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名將,多次擊敗吐蕃,威震邊關,曾獻上一首曲流芳百世

2020-12-18 顏威說歷史

中國歷史上最讓人懷戀的兩個時代:漢唐。我們一直都說漢唐盛世,漢唐之所以威武,其實是對外很強悍,讓周邊國家無不臣服。

當年漢朝大規模出擊匈奴,以至於讓我們看到了衛青、霍去病、陳湯、班超的風採。後來大唐再度爭霸西域,出了不少名將,比如侯君集、李靖、蘇定方、郭孝恪、高仙芝、張議潮等等。

其實,除了這些人外,唐朝還出了很多西域名將,比如郭知運。

說起郭知運我們不太熟悉,但我們肯定熟悉一首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沒錯,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除此之外,還有一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這是一個叫王翰的不太出名詩人寫的,雖然詩人不太出名,但這首詞卻十分出名。

無論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還是王翰《涼州詞》,實際上他們指的都是《涼州曲》。《涼州曲》是唐朝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在當時影響極大。

《涼州曲》的音律應來源於邊地涼州,而進獻此曲的人就是大唐的邊關名將郭知運。

「開元六年,西涼州都督郭知運進」

郭知運知道唐玄宗好音樂,所以,獻上了《涼州》曲。唐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這些曲譜便以產生地涼州為曲調名。後來,許多唐代詩人都喜歡《涼州詞》這個曲調,都用《涼州詞》曲調填寫新詞。

正因為郭知運的獻曲,我們才能讀到這麼多雄渾、鏗鏘、壯麗的詩歌,說他流芳百世自然不為過。

當然,相比他的獻曲,他在邊關的業績更為顯著。

郭知運是甘肅人,他出生在這,自然對邊關很熟悉。而且郭知運這個人,據史書記載:

「身高七尺,猿臂虎口,能騎善射,頗有膽略」

這樣的人最適合參軍,而長大後的郭知運果然參軍,在軍中屢次獲得奇功,不到幾年,便做到了伊州(今天的新疆哈密)刺史,兼伊吾軍經略使。

伊州是西域地區的東部門戶,不但肩負連接河西走廊西段的重任,也是唐朝經營西域結構中,天山北麓防禦三角形的一極。

所以說,此地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而郭知運駐紮在此地,可見朝廷對他的信任。

郭知運果然沒有辜負朝廷的信任,很快突厥便打了過來。

公元714年,唐玄宗開元二年,突厥默啜可汗意圖顛覆大唐在西域的統治。

他煽動西突厥各部叛唐,並包圍了唐朝天山北麓的北庭都護府。

當年唐朝在西域設有安東、安西、安南、安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

公元702年,在剿滅西突厥之後,武則天設立了「北庭都護府」。北庭都護府還有一個目的是抵禦吐蕃。

總之,這是個很重要的位置。現在突厥默啜可汗來侵犯,自然不能讓其得逞。

郭知運親率精銳騎兵殺向了突厥默啜可汗。面對唐軍的勇猛進攻,突厥默啜可汗迅速大敗,紛紛投降。

此戰之後,郭知運以首功升任右驍衛將軍,隨後出任隴右節度使。

《資治通鑑·唐紀第二十七·玄宗開元二年條》記載:

十二月甲子,置隴右節度大使,領鄯、奉、河、渭、蘭、臨、武、洮、岷、郭、疊、宕十二州,以隴右防禦副使郭知運為之。

之後郭知運將迎來人生最輝煌的時候,那就是他兩次擊退吐蕃的進攻。

眾所周知,唐玄宗時,吐蕃崛起,不斷侵擾大唐,雖然先後有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但都起不了什麼作用。和平沒幾年,崛起的吐蕃就又開始了蠢蠢欲動,侵犯大唐的邊關。

公元717年,唐玄宗開元五年,吐蕃趁大唐不備,發兵攻打臨洮(甘肅岷縣)、蘭(甘肅蘭州市)、渭(甘肅隴西縣東南)等州。隴右的唐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馬場中數千匹軍馬被劫。

「八月,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等率眾十萬寇臨洮軍、蘭州及渭州之渭源縣,掠群牧而去。」

唐玄宗勃然大怒,以郭知運為隴右防禦副使,與薛訥(薛仁貴之子)、安思順等部將前往抵禦。

郭知運帶領的唐軍在九曲之地(今青海東南黃河曲流處)大敗吐蕃軍,並且將此戰俘虜的吐蕃兵押往長安,以展示武力。

《冊府元龜·卷第四百三十四·將帥部·獻捷》:

「玄宗開元五年,知運大破吐蕃,虜獲俘囚獻於闕下,帝悉免而撫之,分配諸州為編戶。」

公元718年,唐玄宗開元六年,不服氣的吐蕃再度捲土重來,侵犯大唐。郭知運毫不客氣,馬上率領唐軍與其迎戰。

有了上一次的經驗後,郭知運趁吐蕃不備,率領輕裝騎兵夜襲九曲之地,大敗吐蕃軍,繳獲精甲、名馬、犛牛等數以萬計。

《冊府元龜·卷第三百五十八·立功十一》:

開元六年,郭知運又率兵入討吐蕃,賊徒無備,遂掩至九曲,獲鏁甲及馬牛羊等數萬計,拜知運為兼鴻臚寺卿、御史中丞。

此戰唐軍大獲全勝,打的吐蕃落花流水。而郭知運憑藉對蕃作戰的功績,升任隴右諸軍節度大使、鄯州都督、兼臨洮軍使、進爵太原郡公。

總之,郭知運在開元二年至開元九年擔任隴右節度使職位期間,隴右任上,積極經營邊關,數次領軍出塞、擊破吐蕃,令羌戎聞之膽寒。而吐蕃隨後基本停止了對隴右地區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後,郭知運也迎來了人生的,開元九年,他因病在軍中去世。

後來張說在其撰寫的《涼州都督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郭君碑》中盛讚郭知運為:

「 鎮西陲信國之藩屏,坐北落亦王之爪牙 」

或許,這是對這位唐朝邊關名將最好的讚譽了。

相關焦點

  • 大唐:大破阿拉伯吐蕃聯軍,還打到呼羅珊門口
    編者按:怛羅斯之戰是網絡上的熱門話題,唐軍在此戰中惜敗於阿拉伯帝國令人扼腕,冷兵器研究所之前也已經推出一系列文章加以解說。然而罕有人知的是,在怛羅斯之戰前36年,唐軍已經與阿拉伯吐蕃聯軍對決,並獲得勝利。談及大唐擊敗阿拉伯吐蕃聯軍的故事,必須從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徵服中亞的名將屈底波(又稱古太白)說起。
  • 大唐與吐蕃為什麼相愛相殺兩百多年?
    如何安置吐谷渾餘部並應對吐蕃東擴,唐朝內部意見不一。雖然確定了對吐蕃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但因自然災害頻發、唐軍士卒疲憊、遠徵高原行軍困難等因素,高宗君臣舉棋不定。吐蕃則趁唐朝災害頻發內政不穩,出動數十萬大軍北上,攻陷西域十八州。安西四鎮陷落,動搖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唐朝被迫做出反應:「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掛帥,率大軍十萬徵討吐蕃。
  • 他們是一 支被 遺忘的大唐 軍隊,孤守西域40年,滿頭白髮戰死沙場
    新崛起的吐蕃也看中了這塊戰略要地,和唐朝反覆爭奪安西四鎮,但唐朝最終在名將和忠誠士卒的努力下穩定了局勢。可惜,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出逃,新即位的唐肅宗不斷調集西北邊軍來中原勤王平叛。由於安西士兵長年與周邊的異族勢力作戰,兇猛剽悍、驍勇善戰的他們自然被大批內調。
  • 唯一的西域詩人,他死後,大唐榮耀不再
    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已經32歲的岑參從長安出發,遠赴西域的龜茲(今新疆庫車),‍就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掌書記。 此前兩年(747年),高仙芝率領唐軍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降服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打破了吐蕃在克什米爾地區多年的壟斷,從而為大唐帝國威震西域、進軍中亞,打開了全新的局面。
  • 唐朝自李世民時期開始經營西域,與吐蕃之間多次易手
    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安西四鎮」的初設時間出現了爭論。 一部分學者以《舊唐書·西戎傳》上的記載,「太宗既破龜茲,移置安西都護府於其國城,以郭孝恪為都護,兼統于闐、疏勒、碎葉,謂之四鎮」為依據,認為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滅龜茲後,便將安西都護府移至南疆。
  • 十大名將復興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王朝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藩鎮割據自立,不服朝廷管轄,外有吐蕃、回鶻等外敵不斷入侵圍攻,然而大唐在這內憂外患的煎熬下仍舊堅挺了將近一百五十年,這一切都離不開幫助大唐克敵伐叛的十大中興名將,正是他們穩住了大廈將傾的大唐,重塑了大唐的根基,延續了大唐的國祚。
  • 大唐帝國是如何失去西域的?中華文明在中亞的潰敗
    怛邏斯之戰後,在當時的中亞地區,大唐與吐蕃、阿拉伯帝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為了聯合大唐對抗吐蕃,加上阿拔斯王朝剛剛成立,因此此後阿拉伯帝國的軍隊並未趁勢東進;而在高仙芝之後繼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則在怛邏斯之戰後兩年,即753年出兵攻破被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國(今喀什米爾),使得大唐帝國的聲威繼續在西域中亞一帶強勢鼎盛。
  • 最後的河西軍團:大唐衰落,還有他們撐著
    在詩中,元稹描寫了盛唐時河西人煙稠密、喧鬧不已的場景,還想像名將哥舒翰置酒高會的場面,宴席上有美酒佳餚、胡姬醉舞,有大宛進獻的汗血寶馬、吐蕃進獻的翠茸裘,讓人為之陶醉,流連忘返。可這樣的河西,為何只殘存在詩人的幻想中?
  • 大唐的突厥名將:哥舒翰
    大唐時期,政治開明,而又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等機構,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 不滅個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名將,大唐為何名將輩出?
    在中國歷史上,論武工之盛無過於漢唐,但是要論將星之璀璨,就算是漢朝也不如唐朝,從大唐開國至唐玄宗時期,我們可以看到大唐從來不缺名將,李靖、李勣、蘇定方、薛仁貴、高仙芝、封常清等等,可以說大唐百年之間幾乎是滅國無數,就算是到了「安史之亂」之後,大唐依然不缺名將,比如西平郡王李晟以及那個雪夜襲蔡州的李愬,就算是到了晚唐時期,張議潮收復河西讓西域再一次回歸大唐領土。
  • 被歷史遺忘的鐵血西域戰神,收復60萬領土,孤守西域百年,還為中國留下個天大的寶藏
    圖片來源於地球知識局在整個唐朝歷史上,對大唐威脅最大的勢力,非吐蕃莫屬。即便是在大唐最強盛的時候,也無法解決掉吐蕃,一代名將薛仁貴都曾在青藏高原鎩羽而歸。更不用說在大唐衰落之後了,吐蕃不僅屢屢入侵大唐,甚至還兩次攻入長安城。對於因為大唐內亂而無法從中央獲取援助的安西都護府而言,要獨立面對這樣一個對手,也實在是非常困難的事。雖然在郭昕等人的奮戰下,安西都護府依然堅守整整四十多年,但一支孤軍很顯然無法應付來自整個吐蕃政權的入侵,安西都護府終究還是在猛攻之下淪陷於吐蕃。
  • 唐朝一位外族名將,維護了大唐西域的安定,卻被宦官讒言所害
    唐朝是一個很開放的朝代,所以有很多外國人來到唐朝,朝堂上也出現了一些高麗等小國家的官員。我們今天要說的高仙芝就是一個高麗人,他的父親是個將軍,所以他也算是將門之後。他在唐朝立了不少功勞,尤其是在維護唐朝西部的安定上,做出了巨大貢獻。
  • 平定高句麗的大唐名將
    薛仁貴薛仁貴出身河東薛氏,是北魏名將薛安都之後。少時家道中落,他以種地為生。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東徵高句麗,命張士貴募兵。唐太宗對薛仁貴說:「朕的舊臣都已年老,無法領兵打仗,常想選拔猛將,無人比得上你。朕得到你要比得到遼東更加高興。」於是升任薛仁貴為右領軍郎將。三,勇救高宗
  • 大唐第一名將——王忠嗣
    在王忠嗣的一生,除了西域碎葉城一帶沒有去過,其他能打的對手,統統都打了一遍。這時書中對其之前戰績的原話。真乃戰神也!也難怪大相若欽得知王忠嗣支援隴西之後,斷定烏斯藏最高將領——大將軍王悉諾羅恭祿擋不住王忠嗣了。在歷史上,王忠嗣也是真實存在的。王忠嗣(706年-749年),初名訓,祖籍山西太原祁縣,後移居華州鄭縣。唐朝名將。
  • 最讓杜甫尷尬的一首詩,無節制吹捧一位大將,2年後此人叛國投敵
    唐朝中期,曾經出過一位名震四海的胡人名將:哥舒翰。提起他的名字,在中國歷史上可謂如雷貫耳。不必非得精通歷史,只要上過學的都會模模糊糊對他有印象。 哥舒翰,出身西域突騎施汗國哥舒部落貴族,母親是于闐國公主。由於家境優越,哥舒翰年輕時也曾鬥雞走馬,飲酒遊樂,是一個花花大少。四十歲時,他父親因病故去,家道中落。
  • 大唐名將蘇定方,滅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麗、定吐蕃
    此後天下勢力紛爭不斷,而蘇定方也加入了河北竇建德陣營當中,在為其效力的幾年時間裡面,蘇定方多次在正面戰場給兵鋒極盛的瓦崗軍重擊,但終究「雙拳難敵四手」,畢竟李世民手下猛將實在太多,李靖、秦叔寶、尉遲敬德、李勣等,這些人哪個不是獨當一面的戰場能手,所以竇建德勢力隨後敗亡,而蘇定方雖然威名在外,但終究是跟錯主,戰後選擇歸隱。
  • 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伴隨唐朝200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唐朝曾向強大的東突厥稱臣,後來只用三年,就滅掉東突厥 唐朝滅西突厥之戰,是控制西域,保障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戰 吐蕃是統治青藏高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其來源至今沒有一個得到各界廣泛認同的觀點,「吐蕃」一詞至唐朝才見諸史料,之前史籍中並無相似讀音部族出現,因此吐蕃可能是中華文明中一個獨立發展的支系
  • 威震華夏歷史的山西名將
    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也是漢朝歷史上繼韓信之後的又一位戰神。縱觀衛青一生,戰功赫赫,威震匈奴。他的首次出徵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百位名將排行榜(三)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將軍,小編整理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百位名將排行榜,希望大家喜歡。由於人員過多前兩天我先說了第61到第100名。今天我來說一說第41到第60名。41.吳玠籍貫:甘肅靜寧結局:積勞成疾,年僅47歲簡介:南宋抗金名將。
  • 大唐與吐蕃的恩怨情仇
    然而,中原地區的人們首次知道吐蕃的存在是在貞觀八年吐蕃來使。在此之前,已有史書記載過「蕃、大蕃、西蕃」等稱呼。如《北史》就曾記載:「湝頻牧大蕃,雖不潔己,然寬恕,為吏人所懷。」這說明之前這些詞語之前並不特指吐蕃,而是一個泛稱。《周禮·大行入》就說:「九州之外謂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