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三武一宗之難是指什麼?

2021-02-07 學國學網



佛教自漢代傳入以來,曾幾度輝煌。佛教最興盛的時候是在南北朝時期。


正所謂盛極而衰,佛教也不例外。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四次規模較大,稱為「三武一宗之難」。






三武一宗之難指什麼?


「三武一宗之難」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滅佛、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唐武宗(李炎)滅佛、後周世宗(柴榮)滅佛這四次事件的合稱。


三武一宗之難,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三武一宗之難的原因


三武一宗滅佛的原因可能存在不同,但是這四次法難的主要原因卻是相同的。


四位皇帝都剛剛即位,統治基礎還不穩定,而佛教思想在民眾之間佔據主要地位,出於維護自己統治的動機,而對佛教採取限制性策略。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在這四個朝代佛教發展都比較混亂,僧侶品性不佳。同時構成了國家財政上的負擔,且對於當時社會經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三武一宗之難的影響


因四位皇帝採取手段太過過激,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動搖了其本來就不穩固的民眾基礎,不僅沒有達到效果,反而造成了危機。


從經濟上來說,因為殺害大量年輕勞動力,使得社會的生產發展力收到了一定的阻力。並沒有給當時的經濟帶來太多的好處。


從思想來說,他們的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人民的精神信仰,導致人民情緒上的一定不滿,對社會治安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其他方面來講,連累了很多道家的道場和寺院,燒毀了很多珍貴的書籍和文本,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發展。


正所謂福禍相依,禍去則福來。法難之後,佛教比之前更加繁盛。




※下拉屏幕參與文章留言

相關焦點

  • 一期一問|佛教講「業力」是指什麼?
    佛教講「業力」是指什麼? 佛學思想中最重要、最難解釋的,就要算「業力論」了。「業力論」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若想進入佛學智慧殿堂,必須要明白什麼是業力。
  • 佛教三寶指的是什麼?
    佛教三寶,也就是佛寶、法寶、僧寶,通稱「佛、法、僧」。佛教三寶是佛教教法與證法的核心。佛寶,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要成就圓滿佛道,則必須修成佛身也佛德。佛身有三:法身、報身、應化身。佛德也有三:智德、斷德、恩德。
  • 佛教中的三寶,主要指的是什麼
    我們在沒有具體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前,首先來了解一下三寶的大體含義:佛教中所說的三寶主要是指佛、法、僧這三寶。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的意思;法的字義解釋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意思是每一事物必然有它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軌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什麼物質。
  • 佛教中講的慧根,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慧,就是指人的大智慧。這裡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它是一個有序的過程。一個人要想擁有智慧,就要先做到戒。如果戒都做不到,就無法生發出智慧來。很多人以為,佛陀說的戒,指的就是佛教中的戒律。其實不然。真正修行過,讀過佛經的人,知道一個人修行,最主要的是修心。持戒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 佛教:佛教中的「八苦」,指的是哪幾苦?
    佛教:佛教中的「八苦」,指的是哪幾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1、生苦:胎在母親肚子裡頭,要在這個胎胞裡頭住十個月,這十個月的日子很不好過,不要認為他什麼都不知道,他什麼都知道。
  • 三武一宗之厄的滅佛原因是什麼?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的影響評價
    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之厄,稱為「法難」。指中國歷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五代周世宗等四位皇帝排斥打擊佛教的事情。
  • 中國佛教史上最大的浩劫——三武一宗滅佛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據史書記載「三武一宗之厄」這四次滅佛的主要原因,各帝王動機不一,情況各不相同,但如出一轍。無非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領域的衝突;僧團道風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間的經濟利益的矛盾方面等問題。
  • 佛教文化之佛教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上章講了「三法印」,並留了一個問題給大家,什麼叫「空空」?先說「滅滅」,佛祖在菩提樹下悟得「四聖諦」,其中之一是「滅諦」,即證得清淨寂滅的解脫境界,也叫「涅槃」。然而這個「滅」也是執念,所以要達到真正的「滅」的境界,須「滅滅」。佛教上叫「滅滅相」。
  • 探秘歷史:「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
  • 佛教感應指的是什麼?
    佛教解釋眾生有善根感動之機緣,佛應之而來,謂之感應。感屬於眾生,應屬於佛。玄義六上曰:「經中機語緣語,並是感之異目,悉語眾生。(中略)應是赴義。」三藏法數三十七曰:「感即眾生,應即佛也。謂眾生能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現眾水。」
  • 佛教文化之佛教在印度的興盛和衰亡
    在中國,大小乘佛教是同時傳入中國的。了解一個詞,大乘,梵語mahayana,音譯摩訶衍那,又作上衍、上乘、勝乘、第一乘。是小乘(梵hinayana )的相反詞。乘(梵yana ),即交通工具之意,係指能將眾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而小乘是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 「佛家三寶」指的是什麼?我們該如何修行?不得不知道的佛教知識
    它是佛教的核心和基礎,是最基本的信仰和教義。皈依佛家三寶是信仰佛教和成為佛教徒的標誌和前提。「寶」是寶物珍貴稀有、神聖莊嚴的意思,能拯救芸芸眾生,離苦得樂。不論任何時代、地域,也不論是大乘、小乘還是其他派別,皈依三寶都是最受重視的。佛教認為仰仗佛、法、僧三寶,能使人脫離生死輪迴,解脫精神上的苦楚。
  • 佛教中所說的魔到底指的什麼?又該如何降服?
    佛教中的「魔」,又稱魔羅,意譯為障礙、殺者、能奪命者。魔剛開始時寫作磨,到梁武帝時才改為魔字。魔分四類:一為煩惱魔,指三界內眾生皆有貪嗔痴等煩惱;二為五陰魔,指輪迴六道受生死;三為病魔,肉身凡胎,誰能無病?四為天子魔,指內心邪念,外魔得其便。還有出三乘聖者,尚有無明塵沙變易生死,還有微細的四魔。若依止觀魔事發相,則有捶惕鬼、時媚鬼、魔羅鬼,千變萬狀,破壞行人。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乘」是指運載工具。大乘佛教信徒需有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達涅槃境界彼岸之大願力,「救渡一切眾生」成就佛界,而只求「自我解脫」的教派為「小乘」,以自身獲得最終解脫為目的,最高果位為阿羅漢 。
  • 帝王滅佛之謎:唐武宗對佛教有什麼刻骨仇恨?
    在沙汰之列的寺院,派御史前去督令限期拆毀,寺產收歸官府所有,拆下的木材用來建造官署,銅像鍾磐都用來鑄錢。至這年八月,武宗宣布全國共拆毀寺院4600所,還俗僧尼26萬人,山野中的小寺廟拆去4萬餘所,收得良田數千頃。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歡佛教的,但即位數年後就對佛教懷有刻骨仇恨,這到底是為什麼?有人認為武宗之所以下令滅佛,主要是與當時的宗教鬥爭有關。
  • 佛教的「四大皆空」是什麼都沒有嗎?
    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佛教所講的四大,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從大體上說,小乘佛教所說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質現象的基本因緣,稱為四大種,意思是說,地、水、火、風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種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於四大的調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諧便會欣欣向榮,四大矛盾便會歸於毀滅,物理現象是如此,生理現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稱為「四大違和」。
  • 佛教所說的「世俗諦」指什麼?
    ti-satya,巴利語sammuti-sacca,又名世俗諦、世諦、有諦,乃第一義諦、勝義諦、真諦之對稱。(一)什麼是「世俗諦」?1、關於「世」、「俗」、「諦」的涵義(1)「世」,含有二義:①指時間。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佛教七寶是什麼
    、銀、琉璃、硨渠、瑪瑙、真珠、玫瑰;   《無量壽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瑪瑙。佛教七寶在不同朝代的演變:   以《無量壽經》為例,在漢代,佛教七寶是:金、銀、琉璃、水精、硨磲、珊瑚、琥珀。在唐代,佛教七寶是黃金、白銀、琉璃、頗梨、美玉、赤珠、珊瑚。
  • 佛教人物第一:仞利天宮之主,佛教第一護法神——帝釋天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今天咱們開始介紹佛教中常見的重要人物,這是第一篇,我們來聊一下帝釋天。大家都知道佛法五乘,由低到高分別為人,天人,聲聞,緣覺,菩薩,指的是我們修行的五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