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生最佩服一種人,他們經常活躍在各路旅遊大軍之中,長年累月的旅行實戰練就了一身非常的本領——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了景點就拍照,回到家一問,啥也不知道。
曾經我也有過這種狀態,尤其在旅行中參觀一些佛寺的時候這種狀態最為明顯。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不信佛對佛教也不懂,當然我對自身的這種狀態也會有一種羞於啟齒的感覺。隨著我對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感興趣,我經常惡補很多知識點,事實證明這樣的確豐富了我的旅行。
近期我參觀了武漢的歸元禪寺和寶通禪寺,也了解到更多的關於佛寺的小秘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去佛寺旅遊,會被一臉鄙視了。
估計很多朋友還不知道歸元禪寺和寶通禪寺這兩個佛寺,在1983年4月9日國務院批轉《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關於確定漢族地區佛道教全國重點寺觀的報告》中所列的《中國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名單中就有武漢的歸元禪寺和寶通禪寺。這歸元禪寺和寶通禪寺是武漢香火比較旺的兩個佛寺,屬於漢傳佛教,也是大乘佛教。當然,我們在中國大陸旅遊看到的大多數佛寺基本都屬於漢傳佛教寺院。
很多人可能已經開始懵了,什麼漢傳佛教、什麼大乘佛教、對了還有那啥藏傳佛教都什麼鬼?哼哼,看不懂了,我要走了,告辭!
客官,請留步!答應你,一張圖讓你看懂這一切
一、搞懂漢傳佛教、大乘佛教、藏傳佛教
通過圖我們可以知道,釋迦牟尼在創建佛教之時開設了佛法講學班,招收了很多學生(信徒),釋迦牟尼在世時期的佛教就被稱為原始佛教,在釋迦牟尼涅槃(離開人世)後,他的這些學生中的優質生和調皮一些的學生,因各自的理解不同,形成了兩個派別。
優質生認為要堅持釋迦牟尼的教誨,要堅持他的學說不動搖,而且世界上就只能有釋迦牟尼這一個佛,也只認釋迦牟尼這一個教主,其他人只能修到羅漢果位,而且他們的主張是自我完善、自我修行、自我解脫,這些人在後來就被稱為上座部。
而那些「調皮」一些的學生的思想和優質生正好相反,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可以有很多佛,他們不僅要解脫自我,還要解脫一切生靈,要普渡眾生,讓眾生都能成佛,這些「調皮」學生後來被稱為大眾部。
這些調皮學生就是「大乘佛教」的代表,而且這大乘佛教在後來真的興起了,興起的同時他們便貶低那些優質生代表的原始佛教為「小乘佛教」。實際上「大乘」和「小乘」並無境界的高低之分,只不過是兩波學生對佛法的理解不同而已。
漢傳佛教
大乘佛教的傳播者將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播到中國中原地區後,與中國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漢化佛教。
我在《探訪武漢最古老的寺院寶通禪寺,它見證了中國封建皇權的興衰浮沉》一文中有提過佛教在剛傳入中國的時候面臨著各種困難,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的儒家文化是佔據統治地位的,而且想推廣佛教的思想學說,你還必須要獲得中國統治階級的支持。當然佛教的傳播者們是非常聰明的,他們通過吸收儒家思想並對自家的思想和理論做出積極調整和改造,就這樣他們慢慢解開了傳播的困局。
佛教被漢化之後受強盛中國的影響,其又被傳播到了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傳播到這些地區的佛教就被稱之為漢傳佛教。
藏傳佛教
松贊幹布時期佛教開始大規模傳入西藏,主要從兩個方向傳入西藏,一個方向自大唐(中原)文成公主處,另一個方向自尼泊爾毗俱胝公主處,所以這藏傳佛教也是是深受漢傳佛教的影響的。藏傳佛教也屬於大乘佛教,主張普渡眾生,讓眾生都能成佛。
南傳佛教
大乘佛教的傳播者到處傳播佛法,這小乘佛教的傳播者肯定不能天天在家葛優躺吧,他們也得進行佛法傳播。於是由古印度向南傳播到了斯裡蘭卡、東南亞及中國雲南的傣族地區,傳播到這些地區的佛教就被稱為南傳佛教。其實小乘佛教也曾在中國中原地區流行過,不過最後還是衰落了。
前文有說過旅遊在中國大陸我們看到的大多數佛寺都屬於漢傳佛教寺院,我們在參觀這些佛寺的時候,也有很多朋友會在大殿裡祈福許願,這就更需要我們懂得一些與佛寺相關的知識點,比如:佛寺的建築和布局等,接下來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告訴大家如何參觀漢傳佛寺。
二、漢傳佛教寺院的標準配置(建築中軸線)
在中國的漢傳佛寺大多數都是坐北朝南,比如武漢的寶通禪寺就是南北朝向的,當然也有少數是東西朝向的,比如武漢的歸元禪寺就是東西朝向的。下面我們以坐北朝南的佛寺院為例進行說明。
1、山門
由於過去的寺院大多是依山而建,所以這些建在山林之處的佛寺的入口就叫山門,當然根據佛教的教義,山門也被稱之為「三門」,也就是無相門(右邊)、空門(中間)和無作門(左邊),這三門寓意著「三解脫門」。
有時候我們看到的佛寺只有一個門,比如武漢寶通禪寺的山門就只有一個門,我們也可稱之為三門。
當然有時候我們也能遇到殿堂式的山門,也就是說山門以殿堂的形式建造,殿內有兩大金剛,也被稱為「二王」,左邊一個是「密跡金剛」右邊一個是「羅延金剛」,他們都是山門的守護神。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流傳,有的地方的民眾通過神像的模樣把這兩大金剛稱之為「哼哈二將」,嘴巴閉著的叫「哼」將,張著嘴巴的叫「哈」將,其實這哼哈二將不是佛教中的名稱,是《封神演義》小說裡的名稱。
2、天王殿
進入山門後在我們的正前方(向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天王殿,這天王殿也叫「彌勒殿」或「韋馱殿」,是佛教寺院的第一重殿。
友情提示:佛殿內部是禁止拍照的!為了幫助大家儘快看明白,我自己做了示意圖來幫助大家理解。
進入殿門我們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是彌勒佛,佛像面朝南,彌勒佛的背後就是韋馱菩薩,韋馱菩薩面朝北與彌勒佛背靠背,同時他也正對著「大雄寶殿」的大門。在彌勒佛和韋馱菩薩的左右分別是、南方增長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他們一起被稱為四大天王。由於在封神演義小說中這四大天王的職能分別是「風」、「調」、「雨」、「順」,所以民間就稱佛教的四大天王為「風調雨順」之神。
(1)彌勒佛: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世人在彌勒佛前拜求富樂、求未來。
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有拜彌勒佛可以求什麼,拜觀音可以求什麼,這樣的想法,因為我們前面有提過,漢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普度眾生的,所以不應該狹義的說哪個佛保佑什麼。
(2)韋馱菩薩:手持金剛杵,驅邪魔護佛法。
(3)南方增長天王: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身為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這寶劍象徵智慧,慧劍斬煩惱。
(4)東方持國天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身為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或阮琴。
(5)北方多聞天王:精通佛法,福、德聞於四方;身為綠色,穿甲冑,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
(6)西方廣目天王: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身為紅色,穿甲冑,手纏一條龍或是蛇。
3、鐘樓和鼓樓
一般的大一點的寺院在山門和天王殿之間都會建「鐘樓」和「鼓樓」,人們面向天王殿其左手邊是鼓樓,右手邊是鐘樓。同時由於大多數的漢傳佛教寺院都是坐北朝南,所以鐘鼓樓也被稱之為「東鍾」、「西鼓」。
這鐘和鼓的使用方法是清晨先擊鐘,後以擊鼓應和,晚上的時候先擊鼓,然後擊鐘應和,這也就被大家稱之為「晨鐘暮鼓」。鐘樓和鼓樓的作用一般是清晨起床後報告時間信息,還有就是定時定點擊鐘敲鼓讓人們能夠驚覺醒悟。
鐘樓和鼓樓在不同的寺院供奉的佛像是不一樣的,大多數的寺院鼓樓下供奉伽藍神關羽,在鐘樓下供奉地藏菩薩。
4、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又稱「佛寶殿」「正殿」,是整個寺院最核心的建築,也是僧眾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這「大」有包含萬有的意思;「雄」有攝伏群魔的意思。由於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最後,這寶殿的寶是指佛教三寶——佛寶、法寶、僧寶。
由於佛教的宗派不同,大雄寶殿之中所供的佛像也會有所不同,以下為幾種最常見的情況:
(1)一佛二弟子
釋迦牟尼佛(中間),迦葉弟子(右邊,或東邊),阿難弟子(左邊,或西邊);老年的是迦葉,青年的是阿難,他們倆都是站著的。
釋迦牟尼佛:稱為本師佛,是現在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
迦葉:佛陀的大弟子,佛陀渡滅後,成為僧團的主要領導人物。
阿難:他專注地服侍佛陀,無誤的記住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
(2)一佛二菩薩
釋迦牟尼佛(中間),普賢菩薩(右邊),文殊菩薩(左邊)
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為智慧的象徵,右手持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
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他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也象徵真理。
(3)供奉三尊佛——三身佛(佛有三種不同的佛身)
中間:毗盧遮那佛(法身佛),代表佛教真理凝聚所成的佛身。
左邊:盧舍那佛(報身佛),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淨土)之身。
右邊:釋迦牟尼佛(應身佛,又稱化身佛),指佛為超度眾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
(4)供奉三尊佛——豎三世佛
中間:釋迦牟尼佛(現在佛)。
左邊:燃燈佛(過去佛),佛經說他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在釋迦牟尼未成佛時,燃燈佛曾為他「授記」,預言將來成佛的事。
右邊:彌勒佛(未來佛),佛經講他將繼承釋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來佛。
(5)供奉三尊佛——橫三世佛
中間:釋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是這個世界的教化者,是佛教教主。
左邊: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主要是以其願力,引渡眾生到極樂世界,脫離苦難的輪迴,故亦號「接引佛」。
右邊:藥師佛,主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可以保佑世人消災、延壽、去病,許多老者、病人都會禮拜藥師佛,以求健康長壽。
以上是我們常見的供奉在大雄寶殿裡的佛像,在大雄寶殿佛主背後還供奉的有觀音菩薩,也存在兩種情況:
(1) 觀音菩薩(中)、文殊菩薩(左)、普賢菩薩(右)
(2) 觀音菩薩(中)、龍女(左)、善財童子(右)(這一組是最常見的)
大雄寶殿主佛像的兩邊一般還有十八羅漢,每邊各有9尊羅漢,當然我們前面也說了,由於佛教的宗派不同,其供奉的佛像會稍微有些不一樣,總體來說就是以上介紹的情況。
5、藏經樓(法堂)
這藏(zàng)經樓又稱說法堂,因為有樓上樓下,樓下一般是寺院講經說法的場所,所以叫說法堂。樓上為藏經樓,樓上一般不對外開放,裡面存放的是佛教典籍。
以上介紹的是漢傳佛教寺院的中軸線上最基本的建築,也是核心的建築。當然有些寺院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在中軸線上建有不同的大殿比如:羅漢堂、方丈院等。如:武漢的寶通禪寺的中軸線上就建有萬佛殿、羅漢堂。嵩山少林寺在中軸線上還建有方丈院、達摩亭等。也有少數佛寺院沒有嚴格按照中軸線布局,比如歸元寺就沒有嚴格按照中軸線布局,以其自身個性化的需求布局。
三、與中軸線垂直方向的建築(橫向布局)
寺院中在與中軸線垂直的方向上(即東西方向),也會建其他的殿堂如:
1、菩薩殿
地藏殿+觀音殿
如:武漢寶通禪寺的彌勒殿(天王殿)的兩邊就是地藏殿和觀音殿。
地藏殿:主供地藏菩薩,是佛寺的重要配殿之一。地藏菩薩曾發下大誓願要等度盡眾生脫離苦難後,自己才升級成佛。所以他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觀音殿:以觀音為主尊的佛寺殿堂,可以祈求:平等、平安吉祥、消災解難、健康長壽、子孫興旺、財源廣進,有求必應。
2、客堂和齋堂
我們可以看到歸元寺的大雄寶殿兩側建有客堂和齋堂,寶通寺的藏經樓兩邊建有客堂和齋堂,客堂和齋堂又是幹什麼的呢?
客堂:客堂是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負責賓客、居士、雲遊僧的接待及負責僧眾的考勤和紀律等
齋堂:寺廟中僧人用齋吃飯的地方
四、附屬建築——佛塔
佛塔最早產生於印度,又稱「浮屠」,是存放佛舍利的專用建築物。這佛舍利就是僧人死後所遺留的頭髮、骨骼、骨灰等的總稱。我們在影視劇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浮屠就是佛塔,在佛教中七層的佛塔是最高等級的佛塔。
隨著佛教在中國被漢化,它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不僅限於存放佛舍利,有時候也是為了紀念某個人,比如:寶通禪寺裡面的洪山寶塔就是為了紀念開山祖師靈濟慈忍大師所建,又名靈濟塔。
根據史料,佛教在西漢末年剛傳入我國的時候,佛寺是以佛塔為中心的,四周圍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布局是塔與殿結合的形式,但塔還是居中,殿堂在中軸線上塔的後面。到了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發展興盛起來,出現了大型的佛寺布局,此時的佛塔已經不再是中心建築,殿堂一躍成為佛寺中最主要的建築。到了宋元明清,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築一去不復返,基本形成以中軸線建大殿,中軸線兩端設置左右對稱的偏殿的建築布局。
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武漢寶通禪寺的洪山寶塔所在的位置,武漢的洪山寶塔建於元代,那個時候的寶塔早已經不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所以寺院也不會圍著寶塔進行建築。
寫在最後:
在兩年前,我出去旅遊基本不會去遊佛寺,因為就算去了我也是一臉懵的狀態,最後索性就不去了。但現在我變了,我看到寺院必定要進去看看。我不信佛,但我喜歡中華傳統文化,這佛教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被它文化的魅力給吸引了。餘秋雨也曾說過佛教有四大魅力:「一是它對世間人生的集中關注和深入剖析;二是它的立論是痛快和透徹的;三是它很切實的參與規則;四是它有強大而感人的弘法團隊。」
佛教文化是非常深奧的,或許我現在對佛教文化懂得的也只是一個皮毛,但是我仍在不斷的讀佛教相關的書籍。還是那句話,我不信佛,我只是在探索中國的魅力文化,我只是在探索佛教的魅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