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崩潰後的屬民大暴動——「一鳥凌空,眾鳥飛從!」

2021-02-20 四海無人對夕陽
提示點擊上方↑「四海無人對夕陽」關注這個專注於西藏歷史、文化的原創帳號,如果對這個系列的其他內容感興趣,可以選擇「查看歷史文章」 ,或搜索微信「baifabuyi」和老布聊聊你的看法。

衛藏地區自古以來便是西藏的政治中心,自松贊幹布遷都拉薩後,擁聖城而攝全藏,便成了每個西藏政治家的夢想。

但十世紀初,卻有大批吐蕃王族勞燕分飛,北有青唐(青海西寧)的唃廝囉,南有雅礱覺沃王系,西有阿里古格王系。

這些天子貴胄,之所以放棄拉薩周邊豪奢的生活,在遙遠的邊境建國立業,不是因為覺悟高,立志建設邊疆,而是拜一場席捲西藏全境的屬民暴動所賜。

一、射向朗達瑪的利箭,改變了所有吐蕃人的命運。

公元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僧人所殺,綿延200餘年的吐蕃王朝戛然而止。

吐蕃王朝的崩潰來的如此迅捷,不但吐蕃王室悉波野家族沒有準備,朝中的重臣也同樣措手不及。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更對這種翻天覆地巨變茫然不知所措,在他們心中存在了無數代一些信條,開始暗暗鬆動、崩塌。

插在郎達瑪胸口的鐵箭,不但終結了一個王朝,也擊碎了普通百姓的平靜生活。

以前,吐蕃百姓雖生活困頓,但至少還算安寧祥和。可隨著朗達瑪殞命,王子爭嫡戲碼開始上演。

衛臧地區爆發的伍如、約如之爭,逐漸擴展演變成為,涵蓋整個藏區的巨大動蕩。

各派勢力為了野心和私慾,展開了血腥的爭奪。一時間狼奔豕突,城頭王旗變幻,民眾生活苦不堪言。

公元869年(唐懿宗,鹹通十年),憤怒的屬民再也不堪忍受,席捲全境的暴動如火山般噴發。在暴動民眾的打擊下,本就搖搖欲墜的王族統治徹底崩潰。

藏區分裂成數以百計的割據小領主,這些互不隸屬的領主,在之後數百年間,分分合合,始終沒有任何一個政權,有能力一統西藏。

二、屬民暴動的起因

西藏是一個神話的領域,所有重要的歷史事件,都一定會有神話傳說前來助興。

我們先來看看,傳說是如何記載暴動原因的。

《賢者喜宴》中記載,赤祖德贊時期的缽闡布(僧相)貝吉雲丹,遭受冤屈被政敵孽殺,「把皮完整地剝下,做成草人」。

他血肉模糊的屍體被投入河中,但屍體逆流而上回到了他的家鄉。

貝吉雲丹的妹妹在火化遺體的過程中,向著火堆哭喊:「哥哥,我知道你是含冤而死的!你要去哪裡?難道你不想報仇嗎?!」

話音未落,火堆中一道白光騰起直入雲霄,未幾白光炸裂,變成能吞沒山巖般大的捲風,捲風凝結成黑氣,划過整個天空,瞬間投入西藏的大地。

而後,黑氣又變成可怕的鬼神,在查葉巴作亂,後被阿底峽大師降服,成為查葉巴寺的護法神。

在另一部藏文文獻《弟吳宗教源流》對此事的記載是,貝吉雲丹被殺前,曾有劊子手問他「你有什麼遺囑要留下?

貝吉雲丹答曰:

祈願天空更藍更藍,

祈願大地紅過雞冠,

祈願臣民謀叛,

祈願世系斷子絕嗣。

差使返回後,大臣問其曰:「是否殺了貝吉雲丹?他臨死前說了些什麼?」

答曰:「說了天更藍更藍,大地紅過雞冠,王統斷子絕代,臣民謀叛等祈願話語。又叫拿來矛杆,吾對其說無需拿來。」

大臣說:「這表明他沒有過失,要長矛之杆,表明他的心比矛杆還正。祈禱天更藍,是表明祈求天旱,天旱不能長一根草木,使大地變得光禿,帶來斷絕子嗣、臣民反叛之不吉後果。」

這些藏文史料的記載,帶有晚期西藏教法史料的通病,即在描述歷史事件時,往往將「佛教因果輪迴思想」和「神話傳說」摻雜期間。

說白了,歷朝歷代能讓升鬥小民,豁出性命揭竿而起。

只會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已泯滅了希望。」

吐蕃王朝時期,雖稅賦沉重,度日艱難,但國家法度尚存,民眾至少不用擔心流寇的洗劫。

而現在就連艱苦,但安定的生活,也成了一種奢求,所有民眾都墜入朝不保夕的境地。

為了能夠活著,參加暴動搶奪貴族的財產,成了民眾唯一的選擇。

《賢者喜宴》中也承認,這是「屬民反抗諸王、侯的奴隸起義」。《五部遺教》則記載,當時「王與屬民不和,致使內部分裂,當妖魔奴隸起義之時,賤民站到王者之上。」

爆發於沃松、雲丹兩王子間的伍約之爭,因發生於衛藏,估計貴族們多少還有所保留,畢竟都是祖祖輩輩生活在一起的族人。

但安多藏區卻因民族混居,動亂導致的戰火蔓延,對民眾來說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因此,暴動的火種,最早便始自安多地區。

三、安多的草原烈火

吐蕃王朝的崩潰,迅速在河隴一帶引起連鎖反應。

洛門川討擊使尚恐熱見王室四分五裂,無暇顧及河隴一帶,認為有機可趁,便「自稱國相」並欲圖「我為贊普」。

在擊敗了吐蕃宰相尚思羅後,統兵二十萬,與鄯州節度使尚婢婢在河隴混戰。

這場持續了24年的自相殘殺,沒有人是勝利者。

二人死後,給河隴留下的是「自渭州至松州,所過殘滅,屍相枕籍」;「恐熱大掠鄯、廓、瓜、肅、伊、西等州,所過捕戳,積屍狼籍」;「遂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裡間,赤地殆盡。」

從上述見諸於《唐史•吐蕃傳》和《資治通鑑》的記述可知,在842年,遭受了史上少有的地震天災後,河隴百姓又在人禍中,掙扎了二十多年。

河隴之地,雖被吐蕃統治了數十年,但相對於其他區域來說,依舊是吐蕃最後徵服的領土之一。

趁吐蕃統治崩潰,河隴吐蕃貴族攻軒不息的機會。

公元848年(唐大中二年),張議潮首先在沙州(敦煌)發動了歸唐起義。

《通鑑》記:「時吐蕃大亂,義潮陰結豪傑,謀自拔歸唐」,「唐人皆應之,吐蕃守將驚走,義潮遂攝州事」。

幾乎所有書籍中,在談到吐蕃末年的平民暴動時,都將張議潮的歸義軍排除在外。

但其實,歸義軍的沙州起義,應該是吐蕃屬民暴動的起點。

畢竟,沙州當時是在吐蕃的實際統治之下,張議潮也是通過起義的方式,推翻了沙州的吐蕃管理機構。

張議潮本人雖然自詡「唐族」,但歸義軍初期給唐朝政府送去的表章,卻是用藏文書寫的。

沙州歸義後,吐蕃軍中服役的屬民,也在戰亂中結成了自己的族群,自號「溫末」。

《新唐書·吐蕃傳》記:「共相嘯合數千人,以溫末自號」。

溫末這個族群,種族來源極為廣泛,包括了幾乎所有被吐蕃徵服的族裔。

其中,不但包含吐谷渾、白蘭羌、回鶻、党項、沙陀、于闐等地的民眾,也摻雜著蘇毗、象雄和其他地區的藏族,還包含大量河隴唐民。

這種極其複雜的民族構成,對於一個組織來說本來可以稱為災難,但吐蕃軍中長期的生活磨合和戰爭洗禮,使這些來源不同的民族捏合在一起,共同面對戰亂的局面。

隨著河隴戰亂的延續,溫末族群也逐漸脫離了吐蕃的軍隊,形成了自己的政權和勢力,並在涼州(甘肅武威)周邊站穩了腳跟。

當局面逐漸穩定之後,各民族之間的差異便顯露了出來。

其中,唐朝遺民開始歸唐,一部分吐蕃民眾也隨之投附了唐朝,遷入唐境,甚至為唐朝鎮守邊關。

《通鑑》記:「吐蕃酋長尚延心攜領河、渭二州,溫末部落萬帳」降唐,唐庭命「吐蕃尚延心、溫末魯褥月等為間,築戎州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險,料壯卒為平夷軍」,使「南詔氣奪」,「蠻夷震動」。

其所率領的溫末部落,以後便一直生活在這一區域,成為甘孜地區藏族的祖先之一。

還有一些溫末吐蕃族裔,不願意生活在河隴地區。

他們依然懷念遙遠的故鄉,希望能夠回到兒時生活的地方。帶著回家憧憬,他們踏上了漫長的歸鄉之路。

這些溫末部族,經過長途跋涉,回到日夜思念的家鄉後才發現。

家鄉已不再是他們夢中的模樣,不但家族已經敗落甚至滅亡,故鄉的貴族、族人對他們也充滿了戒備和懷疑。

面對家鄉人冰冷的目光,身心疲憊的溫末人,從憧憬轉為了怨怒,認為他們巨大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從希望到絕望的巨大落差,很可能被人所利用,或是通過某件不起眼的小事引爆。多康地區的回鄉溫末,成了吐蕃屬民暴動的導火索。

《賢者喜宴》記載,公元869年,屬民暴動首先從多康地區爆發,首領的名字叫韋•科協列登。

相對於一盤散沙的吐蕃平民,半軍事化的溫末族群,顯然擁有更大的破壞力。

越來越多的吐蕃屬民發現,貴族們高貴的頭顱被砍掉時,也會噴湧出一樣的血漿。

應該說每人心裡都藏著一個魔鬼,只是平時被道德、法律約束著,沒機會放出來。一旦動亂來臨心魔解禁,絕大多數人都會化身為魔,行禽獸之事。這和屬於那個民族、信什麼宗教,都沒有太大的關係。

當屬民們開始用最殘酷的方式,展示心中的暴孽,他們懲罰的對象,也逐漸從貴族向其他平民擴展。

暴動的浪潮如草原上滾動的火種,很快便蔓延成滔天的烈焰。

《賢者喜宴》中用了一個非常文藝的修辭,來形容暴動的風潮,「一鳥凌空,眾鳥飛從」。

四、林芝的血腥桃花

安多藏區的暴動,如草原烈火般瀰漫著。但身居衛藏的貴族,卻沒有感受到威脅。他們還沉醉在舊夢之中,對治下屬民的管理,依舊因循著吐蕃的舊制。

冬春相交的季節,自古便是約茹地區興修水利的時候。

每到此時,大量的屬民都會被聚集起來,無償為貴族維修水渠,平整土地,為馬上到來的播種做準備。

參與勞役的屬民,每天不但要承受繁重的勞作,稍有不慎,還會遭到監工的鞭打和孽待。

一次,王妃貝薩阿莫吉言來工地視察,可能是因為來的突然,工地的監工毫無準備。屬民們都在山腰工作,沒有多少人夾道歡迎這位王妃。

跋扈的王妃,認為屬民們有意怠慢,頓時火冒三丈。

她在工地大放厥詞,不但將監工痛罵了一頓,還指著屬民頭目的鼻子,聲言日後要讓他們好看。

當天夜裡,幾個屬民頭目愁眉苦臉的坐在一堆烤火,在沉默中,琛貢彌楚站起來說道:「事已至此,日後定無善終,不如我們先動手。」

他的話就像春天的驚雷,頓時震動了其他頭目。

這時候,有人諾諾的說道:「這可是造反呀。」

琛貢彌楚揚聲說道:「砍脖子,可比砍山腰容易多了,難道我們還有回頭路嗎?」

走投無路的屬民們,聚集在一棵老桃樹下,手裡的閃爍火把,照亮了琛貢彌楚的面容,他振臂一呼:「讓我們去看,黑夜裡盛開的山桃花吧!」

隨即,漫山遍野的火把流動起來,在山南的黑夜中,形成了一道道憤怒的洪流。

這些滾動的火焰,組成了這個季節最燦爛怒放的山桃花。

每年三月,在欣賞林芝漫山遍野、如煙似夢的桃花時,可曾有誰想到一千年前的暗夜中,用鮮血綻放的憤怒之花?

對於平民的暴動,我們必須要明確一個觀點。

當遭遇天災,或者被壓迫的生活無著,不堪忍受聯合起來的反抗,只能稱之為暴動。

只有當平民的暴動和鄉紳階層聯合起來,或者說被鄉紳階層利用,有了明確的政治訴求後,才能稱之為起義。

之所以有著這種區別,是因為在古代,能夠讀書識字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般家庭根本負擔不起。

這點我們現代人是很難想像的,古代因為印刷業不發達,書籍簡直就是奢侈品,其價值絕對超過現在的愛馬仕。如果家中藏書超過千冊,是能在皇帝面前炫耀的事情。

所以,指望平頭百姓有政治遠見是不現實的。

只有當識文斷字的鄉紳和暴動平民結合後,才能為農民軍指明方向,該去打擊誰,該去拉攏誰,並為奪取政權,進行相應的組織改革和物資貯備。

也只有這樣,農民軍才能脫離開始的盲目性,有步驟的向著奪取政權,這一最終目標進發,否則農民軍的行為,只能稱為暴動或者吃大戶。

而沒有脫離盲目的農民暴動,因為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就像是泛濫的洪水在平原上奔湧,只能肆意的宣洩他們心中的暴孽和恐懼。

在打擊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同時,也將社會中最弱勢的百姓,一同送進了深淵。

吐蕃的平民暴動,一開始也帶著這種鮮明的盲目性。

史料記載:「衛如民眾反叛時,斫殺了努·桑傑益西6個兒子中的4個,一個被迫與妻離異,另一個墮落為浪子。努·桑傑益西本人,也被迫佯裝乞丐逃往尼泊爾。」

這個記載足以說明,即便是桑傑益西這樣備受尊重的大尊者,也不能免於牽連和迫害。

五、紛飛的吐蕃王系

就在多康地區暴動風起雲湧之時,伍茹的大貴族沒廬氏和貝氏還在內鬥,兩家的軍隊兵戎相見,無暇顧及其他勢力。

拔·洛波洛瓊趁機發動了伍茹平民暴動,貝氏順勢將民變力量引向沒廬氏控制的區域,在暴動平民力量的協助下,戰勝了沒廬氏,並將其逐出伍茹地區。

沒廬氏在伍茹失敗後,被迫回到了其家族的故有領地阿里地區,並扶持落難王族後裔——吉德尼瑪袞,建立了古格王朝。

隨後,伍茹的暴動首領拔·洛波洛瓊又和約如地區的暴動力量聯絡,介入了雲丹和沃松的伍約之爭。

這導致,沃松派系勢力無法繼續在山南地區立足,不得不遷居到後藏。但後藏也不一樣不是王權樂土,沃松的兒子貝考贊在後藏大興土木,修建了後世史書交口稱讚的「曼隆八殿」。

後藏的屬民也旋即爆發,他們託言有貝吉雲丹魂靈相助,宣稱他騎著青色的鐵狼,用鐵棒指著土地,對眾神鬼說:「要把王公達官斬盡殺絕,還要摧毀王朝的八座碉堡」。

在後藏屬民的暴動中,貝考贊兵敗被殺,他的兒子們不得不繼續遠逃。長子扎西孜巴貝逃向娘堆地方,成立了雅礱覺臥王系。

隨著起義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貴族加入到起義軍的行列之中。在藏區各地形成了,以城堡為中心的獨立政權,並開始任命自己的官吏。

在暴動發生九年後(公元877年,藏曆火雞年),山南地區起義軍的首領甚至通過協商,瓜分了吐蕃贊普的陵墓。

這足以說明,吐蕃王族在衛藏地區統治力量的煙消雲散。

《紅史》記:「於陰火雞年,諸陵墓盡毀」。

《西藏王臣記》則載:「反上起義之最後,大多數陵墓亦被挖掘毀掉」。《智者喜宴》上也有類似記載:「民變開始至第九年,即火雞年(公元877年),許布達孜等四氏商議瓜分陵墓,陵墓多被掘毀。」

納氏掘毀東嘎溝尾之陵;

許布氏掘毀獅型之墳墓;

珍卻庫氏掘毀法王之墓家;

尼瓦掘毀俄希之墓一半;

沒廬、覺二氏未掘佔有的松贊之家。」

這些分得王陵的首領,當然不是為了更好的保護陵墓,而是覬覦陵中陪葬的珍寶。

不久之後,大規模的發掘便開始出現,納氏挖掘了赤德松贊、達布聶斯、朗日松贊之墓;尼雅氏挖掘了敦卡達陵墓;許布氏挖掘了都松芒波傑、赤德祖贊陵墓;珍卻庫氏挖掘了珠傑陵墓;尼瓦氏得到芒松芒贊陵墓,挖掘了一半,不只因為何故放棄了挖掘;沒廬氏和覺氏分得松贊幹布的陵墓,因為敬畏松贊幹布的威名,沒敢發掘,故而完好保存。

從這份分贓名單可以看出,當起義進行到第九年,其中大多數的首領都是出自吐蕃時期的豪門大姓。

這說明,曾經的豪門大姓已經竊取了起義軍首領的位置,暴動的民眾成為各割據勢力間,打擊異己的力量。

這些分散於各地的勢力,在之後數百年間一直統治著藏區各地,並逐漸形成了藏區吐司管理的雛形。直到格魯派以教權一統西藏,各地的吐司首領依舊擁有極大的權威。

而吐蕃王系的後裔,則只能在邊遠地區辛苦經營,並逐漸形成了雅礱覺沃和阿里兩大王系,之後又演進形成了古格、拉達克、亞澤、芒域貢塘等幾個王朝。


本公眾號,全部都是老布原創的歷史文章,要是您看著覺得還湊合,順便關懷一下也是極好的!哈哈哈!

相關焦點

  • 《古格悲風》系列之「一鳥凌空,眾鳥飛從」(上)
    「一鳥凌空,眾鳥飛從」(上)衛藏地區自古以來便是西藏的政治中心,自松贊幹布遷都拉薩後,擁聖城而攝全藏,便成了每個西藏政治家的夢想。但十世紀初,卻有大批吐蕃王族成員勞燕分飛,向北有青唐(青海西寧)的唃廝囉,向南有雅礱覺沃王系,向西有阿里古格王系。
  • 吐蕃王朝人口研究
    【內容提要】7至9世紀間,隨著吐蕃王朝的強盛與擴張,其疆域迅速擴大,尤其是安史亂後到吐蕃王朝滅亡期間,在青藏高原周邊地區形成了一些吐蕃王朝的佔領區,當地居民遂成為吐蕃王朝所管轄的人口,同時,吐蕃還從唐境虜掠大批人口充實其佔領區。這些因素使吐蕃王朝人口激增,成為藏族歷史上佔有人口最多的時期。保守估計,有唐一代僅吐蕃新佔領區的人口峰值就接近300萬。
  • 巴基斯坦斯卡杜縣發現的吐蕃王朝時期的藏文碑刻
    巴爾蒂斯坦(Baltistan),今屬巴基斯坦聯邦吉爾吉特一巴爾蒂斯坦特別區,這一地區,位於査謨一克什米爾的印、巴實際控制線之北,在喀喇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北接我國新疆帕米爾地區,西接阿富汗,在藏文史料對這一區域的描述中,稱之為bru-sha,即漢文史籍所記載的大小勃律。《新唐書・西域下》記載:「大勃律,或日布露。至吐蕃西,與小勃律接,西鄰北天竺、烏萇。地宜鬱金。役屬吐蕃。
  • 吐蕃贊普被殺之謎:末代贊普朗達瑪——吐蕃王朝的「諸神黃昏!」
    赤祖德贊的弟弟達瑪,被扶上了王座,成了吐蕃第42任贊普,吐蕃王朝第9任(或第10任)贊普,也是吐蕃王朝最後一任贊普。當他於公元842年被殺後,輝煌200餘年的吐蕃王朝轟然崩塌,陷入了長達400多年的割據時代。
  • 歷史 吐蕃王朝最全贊普一覽表
    吐蕃(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
  • 帝國時代 — 吐蕃王朝與象雄王朝的意識形態爭奪
    從這兩個戰術舉動,大家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吐蕃王朝實際上是在同時吸收東亞、南亞兩大文明的技術優勢。當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成為了青藏高原最有地緣交流優勢的板塊時,阿里地區唯一能夠與衛藏地區對抗的地緣優勢也蕩然無存了。很快,吐蕃王朝在與象雄王朝的地緣博弈中成為了勝利者,阿里高原也成為了吐蕃王朝的一部分。直到吐蕃王朝沒落,青藏高原又重新陷入政治分裂狀態時(不過民族認同、意識形態上已經統一了)。
  • 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伴隨唐朝200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唐朝是我國歷史非常強大的王朝。縱觀唐朝200年滅東,西突厥,高句麗,薛延陀等30國,但有一王朝始終與唐朝紛爭不斷,這個王朝就是--吐蕃。 唐朝曾向強大的東突厥稱臣,後來只用三年,就滅掉東突厥 唐朝滅西突厥之戰,是控制西域,保障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戰 吐蕃是統治青藏高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其來源至今沒有一個得到各界廣泛認同的觀點,「吐蕃」一詞至唐朝才見諸史料,之前史籍中並無相似讀音部族出現,因此吐蕃可能是中華文明中一個獨立發展的支系
  • 論文|吐蕃統一與康巴藏族的形成 格勒
    公元763年,吐蕃馬重英(藏名達扎壟龔)等率20萬之眾直驅長安,留居15日。公元765、767年,唐蕃曾兩次在長安和盟,但被戰爭破壞。公元783年,唐蕃訂立清水會盟,大體將黃河以北賀蘭山區劃作閒田;黃河以南六盤、隴山,沿岷江、大渡河劃線,以東屬唐朝,以西屬吐蕃。這條新邊界的劃定標誌著康區諸古羌之地完全納入了吐蕃王朝版圖。
  • 吐蕃贊普被殺原因:南日倫贊——從王國到王朝,社會轉型的祭品!
    南日倫贊一、南日倫贊被殺的記載止貢贊普去世後,吐蕃王國又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南日倫贊(也稱囊日論贊、倫贊索)是吐蕃王國的末代首領,他在位期間的赫赫戰功,為其子松贊幹布建立吐蕃王朝,奠定了疆域基礎。因為此事發生後,松贊幹布親自帶兵平息反叛,顯然一個4歲孩童,無法完成這一複雜的工作。二、當時吐蕃的社會背景既然漢藏史料都未記載,南日倫贊因何被殺。我們只能從吐蕃當時的社會背景來加以分析。
  • 統一吐蕃,建立王朝的松贊幹布,又豈止是唐太宗女婿這麼簡單?
    這裡是吐蕃王朝時期第29代贊普至第40代(末代)贊普、大臣及王后的墓葬群。吐蕃王朝的開國領袖,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松贊幹布,以及他從中土大唐遠道而來的王后文成公主,就長眠在這裡。松贊幹布陵寢說起松贊幹布,多數人可能比較熟悉的是他和文成公主和親的故事,以及他為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的布達拉宮。
  • 吐蕃和大食的交集
    安史之亂後的吐蕃疆域捋清了這個時間線,就能知道,吐蕃王朝和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間,應該沒什麼太多政治性的交集,當時中亞和新疆還在唐帝國的控制之下。這一時期,阿拉伯文的史料中屢次提及吐蕃國王,雖然其稱謂有時為國王,有時為可汗。但不可否認,吐蕃帝國在中亞地區顯然擁有強大的影響力。極有可能中亞地區的很多國家都是吐蕃的盟友或是屬國。這一點,即便是後來成為阿巴斯王朝第七任哈裡發的麥蒙也直言不諱。
  • 吐蕃那些事兒
    導言:安史之亂使吐蕃意外獲得了迅速崛起的機會,崛起後的吐蕃統治者贊普大興佛教,從政治和精神上壓制軍事貴族
  • 吐蕃印章初探
    一、吐蕃印章文物的發現目前發現的吐蕃印章文物有兩類,一類為吐蕃古藏文卷子上的印章痕跡,另一類為吐蕃印章實物。本文根據印面形態將吐蕃印章分為方形印和圓形印兩種。上述這些印文中的藏文與吐蕃王朝的職官、機構和宮署有關。其中P.t.1083號卷子印痕中的「大節度衙」是吐蕃在新佔領地區(邊境地區)設立的軍政合一的統治機構;P.t.1085號卷子印痕中的「亨迦宮」為吐蕃王廷的宮殿,是贊普與群臣集會論事和處理公務的辦事機構之所在;P.t.1089號等卷子印痕中的「德論」則是吐蕃在佔領區新設的職官,作為新設機構「德論會議」的主持人。
  • 10餘萬吐蕃軍來襲,唐軍兩位將領一正一奇,吐蕃防禦陣線土崩瓦解
    我個人認為楊矩只是有部分責任,畢竟在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吐蕃10餘萬大軍大舉侵犯的時候,楊矩就因此自殺了。其實在將九曲之地給吐蕃的這件事情上,楊矩的確是一開始表示支持,但是最終拍板準許但是唐廷,不是楊矩啊,我不信唐王朝不答應給,楊矩還敢自己就給了?
  • 唐蕃戰爭對吐蕃佛教文化的影響
    一、 戰爭是吐蕃時期對外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縱觀吐蕃王朝歷史,從松贊幹布統治時起就不斷地發動對周邊國家的戰爭,主要是與唐朝的戰爭。在吐蕃戰爭史上,與周邊其他國家的戰爭無論是戰爭的規模還是戰爭的數量上都不佔主要位置。從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來看,「地緣因素」的影響很大,這種「地緣因素」也是造成吐蕃文明東向發展的因素之一。
  • 古格王朝
    整個遺址建築共有房屋洞窟300餘處、佛塔(高10餘米)3座、寺廟4座、殿堂2間及地下暗道2條,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外圍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硼樓。在其紅廟、白廟及輪迴廟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中不乏精品 。             古格王國是在公元十世紀前後,由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在王朝崩潰後,率領親隨逃往阿里建立起來的。
  • 古格王朝的千古之迷
    為曾經擁有百萬之眾金戈鐵馬的吐蕃王室後裔所建,偏居此地700餘年,傳承20餘代國王,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於十七世紀滅亡,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資料。 象雄文明是什麼年代建立的? 象雄,意為「大鵬鳥之地」,漢史記載為「羊同」,是青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
  • 孔雀王朝之「孔雀」辨
    筆者以為,孔雀王朝之「孔雀」是苯教固有的戰神形象「瓊」鳥。孔雀王朝開國君王名叫「旃陀羅·笈多」(公元前324—300年在位),出身於一個剎帝利家族,傳說這個家族「以飼養孔雀為業」,並以孔雀為姓氏,叫作「瑪雅」(Maurya)。這實在是一種訛傳,一個歷史的誤會!古印度的「剎帝利」種姓,是一種以徵戰為生的軍事貴族。
  • 霍巍 | 一批流散海外的吐蕃文物的初步考察
    口部以下飾有聯珠紋樣一周,器腹部由三組纏枝蓮紋構成環狀,環狀花紋中間各有一獸。一獸頭生兩角,另兩獸頭上無角,均呈站立姿勢,具有擬人化的特點,當系某種異獸的形象。此器底部有鑑刻出的藏文一行,內容詳後〔圖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