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為什麼要「滅佛」?

2021-03-05 四海無人對夕陽
提示點擊上方↑「四海無人對夕陽」關注這個專注於西藏歷史、文化的原創帳號,如果對這個系列的其他內容感興趣,可以選擇「查看歷史文章」 ,或搜索微信「baifabuyi」和老布聊聊你的看法。

《迷霧重重朗達瑪》之 1——「滅佛」原因的辨析!

朗達瑪是吐蕃王朝的末代贊普,當他於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被刺後,一個疆域完整的吐蕃帝國即已不復存在。

由於其末代贊普的身份,朗達瑪身上迷霧重重,關於他的名號、身份、和前代贊普的長幼關係,都成為學者們長期爭論的課題。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朗達瑪「滅佛」的原因了。

朗達瑪唐卡

一、教法史料對「滅佛」的描述和分析

在後世的西藏教法史料裡,朗達瑪諸多作者口誅筆伐,並將其從841年開始的「滅佛」舉動,到公元910年佛教後弘期興起間的近70年,稱為西藏佛教史上的「黑暗期」。

認為這期間,佛教在吐蕃的傳播完全中斷。

《漢藏史集》對此的記載為,「從朗達瑪陰水豬年滅法開始……,其間六十八年,整個吐蕃連釋迦牟尼教法的聲音也不存在,戒律的傳授中斷,各個寺廟成為狐狗的巢穴,荊棘叢生,講經院成為荒屋,塑像被乞丐們用來張掛帳篷和水桶,各種不善之業全都出現。」

《新紅史》也記載:「贊普心中魔障,以各種方法使佛教之根本逐一消滅,以至搞得連僧侶的標誌也不復存在了,佛教從根本上被毀滅。」

至於「滅佛」的原因,教法史料除了用因果輪迴的理論,將朗達瑪描述為「牛魔王轉世」、「印度紅鼻子大象轉世」,還給出了「信仰苯教」、「王位被奪心生憤恨」、「心被魔傷」等幾個理由。

對「朗達瑪滅佛」的歷史事件,高僧們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

但他們對朗達瑪滅佛原因的分析,實在有點不靠譜。

經過學者對史料的長期梳理,目前已確知,朗達瑪是個佛教徒(多次捐建佛寺、去佛寺祈求長壽);他和上代贊普熱巴巾是兄弟關係,朗達瑪是弟弟(不存在廢長立幼)。

而且,朗達瑪繼位前兩年,並無滅佛的舉動,這點即便是教法史料也不得不承認。

《漢藏史集》記載:「前兩年中,他(朗達瑪)按照國王的規矩行事」。

《賢者喜宴》也說:「政權交予朗達瑪王,兩年後被魔傷心,佛教遂遭毀滅盡。」

那好端端的,朗達瑪怎麼就突然性情大變,開始「滅佛」了呢?

二、「滅佛」的原因分析

如果按照教法史料的說法,朗達瑪因為對佛教心生憤恨,那他臨朝稱制後,應該馬上動手「滅佛」才對。

而且,朗達瑪也具備「滅佛」的充分條件。扶持他上位的大臣韋•達納堅等人,確實都是仇視佛教的苯教信徒。

他們先是害死了大權獨攬的當朝僧相(缽闡布)貝吉雲丹,而後又刺殺了前代贊普熱巴巾(赤祖德贊)。

在這種政治環境下,朗達瑪繼位馬上開始「滅佛」,並沒有多少阻力。

但就像前述那樣,他執政的前兩年,什麼事情都沒發生。

這點實在是難以解釋,《賢者喜宴》才給了個「兩年後被魔傷心」的解釋。

但「心有沒有被魔傷」,這事情實在難以考證。

我們只能從當時吐蕃的社會背景來著手分析。

朗達瑪滅佛題材的壁畫

朗達瑪推行「滅佛」,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宗教信仰之爭

吐蕃社會的佛苯之爭,綿延長達數百年。自從赤松德贊全力弘佛後,佛教信仰開始佔據上風。

但苯教在吐蕃社會中,影響力根深蒂固,即便贊普強力推廣,依舊有很多豪門大族堅信苯教。

隨著,「三均富貴」、「四大供養」、「七戶養僧」等興佛法令的推行,信仰苯教的勢力越來越難以忍受。

為此,他們甚至不惜發動刺殺贊普的行動,並能順利得手,可見其能量之大。

而在,朗達瑪發動「滅佛」的時間節點上,恰逢吐蕃遭遇罕見的天災。

《賢者喜宴》記載,(840年左右)發生了大地震,天空呈現處出血紅色,流星隕石如雨而墜。吐蕃神山拉日山崩塌,因之堵塞了碌曲,碌曲為之倒流,暴漲的河水淹沒河灘、農田,大量農戶因此無家可歸。河中還發出巨大聲響和光亮,同時兼有雷擊。……這時的地震、聲響和光亮,在拉薩也感到十分清晰。

除地震以外,《巴協》還記載,此時「拉薩出現霜災,莊家生銹病,發生旱災、獸瘟和人疫。」

這場巨大的災難,甚至遠在千裡外的唐史也有記載。

《新唐書》亦載:「開成四年(839),(吐蕃)國中地震裂,水泉湧,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飢疫,死者相枕藉。鄯、廓間夜聞肇鼓聲,人相驚。」

在吐蕃歷史上多次出現,教派勢力藉助天災打擊對手的案例(佛苯都幹過)。

這次,苯教是否又以天災為藉口,對佛教展開打擊,可能性不能排除。

2、政治權利之爭

王權與教權之爭,伴隨著整個西藏的歷史進程。

吐蕃的第一代聶赤贊普,便是由苯教勢力扶持登上王座。而後很長一段時間,苯教的上師深度介入了吐蕃國家的政治事務。

一度出現了,「王辛同治」、「辛始置於王者之上」,「辛苯不發話,王不敢降旨,大臣不敢議事;不唱辛苯歌舞,君臣不敢歌舞」的情況。

止貢贊普時期,大臣樂贊協便曾進諫道:「現在贊普與法師的權勢相當,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到了贊普子孫之時,權力肯定將被苯教奪去。」

隨後,止貢贊普滅苯七年,也以被殺告終。

止貢贊普滅苯失敗,給了吐蕃王室一個教訓,即在西藏的土地上,沒有宗教信仰是萬萬不行的。

想要消除苯教對王權的影響,必須要有一個替代性的信仰體系。

因此,松贊幹布將佛教引入吐蕃,未見的是其本人有多麼虔誠,而是他需要有競爭性的宗教來做平衡。

吐蕃的政教格局,由此變成了王、苯、佛的三角形關係。

之後,幾乎所有滅佛事件均由大臣主導,而驅苯事件則全部由贊普推動。

當桑耶佛錚事件發生後,苯教勢力日漸衰落,佛教在赤松德贊、牟尼、熱巴巾(赤祖德贊)等幾位贊普的推動下權柄日中。

到了熱巴巾時期,僧相(缽闡布)已被置於眾相之上,吐蕃的政權結構再次從多相制轉為獨相制(「政務拖於佛,權利委於僧」《巴協遺補》)。

加之一系列,維護僧人特權的法律頒布,僧伽和寺院經濟體已成,游離於國家法律之外的群體。

吐蕃世俗的官僚無權鎖拿涉案僧人,稅務官無權過問寺院的收入,甚至有「用手指點僧人,斷其指;用眼睛瞪僧人,剜其目」的惡法。

吐蕃政治生態的變化,甚至唐朝都有察覺。

《資治通鑑》記載:「熱巴巾多病,委政於僧相,由是僅自守,久不為邊患矣。」

至此,吐蕃的王權與教權之爭,完成了一個輪迴,佛教取代了之前苯教的位置。

朗達瑪執政後,會不會存在試圖扭轉佛教勢力過大的傾向,就如《弟吳宗教源流》所寫,「懷疑國政授予佛僧,故王棄之」。

這種可能性,也不容排除。

3、國家經濟瀕於崩盤

西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生產力水平和人口基數,不足以支撐一個體量如此巨大的王朝。

走下高原對外擴張,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獲取更多的資源,是吐蕃王朝的基本國家戰略。

這一戰略構想在初期確實非常成功,自從祿東贊帶兵吞併吐谷渾後。以青海牧場為基地的吐蕃軍隊,在河隴、西域兩個戰略方向,對唐朝發動了長達百年的進攻。

尤其是安史之亂爆發導致唐朝戰略收縮,吐蕃在河西、隴右地區大規模拓展,劫掠的財物讓整個國家大受其益。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漢之財物往運河西,貯存於瓜州,悉為吐蕃所奪,吐蕃庶民也能身著絲綢。」

但隨著,唐軍逐漸從安史之亂的打擊下恢復,吐蕃疆域的拓展達到了極限,戰場掠奪的收益也日漸減少。

唐德宗晚期,唐蕃戰爭烈度逐漸降低,並不源於吐蕃對戰爭的需求減少,而是發動戰爭的性價比開始變差。

而與此相對,吐蕃國內的消耗卻大幅度攀升。

熱巴巾時期,因其全力弘揚佛法,寺院建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西藏王臣記》記載:「(公元831年)遂由李域(于闐)招請善巧工藝匠師,由尼泊爾招請甚多之塑匠石匠等,修建了伍香多福德無比吉祥增善寺佛殿,高九層有大屋頂形如大鵬沖天飛翔,非常的富麗堂皇。對祖先所建的各個寺院,按照盟誓的規定對殘損的進行了修理。……到這一時期,吐蕃王臣在漢地和吐蕃共建寺廟1008處。」

如此巨量的資金消耗,再加上法會、禮佛、譯經的支出,以及大量青壯年脫離生產入寺出家,吐蕃國內形成了「國窮僧富」的現狀。

當這種狀態達到極致時,國內出現抵制情緒是必然的。

尤其,熱巴巾之前的牟尼贊普,為興佛曾做出過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舉動。

他在位時,三次下令國內所有家庭,不論貧富均將一半財產捐入佛寺,史稱「三均富貴」。

這種暴力弘法的舉動,觸動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牟尼贊普也在執政一年後,被人暗殺。

當佛教集團的過度膨脹,已成了國家經濟的黑洞。朗達瑪執政後,是否有以打擊佛教勢力,挽回國家經濟的想法呢?

這種假設,依舊不能排除。

綜上所述,任何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都不是偶然發生的,不是由某個人,或某幾個人單獨推動的。

其背後,必然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利益糾葛。

後世的西藏教法史料,將朗達瑪滅佛歸咎於其個人的原因,顯然是片面的。

作為吐蕃歷史上,為一個發動滅佛的贊普,他在抉擇之前,必然經過了複雜的思想鬥爭。

就像他被佛教徒刺殺後,留下的遺言:「(殺我)早三年,或晚三年。」

究竟是事業未成的遺憾呢?還是對錯誤舉動的懺悔?

只能留給後人評說了。

參考書目:

《評述朗達瑪滅佛》_薛樂;

《淺談朗達瑪滅佛的背景》_成映珠;

《試析朗達瑪滅佛的原因》_薛生海;

《吐蕃末代贊普赤達瑪烏東贊研究》_楊建英;

《關於吐蕃贊普達瑪禁佛的兩個問題》__洲塔;

《吐蕃贊普赤達爾瑪的統治及其後的簡要歷史》_安多·卡爾梅·桑丹堅參著,德康·索南曲傑譯;


本公眾號,全部都是老布原創的歷史文章,要是您看著覺得還湊合,順便關懷一下也是極好的!哈哈哈!

相關焦點

  • 吐蕃贊普被殺之謎:末代贊普朗達瑪——吐蕃王朝的「諸神黃昏!」
    但為什麼滅佛,總要有個理由吧?除《拔協》裡「被魔鬼迷住心竅」之外(類似記載還有《布頓佛教史》),眾多教法史料還給了另一個解釋。詳見本系列前文《吐蕃贊普被殺之謎:赤德祖贊——引入佛教,又死於教爭》也就是說,吐蕃之前的案例便足以證明,滅佛並非吐蕃王朝崩潰的主因。那朗達瑪因何滅佛,並誘發了吐蕃社會矛盾的總爆發呢?
  • ​唐武宗「滅佛」與朗達瑪「滅佛」的比較
    沒廬·赤瑪倫在吐蕃,兩次主持大政,打擊權臣,扶立新君。武則天則走的更遠,直接扳倒皇帝,自己坐上大位。而後,兩國又幾乎同時開始「滅佛」運動,各自出現了一位以「滅佛」聞名的君主——唐武宗李炎和朗達瑪。之前兩篇文章,我分別解析了朗達瑪「滅佛」的原因,以及朗達瑪的「滅佛」與「抑佛」之辯。今天,我來對比一下,唐武宗「會昌法難」和朗達瑪「滅佛」異同。
  • 唐武宗滅佛,一場挽救了中華文明的運動
    說到唐武宗滅佛,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覺得佛教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什麼堂堂大唐的統治者要對其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毀滅運動呢?
  • 吐蕃那些事兒
    回鶻滅亡後,逃奔吐蕃的一支部落在吐蕃與絲綢之路的聯通區建立國家,卡住了贊普用以對抗貴族的財政來源,加速了吐蕃的亡國。被贊普支持的佛教在遭到重創的同時,也意外找到新的發展路徑。中原、草原和雪域在東亞歷史上的深刻聯動關係,也在吐蕃的興衰史中得到了深刻的呈現。節選自《樞紐》第三章「第二輪歷史大循環:豪族社會」第三節「普遍帝國及其瓦解」。
  • 為什麼要滅佛?(下)
    北齊 佛像殘頭青州博物館藏不過,後周世宗與唐武宗一樣,盯上了寺院的金屬佛像,其稱「吾聞佛說以身為妄,而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有所惜哉」,既然佛可以捨身救人,為什麼不舍銅像救世呢
  • 北宋年間的吐蕃,真有《天龍八部》裡那麼牛嗎?
    類似語錄還有:「沒有我鳩摩智,算什麼英雄大會」,「少林的絕學,竟然要到貧僧的手上,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大輪明王鳩摩智這「狂哭炫怪吊炸天」的氣勢,給人感覺就是——他背後的吐蕃很厲害,甚至,坊間傳聞「吐蕃能吊打宋朝!」嘿,對這個問題,咱真得深入琢磨一下。
  • 歷史 吐蕃王朝最全贊普一覽表
    於赤帕塘議盟,派人準備贊母公主(金城公主)來蕃之器物,以尚·贊多熱拉欽等 人為迎婚使者,贊姆金城公主至邏婆(拉薩)之鹿園。冬,贊普伉儷(赤德祖贊與金城公主)駐於扎瑪爾、祖母(赤瑪倫)駐於拉崗雜。於多麥之丹瑪孜納木尤,尚·嘉多與達格日雜集會義 盟。」《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26頁。
  • 西藏第一神山,為什麼是岡仁波齊?
    >其所在的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600米被稱作「世界屋脊的屋脊」是西藏氣候最高寒、人口密度最低的區域之一它與拉薩的直線距離更是高達1000公裡與從北京到上海相當著名的南迦巴瓦、卡瓦格博(梅裡)甚至中尼邊界的珠峰都要比它近得多
  • 為什麼是岡仁波齊?
    北側則少有冰雪整座山仿佛就是一塊通體的圓滑巖石(攝影師@老土豹孫巖)▼4500米左右,高差2100米在極高山林立的西藏這點高度差實在不算出色其南部相隔數十公裡便是喜馬拉雅山脈西段連綿的群峰個個巍峨偉岸日出時分陽光灑滿山脊形成一條超長的金色皇冠山腳下的普蘭縣城籠罩在夜色之中依然沒有醒來(長圖預警,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普蘭縣城南部喜馬拉雅山脈,攝影師@Ll-朗朗)
  • 中國歷史上,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只因忍無可忍必須要滅
    中國歷史上,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只因忍無可忍必須要滅大家都知道,佛教是在我國東漢初年傳入我國的一種宗教,在經歷了中國本土化之後,立刻便在全國傳播開來,成為了我們國家的主要宗教之一,而佛教在我國歷史上的整體地位還是比較的高的,但是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危機,而最著名的就是"三武一宗"滅佛事件,主要說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周世宗四人展開了廢除佛教的運動,那麼他們為什麼要滅佛呢?只因忍無可忍必須要滅!
  • 吐蕃王朝崩潰後的屬民大暴動——「一鳥凌空,眾鳥飛從!」
    公元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僧人所殺,綿延200餘年的吐蕃王朝戛然而止。吐蕃王朝的崩潰來的如此迅捷,不但吐蕃王室悉波野家族沒有準備,朝中的重臣也同樣措手不及。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更對這種翻天覆地巨變茫然不知所措,在他們心中存在了無數代一些信條,開始暗暗鬆動、崩塌。
  • 唐蕃戰爭對吐蕃佛教文化的影響
    文成公主進藏時,「請求太宗皇帝把稀有至寶釋迦牟尼佛像賜給她,作為聖緣;把五行經典、工藝技術、療治疾病的醫方8種、診斷法6種、醫著4種等醫學論著和醫療器械」 [9](P84~85)帶到了吐蕃,同時帶來了精通造紙法、雕刻、釀造的工藝技術人員。文成公主的和親隊伍中就有許多僧人,其中漢地和尚瑪哈德哇和藏人達瑪果霞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第一部醫典《大醫典》翻譯成藏文。
  • 佛學知識之「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
    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