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將領李晟,是如何擊敗吐蕃又平定叛亂?

2021-01-08 我是車叫獸

李晟字良器,隴右臨洮人。祖父李思恭,父親李欽,世代居住在隴右擔任副將。他年幼喪父,對母親孝順恭謹,性情勇猛剛烈,很有才幹,擅長騎射。他十八歲參軍,身高六尺,勇敢絕倫。當時攻打吐蕃,吐蕃驍將登上城樓抵抗,射傷了很多士兵,於是招募軍中善射之人去射殺他。李晟拉弓引箭,箭就射死了他。將軍厚賞了他,拍著他的背說:「此人可以抵擋一萬敵軍。」鳳翔節度使高升雅久聞其名,徵召他為列將。此後,李晟多次擊敗羌軍,廣德(763一764)年間因功授任特進、試光祿卿,轉任是太常卿。

大曆四年,吐蕃圍攻靈州,守將派遣他率領五千士兵進擊,他推辭說:「靠兵力攻打人太少,以謀略功打人又太多。」於是請求率兵千人衝出大震關,到達臨洮,毀滅定秦堡,活捉定秦堡將領,他們才撤銷了對靈州的包圍離開。不久,我軍他部在鹽倉和吐蕃交戰失敗,他率領部眾予以截擊,在亂軍中救出了馬磷,並因功被封為合川郡王。德宗即位後,吐蕃進犯劍南,三川為之驚恐,皇上詔令他率領神策兵救援,李晟於是越過漏天,攻破飛越,平定肅寧三城,渡過大渡河,消滅敵軍士一千多人,隨後他們撤退。

建中二年(781),田悅反叛,率兵包圍臨格州和邢州,德宗詔令他合兵救援臨洛。河東、昭義軍在臨名之南進攻楊朝光,楊朝光被斬殺。他攻打田悅,田悅退兵,於是引兵渡過名水,橫擊田悅的軍隊,田悅大敗。當時朱滔和王武俊聯軍在深、趙兩州,因朝廷賞賜太輕而心懷不滿,田悅知道後,派遣使者前去求援,朱滔和王武俊答應響應,於是派兵在趙州圍攻康日知。

李抱真分兵兩千守衛邢州,馬燧大怒,想要撤軍。李晟對馬燧說:「當初我們三個將領奉詔一起進攻。李尚書因邢州和趙州接壤,分兵把守,誠然沒有害處,而且他的精兵強將都留在這裡,您現在突然要撤退,國家大事怎麼辦呢?」馬燧怒氣頓消,親自前往李抱真的營壘,和他交好如初。王武俊進攻趙州,李晟獻計請求解趙州之圍。德宗加封他,禁軍將軍等人都歸他統領。他從魏州率軍北上,直奔趙州,王武俊聽說後撤軍而去。

他在趙州停留三日,和張孝忠合兵,北攻恆州,在清苑圍攻朱滔的將領鄭景濟,決水灌城。田悅、王武俊派兵救援,兩軍交戰於白樓,他的坐騎接連被射中。過了一個月,城中情勢更加危急,朱滔、王武俊於是召集了更多兵力,圍攻李晟。李晟與鄭景濟等人多次交戰,從正月直到五月。後來,李晟病重,多次暈倒,軍中將官於是謀劃將他用馬車拉回定州,敵軍也不敢追逼。

相關焦點

  • 唐朝三將之李晟,如何領兵多年,南徵北戰維護國家統一
    李晟,唐朝中期的著名將領,當朝左金吾衛大將軍李欽的兒子。李晟擅長騎馬射箭,自小便在這方面花費了頗多的功夫,因而習得一手高強的本領。成年之後,依靠父親的關係進入軍隊中,多次跟隨朝中將領討伐吐蕃,憑藉著自身高強的武藝多次立下戰功,被人戲稱為萬人敵。之後帶領軍隊鎮守在唐朝西邊,屢立戰功,也逐漸得到了升遷。
  • 唐朝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
    三、王忠嗣王忠嗣(706年—749年),初名王訓,唐朝時期著名將領。官至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封清源縣公。豐安軍使王海賓之子,王忠嗣九歲時,王海賓戰死,被唐玄宗收為假子,賜名忠嗣。開元十八年,出任兵馬使,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徵。730年,在玉川戰役中以三百輕騎偷襲吐蕃,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
  • 唐朝十大名將:個個都是戰功卓著
    唐朝,是一個很強盛的朝代,自立國之日起,這個朝代一直都在徵戰,軍力強大是它最鮮明的一個特點。一將功成萬骨枯,名將的誕生需要戰火的洗禮,因為常年多戰,唐朝將星璀璨,名將輩出!個人以為以下十位是唐朝名將的傑出代表。1、李靖。 李靖,字藥師,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本是隋朝將領,之後投效唐朝。
  • 李晟:一個無奈的救火隊員(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他討伐不臣,平定叛亂;他奔波疆場,四處救火。如果不是碰到一個厭戰的皇帝和拖後腿的宰相,他的功勞還會更輝煌,這或許就是武將的悲哀,這或許就是人生的無奈。他就是唐朝中期名將、名列武廟七十二將的李晟(字良器)。二李晟的成名是一個傳奇。
  • 唐朝最厲害的猛將排行10,郭子儀第6,薛仁貴第4,第一無人不服
    提到韋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詩人,殊不知,韋皋不僅僅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也是唐朝著名的大將。元和十年,李愬出任唐鄧節度使,參與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叛亂,於次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而李愬也因為在此戰中立下的功勞被封為上柱國,涼國公。 8、李晟
  • 最容易獲封異姓王的朝代,細說唐朝先後冊封的三十七位異姓王
    接下來,我們便來回顧一下唐朝的那些異姓王,到底是如何得以封王的:唐朝初期歸降者:兩位隋末天下群雄並起,相互徵伐之下李淵建立的大唐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而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起義領袖杜伏威和羅藝先後歸降,因而得以封王。
  • 《李晟》西平始祖
    李晟生於唐玄宗開元丁卯年(727年),洮州臨潭人,身高1.80米,是位英武帥氣的唐軍將領。他年滿十八,就效力於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麾下,一位驃悍的吐蕃將領殺死了不少唐兵,李晟一箭將他射死,「三軍歡奮」,王忠嗣撫著小夥子的脊背,讚嘆道,「真是個萬人敵」,李晟因此一戰成名。後來,因為屢破羌人和党項人,廣德初年,提拔為太常卿。
  • 歷史上的唐朝名將有很多,那麼眾多名將對比,該怎麼樣排名?
    可以說郭子儀是唐朝再興的主要功臣,他是武舉出身,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做到九原郡太守,而他真正被後人銘記的戰功,就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郭子儀已經58歲的高齡了,叛亂爆發後郭子儀正處於守孝期間,被朝廷「奪情」啟用擔任朔方郡節度使,郭子儀統兵先後收復靜邊軍、雲中、馬邑等地,以李光弼一同擊敗史思明,唐肅宗在靈武繼位,郭子儀和李光弼趕到靈武
  • 吐蕃48萬軍隊,全面進攻四川,唐朝如何擊敗了強敵侵犯?
    在唐朝歷史上,從唐朝開國的前期開始,便與西方強敵吐蕃政權,展開了長達200餘年的戰爭。一直打到了唐朝後期,吐蕃政權解體、內戰之後,這一大規模戰爭才徹底結束。雙方較量的過程中,唐朝和吐蕃互有勝負,由於都是強大的政權。
  • 盤點唐朝十大名將
    隋唐時期英雄輩出,唐初的名將是最多的,然後就是開疆擴土、保衛邊疆的名將,還有安史之亂也造就了一批名將等等,可以說唐朝的名將數量是很客觀的,四姑娘就在這裡介紹一下唐朝十大名將。從李淵晉陽起兵開始,李世民就開始領軍作戰,當時大部分的割據勢力都是被李世民滅掉的,平定劉武周、王世充和竇建德等等,後來的平定劉黑闥也有他的功勞。李世民手下聚集了一批忠勇猛將,比如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等等,他們統領著玄甲軍在李世民的率領下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也正是因為李世民積累的一個個戰功,才終於有了和李建成一較高下的資本,最終在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登基為帝,開創貞觀之治。
  • 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伴隨唐朝200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唐朝是我國歷史非常強大的王朝。縱觀唐朝200年滅東,西突厥,高句麗,薛延陀等30國,但有一王朝始終與唐朝紛爭不斷,這個王朝就是--吐蕃。他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平定吐蕃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隸主統治的吐蕃王國。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
  • 一首詩道破唐朝的一場叛亂
    中國的傳統文化淵源流長,特別是在民間深藏著許多高手,諸如測字,卜卦等,我們知道在秦朝焚書坑儒過程中,唯有佔卜的《易經》與有關醫學方面的書籍倖免於難,沒有被燒掉,所以在以後的歷史當中,有關學者都在研究《易經》,當然了,他們研究《易經》出現了許許多的旁門,諸如測八字啦,陰陽五行了、馬前課了,當然還有一種就是測字,特別是在清朝有一本著作《字觸》,專門記錄了過去測字先生的一些歷史故事,今天我們就講一下,一首詩道破唐朝的一場叛亂
  • 唐朝時期的八大名將,個個戰績卓越,看你認識幾個
    下面就給大家盤點下大唐時期的八大名將: 李晟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朝宰相、軍事家。 李晟原為邊鎮裨將,以戰功累遷至右金吾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封合川郡王。後來,李晟入朝任右神策軍都將。
  • 唐朝名將李光顏,是如何帶領軍隊南徵北戰,維護大唐王朝的?
    李光顏是唐朝時期的著名將領,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出生在一個將門之家,自小便擅長騎射,略微年長就跟隨兄長在河東軍中任職。他曾經參與討伐過李懷光等人的戰爭,憑藉著英勇的表現得到了升遷,後來擔任忠武軍節度使。
  • 唐朝宰相陸贄:唇亡齒寒平定李希烈叛亂
    無論是晉國還是曹操,實力才是硬道理,但是對於唐德宗來說,他沒有足夠強大的軍隊,怎麼解決淮西李希烈的叛亂呢。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1、幽州節度使朱滔:一場因為救命與報恩的鬧劇2、李希烈,記唐朝節度使反抗朝廷的真正原因我在深宮中長大,對於如何治理好國家缺乏經驗,種田養家有多辛苦?不知道;頂著寒風守衛邊疆有艱難?不知道。
  • 唐玄宗名將錄:每位將領都戰功卓著,善終者卻寥寥無幾
    開元盛世是唐朝歷史上的第二個盛世,這既離不開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人的經天緯地之才,也離不開眾多將領保境守邊的功勞。及至天寶時期,唐玄宗改變被動防禦的策略,開始對外擴張疆土,唐朝因此又湧現出了很多名將,這些名將與開元時期的名將相比,具有更強的進攻性,他們給唐朝帶來了赫赫戰功,也帶來了很多危機,促成了唐朝由盛而衰。
  • 唐朝歷史289年的事跡介紹
    唐朝歷史簡述:  唐朝歷史從618年唐高祖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開始,到907年後梁太祖朱溫篡唐為止,共289年。可以概略分成數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唐太宗時期國力逐漸復甦,擊敗強敵東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擊敗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
  • 吐蕃是如何一步步吞併河西走廊的?
    大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調遣鎮戍河西、隴右等地的精兵入關中平定叛軍。垂涎大唐西北地區已久的吐蕃,在佔據隴右後將目光轉向了其旁邊的河西地區,不久甘肅二州(今張掖、酒泉)為吐蕃所據。在這一系列變化中,當年到達河西地區的諸多吐蕃兵將,有感於吐蕃本部的混亂局面,對故鄉大失所望,同時也深受大唐感化,逐步附歸唐朝,定居至今。
  • 大唐這一場叛亂,兩個藩鎮稱帝,四個藩鎮稱王,範圍超過安史之亂
    而唐朝卻不同,從安史之亂開,大唐曾「國都六陷、天子九逃」,卻依然頑強的生存了下來。本文將要講述的便是一場比安史之亂範圍更廣的藩鎮叛亂,而其源頭依然是安史之亂。1、唐代宗李豫平定安史之亂的策略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開始,至公元762年唐玄宗和唐肅宗全部去世之時尚未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