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遊漢傳佛教寺院,搞懂這4大項,可開啟魅力的佛教文化之旅

2020-12-14 昕辰行跡

我平生最佩服一種人,他們經常活躍在各路旅遊大軍之中,長年累月的旅行實戰練就了一身非常的本領——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了景點就拍照,回到家一問,啥也不知道。

曾經我也有過這種狀態,尤其在旅行中參觀一些佛寺的時候這種狀態最為明顯。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不信佛對佛教也不懂,當然我對自身的這種狀態也會有一種羞於啟齒的感覺。隨著我對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感興趣,我經常惡補很多知識點,事實證明這樣的確豐富了我的旅行。

近期我參觀了武漢的歸元禪寺和寶通禪寺,也了解到更多的關於佛寺的小秘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去佛寺旅遊,會被一臉鄙視了。

估計很多朋友還不知道歸元禪寺和寶通禪寺這兩個佛寺,在1983年4月9日國務院批轉《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關於確定漢族地區佛道教全國重點寺觀的報告》中所列的《中國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名單中就有武漢的歸元禪寺和寶通禪寺。這歸元禪寺和寶通禪寺是武漢香火比較旺的兩個佛寺,屬於漢傳佛教,也是大乘佛教。當然,我們在中國大陸旅遊看到的大多數佛寺基本都屬於漢傳佛教寺院。

很多人可能已經開始懵了,什麼漢傳佛教、什麼大乘佛教、對了還有那啥藏傳佛教都什麼鬼?哼哼,看不懂了,我要走了,告辭!

客官,請留步!答應你,一張圖讓你看懂這一切

一、搞懂漢傳佛教、大乘佛教、藏傳佛教

通過圖我們可以知道,釋迦牟尼在創建佛教之時開設了佛法講學班,招收了很多學生(信徒),釋迦牟尼在世時期的佛教就被稱為原始佛教,在釋迦牟尼涅槃(離開人世)後,他的這些學生中的優質生和調皮一些的學生,因各自的理解不同,形成了兩個派別。

優質生認為要堅持釋迦牟尼的教誨,要堅持他的學說不動搖,而且世界上就只能有釋迦牟尼這一個佛,也只認釋迦牟尼這一個教主,其他人只能修到羅漢果位,而且他們的主張是自我完善、自我修行、自我解脫,這些人在後來就被稱為上座部。

而那些「調皮」一些的學生的思想和優質生正好相反,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可以有很多佛,他們不僅要解脫自我,還要解脫一切生靈,要普渡眾生,讓眾生都能成佛,這些「調皮」學生後來被稱為大眾部。

這些調皮學生就是「大乘佛教」的代表,而且這大乘佛教在後來真的興起了,興起的同時他們便貶低那些優質生代表的原始佛教為「小乘佛教」。實際上「大乘」和「小乘」並無境界的高低之分,只不過是兩波學生對佛法的理解不同而已。

漢傳佛教

大乘佛教的傳播者將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播到中國中原地區後,與中國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漢化佛教。

我在《探訪武漢最古老的寺院寶通禪寺,它見證了中國封建皇權的興衰浮沉》一文中有提過佛教在剛傳入中國的時候面臨著各種困難,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的儒家文化是佔據統治地位的,而且想推廣佛教的思想學說,你還必須要獲得中國統治階級的支持。當然佛教的傳播者們是非常聰明的,他們通過吸收儒家思想並對自家的思想和理論做出積極調整和改造,就這樣他們慢慢解開了傳播的困局。

佛教被漢化之後受強盛中國的影響,其又被傳播到了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傳播到這些地區的佛教就被稱之為漢傳佛教。

藏傳佛教

松贊幹布時期佛教開始大規模傳入西藏,主要從兩個方向傳入西藏,一個方向自大唐(中原)文成公主處,另一個方向自尼泊爾毗俱胝公主處,所以這藏傳佛教也是是深受漢傳佛教的影響的。藏傳佛教也屬於大乘佛教,主張普渡眾生,讓眾生都能成佛。

南傳佛教

大乘佛教的傳播者到處傳播佛法,這小乘佛教的傳播者肯定不能天天在家葛優躺吧,他們也得進行佛法傳播。於是由古印度向南傳播到了斯裡蘭卡、東南亞及中國雲南的傣族地區,傳播到這些地區的佛教就被稱為南傳佛教。其實小乘佛教也曾在中國中原地區流行過,不過最後還是衰落了。

前文有說過旅遊在中國大陸我們看到的大多數佛寺都屬於漢傳佛教寺院,我們在參觀這些佛寺的時候,也有很多朋友會在大殿裡祈福許願,這就更需要我們懂得一些與佛寺相關的知識點,比如:佛寺的建築和布局等,接下來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告訴大家如何參觀漢傳佛寺。

二、漢傳佛教寺院的標準配置(建築中軸線)

在中國的漢傳佛寺大多數都是坐北朝南,比如武漢的寶通禪寺就是南北朝向的,當然也有少數是東西朝向的,比如武漢的歸元禪寺就是東西朝向的。下面我們以坐北朝南的佛寺院為例進行說明。

1、山門

由於過去的寺院大多是依山而建,所以這些建在山林之處的佛寺的入口就叫山門,當然根據佛教的教義,山門也被稱之為「三門」,也就是無相門(右邊)、空門(中間)和無作門(左邊),這三門寓意著「三解脫門」。

有時候我們看到的佛寺只有一個門,比如武漢寶通禪寺的山門就只有一個門,我們也可稱之為三門。

當然有時候我們也能遇到殿堂式的山門,也就是說山門以殿堂的形式建造,殿內有兩大金剛,也被稱為「二王」,左邊一個是「密跡金剛」右邊一個是「羅延金剛」,他們都是山門的守護神。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流傳,有的地方的民眾通過神像的模樣把這兩大金剛稱之為「哼哈二將」,嘴巴閉著的叫「哼」將,張著嘴巴的叫「哈」將,其實這哼哈二將不是佛教中的名稱,是《封神演義》小說裡的名稱。

2、天王殿

進入山門後在我們的正前方(向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天王殿,這天王殿也叫「彌勒殿」或「韋馱殿」,是佛教寺院的第一重殿。

友情提示:佛殿內部是禁止拍照的!為了幫助大家儘快看明白,我自己做了示意圖來幫助大家理解。

進入殿門我們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是彌勒佛,佛像面朝南,彌勒佛的背後就是韋馱菩薩,韋馱菩薩面朝北與彌勒佛背靠背,同時他也正對著「大雄寶殿」的大門。在彌勒佛和韋馱菩薩的左右分別是、南方增長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他們一起被稱為四大天王。由於在封神演義小說中這四大天王的職能分別是「風」、「調」、「雨」、「順」,所以民間就稱佛教的四大天王為「風調雨順」之神。

(1)彌勒佛: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世人在彌勒佛前拜求富樂、求未來。

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有拜彌勒佛可以求什麼,拜觀音可以求什麼,這樣的想法,因為我們前面有提過,漢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普度眾生的,所以不應該狹義的說哪個佛保佑什麼。

(2)韋馱菩薩:手持金剛杵,驅邪魔護佛法。

(3)南方增長天王: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身為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這寶劍象徵智慧,慧劍斬煩惱。

(4)東方持國天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身為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或阮琴。

(5)北方多聞天王:精通佛法,福、德聞於四方;身為綠色,穿甲冑,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

(6)西方廣目天王: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身為紅色,穿甲冑,手纏一條龍或是蛇。

3、鐘樓和鼓樓

一般的大一點的寺院在山門和天王殿之間都會建「鐘樓」和「鼓樓」,人們面向天王殿其左手邊是鼓樓,右手邊是鐘樓。同時由於大多數的漢傳佛教寺院都是坐北朝南,所以鐘鼓樓也被稱之為「東鍾」、「西鼓」。

這鐘和鼓的使用方法是清晨先擊鐘,後以擊鼓應和,晚上的時候先擊鼓,然後擊鐘應和,這也就被大家稱之為「晨鐘暮鼓」。鐘樓和鼓樓的作用一般是清晨起床後報告時間信息,還有就是定時定點擊鐘敲鼓讓人們能夠驚覺醒悟。

鐘樓和鼓樓在不同的寺院供奉的佛像是不一樣的,大多數的寺院鼓樓下供奉伽藍神關羽,在鐘樓下供奉地藏菩薩。

4、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又稱「佛寶殿」「正殿」,是整個寺院最核心的建築,也是僧眾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這「大」有包含萬有的意思;「雄」有攝伏群魔的意思。由於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最後,這寶殿的寶是指佛教三寶——佛寶、法寶、僧寶。

由於佛教的宗派不同,大雄寶殿之中所供的佛像也會有所不同,以下為幾種最常見的情況:

(1)一佛二弟子

釋迦牟尼佛(中間),迦葉弟子(右邊,或東邊),阿難弟子(左邊,或西邊);老年的是迦葉,青年的是阿難,他們倆都是站著的。

釋迦牟尼佛:稱為本師佛,是現在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

迦葉:佛陀的大弟子,佛陀渡滅後,成為僧團的主要領導人物。

阿難:他專注地服侍佛陀,無誤的記住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

(2)一佛二菩薩

釋迦牟尼佛(中間),普賢菩薩(右邊),文殊菩薩(左邊)

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為智慧的象徵,右手持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

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他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也象徵真理。

(3)供奉三尊佛——三身佛(佛有三種不同的佛身)

中間:毗盧遮那佛(法身佛),代表佛教真理凝聚所成的佛身。

左邊:盧舍那佛(報身佛),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淨土)之身。

右邊:釋迦牟尼佛(應身佛,又稱化身佛),指佛為超度眾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

(4)供奉三尊佛——豎三世佛

中間:釋迦牟尼佛(現在佛)。

左邊:燃燈佛(過去佛),佛經說他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在釋迦牟尼未成佛時,燃燈佛曾為他「授記」,預言將來成佛的事。

右邊:彌勒佛(未來佛),佛經講他將繼承釋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來佛。

(5)供奉三尊佛——橫三世佛

中間:釋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是這個世界的教化者,是佛教教主。

左邊: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主要是以其願力,引渡眾生到極樂世界,脫離苦難的輪迴,故亦號「接引佛」。

右邊:藥師佛,主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可以保佑世人消災、延壽、去病,許多老者、病人都會禮拜藥師佛,以求健康長壽。

以上是我們常見的供奉在大雄寶殿裡的佛像,在大雄寶殿佛主背後還供奉的有觀音菩薩,也存在兩種情況:

(1) 觀音菩薩(中)、文殊菩薩(左)、普賢菩薩(右)

(2) 觀音菩薩(中)、龍女(左)、善財童子(右)(這一組是最常見的)

大雄寶殿主佛像的兩邊一般還有十八羅漢,每邊各有9尊羅漢,當然我們前面也說了,由於佛教的宗派不同,其供奉的佛像會稍微有些不一樣,總體來說就是以上介紹的情況。

5、藏經樓(法堂)

這藏(zàng)經樓又稱說法堂,因為有樓上樓下,樓下一般是寺院講經說法的場所,所以叫說法堂。樓上為藏經樓,樓上一般不對外開放,裡面存放的是佛教典籍。

寶通禪寺導遊圖

以上介紹的是漢傳佛教寺院的中軸線上最基本的建築,也是核心的建築。當然有些寺院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在中軸線上建有不同的大殿比如:羅漢堂、方丈院等。如:武漢的寶通禪寺的中軸線上就建有萬佛殿、羅漢堂。嵩山少林寺在中軸線上還建有方丈院、達摩亭等。也有少數佛寺院沒有嚴格按照中軸線布局,比如歸元寺就沒有嚴格按照中軸線布局,以其自身個性化的需求布局。

三、與中軸線垂直方向的建築(橫向布局)

寺院中在與中軸線垂直的方向上(即東西方向),也會建其他的殿堂如:

1、菩薩殿

地藏殿+觀音殿

如:武漢寶通禪寺的彌勒殿(天王殿)的兩邊就是地藏殿和觀音殿。

地藏殿:主供地藏菩薩,是佛寺的重要配殿之一。地藏菩薩曾發下大誓願要等度盡眾生脫離苦難後,自己才升級成佛。所以他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觀音殿:以觀音為主尊的佛寺殿堂,可以祈求:平等、平安吉祥、消災解難、健康長壽、子孫興旺、財源廣進,有求必應。

2、客堂和齋堂

我們可以看到歸元寺的大雄寶殿兩側建有客堂和齋堂,寶通寺的藏經樓兩邊建有客堂和齋堂,客堂和齋堂又是幹什麼的呢?

客堂:客堂是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負責賓客、居士、雲遊僧的接待及負責僧眾的考勤和紀律等

齋堂:寺廟中僧人用齋吃飯的地方

四、附屬建築——佛塔

佛塔最早產生於印度,又稱「浮屠」,是存放佛舍利的專用建築物。這佛舍利就是僧人死後所遺留的頭髮、骨骼、骨灰等的總稱。我們在影視劇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浮屠就是佛塔,在佛教中七層的佛塔是最高等級的佛塔。

隨著佛教在中國被漢化,它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不僅限於存放佛舍利,有時候也是為了紀念某個人,比如:寶通禪寺裡面的洪山寶塔就是為了紀念開山祖師靈濟慈忍大師所建,又名靈濟塔。

根據史料,佛教在西漢末年剛傳入我國的時候,佛寺是以佛塔為中心的,四周圍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布局是塔與殿結合的形式,但塔還是居中,殿堂在中軸線上塔的後面。到了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發展興盛起來,出現了大型的佛寺布局,此時的佛塔已經不再是中心建築,殿堂一躍成為佛寺中最主要的建築。到了宋元明清,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築一去不復返,基本形成以中軸線建大殿,中軸線兩端設置左右對稱的偏殿的建築布局。

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武漢寶通禪寺的洪山寶塔所在的位置,武漢的洪山寶塔建於元代,那個時候的寶塔早已經不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所以寺院也不會圍著寶塔進行建築。

寫在最後:

在兩年前,我出去旅遊基本不會去遊佛寺,因為就算去了我也是一臉懵的狀態,最後索性就不去了。但現在我變了,我看到寺院必定要進去看看。我不信佛,但我喜歡中華傳統文化,這佛教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被它文化的魅力給吸引了。餘秋雨也曾說過佛教有四大魅力:「一是它對世間人生的集中關注和深入剖析;二是它的立論是痛快和透徹的;三是它很切實的參與規則;四是它有強大而感人的弘法團隊。」

佛教文化是非常深奧的,或許我現在對佛教文化懂得的也只是一個皮毛,但是我仍在不斷的讀佛教相關的書籍。還是那句話,我不信佛,我只是在探索中國的魅力文化,我只是在探索佛教的魅力文化。

相關焦點

  • 甘泉寺與中原佛教文化交流之旅
    應中國第一古剎、釋源祖庭白馬寺方丈印樂大和尚邀請,開啟甘泉寺與中原佛教文化交流之旅,於白馬寺釋源美術館舉行《禪僧問月
  • 中華漢傳佛教訪日代表團開展首日交流
    2018年4月17日上午,由中國佛教協會和臺灣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共同組成的中華漢傳佛教訪日代表團一行參訪奈良的唐招提寺(圖為座談現場
  • 位列陝西三大佛教寺院之一,既有歷史文化又有自然風光!
    因為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經過南北朝期間的醞釀,在隋唐時期達到了頂峰。當時的國都是長安,長安是佛經的翻譯中心,傳播中心。許多東亞國家佛教是通過長安得以傳播的。漢傳佛教後來形成了八大宗派,其中有六個祖庭都位於長安。可見長安在佛教發展史上的地位。歷經千年,許多曾經輝煌無比的寺院衰落了。今天的陝西,仍然是全國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區域之一。就
  • 佛教寺院「五樹六花」
    這樣,佛教便與植物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佛教起源於印度,印度人與東南亞各國高溫高溼的生存條件使佛教與熱帶叢林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熱帶雨林文化。因此每個寺廟裡都種植著著名的宗教植物—五樹六花。這些「五樹六花」,不僅具有淨化人心靈的作用,還有綠化、美化庭院的功能。
  •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是中國佛教中重要的兩大派系,雖同為佛教,但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那麼,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不同?
  • 佛教寺院的守護神--「伽藍神」
    佛教早期並沒有寺院,僧團都是住在樹林裡。後來逐步有了寺院,伽藍就成為了佛教寺院的通稱。而護持寺院的善神護法,就被稱為伽藍神,或伽藍菩薩,或伽藍尊者。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稱伽藍聖眾菩薩。
  • 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源自1983年4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轉《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關於確定漢族地區佛道教全國重點寺觀的報告》,所列中國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名單
  • 佛學知識:什麼是漢傳佛教?
    在歷史上,漢傳佛教同時受到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影響,但以北傳佛教的影響力較大,南傳佛教只在雲南等地流傳。漢傳佛教的影響力,伴隨中國勢力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實質上,漢傳佛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
  • 楊秀蓉:詳解南傳佛教傳入雲南後產生的4大教派
    公元7世紀,南傳佛教在緬甸已經流行,我國雲南西雙版納與緬甸接壤,這個時期,南傳佛教就開始傳入西雙版納。但直到12世紀,南傳佛教對西雙版納社會以及文化沒有形成太大影響。13至14世紀,隨著用泰國蘭那泰文譯註的大批巴利文佛經在傣族文化區的傳播,西雙版納開始建立佛教僧團,修建寺塔。特別是西雙版納創立傣文,有了刻在貝葉經上的佛經之後,南傳佛教才正式傳入。
  • 日本著名佛教寺院
    佛教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 中亞最早的佛教寺院:鐵爾梅茲考察日記
    依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走進「鐵門」關就進入了佛教世界,這一帶也被稱作為吐火羅(睹貨邏國)故地,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信仰和語言文字。從鐵爾梅茲到興都庫什山脈以北範圍都是吐火羅國故地,不僅佛教上有自己特點,這裡也是石灰巖材質佛教美術製品的分布範圍,與巴基斯坦的犍陀羅相對應,一般被學者們稱作為奧庫薩斯(Oxus)美術。奧庫薩斯Oxus也是阿姆河的別稱,基本就是現在阿姆河流經的範圍。
  • 是誰在中國引入了佛教文化?開啟了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
    佛教在隋唐時代,是中國文化圈中的社會文明和政治制度所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那裡的寺院同時是世俗和宗教,中國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中心。與一種文士、詩人、畫家和書法家僧侶的類別相對應的,則是虔誠的、對佛教哲學感興趣的禪定靜修之愛好者,善於從教理觀點上與寺院或山寺中的出家人進行法淨的世俗人的類別。
  • 楊秀蓉:雲南漢傳佛教教育的昨天與今天
    雲南涵蓋了三大語系佛教(圖片來源:資料圖)談到雲南漢傳佛教教育,就必然要談到漢傳佛教的寺院制度與學習制度、漢傳佛教經典、漢傳佛教改良運動以及雲南佛學院等。寺院制度與學習制度。新中國成立前,雲南漢傳佛教寺廟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十方選賢傳法寺院」(又稱「十方叢林」),另一類是「子孫傳法寺院」(又稱「子孫繼承寺院」)。
  • 聖凱 |《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增訂版)》出版
    譬如中國佛教道德的儒家化,具體表現為孝道思想、忠君思想與佛教的融合;又如中國佛教叢林清規的制定,就是戒律的中國化;這些都能集中體現漢傳佛教對中國文化「禮」的適應。 佛教深入民間傳播發展,必須採取適應民眾自身的信仰訴求和文化水平的弘法形式。
  • 尕藏加:清宮在京新建與修繕的藏傳佛教寺院
    有研究者認為:香山南麓,今團城一帶,在清代曾有六座皇家藏傳佛教寺廟「俯仰相接」,互為聯絡,成為靜宜園園林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寶諦寺和寶相寺。這六座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分別指實勝寺、梵香寺、寶諦寺、寶相寺、長齡寺和方圓廟。由於京城藏傳佛教寺院眾多,在此不可一一考述或詳細解說。
  • 這一座佛教寺院,供奉「百萬」尊佛像,停車庫就有8座
    總覺得自己和佛教有莫名的關係,第一次聽說泰國也是佛教的錯, 泰國玉佛寺、大皇宮、金山寺、四面佛,大家熟悉的寺廟,我都去過, 感受佛教的魅力,欣賞它與眾不同的建築美感,參拜是另一方面,靜靜坐著才是我追求安靜的主要目的, 泰國人一生要出家一次,法身寺成為他們暫時出家的寺院之一。
  • 中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
    中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一、甘丹寺甘丹寺是格魯派的祖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薩三大寺之一。它位於今拉薩市東北約30多公裡處的卓日沃切山腰,儼如一座山城。三、色拉寺色拉寺是拉薩三大寺之一,也是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它坐落在拉薩市北郊的色拉烏孜山腳下,其建築群體宏偉壯觀,寺內藏有許多經卷、唐卡、佛像等珍貴文物。相當於內地的少林寺,這裡也是培養武僧的地方。
  •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圖文/舒放藏傳佛教和蒙古族有著極深的淵源。一方面,藏傳佛教目前所形成的的格局,基本上延續了元朝時期。另一方面,蒙古民族不論境內外,從整體而言,全民信奉藏傳佛教。如蒙古國,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及其他蒙古族同胞居住地,俄羅斯聯邦四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的加盟共和國(布裡亞特共和國等)。
  • 【文化】日本佛教簡史(2)
    至此,加賀一國完全成為「無主之國」,由有力的國人代表與中小地主身份的寺院住持聯合執政。《總見記》中這樣描述農民當時的欣喜心情:「武家作地頭事情難辦,一向住持當領主可隨心所欲度日。」   蓮如眼見勸阻無效,只得於文明七年(一四七五)返回近畿。他在京都山科地區建造了本願寺,以此為本山統治全國信徒。十一代法主證如將本山從京都山科遷移到大阪石山,這就是石山本願寺。
  • 佛教歷史——明朝佛教
    從諸如:「營構寺宇,遍滿京邑」、京師「佛寺至千餘所」等零星記載中,可以推斷:明代全國佛教寺院以萬計,當是近乎史實的。 明代佛教寺院的經濟情況,也缺乏精確數字。不過,從洪武二十七年頒發的「榜文」中「欽賜田地,稅糧全免;常住田地,雖有糧稅,仍免雜派人差役」的記載,得知明代寺院,既擁有「常住田地」(當屬一般寺院),又擁有「欽賜田地」(當屬敕建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