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之「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

2021-02-13 天德園原生態休閒農場

  中國歷史上的數次滅佛,並沒有使佛教滅亡。但封建統治階級為了政治需要,動用王權,強令僧尼還俗,拆毀寺院,焚毀經像,沒收寺產,甚至對僧人大開殺戒,都對佛教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但結果最終均未實現「滅佛」的目的

  

  滅佛

  佛教自漢明帝傳入中土以來,曾幾度輝煌。佛教最興盛的時候是在南北朝時期和中唐、晚唐時期。當時人們對佛教的狂熱毫不亞於一場全國範圍內對某些人的極端崇拜。如有人當著大眾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餵鳥,遍體流血卻顏色不變,又有僧人自以鐵鉤掛體,燃點千燈,一日一夜,端坐不動。在這樣的狂熱下,那時的僧尼道眾、廟宇寺院也是遠多於現在,而且那時的僧尼還享有很多的特權。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

  一、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為兵。那時,由於沙門歷來可以免除租稅、徭役,所以銳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他還聽信宰相崔浩的讒言勸諫,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並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當時太子拓跋晃監國秉政,一向篤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勸阻,雖然都不被採納,但也由於如此,廢佛的詔書得以緩宣,而使遠近的沙門聞訊逃匿獲免,佛像、經論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國境內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倖免於難,史稱太武法難。廢佛後不久,寇謙之病死,崔浩後來也因撰《魏史》,書中蔑視胡族而遭腰斬,其族人被誅者百餘人。廢佛後六年,太武帝駕崩,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

  二、北周武帝滅佛

  宇文邕(543—578),字禰羅突,是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他當了十八年皇帝,死時僅三十五歲,史稱北周武帝。北周武帝滅佛,同時也滅了道。這也是和當時北周武帝後來推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北魏末年,社會動蕩。公元 515 年爆發過冀州沙門法慶聚眾造反之事,其眾多達 5 萬以上,法慶自稱「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毀寺、殺僧、焚經、燒像,故此對當時的僧俗地主統治階級形成了極大的威脅。北魏鎮壓了「大乘起義」後不久,在公元523年,又爆發了規模更大的「六鎮起義」,接著各處紛紛出現反魏起事,群雄並出。當時北方地區的僧、道階層過於龐大。根據《魏書》稱,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後,不少原屬國家的編戶民眾,為避苛役重賦,相繼投入空門;此外,其時社會政治動亂的加劇,亦令普通百姓尋求相對安全的宗教實體之庇護。以致全國的佛寺竟有3萬之多,僧、尼數目則有200萬之巨,這在當時北中國的人口比例上,達到了極高的程度,約佔全國總人口數的16分之1。士這促使封建國家政權採取極端手段,以擴大經濟來源來充實國力。

  三、唐武宗滅佛

  唐武宗滅佛,始於會昌初年,而至會昌末年達到高潮。早在會昌二年(842),武宗已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違戒者還俗,並沒收其全部財產,「充入兩稅徭役」(《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會昌四年七月,敕令毀拆天下凡房屋不滿二百間,沒有敕額的一切寺院、蘭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還俗。

  會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建置莊園,又令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奴婢、財產之數,為徹底滅佛作好準備。同年四月,即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全面毀佛運動。僧尼不論有牒或無牒,皆令還俗;一切寺廟全部摧毀;所有廢寺的銅像、鐘磬悉交鹽鐵使銷熔鑄錢,鐵交本州鑄為農具。八月,下詔宣布滅佛結果:「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同時還「勒大秦穆護、祆三千餘人還俗」,以使「不雜中華之風」。

  會昌滅佛給佛教以沉重打擊。據日僧圓仁目擊記述,山東、河北一帶的寺院,到處是「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舍破落,不多淨吃;聖跡陵遲,無人修治」(《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的景象。在江南地區,也是「剎宇頹廢,積有年所」(《修龍宮寺碑》,《金石萃編》卷一○八)的狀況。其後不久,唐末農民戰爭爆發,對佛教又是一次衝擊。由於寺院經濟被削奪,僧尼被迫還俗,寺廟遭毀,經籍散佚,致使佛教宗派失去繁榮的客觀條件。因此,佛教需要新的權勢者的倡導,採取新的生存和發展形式。

  四、後周世宗滅佛

  在這幾次滅佛事件中後周世宗滅佛,是最有影響的一次。其實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都前後採取過一些禁佛的措施,但其中周世宗滅佛則是比較大的一次。從現有的資料上記載,周世宗此次滅佛,並沒有大量屠殺僧尼、焚毀佛經,而是帶有一種整頓佛教的性質,還保留著很多寺院與僧尼。但由於整個中國佛教的發展,已經走向了勉強維持的階段,經過這一個打擊之後,就更顯得蕭條衰落了。在這一背景之下,三教之爭,就更趨於緩和,從這之後,儒佛道三教之爭,已不像過去那麼尖銳,也不像過去那樣明顯,雖然還是有,但相對而言,規模都比較小。

相關焦點

  • 歴史 | 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運動
    中國古代的「三武一宗」滅佛運動 圖1 九色鹿本生北魏壁畫太武帝拓跋燾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間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等多個割據政權,又擊敗了柔然、吐谷渾、山胡等多個遊牧民族,統一了北方。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燾一紙詔書「罷沙門(佛教術語,佛教派別的統稱)年五十以下」,強迫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中人一律還俗服兵役,這是他滅佛行動的開始。後來,太武帝聽取三朝元老崔浩的建議,改信寇謙之創立的天師道教,開始徹底排斥佛教。
  • 三武一宗滅佛
    三武一宗滅佛曆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難,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帶來的四次大禍害。當時,無數的寺院、經書、佛像、法器等被焚毀、破壞,數以千萬的僧侶遭到殺戮,或被迫還俗。這一次次的打擊,使得佛教的發展遭到嚴重的扼殺,甚至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 三武一宗滅佛的歷史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略說三武滅佛
  • 三武滅佛:佛教在中國遭遇的滅佛運動
    佛教自東漢初期傳入中國後,發展迅速,但所謂「物極必反」,佛教遭遇多次滅佛運動。佛教曾幾度輝煌。
  • 「三武一宗」,歷史上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皇帝無一長壽
    給拓跋燾下定滅佛決心的是當時的宰相崔浩。此人信道,利用職務之便多次上書勸諫太武帝崇道滅佛,並指出滅佛之後的種種好處,拓跋燾不經勸,多說幾次就把信仰改變了。公元438年,太武帝正式下詔,令五十歲以下的沙門全部還俗去服兵役,而且不準任何人窩藏、收留,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如果有違背的,全家屠戮。
  • 中國歷史上,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只因忍無可忍必須要滅
    中國歷史上,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只因忍無可忍必須要滅大家都知道,佛教是在我國東漢初年傳入我國的一種宗教,在經歷了中國本土化之後,立刻便在全國傳播開來,成為了我們國家的主要宗教之一,而佛教在我國歷史上的整體地位還是比較的高的,但是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危機,而最著名的就是"三武一宗"滅佛事件,主要說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周世宗四人展開了廢除佛教的運動,那麼他們為什麼要滅佛呢?只因忍無可忍必須要滅!
  • 三武一宗之厄的滅佛原因是什麼?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的影響評價
    武宗滅佛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主要原因是當時佛教的勢力非常強大,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說,佛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還要大,寺院不納稅,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對國家財務是一個重大損失。同時僧人過多亦會影響生產活動,造成田荒民飢等後果,影響國家穩定。另一可能是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因此打擊佛教。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以上在佛教史中稱「三武」之厄。
  • 中國佛教史上最大的浩劫——三武一宗滅佛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據史書記載「三武一宗之厄」這四次滅佛的主要原因,各帝王動機不一,情況各不相同,但如出一轍。無非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領域的衝突;僧團道風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間的經濟利益的矛盾方面等問題。
  • 歷史上「滅佛」的那幾位皇帝,最後都怎麼樣了?結局無一例外
    但在個別的一些歷史階段,也出現過規模宏大的滅佛運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武一宗」。那麼,主持這些運動的皇帝們,最後都怎樣了呢?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 滅佛與崇佛
    前言:滅佛是出於現實需要,崇佛也是出於現實需要。一切作為只看現實。「三武一宗滅佛」,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這四次事件的合稱。01.佛教的問題這幾件事我們按下不提,先看看佛教的發展。在佛教紮根中國的過程中,僧人團體,大舉進軍世俗經營活動。
  • 北魏太武帝滅佛
    三武一宗滅佛 歷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難,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帶來的四次大禍害。當時,無數的寺院、經書、佛像、法器等被焚毀、破壞,數以千萬的僧侶遭到殺戮,或被迫還俗。這一次次的打擊,使得佛教的發展遭到嚴重的扼殺,甚至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 為什麼要滅佛?(下)
    從經濟因素看,武宗滅佛的目的是爭奪稅源、役丁、田產以及金屬材料。唐初的均田制不光給軍戶配了田,還規定和尚可分地30畝,尼姑20畝。均田制瓦解的同時,佛寺也沒有吃虧,歷代皇帝還有賜地,尤以武后、憲宗為甚。
  • ④唐武宗滅佛之根源
    ,其宗教之爭愈演愈烈,終於釀成唐武宗滅佛之舉。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土,在與皇權,與儒家和道教交融發展中也多次產生矛盾和鬥爭,最嚴重的當屬「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筆者注)滅佛事件。引起他們滅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日益坐大,一方面被當政者認為佛教蠱惑人心,損害正統禮法;一方面又因佛寺大量度人、侵佔兵源和大片土地,影響政府財稅收入等,受到詬病。
  • 中國歷史上的「三武滅佛」事件
    同時頒布詔書:凡50歲以下的和尚都要還俗,服徭役,納稅賦。太武帝興道限佛措施的實行,使朝廷與佛教僧侶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公元445年,蓋吳為反抗太武帝的統治,在古城長安起義,各族人民和僧眾都紛紛參加。太武帝得報,便親自出兵長安,討伐蓋吳叛軍。不料想,平叛的將士在長安城的寺廟中發現了大量藏匿的武器弓箭和刀槍,在一些寺廟中還發現了和尚與民間女子淫亂的密室和大量的錢財珠寶。
  • 佛教的三武一宗之難是指什麼?
    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四次規模較大,稱為「三武一宗之難」。三武一宗之難指什麼?「三武一宗之難」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滅佛、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唐武宗(李炎)滅佛、後周世宗(柴榮)滅佛這四次事件的合稱。三武一宗之難,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 滅佛的皇帝之三:唐武宗李炎
    仇士良因為對皇帝有擁立之功,所以在朝廷上很是跋扈。二、唐武宗滅佛的原因A: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唐武宗滅佛的根本原因是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其深層次背景是唐武宗與唐宣宗存在著矛盾,宣宗從宮中逃出之後,被佛門收留。武宗之所以毀滅佛教,一方面是為了追殺宣宗,另一方面是對保護宣宗的佛門洩恨。
  • 探秘歷史:「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有人當著大眾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餵鳥,遍體流血卻顏色不變,又有僧人自以鐵鉤掛體,燃點千燈,一日一夜,端坐不動。在這樣的狂熱下,那時的僧尼道眾、廟宇寺院也是遠多於現在,而且那時的僧尼還享有很多的特權。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 四次滅佛曆史,驚人雷同結局,對後人是驚人的警醒!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 古往今來那些毀寺滅佛的人,下場都有多慘!
    毀寺滅佛及挾佛斂財者下場之悲慘並非危言聳聽,史上有無數因此遭現世惡報的案例。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中的幾位皇帝結局都十分悽涼!毀寺滅佛及挾佛斂財者下場之悲慘並非危言聳聽,史上有無數因此遭現世惡報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