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識:佛學常見辭彙(三畫):三劫、三性、三施等

2021-02-13 定靜工作室

佛教知識

佛學常見辭彙(三畫)

三劫、三性、三施等

陳義孝居士

【佛弟子文庫】

【三劫】 1.三大阿僧祇劫的簡稱,又名三無數劫,即菩薩修行成佛所須經過的年數。2.指過去現在未來三劫,過去劫名莊嚴劫,現在劫名賢劫,未來劫名星宿劫。

 

【三災】 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害,有大小的分別,大三災是世界將毀壞時所起的水火風三災,小三災是指在住中劫時,每一小劫中的饑饉、疾疫、刀兵三災。

 

【三性】 1.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普遍計度一切法,然後顛倒迷執,認為或有或無者,名遍計所執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眾緣俱備,然後乃生,名依他起性;諸法的本體,名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名圓成實性。此中遍計為妄有,依他為假有,圓成為實有。2.善性、惡性、無記性。善性是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益處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惡性是於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害處者,如貪等噁心及噁心所起一切的惡業是;無記性是非善非惡,不可記別之法。

 

【三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是環境不如意時心中所生起的苦惱感受;樂受是環境順意時心中所生起的快樂感受;不苦不樂受又名舍受,即處於不順不逆的環境時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樂感受。

 

【三明】 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來世的事;漏盡明是以聖智斷盡一切的煩惱。以上三者,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卻叫做三達。

 

【三治】 三三昧的別名。見三三昧條。

 

【三味】 出家味、讀誦味、坐禪味。

 

【三毒】 貪、嗔、痴。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三毒。

 

【三果】 聲聞乘的果位名,梵語叫做阿那含,華譯為不還,意即修到了此果位的人,便不再來人間受生死了。

 

【三和】 指根、境、識三事和合,唯識論說:『根境識互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

 

【三武】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他們都很仇視佛教,破壞佛教,世稱三武之難。

 

【三使】 又名三天使,即生、病、死。

 

【三垢】 三毒的別名,即貪、嗔、痴。

 

【三衍】 三乘。衍是梵語衍那的簡稱,華譯就是乘。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

 

【三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貧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聞悉的佛法去向人演說;無畏施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和痛苦。

 

【三根】 1.指貪嗔痴,因它們能夠生長眾生的惡業。2.眾生善根的強弱有三種,即上根、中根、下根。3.三無漏根的簡稱。

 

【三病】 1.貪病、嗔病、痴病。貪病是貪心的毛病,修不淨觀可冶;嗔病是嗔恚的毛病,修慈悲觀可治;痴病是愚痴的毛病,修因緣觀可治。2.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這是屬於難治的三病。

相關焦點

  • 佛學知識:什麼是漢傳佛教?
    這一時期,中國名僧輩出,對佛學義理的闡發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以往,當時印度大乘佛教的精華基本都已經傳入中國,這為建立中國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八個佛教宗派先後建立,分別是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律宗、密宗,後人稱之為「八大宗派」,它們的建立標誌著中國佛教理論日益成熟,已經脫胎於印度佛教而自成一體。
  • 突出「三化」 注重「三性」
    通過持續讀報和投稿,筆者從中學習到了市場監管最新政策,了解了市場監管工作最新動態,借鑑了兄弟單位服務、監管、維權和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同時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回顧一年來的看報、投稿經歷,筆者有話要說,也有話可說。這一年《中國市場監管報》的報導,竊認為著重突出了「三化」,增強了傳播效果。  一是內容全面化。
  • 佛學:持物、金剛杵、獨股杵、三股杵
    在佛學文化傳承中,持物是佛、菩薩手持的器物,在密教中,更是契印和尊像的標誌。隨著佛、善薩幻化形象的不同,其手中的持物也隨之變化,體現了佛、菩薩的誓願和神通。佛教持物是對佛、菩薩等手中所持有的各種物品的統稱。不同的佛或菩薩,其手中所持有的物品也不盡相同。
  • 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李贄研究佛學,始於北京受到的心學的影響,也有個人經歷的原因。五十歲以後,他曾經大病一場,幾乎死掉,因朋友介紹而翻閱佛經,了解生死問題。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
  • 佛學:三災八難、四諦、五乘佛法、六度,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佛家文化的解讀今天持續,此刻就為大家分享佛學中的三災八難、四諦、五乘佛法、六度,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災八難俗稱多災多難,災禍接連不斷為「三災八難」。「三災」和「八難」在佛經上都有確指的內容,與俗語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認為,世界從形成到毀壞為一大劫,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周而復始。
  • 【評論薈萃】慈心三諫:停止煽動佛教內鬥——關於周貴華教授《釋印順佛教研究與佛學思想略觀》的批判印順導師論文
    近日,佛教大眾幾乎都在討論「第二屆佛教義學研討會暨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文集裡周貴華教授《釋印順佛教研究與佛學思想略觀》的批判印順導師論文。任何一個了解印順思想的學者都不能迴避他對中國傳統宗派佛教的嚴厲批判。按照印順法師的判教,臺、嚴、禪、淨、密各宗都或多或少地偏離了佛教思想的正統,而在歷史的演變中產生這樣那樣的流弊。以印順法師的佛教情操而提出這樣的論斷,自然無人會質疑他護持正法的動機,而以他博大精深的佛學素養,也使得很少有人能在學理上駁難這一論斷。
  • 佛教:四劫、四聖諦、四大皆空,就算面臨極苦,也要學會拈花一笑
    佛學的文化傳承中,內涵了無上至高智慧。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四劫、四聖諦、四大皆空,知眾生之極苦,方能渡己渡人:四劫在佛教的字宙觀中,世界是依循著成立、存續、壞滅、空無這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地演化進行。二、住劫,又稱續成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平穩、持續的時期,即自一有情生於地獄起至大三災當現之時的二十中劫。住動之初,人壽由無量數逐漸減至十歲,這是住劫中的第一中劫。之後,人壽由十歲每百年增加一歲,直至八萬歲;然後又從八萬歲漸減至十歲為止,這是第二中劫。如此循環增減直至最後第二十中劫,返回到八萬歲為止。
  • 佛教:《心經》裡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底是什麼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自《金剛經》,在《心經》裡也有對它的詮釋,其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由佛學高僧大德翻譯而來。其含義是徹悟一切宇宙奧妙圓融圓通無滯無礙之覺,即具有無比完全的智慧和覺悟。「無上正等正覺」,其實相當於我國現代教育制度中的學位。
  • 佛學苑 | 100個常見的佛教名詞
    20 三乘:菩薩乘與聲聞乘、緣覺乘,合稱為三乘。21 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22 三毒:貪、嗔、痴,能毒害身命與慧命,叫做三毒。23 三學:戒學,定學,慧學。(又叫做三無漏學。)24 三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25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26 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27 三慧:聞慧,思慧,修慧。
  • 佛教:學佛學什麼?
    自佛教創立以來,這千百年來,學佛者無數。對於許多普通信眾來說,也許學了一輩子佛都不知學佛學些什麼,久而久之,見燒香拜佛得不到福報,便對佛教產生了懷疑,甚至以為佛教是在搞「迷信」。那麼,學佛學什麼呢?在佛教裡,戒律作為信徒們的道德實踐和生活準則,以供弟子們遵守。換句話說,只有遵守這些戒律,才能學佛。在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的公案裡,白居易請問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道林禪師就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聽後感到很失望,說:「哎呀,這樣的佛法,三歲孩童道得。」
  • 【佛學辭典】「中國佛教」簡介
    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其次第禪觀的修行及傳譯的平易精簡,對佛教的傳播貢獻卓著,是中國早期佛學流布的奠基者。    支婁迦讖(簡稱支讖),大月氏人,桓帝末年遊化至洛陽,於靈帝時譯出經典十四部二十七卷,皆為大乘之學,以《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和《般舟三昧經》最為重要。
  • 佛教知識|三法印是什麼?
    三法印的概說三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世間上每個宗教都強調自己所宣揚的教義是真理。所謂真理,必須合乎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恆如此等四個條件。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合乎這四個條件的真理。
  • 佛學知識:什麼是南傳佛教?
    什麼是南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介紹  南傳佛教,又稱南方佛教,是指從印度傳往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我國雲南省傣族聚居區的佛教。由於它是從印度往南傳播,所以被稱為南傳佛教。從教義而言,南傳佛教主要為上座部佛教,流行巴利文經典。南傳,是從其源流及地理而說,因為這個派系是由印度南傳到斯裡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的。
  • 電子佛教辭典資源
    製作內容較為精良的佛教電子辭典,一直是我的一項心願。大概起初有這樣的想法,應該是在2009年有機會到法鼓山參學兩個月期間。那時,對法鼓佛教學院(現改為法鼓文理學院)極為豐富的館藏佛教圖書印象極深,尤其是眾多日、英等外文的佛教資源和佛教辭典。從那時起,就時時在留意相關資源。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國內圖書館館藏外文佛教資源大多非常缺乏,這對學習佛教經典是相當大的缺憾。
  • 佛教:28天層層有何不同寓意?漸已遺失的佛學真諦,蘊含大智慧
    漸已遺失的佛學真諦,蘊含大智慧。一是梵輔天,二是梵眾天,三是大梵天。這三天叫做初禪,每過一劫,也有火災毀壞。四是少光天,五是無量光,六是光音天,這三天叫做二禪,每過七劫,就有水災毀壞。七是少淨天,八是無量淨天,九是遍淨天,這三天叫做三禪,每過64劫,就有風災毀壞。
  • 佛學知識之「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
    滅佛  佛教自漢明帝傳入中土以來,曾幾度輝煌。佛教最興盛的時候是在南北朝時期和中唐、晚唐時期。當時人們對佛教的狂熱毫不亞於一場全國範圍內對某些人的極端崇拜。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
  • 福聖佛學共修第二十課
    科學方面,唐朝一行禪師制訂「大衍曆」,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因而被尊稱為中國四大科學家之一;民初王小徐發表〈佛法與科學的比較〉、尢智表以〈一個科學家研究佛經的報告〉,以及李恆鉞教授〈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等,在在證明佛學的理論無不符合科學的觀念。
  • 人間佛教版圖5:《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iPad 版緣起
    1、我國佛學泰鬥、三藏法師印順導師的著作非常豐富,除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三系及佛教史之外
  • 【佛教知識】什麼是「三德六味」
    「三德六味」究竟是什麼意思?一般佛教徒午供時,亦要念: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賢聖,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隨願皆飽滿,令今施者得,無量波羅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唵誐誐曩三婆縛襪日囉斛。三德,指輕軟、淨潔、如法。六味,指苦、醋、甘、辛、鹹、淡。系出自《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序品,佛臨涅盤時,諸優婆塞為佛及僧備辦種種飲食,其食甘美,具有三德六味。至後世,成為寺院每日上供所念之供齋句:「三德六味,供佛及僧。」分別是哪「三德六味」?三德者,《涅槃經》云:諸優婆塞為佛及僧,辦諸餐具,種種備足。其食甘美,有三德焉。
  • 佛教筆記不是筆記,志怪小說也能成為佛學?舉例《搜神記》
    入道機緣;大乘要籍的源流、經律論譯本的序記、梵唄法樂;圖像齋會、舍利佛牙、施藥捨身;僧俗的詩詞偈贊、瑣言逸跡,等等。晉代文物在這種趨勢下,佛教筆記就形成了一種奇妙的雙重身份。其中有些著作,在文學上被當成了志怪小說,在佛學中卻又同時被當成了感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