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滅佛?(下)

2021-02-23 佛像雕塑藝術


 


點擊上方「佛像雕塑藝術」→點擊右上角「...」→點擊設為★

設置星標後,從此再也不會錯過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收奪韭菜:唐武宗滅佛

北周武帝駕崩後,北方佛教不斷恢復實力,到了唐代再度興盛。唐武宗滅佛的因素具體情況則更為複雜,並且相比於北魏、北周,唐代鼓吹滅佛的人士更多,理由五花八門,當然這些因素和理由不外乎經濟、政治、文化、法統幾類。

從經濟因素看,武宗滅佛的目的是爭奪稅源、役丁、田產以及金屬材料。唐初的均田制不光給軍戶配了田,還規定和尚可分地30畝,尼姑20畝。均田制瓦解的同時,佛寺也沒有吃虧,歷代皇帝還有賜地,尤以武后、憲宗為甚。

原天龍山石窟第21窟彩繪石雕菩薩頭像

龐大的寺院經濟集團趁勢擴張形成,洛陽一帶「公私田宅,多為僧有」,長安一帶「美田豐利,多歸於寺院,吏不能制」,「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

寺院因免稅免役屬性,還成為廣大逃稅避役韭菜的理想場所,《資治通鑑》稱「富戶強丁多削髮以避徭役」;根據《舊唐書》記載,代宗大曆年間,都官員外郎彭堰獻便在朝議時指出,僧道不耕織卻有衣食,給財政造成了極大負擔,這些人不但不感恩,反而「廣作危言險語,以惑愚者」;敬宗寶曆年間,日後推動滅佛的李德裕,又上奏泅州設壇大規模剃度一事,稱「戶有三丁必令一丁落髮,意在規避工搖,影疵資產,自正月以來,落髮者無算」;武宗在日後的詔令中,也稱佛寺「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力於金寶之飾」,而僧尼「待農而食,待蠶而衣」,成為嚴重的經濟負擔,並將「晉、宋、齊、梁,物力凋凜,風俗澆詐」統統甩鍋給佛教擴張。

唐代 大勢至菩薩像

洛陽龍門奉先寺遺址出土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更要命的是,由於出家人有免去賦役的特權,朝廷曾以出售度牒(皈依證)作為斂財手段,度牒一度成為硬通貨,結果形成了僧眾尾大不掉的惡性循環。

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十月,武宗開始禁止供養佛像,沒收佛寺財產,要求犯法僧尼全部還俗,嚴格管控寺院蓄養奴婢的數量,禁其削髮剃度。會昌五年,在滅佛令下達後,「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腔上田數千萬頃,收奴蟬為兩稅戶十五萬人」。

唐 天龍山石窟 石雕菩薩像

可見,拿佛教開刀的財政效果拔群,而毀壞佛像的意圖也一目了然——「天下廢寺銅像、鍾磐委鹽鐵使鑄錢,其鐵像委本州鑄為農器,金、銀、今俞石等像銷付度支;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銅、鐵之像,救出後限一月納官,如違,委鹽鐵使依禁銅法處分」,土、木、石等像因為沒有回收利用的價值,「合留寺內依舊」。

從政治因素看,武宗滅佛還涉及牛、李黨爭與法統問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要求強化集權,壓制藩鎮、宦官與佛教勢力,而與之對立的牛黨則傾向於維持現狀。李德裕不僅多次上書推動滅佛,其在地方任職期間,也執行了限制佛教發展。

唐代 菩薩殘身

另外,武宗本人卻並非皇太子,之所以繼位,據《新唐書》載,是因得到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與魚弘志的扶植。而仇士良恰好是崇佛的,武宗滅佛,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擺脫仇士良等人的操縱。

從文化因素看,唐代不乏反佛而崇儒、道的傳統勢力,而武宗恰巧對修道續命有特別需求。

唐初傅奕即認為佛教「不忠不孝,削髮而揖君親」,佛經是「妖書」,迷惑百姓,作惡之人「獄中禮佛,口誦佛經,晝夜忘疲,規免其罪」;韓愈亦「素不喜佛」,認為「佛本夷地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義,父子之情。」,佛教「斷髮燃頂,有違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之訓」,他寫作《原道》、《原性》、《原人》等書,提出「道統說」;杜牧同樣是反佛人士,其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實際上並非讚美,而是對佛教擴張的焦慮與南朝亡國的反諷。

北魏 立佛銅鍍金造像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反佛人士中對武宗影響最大的,還屬道士趙歸真,因為武宗一直妄想修仙不老,趙便投其所好,趁機發洩他對佛教的私仇,《舊唐書》《唐語林》載,武宗「頗好道術修攝之事」,「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於三殿修金籙道場,帝幸三殿,於九天壇親受法籙」,「羅浮道士鄧元起……衡山道士劉玄靖及歸真膠固,排毀釋氏,而拆寺之請行焉」,在日後的滅佛詔令中,武宗便稱佛教「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很明顯是受到反佛思潮的影響。

武宗滅佛的執行範圍非常廣,在唐朝統治重心之外的南方也為地方所推行,不過,程度上相當不徹底。

圓拱龕二佛並坐

雲岡石窟第17 窟明窗東壁

首先,對於相當一批寺院,僅是合併,並未徹底摧毀,敕令曰「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下;如破落,亦宜廢毀……其上都、下都每街留寺二,寺留僧三十人,上都左街留慈恩、薦福,右街留西明、莊嚴……」。

有些地區也沒有認真執行朝廷的敕令,史載「黃河以北鎮、幽、魏路等四節度,元來敬重佛法,不毀拆佛寺,不條疏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動之,頻育效使勘罰,雲:『天子自來毀拆焚燒可然矣,臣等不能作此事也……』」。

滅佛之後一年多,唐宣宗即下旨恢復佛教。此後,佛教內部的教派態勢也發生了變化,主張「頓悟說」的南禪宗勝了主張「漸悟說」的北禪宗,並且不斷佔據漢地佛教市場。武宗滅佛的另一個深遠影響,是導致三夷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受牽連而幾乎退出漢地。

北魏 永寧寺遺存 洛陽博物館藏

滅佛興道:後周世宗滅佛

經過前三次大規模滅佛,五代十國時期的佛教已經十分收斂。而長期的割據,使得百姓再度將寺院視為避稅避役避戰亂的避難所,這導致寺院再度成為君王開刀的對象。

首先,滅佛有清理犯罪分子的政治意圖。《高僧傳》記載,後周世宗早先「嫌空門繁雜,欲奏沙汰」,但由於僧人道丕的影響,反而稍許減少了對佛教的厭惡。其於顯德二年五月下達的滅佛詔稱「前頗紊寺院,漸至繁多……漏網背軍之輩,苟剃削以逃刑;行奸為盜之徒,託住持而隱惡」,寺院已經成了匪徒逃避刑罰的髒汙納垢之所。

北齊 貼金佛像殘頭

青州博物館藏

其次,滅佛背後是文化衝突,周世宗抑佛禮道,推崇傳統倫理。《舊五代史》載顯德三年「放華山隱者陳摶歸山,帝素聞摶有道術,徵之赴閥月餘,放還舊隱」,這是世宗推崇道教的一個例證,在廢佛同時,不但不禁止道教,反而大力支持。此外,滅佛措施中包含反對借佛教逃離贍養責任的條款,這也是對人倫的保護。

第三,導致滅佛的才是經濟原因。當然,後周時期供養僧人的負擔情況與先前已經不能相比,有學者推算平均15.6戶才有1位僧人,即使僧人完全需要民眾供養,則平均供養人數也當在78-93之間,打擊寺院經濟的收益並不明顯。

北齊 佛像殘頭

青州博物館藏

不過,後周世宗與唐武宗一樣,盯上了寺院的金屬佛像,其稱「吾聞佛說以身為妄,而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有所惜哉」,既然佛可以捨身救人,為什麼不舍銅像救世呢?他便銷毀銅佛像來鑄錢。

為了這個目的,《隨手雜錄》《楊文公談苑》分別記載,世宗曾命人用投石機炮擊真定的大號佛像,然而並沒有造成任何破損,甚至親自上陣斧劈鎮州佛像。不過,鑄成的銅錢到底是散給窮人,還是作他用,史書並未詳細記錄。

相比於前代,世宗滅佛時缺少他人的推動,也沒有太強的財政需求,政治鬥爭方面也無明確強敵,因此世宗滅佛的手段也更為緩和而理性。

線刻佛菩薩像殘件 唐代

青州博物館藏

根據《五代會要》記載,其措施主要包括:各地僅保留賜額寺院,當地無賜額寺院的,保留功德最佳者,其餘一概廢止,廢寺之經、像、僧尼並歸留存寺廟,所受物資悉歸原主,各地不得加蓋新寺,違者徒刑、所屬上級株連處罰;臣民不得私自剃度,除非有家長監護人許可,且必須能背誦大量經文,經過上級檢驗才能出價,否則勒令還俗,相關師主與寺院株連受罰;逃避贍養義務者、逃奴、逃兵與罪犯不得剃度,一旦查出即逮捕,相關師主、寺院、長官株連受罰;涉及自殘(如捨身、燒臂、煉指)或迷信色彩(如還魂、聖水、聖燈)的宗教活動被禁止。

北齊 元河北響堂山石窟

現日本美秀美術館藏

當然,不限於佛教,即便世宗推崇的道教(如符籙)也在執行範圍內。可見,世宗滅佛相比前幾次是留有餘地且較大的,並沒有徹底禁絕寺廟與僧人,只是予以歸併與限制,另外也打擊了借佛教逃脫贍養義務、兵役、法律制裁以及宗教活動中存在的自殘、迷信行為,因此也具有一定公益性。

世宗滅佛後,繼承後周大統的宋朝並無大規模滅佛運動,《楊文公談苑》稱是太祖感於世宗滅佛遭報暴斃,因此不敢冒犯佛教。而儒、釋、道三家以及僧、俗之間的交融也更為緊密,一方面佛教與漢地本土文化的結合更加緊密,更為重視傳統倫理,另一方面廣義上的儒家群體也受佛教影響,誕生了重視內心的心學。

文殊菩薩  藏中

15世紀  紅銅鎏金  嵌寶石  高38釐米

北京止觀美術館藏

滅佛有益民生?

綜上所述,三武一宗滅佛的因素、情形大同小異:經濟上,寺院或多或少構成了財稅負擔,並且因信佛可以避稅免役,佛教深受統治者反感;政治上,滅佛的背後總有不同政治勢力的較量;文化上,外來的佛教都與本土的信仰發生衝突,但最終相互融合。

其中,漢地滅佛僅有後周武帝是佛、道一律打擊,其它多是崇道抑佛,五次滅佛又以後周世宗手段較為溫和,因此也有人稱其是「限佛」,而不是「滅佛」。

北齊 佛像 山東青州博物館藏

由於獲得了來自寺院的財產、人丁資源,且免去了供養寺院的經濟負擔,五次滅佛在不同程度上壯大了當時朝廷的國力。

不過,史家與佛教圈,各自對滅佛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評價。前者認為滅佛減輕了人民負擔,避免了神權統治,後者則將五位滅佛君王最終的暴斃,視為滅佛的報應。筆者個人以為,這兩種說法,都有失偏駁。

北齊 佛立像 山東青州博物館藏

首先討論滅佛是否減輕了人民負擔。

誠然,原先的佛寺由朝廷財政供養,財政又取之於租稅,興建佛寺的徭役也是加在人民頭上的,因此統治者大規模推廣佛教,必然加重人民的壓力。但反過來也應該看到,在統治者推廣的因素之外,佛教也成為不少民眾逃避賦役的渠道。所謂「把人民從寺院經濟奴役下解放」的說法,實屬無稽之談,因為朝廷下屬的編戶齊民要承擔比寺院佃租更重的賦役。

北魏太武帝在位時,北魏仍實行「九品混通」的稅收制度,將自耕農之一戶與地主之一戶作同等要求徵稅,導致前者的賦稅壓力相當之大,加劇了百姓投靠大戶或寺院。

北齊 菩薩像 西安博物院藏

北周時,北方已經推廣均田制,據《隋書•食貨志》記載 :「有室者,歲不過絹一匹、綿八兩、粟五斛,丁者半之;其非桑土,有室者,布一匹、麻十斤,丁者又半之;豐年則全賦,中年半之,下年三之,若艱兇扎,則不徵其賦」,負擔相對減輕,但也仍然存在(大司馬按:其實西魏北周的所謂均田,給農民授的田並沒有達到該給的數量稅卻照足額田地來收,民眾負擔依然很重)。

唐中後期實行兩稅法,名義上按貧富實行差額納稅,但因其「量出制入」的惡劣屬性,實際上又鼓勵在兩稅以外增加各種苛捐雜稅,陸贄便稱「今於兩稅之外,非法之事復又並存」,《新唐書》《資治通鑑》《唐會要》均載,不論是朝廷還是節度使都熱衷於稅外加徵,鹽、酒、茶、糧、漆、竹木、金屬、蔬果、炭、牲畜等無所不稅,以彌補各自大興兵馬的窟窿,導致人民負擔不降反增,逃戶現象不斷加劇,至五代十國時更為嚴重。

人物像

北魏神龜至永熙年間(518-534)

高22.7  寬12.1  厚7.8cm

80年代洛陽市永寧寺塔遺址發掘

另一方面,滅佛給寺院承擔的福利職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從南北朝開始,寺院有福利田與慈善機構,北魏宣武帝設館收容近縣內外的疾病,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給孤獨園記》、竟陵王蕭子良《福德舍記》、《施藥記》等文中亦有記載。至唐,此項公益事業發展成半官半民的悲田養病坊,濟貧療養。武后初設於長安、洛陽,進而推廣至各道諸州。

佛面

北魏熙平元年前後(516年前後)

高24.5  寬25  厚14cm

80年代洛陽市永寧寺塔遺址發掘

武宗滅佛後,此類機構便處於癱瘓狀態,李德裕《論兩京及諸道悲田坊狀》載「諸道僧尼盡已還俗,悲田坊無人主管,必恐病貧無告……緣悲田出於釋教,並望更為養病坊」,他建議由地方上的威望人士接管,可見佛教的福利職能無法取代,至於李德裕的建議被採納以後,悲田養病坊能否運行如初,就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此外,佛寺還提供了諸如植樹、掘井、築路、舟橋等一系列基建公共服務,當然滅佛的發起者們並不會考慮,打擊佛教以後,這些基層的服務職能將如何運作。

佛立像  南朝(梁)  四川博物院藏

其次,再討論滅佛是否避免社會淪為神權統治。

這個問題比上一種更為簡單明了。五次滅佛中除了北周武帝之外,皆採用拉攏本土宗教打壓佛教的手段,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可能避免神權統治的,只是以一種神權替換另一種。何況,自商周以來,只要是自視「中華正統」的政權,從不會放棄祭天等一系列祭禮。這種天子乃上天之子的語境下,君權神授的意味,不言而喻。

君權至上的秦制模式下,無論皇帝滅佛與否,神權統治都只是君權自我兌現的一種手段,皇帝們無非是在利用佛教來控制社會,與擔心佛教做大以後社會不好控制而搖擺罷了。

最後,再說滅佛皇帝暴斃是否是報應的問題。

實際上,很多反對者都會舉出以梁武帝為代表的一系列反例。不過,正如前文所說,君權至上的秦制模式下,不同神權間的搖擺,只是君權實現的途徑發生變化,無論這些皇帝崇佛還是反佛,歸根結底只是玩弄權術,如此又焉有不被權力反噬之理?(蕭衍等部分皇帝當是真信。)

轉載來源:佛像圈

回復文字閱讀歷史文章,如回復:北齊01 可閱讀文章:北齊的佛像(珍藏版),也可「查看歷史消息」查閱。

近期點擊量較高文章:

北齊01 |北齊02 |金01 唐01 |唐02 |唐03 |唐04 |唐05 |北周01 |北周02 |北朝01 |遼01 |隋01 |隋02 |北魏01 |北魏02 |北魏03 |北魏04 |北魏05 |北魏06 |西魏01 |宋01 |宋02 |相01 |相02 |相03 |相04 |力士01 |天王01 |韋陀01 |藏01 |藏02 |藏03 |藏04 |道01 |千手01 |千手02 |釋01 |日本01 |柬埔寨01 |柬埔寨02 |柬埔寨03 

長按關注:[佛像雕塑藝術]

 ↓↓↓ 來一場純粹的藝術之旅,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巨匠遊學!

相關焦點

  • 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為什麼要「滅佛」?
    在這種政治環境下,朗達瑪繼位馬上開始「滅佛」,並沒有多少阻力。但就像前述那樣,他執政的前兩年,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這點實在是難以解釋,《賢者喜宴》才給了個「兩年後被魔傷心」的解釋。但「心有沒有被魔傷」,這事情實在難以考證。我們只能從當時吐蕃的社會背景來著手分析。
  • 中國歷史上,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只因忍無可忍必須要滅
    中國歷史上,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只因忍無可忍必須要滅大家都知道,佛教是在我國東漢初年傳入我國的一種宗教,在經歷了中國本土化之後,立刻便在全國傳播開來,成為了我們國家的主要宗教之一,而佛教在我國歷史上的整體地位還是比較的高的,但是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危機,而最著名的就是"三武一宗"滅佛事件,主要說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周世宗四人展開了廢除佛教的運動,那麼他們為什麼要滅佛呢?只因忍無可忍必須要滅!
  • 佛學知識之「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
    在這樣的狂熱下,那時的僧尼道眾、廟宇寺院也是遠多於現在,而且那時的僧尼還享有很多的特權。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
  • 滅佛與崇佛
    前言:滅佛是出於現實需要,崇佛也是出於現實需要。一切作為只看現實。「三武一宗滅佛」,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這四次事件的合稱。01.佛教的問題這幾件事我們按下不提,先看看佛教的發展。在佛教紮根中國的過程中,僧人團體,大舉進軍世俗經營活動。
  • 三武滅佛:佛教在中國遭遇的滅佛運動
    佛教自東漢初期傳入中國後,發展迅速,但所謂「物極必反」,佛教遭遇多次滅佛運動。佛教曾幾度輝煌。
  • ​唐武宗「滅佛」與朗達瑪「滅佛」的比較
    而後,兩國又幾乎同時開始「滅佛」運動,各自出現了一位以「滅佛」聞名的君主——唐武宗李炎和朗達瑪。之前兩篇文章,我分別解析了朗達瑪「滅佛」的原因,以及朗達瑪的「滅佛」與「抑佛」之辯。今天,我來對比一下,唐武宗「會昌法難」和朗達瑪「滅佛」異同。
  • 中國佛教史上最大的浩劫——三武一宗滅佛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據史書記載「三武一宗之厄」這四次滅佛的主要原因,各帝王動機不一,情況各不相同,但如出一轍。無非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領域的衝突;僧團道風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間的經濟利益的矛盾方面等問題。
  • 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因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
    好時我們該鼓勵,壞時我們該糾正,公元840年至公元846年的六年時間,是封建王朝糾正他們錯誤的「滅佛時間」。關於此事史書議論紛紛,留給後世人三大疑問: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為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下面筆者來一一答疑解惑。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
  • 唐武宗滅佛,一場挽救了中華文明的運動
    說到唐武宗滅佛,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覺得佛教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什麼堂堂大唐的統治者要對其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毀滅運動呢?
  • 滅佛的皇帝之三:唐武宗李炎
    與唐文宗不喜歡聲色犬馬不同,唐武宗喜歡騎馬遊樂,還經常帶著那位邯鄲歌舞伎出身的寵妃王才人到教坊飲酒,與樂人諧戲,就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又和唐敬宗無節制地遊樂誤國家大事不同,他讀書雖不如唐文宗多,卻知人善任,使他能在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沉著應付,渡過難關的唐武宗即位之初,在大宦官仇士良等人的勸說下,將唐文宗的寵妃楊氏、陳王李成美、安王李溶等潛在治對手均賜死。
  • 神權不願被分享 ——史上滅佛運動背後的邏輯
    神權不願被分享——史上滅佛運動背後的邏輯
  • 唐武宗為何要滅佛?真相只有一個,和尚動了這些人的蛋糕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門閥士族的支持下,獲得了廣泛傳播。皇帝和貴族們都開始信奉佛教,梁武帝更是將佛教立為國教。而地位如此尊崇的佛教,在歷史上卻經歷了四次大的災難。這四次災難被統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滅佛的這四位皇帝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
  • 帝王滅佛之謎:唐武宗對佛教有什麼刻骨仇恨?
    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歡佛教的,但即位數年後就對佛教懷有刻骨仇恨,這到底是為什麼?有人認為武宗之所以下令滅佛,主要是與當時的宗教鬥爭有關。《舊唐書》說:「武宗想學神仙方術,拜道士趙歸真為師。歸真得寵後,每次與武宗談話,就一直講佛教的壞話,說佛教不是中國的宗教,只會蠹耗生靈,應該全部剷除。武宗聽後覺得很有道理。」
  • 略說三武滅佛
  • 唐武宗李炎為何大肆滅佛?
    同年四月,武宗下令展開全國範圍內的毀佛運動,嚴令僧尼還俗,大舉拆毀寺廟。甚至連外國來唐的僧侶也未能倖免,被強令還俗,當時全國僧尼約為30萬人左右,而被迫還俗的就多達26萬人。  說到這裡,那麼唐武宗何故要下令大肆滅佛呢?筆者根據史籍總結出四點原因:  一、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  筆者認為唐武宗滅佛的根本原因是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
  • 探秘歷史:「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佛教最興盛的時候是在南北朝時期和中唐、晚唐時期。有人當著大眾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餵鳥,遍體流血卻顏色不變,又有僧人自以鐵鉤掛體,燃點千燈,一日一夜,端坐不動。在這樣的狂熱下,那時的僧尼道眾、廟宇寺院也是遠多於現在,而且那時的僧尼還享有很多的特權。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 武宗滅佛——佛教史上的「會昌法難」
    佛教在唐朝由於歷位皇帝的支持和提倡下,佛教迎來了其歷史發展的繁榮時期,而在這樣背景之下,佛教寺院的數目就如雨後春筍般攀升起來,所以在唐一朝,全國各個都遍布著佛寺,不僅於此僧尼的數量也是以往任何朝代都無法比擬的。
  • 三武一宗滅佛的歷史
    在這之前,有被稱之為「三武一宗」的滅佛運動。而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發現,滅佛運動並非只是一次,是多次運動。每次發起的問題,都是相似的。今天去說歷史上的滅佛與滅道。中國歷史上的四次「滅佛」事件,分別發生在公元444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滅佛;公元955年,後周周世宗柴榮滅佛。
  • 北魏太武帝滅佛
    三武一宗滅佛 歷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難,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帶來的四次大禍害。當時,無數的寺院、經書、佛像、法器等被焚毀、破壞,數以千萬的僧侶遭到殺戮,或被迫還俗。這一次次的打擊,使得佛教的發展遭到嚴重的扼殺,甚至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 ④唐武宗滅佛之根源
    ,其宗教之爭愈演愈烈,終於釀成唐武宗滅佛之舉。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土,在與皇權,與儒家和道教交融發展中也多次產生矛盾和鬥爭,最嚴重的當屬「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筆者注)滅佛事件。引起他們滅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日益坐大,一方面被當政者認為佛教蠱惑人心,損害正統禮法;一方面又因佛寺大量度人、侵佔兵源和大片土地,影響政府財稅收入等,受到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