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餘萬吐蕃軍來襲,唐軍兩位將領一正一奇,吐蕃防禦陣線土崩瓦解

2020-12-23 歷史塵封

大唐自立國之後,就一直和吐蕃存在著斷斷續續的戰爭,為爭奪隴右、河西、西域等地,雙方戰爭不斷,安史之亂後吐蕃一度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曾經攻入長安,而在安史之亂前,唐朝還是能夠在局勢上壓制吐蕃,但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從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開始,吐蕃的擴張意願越發增強,雙方戰事也變得越發激烈,到了唐玄宗時期,吐蕃已經成為唐朝強大的外患之一。

在唐玄宗設立的十大節度使中,河西節度使,治涼州(今甘肅武威),隴右節度使,治鄯州(治今青海樂都),劍南節度使,治益州(今四川成都),三大節度使最只要的職責及時抵禦吐蕃,唐朝在和吐蕃相鄰的疆域保證了足夠的兵力,壓制吐蕃的擴張。

在唐玄宗時期和吐蕃的戰爭中,武階之戰,吐蕃10餘萬大軍入侵隴右之地,唐玄宗一度想要親徵,不過卻被王晙率部兩次突襲,殺的陣腳大亂,最終被薛訥等人率部擊潰,本來要親徵的唐玄宗大喜,取消了親徵計劃,而此次吐蕃大軍東侵,折損3萬將士,軍械損失無數。

說到吐蕃在唐玄宗時期的侵犯,就要談一下九曲之地。

《舊唐書.吐蕃傳》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

《資治通鑑》九曲者,去積石軍三百裡,水甘草良,宜畜牧,蓋即漢大、小榆谷之地。

九曲之地大致範圍是今天的青海省的貴南縣、貴德縣、同仁縣一帶,這裡水草豐美,適合放牧,而吐蕃對於大唐的侵犯,九曲之地成為了最佳的戰略跳板,可以以此為根基,提供足夠的後勤保障,肆意攻打大唐的隴右之地,而佔據隴右又可以向西北攻略河西之地,向東可以進取關中。

那麼這麼重要的九曲之地,為何大唐會那麼乾脆的給了吐蕃呢?

歷史記載中楊矩作為鄯州(今青海樂都)都督起到了一部分作用,其統轄之地直接和吐蕃接觸,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楊矩就曾護送金城公主入蕃和親,同年唐睿宗繼位,楊矩正式被任命為鄯州都督。

此後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吐蕃以求取九曲之地作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湯沐之所指的就是食邑,吐蕃表面上的臺詞是,九曲之地是為了金城公主要的,同時吐蕃賄賂了楊矩,最終如願以償。

那麼楊矩是不是要背鍋,白白給吐蕃送去了一份大禮呢?我個人認為楊矩只是有部分責任,畢竟在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吐蕃10餘萬大軍大舉侵犯的時候,楊矩就因此自殺了。

其實在將九曲之地給吐蕃的這件事情上,楊矩的確是一開始表示支持,但是最終拍板準許但是唐廷,不是楊矩啊,我不信唐王朝不答應給,楊矩還敢自己就給了?

我們去看一下當時的唐王朝處於什麼階段就知道了,金城公主入吐蕃的時候,唐中宗就快掛了,之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扶立李旦,也就是唐睿宗復位,話說唐中宗和唐睿宗這對難兄難弟,都是兩度登上帝位,但是都沒有什麼發揮空間。

楊矩上奏支持將九曲之地給予吐蕃的時候,他已經是鄯州都督了,也就是唐睿宗時期,那時的唐朝是歷經了之前的神龍政變以及唐隆政變,武則天建立武周的後遺症還沒有完全消散,李唐還需要時間恢復。

所以總的來看,在那個時間節點上,李唐是剛剛從一個動亂的狀態進入到平穩發展階段,急需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用九曲之地換取李唐西北邊境的一段安定也不能說完全就是賠本買賣,算是唐朝的權宜之計吧。

當然正所謂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吐蕃佔據九曲之地後,經過幾年的養精蓄銳,最終還是在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發動了對唐朝的戰爭。

《舊唐書.吐蕃傳》開元二年秋,吐蕃大將闉達焉、乞力徐等率眾十餘萬寇臨洮軍,又進寇蘭、渭等州,掠監牧羊馬而去。

吐蕃10餘萬大軍進犯臨洮(今甘肅臨洮縣),蘭州(今甘肅蘭州)和渭州(今甘肅渭源東北),吐蕃此次攻打隴右之地,主要的目的是掠奪戰馬牛羊能戰略物資,從吐蕃軍的這次軍事行動來看,就能知道, 其在掠奪大量牲畜後,並未繼續向東開進,而是屯兵於隴右之地,多少是帶著試探性進攻的意思,根據局勢的變化在做決策,不排除是想打下幾塊疆域,以此為根基,試圖去和李唐爭奪隴右歸屬權的。

當時唐玄宗接到軍報後,是打算率部親徵的,不過在此之前,他派遣的第一波唐軍反擊軍團,就擊退了吐蕃,唐玄宗也就取消了親徵的計劃。

《舊唐書.薛訥傳》詔訥白衣攝左羽林將軍,為隴右防禦使,與大僕少卿王晙等率兵邀擊之。

薛訥是薛仁貴的兒子,他當初被唐玄宗看重,是因為其治軍嚴謹,而面對吐蕃大軍來襲的時候,唐玄宗任命薛訥為主帥,率部禦敵是有風險的,因為薛訥在同年七月曾率部北上攻打契丹,在灤水谷之戰中,薛訥執意突進,主動進攻,但是屬下大多不支持,只是說唐玄宗即位之初,希望利用軍事威懾周邊,所以同意了薛訥,不巧的是,此戰唐軍因為冒進而大敗,薛訥僅率數十騎突圍,戰後他就被削官為民了。

而此次唐軍擊退吐蕃的作戰,也就是武階之戰,發生在當年的八月至十月,可以說薛訥並未被棄用很久,幾乎是剛被削為平民就立刻在披上盔甲,率部西進抵禦吐蕃了,這能看出唐玄宗對於薛訥的喜愛,而薛訥也是沒有辜負唐玄宗的期望,一舉擊潰了吐蕃軍。

當然薛訥的成功離不開一個人,也就是王晙,他當時是隴右群牧使,監領隴右諸牧場,可以說他在薛訥率領的主力部隊進攻前就已經令吐蕃大軍陣腳大亂了。

《舊唐書.王晙傳》晙率所部二千人卷甲倍程,與臨洮兩軍合勢以拒之.....相去五裡,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後者擊鼓以應之。賊眾大懼,疑有伏兵,自相殺傷,死者萬計。

王晙率部2000餘人遠程奔襲戰場,而薛訥和他在戰局上一正一奇,成為了唐軍的一支致勝騎兵,正因為唐軍主力在薛訥統領,穩步向吐蕃軍推進,吐蕃軍大部分注意力都被薛訥所吸引,對於王晙這支部隊的突襲,並沒有太多防備。

當時吐蕃一直主力部隊在大來谷,大概位置在今甘肅省臨洮縣東南,渭源縣西北,吐蕃也是一度向此地增兵,當王晙率部抵達臨洮之時,派遣七百精銳,換上吐蕃將士的衣服,令這七百人趁著夜色先行靠近吐蕃營寨,其他唐軍緊隨其後,擊鼓進軍,那畫面我們也可以想像出來。

吐蕃軍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突然出現的唐軍所驚亂,加上一些穿著吐蕃衣服的唐軍在營中各處製造混亂,很容易造成一個現象,也就是恐懼,恐懼在混亂之時是可以快速蔓延到,一個士兵的恐慌會影響到身邊的幾個人,很快就是全軍的大範圍混亂,唐軍在這種情況下奮力進攻,吐蕃所部發生了潰敗,歷史記載,這次戰鬥中,吐蕃軍被殺萬餘人。

《舊唐書.王晙傳》俄而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率眾邀擊吐蕃,至武階谷,去大來谷二十裡,為賊所隔。晙率兵迎訥之軍,賊置兵於兩軍之間,連亙數十裡。晙夜出壯士銜枚擊之,賊又大潰。

《舊唐書.玄宗本紀》薛訥破吐蕃於渭州西界武階驛,斬首一萬七十級,馬七萬七匹,牛羊四萬頭。

在王晙擊潰大來谷的吐蕃軍後,立即回師於薛訥的主力部隊匯合,當時薛訥率主力部隊推進到武階驛(今甘肅臨洮東),在大來谷和武階驛之間存在著其他吐蕃軍隊,王晙再次採用夜裡突襲的策略,接連擊潰吐蕃所部。

加上薛訥在正面戰場的強攻,在兩路唐軍夾擊之下,大來谷至武階驛之間的吐蕃軍隊同樣發生潰敗,唐軍斬首萬餘級,戰事至此,吐蕃此次東進計劃就已經失敗了。

顯然在兩次的軍事打擊中,此次吐蕃重點進攻的臨洮軍和渭州一帶,吐蕃的主力部已經被擊潰,而且所掠奪的牲畜尤其是戰馬大多被唐軍所獲,各路吐蕃軍只能倉促撤退了。

《舊唐書.薛訥傳》追奔至洮水,又戰於長城堡,豐安軍使王海賓先鋒力戰死之。將士乘勢進擊,又敗之,殺獲萬人,擒其將六指鄉彌洪,盡收其所掠羊馬,並獲其器械,不可勝數。

《舊唐書.王忠嗣傳》以海賓為先鋒。及賊於渭州西界武階驛,苦戰勝之,殺獲甚眾。諸將嫉其功,按兵不救,海賓以眾寡不敵,歿於陣。

而且當時薛訥在武階驛擊敗吐蕃主力部隊時,一路追殺到洮水(今甘肅臨潭西北),但是又戰於長城堡(在今甘肅臨洮境),可見長城堡一帶還存留一部分尚未來得及撤退的吐蕃軍隊,薛訥率部在擊退吐蕃主力後,回師圍殲了長城堡的吐蕃軍。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掌管20萬唐軍,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在此戰中陣亡,諸將是嫉妒於他功勞太大,所以並未及時派兵救援,想一想也知道,長城堡附近的吐蕃軍想要撤回是不可能了,後路已被唐軍所阻斷,況且被唐軍圍困,吐蕃軍必然死戰,在這種情況下,王海賓率先鋒軍殺入敵陣,結果可想而知。

而歷經三戰,唐軍每次斬敵萬人以上,也就是說進攻隴右之地的吐蕃10餘萬,起碼折損了三成的兵力,薛訥取勝後,唐玄宗也是取消了親徵的事宜。

總的來說,當初吐蕃用略帶威脅的手段從唐朝那裡索要了九曲之地,以此為根基,第一次大規模對唐發動徵討戰爭,戰爭初期吐蕃是取得預想戰果的,可是在第二階段和唐軍主力對戰中,吐蕃軍作戰表現的相對呆滯,被奔襲而來的王晙接連擊敗,而隨著薛訥主力部隊的出擊,吐蕃在隴右建立的防禦陣線土崩瓦解,折損將士不說,糧草器械,所獲牲畜也幾乎都被唐軍所獲,就戰爭結果而言,這次出擊,吐蕃是做了賠本買賣的。

參考資料《舊唐書.玄宗本紀》《舊唐書.薛訥傳》《舊唐書.王晙傳》《舊唐書.王忠嗣傳》《舊唐書.吐蕃傳》

相關焦點

  • 唐德宗時,沙陀被吐蕃引誘歸順,唐憲宗時歸順唐朝
    這一稱謂逐漸成為沙陀族統治者的姓氏。隨著唐朝深入天山北麓,沙陀人一度成為唐朝的盟友。永徽五年(654年),唐軍在平定西突厥阿史那闔閭之亂的過程中,開始在沙陀人居住的地區設立行政機構,建立了金蠻和沙陀,長安二年(702年),沙陀首領朱謝金山因跟隨唐軍徵伐鐵勒而被封為金滿州節度使。
  • 吐蕃與突厥、回紇的關係
    七世紀七十年代前後,徵服了駐牧於今青海以西、遠至新疆東南部的吐谷渾,佔據了今青海省境內黃河以南、青海湖以西等地區;與此同時,吐蕃又進軍西域聯合西突厥與唐朝爭奪安西四鎮。由於唐朝當時處於強盛時期,又採取了積極防禦、伺機進攻的戰略,吐蕃對唐朝河隴地區及西域的進攻沒有取得大的進展。
  • 朱坤明:大敗吐蕃的擎天之柱韋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唐德宗時期的韋皋在和吐蕃的戰鬥中,表現出了傑出的謀略和軍事才能,把敵人打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是個用兵的高手。韋皋,字城武,京兆府萬年縣人,地地道道的陝西省西安市人。唐德宗李适時期,將領們都已經養成了桀驁不馴,和皇帝對著幹的臭毛病,李楚琳、朱泚、郝通、王文等就是如此。韋皋臨危受命,把和自己關係不錯的將領和官員叫到一起,歃血為盟,為朝廷出力。韋皋使用謀略,先將朱泚的部將牛雲光、劉海廣、蘇玉等擒獲斬首,向大家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和叛軍在一起,只有死路一條。
  • 吐蕃統治中亞200餘年
    公元640年吐蕃徵服今天西藏阿里高原的象雄國。公元660年後以象雄為根據地北上。公元665年,拉達克、喀喇崑崙南部地區此時已由吐蕃直接管理,於是吐蕃聯合帕米爾西部和天山西部的突厥弓月部落聯合與唐軍對抗,北上攻佔于闐國、疏勒國。突厥人國家大小勃律也開始親附吐蕃。公元667年吐蕃佔領唐代設置的安西四鎮和十姓突厥部落以及部分回鶻部落。於是整個西域落入吐蕃手中。
  • 打敗薛仁貴,全殲十萬唐軍,此人讓唐朝畏懼三十年,無人能敵
    但是唐朝也由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位少數民族將領,讓唐朝畏懼三十年之久,連名將薛仁貴都是手下敗將,10萬唐軍被全殲!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此人就是吐蕃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論欽陵!《新唐書》、《舊唐書》中稱其為「論欽陵」,《資治通鑑》則稱其為「起政」,實際上他的藏文全名為「噶爾·欽陵贊卓」。論欽陵出身吐蕃世家貴族,他的父親就是曾到唐朝求婚的祿東贊。
  • 大唐與吐蕃為什麼相愛相殺兩百多年?
    唐太宗派名將侯君集率軍反擊,吐蕃遭遇唐軍突襲死傷千餘人。松贊幹布趁機請和並再度求親,為安撫吐蕃穩定西陲,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佛教、漢學、中醫、農學等唐朝文明在吐蕃的傳播。自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贊幹布去世後初年,唐蕃之間維持了近20年和平。
  • 唐朝著名將領李晟,是如何擊敗吐蕃又平定叛亂?
    當時攻打吐蕃,吐蕃驍將登上城樓抵抗,射傷了很多士兵,於是招募軍中善射之人去射殺他。李晟拉弓引箭,箭就射死了他。將軍厚賞了他,拍著他的背說:「此人可以抵擋一萬敵軍。」鳳翔節度使高升雅久聞其名,徵召他為列將。此後,李晟多次擊敗羌軍,廣德(763一764)年間因功授任特進、試光祿卿,轉任是太常卿。
  • 大唐西域名將,多次擊敗吐蕃,威震邊關,曾獻上一首曲流芳百世
    伊州是西域地區的東部門戶,不但肩負連接河西走廊西段的重任,也是唐朝經營西域結構中,天山北麓防禦三角形的一極。所以說,此地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而郭知運駐紮在此地,可見朝廷對他的信任。郭知運果然沒有辜負朝廷的信任,很快突厥便打了過來。
  • 唐朝自李世民時期開始經營西域,與吐蕃之間多次易手
    在著手西域之前,唐朝已於前一年,趁北方草原陷入天災之機,聯合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等諸部,一舉擊垮了草原霸主東突厥。 雄悍一時霸主在唐軍打擊下脆亡,震驚了整個東亞的遊牧世界。貞觀四年(629年),「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唐庭開始著手經營西域。
  • 吐蕃王活捉一名唐朝大將,準備殺死他時多看了一眼,突然伏地大哭
    公元678年9月份,在寒冷乾燥,氣候嚴酷的吐蕃地區,吐藩王正準備斬殺一位活捉來的唐朝大將,想以此來羞辱唐軍,就在行刑之前,吐藩王不經意間看了一眼這位大將,卻被這名唐大將的樣貌所吸引
  • 吐蕃!人類史上的最傳奇帝國!
    今天的吐蕃讓你看到的是另外一面,少了尚武的君王,少了強大的騎兵,也少了一隊一隊通往西涼的商隊,但是你今天看見的吐蕃人的精神還在,在那用身體丈量著從每一個藏區一步一磕長頭徒步翻越平均海拔4000多米到拉薩朝聖的人們心中,在那一生只為一個信念一步一磕長頭徒步翻越平均海拔4000多米到拉薩朝聖的腳印裡,就在那條一步一磕長頭徒步翻越平均海拔4000多米到拉薩朝聖的路上,李敖曾經嘲笑藏人的愚昧,可是別的不說如果有一個人能有藏人的這種精神
  • 沙陀人脫離吐蕃,投奔大唐的血河東歸路
    原創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19-10-17 07:20:48一、沙坨族的緣起沙陀族原名「處月」,唐貞觀年間,遊牧於今新疆金娑山(今新疆博格達山,一說為尼赤金山)南,蒲類海(今新疆東北部巴裡坤湖)東地區,名為「沙陀」的大沙漠一帶,為突厥別種,也稱「沙陀突厥」。唐代文獻中將「處月」,譯作「朱邪」。這一稱謂,逐漸成了沙陀族統治者的姓氏。
  • 王忠嗣敗吐蕃與定陶戰役
    戰 例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至741年),吐蕃軍倚仗其兵力優勢,入侵唐境,企圖報唐軍進駐新城(今青海省門源縣)之仇。由於兵力相差懸殊,唐軍將士產生畏懼心理。唐軍將領王忠嗣策馬迎戰敵人,揮軍向吐蕃軍左右兩翼發起突擊,鋒芒所指,敵無不驚懼而退,唐軍士氣大振。唐軍如此反覆衝擊,殺敵數百人,致使吐蕃潰不成軍。
  • 吐蕃東遷蕃民後裔(上) --探析舟曲一帶藏族淵源
    據史料和近一兩年在舟曲、宕昌和文縣發現的古苯教經文考證,吐蕃東遷蕃民的後裔目前主要分布在甘肅南部的舟曲、迭部、卓尼、宕昌、武都和文縣一帶,認為這裡大部分居民的祖先是早年吐蕃的守邊軍士,由於遠離戰地,一些留守下來的戍邊軍士逐漸和當地人結合,慢慢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部落。
  • 歷史 吐蕃 —— 人類史上創造的七大奇蹟
    同年,高宗聽說吐蕃贊普掛了,準備派兵部尚書裴行儉出徵吐蕃,裴行儉答:欽陵為政,大臣和睦,未可圖也!裴行儉也算是一代名將,與論欽陵對陣根本沒把握。直接推辭掉了689年安西之戰 --- 韋待介/安西都護閻溫古 VS 論欽陵 --- 雙方都是客場作戰,唐軍完敗,武則天大怒,斬閻溫古,流放韋待介。
  • 安息名將駱元光在奉天之難中參與勤王,平涼劫盟中擊破吐蕃的野心
    涇州亂軍衝入含元殿,在皇宮中大肆劫掠。等搶劫完畢後,他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搶了皇帝,以後怎麼辦?幾個領頭的一商量,乾脆繼續叛亂吧!他們找到曾經的老首長,隴右節度使、鳳翔節度使朱泚,把他扶上寶座。 本來朱泚因為兄弟朱滔作亂,被圈在家裡「賦閒」,說不定哪天德宗不高興,腦袋就要搬家。
  • 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伴隨唐朝200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縱觀唐朝200年滅東,西突厥,高句麗,薛延陀等30國,但有一王朝始終與唐朝紛爭不斷,這個王朝就是--吐蕃。 唐朝曾向強大的東突厥稱臣,後來只用三年,就滅掉東突厥 唐朝滅西突厥之戰,是控制西域,保障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戰 吐蕃是統治青藏高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其來源至今沒有一個得到各界廣泛認同的觀點,「吐蕃」一詞至唐朝才見諸史料,之前史籍中並無相似讀音部族出現,因此吐蕃可能是中華文明中一個獨立發展的支系
  • 大唐與吐蕃的恩怨情仇
    一般情況下,只要在唐代詩文中出現類似「大蕃」的雙字稱呼就必然是指吐蕃,而「蕃」等單字稱呼就不一定。有關吐蕃民族的起源,大約成書於十四世紀的《王統世系明鑑》一書中說:最早的人類是巖魔女與獼猴的後代,後來分散到西藏各地繁衍。這一觀點是吐蕃人對自身起源普遍看法。
  • 吐蕃進攻狂潮中,唐朝孤城小縣的堅守!
    但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吐蕃鯨吞吐谷渾後,兩國關係中軍事對抗的佔比越來越高。尤其在670、678年(鹹亨元年、儀鳳三年),吐蕃在青海兩次重創唐軍後,河西地區頓時戰雲密布,成了邊防重地。在他率領下,吐蕃對河西展開了一段進攻的狂潮,讓河西諸州風聲鶴唳。不過,悉諾邏恭祿的首次進攻卻以慘敗告終,726年(開元十四年)冬,他率軍取道大鬥拔谷(今扁都口隘路)穿越祁連山,突然出現在甘州(張掖)附近。
  • 唐蕃戰爭對吐蕃佛教文化的影響
    此次戰爭吐蕃用兵40萬。公元714年,吐蕃坌達延率軍十萬進攻河湟地區,唐玄宗命薛訥為隴右防禦使,率兵十萬同吐蕃軍戰於渭源的武階驛、大來谷一帶,大敗吐蕃,是謂唐蕃交戰史上著名的「洮河會戰」。公元722年,北庭節度使張孝嵩派疏勒副使張思禮領騎兵四千會同小勃律收復被吐蕃侵佔的九個城鎮。公元727年~728年唐蕃雙方於瓜州、玉門和祁連山下爆發了激戰,吐蕃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