在創建佛教之時開設了佛法講學班,招收了很多學生(信徒),釋迦牟尼在世時期的佛教就被稱為原始佛教,在釋迦牟尼涅槃(離開人世)後,他的這些學生中的優質生和調皮一些的學生,因各自的理解不同,形成了兩個派別。
  • 藏傳佛教的四大派系簡介
    10世紀,佛教逐漸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將戒律傳回衛藏地區。同時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又從印度迎請阿底峽進藏,主要傳授顯宗教理,兼及密宗。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眾多派系。
  • 藏傳佛教 之 噶舉派
    「舉」在藏語中有傳承之意,這一派以師徒相承,口語傳授,耳聽心會,顯密結合,所以稱為「噶舉派」。相傳此派的祖師瑪爾巴、米拉日巴和林熱巴等人在修法時,穿白色僧衣(一說該派寺院牆上塗有白色),故俗稱「白教」。  噶舉派的支系繁多,一開始就有兩大傳承系統:一個稱香巴噶舉,一個稱塔布噶舉。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法器!你知道幾個?
    它們大多借鑑了印度佛教法器的形式,並加入了自身的特色。藏傳佛教的法器大多用於供養諸佛、莊嚴道場、修持佛法等。今天主要介紹藏傳佛教中比較常見的八大法器。八大藏傳佛教法器之一法鈴 法鈴是喇嘛、僧人誦經作法時手中離不開的法器之一。
  • 藏傳佛教幾大派別簡介
    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金剛乘佛教。各教派裡還會有很多分支,內地有八大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律宗、密宗等等,這些都是為了利益眾生的不同需求應運而生。 密法,從來不是 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
  • 藏傳佛教在新疆的早期傳播
    山南地區的封建主意希堅贊,是朗達瑪之子永丹的六世孫,曾派人去西康地區求法,返藏後恢復了拉薩、桑鳶等寺廟,又創建新寺,僧人的數量與日俱增,佛教史稱此次傳法為「下路弘傳」。阿里地區封建主意希沃,是朗達瑪另一子微松的五世孫,藏史稱他為「拉(天)喇嘛」。他派人去印度、克什米爾求法學經,又請印度僧人來藏傳法譯經,建立了託林寺,史稱「上路弘傳」。佛教在西藏得到迅速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