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識
佛學常見辭彙(三畫)
三劫、三性、三施等
陳義孝居士
【佛弟子文庫】
【三劫】 1.三大阿僧祇劫的簡稱,又名三無數劫,即菩薩修行成佛所須經過的年數。2.指過去現在未來三劫,過去劫名莊嚴劫,現在劫名賢劫,未來劫名星宿劫。
【三災】 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害,有大小的分別,大三災是世界將毀壞時所起的水火風三災,小三災是指在住中劫時,每一小劫中的饑饉、疾疫、刀兵三災。
【三性】 1.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普遍計度一切法,然後顛倒迷執,認為或有或無者,名遍計所執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眾緣俱備,然後乃生,名依他起性;諸法的本體,名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名圓成實性。此中遍計為妄有,依他為假有,圓成為實有。2.善性、惡性、無記性。善性是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益處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惡性是於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害處者,如貪等噁心及噁心所起一切的惡業是;無記性是非善非惡,不可記別之法。
【三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是環境不如意時心中所生起的苦惱感受;樂受是環境順意時心中所生起的快樂感受;不苦不樂受又名舍受,即處於不順不逆的環境時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樂感受。
【三明】 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來世的事;漏盡明是以聖智斷盡一切的煩惱。以上三者,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卻叫做三達。
【三治】 三三昧的別名。見三三昧條。
【三味】 出家味、讀誦味、坐禪味。
【三毒】 貪、嗔、痴。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三毒。
【三果】 聲聞乘的果位名,梵語叫做阿那含,華譯為不還,意即修到了此果位的人,便不再來人間受生死了。
【三和】 指根、境、識三事和合,唯識論說:『根境識互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
【三武】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他們都很仇視佛教,破壞佛教,世稱三武之難。
【三使】 又名三天使,即生、病、死。
【三垢】 三毒的別名,即貪、嗔、痴。
【三衍】 三乘。衍是梵語衍那的簡稱,華譯就是乘。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
【三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貧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聞悉的佛法去向人演說;無畏施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和痛苦。
【三根】 1.指貪嗔痴,因它們能夠生長眾生的惡業。2.眾生善根的強弱有三種,即上根、中根、下根。3.三無漏根的簡稱。
【三病】 1.貪病、嗔病、痴病。貪病是貪心的毛病,修不淨觀可冶;嗔病是嗔恚的毛病,修慈悲觀可治;痴病是愚痴的毛病,修因緣觀可治。2.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這是屬於難治的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