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傳佛教」是經古印度向北往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北傳佛教,又稱北方佛教,是指由西北印度途經中亞地區往東傳人中國、朝鮮、日本等地的佛教,包括由尼泊爾傳人西藏、蒙古地區的佛教。由於這類佛教是由印度向北傳播,所以被稱為北傳佛教。從教義而言,北傳佛教多以大乘佛教為主,流行梵文及漢藏文經典。
此系佛教與通行巴利佛典的錫蘭、緬甸、泰國、高棉等國的佛教,風格迥異,因其系由印度向北傳布,故十九世紀研究佛教之歐洲學者,稱前者為北傳佛教或北方佛教,後者為南傳佛教、南方佛教。
整體而言,北傳佛教多與傳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為主,流行梵文聖典及其翻譯經典。南傳佛教則保存較濃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語佛典。
中國地區自東漢時傳入佛教,東漢末年陸續譯出佛教典籍,佛教教義開始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結合,至隋唐而臻於鼎盛,形成天台、華嚴、法相、律、淨土、禪等宗派。宋代以後又漸與儒道融合。漢譯佛典的數量極大,現存最古老的漢譯佛典是二世紀後半期安世高和支婁迦讖所譯的。其後經歷三國、兩晉以至唐、宋各時代,均有譯本推出,故現存漢譯佛典為數在一千七百部以上,是研究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中國西藏佛教自七世紀左右起由印度傳入,傳入後逐漸形成具有西藏地區特色的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藏譯佛典數量僅次於漢譯,其中包含漢譯佛典中所未見的中後期大乘經論,是研究中期與後期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又因藏譯佛典大部分是從梵文原典直譯,容易還原為梵文,故也被稱為『準梵語佛典』。其翻譯時代始於七世紀,直到十三世紀仍持續著經典的翻譯。
蒙古佛教由西藏傳入。蒙古文譯本的佛典是從藏譯或漢譯再譯而成,故其資料價值不高。
朝鮮於四世紀後期傳入中國佛教,七世紀以後更派遣僧人至中國求法,主要為禪宗。與日本同為漢譯佛典流行區。
日本於六世紀前半葉自中國、朝鮮傳入佛教,旋即發展為日本之主要宗教,且宗派極多。
梵文佛典主要是大乘經典,與漢譯、藏譯相比,數量極微。可分為在尼泊爾古塔及僧院發現的『尼泊爾本』;在中亞發掘的『中亞本』;發現於北印度喀什米爾古塔的『基爾基特本』。我國的新疆與西藏,也保存不少梵文原典。
此外,中國、朝鮮、日本等,各宗祖師及高僧之著作甚豐,亦為北傳佛教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