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滅佛,一場挽救了中華文明的運動

2021-02-13 天翊傳媒

說到唐武宗滅佛,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覺得佛教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什麼堂堂大唐的統治者要對其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毀滅運動呢?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要了解這場運動的緣由,就讓我們先來粗略地了解一下佛教吧。佛教傳入中國大約是在西漢末年,它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魏晉以前為輸入時期,東晉南北朝為傳播時期,隋唐為興盛時期。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門閥世族統治階級的提倡下,獲得了廣泛的傳播。皇帝、貴族和世族官僚大都信仰佛教,印度僧人佛圖澄、鳩摩羅什先後被後趙石勒、石虎和前秦苻堅尊為國師。南朝梁武帝更是一個十分虔誠的教徒,他尊佛教為國教,並曾三次捨身出家為僧。所以,這個時期佛教寺院大量興建,僧尼空前增多。北魏時,佛寺多達3萬餘所,出家僧尼達200餘萬人。南朝梁武帝時,僅建康一地,就有佛寺500餘所,僧尼10萬人。而且這些佛教寺院都擁有獨立經濟,佔有許多的土地和勞動力,形成了特殊的僧侶階層。

到了唐朝,佛教的發展更加興盛,元和十四年是開塔的時期,唐憲宗要迎佛骨入宮內供養三日。韓愈聽到這一消息,寫下《諫迎佛骨》,上奏憲宗,極論不應信仰佛教,列舉歷朝佞佛的皇帝"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但韓愈沒能阻擋憲宗迎佛骨,還險些喪命。到了晚唐時期,整個社會的佞佛程度已經進入了癲狂狀態,由於當時的政策規定佛教寺院土地不輸課稅,佛教僧侶免除賦役,很多人為了逃避繁重的服役,於是大量勞動人手都出家為僧。僧人數量急劇膨脹,寺廟也迅速擴建,大量佔用農田土地。漸漸地,佛教的勢力發展到了能夠與中央政權相抗衡的地步。

滅佛的原因

晚唐時期,很多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了佛教發展勢頭的不對勁,以及佛教發展對國家的危害。因為僧侶大都不事生產,為遊食之士,且免除賦役,而越來越多的勞動人手加入佛教,國家的農業生產遭到了破壞,國家財政稅收大大減少。同時,寺廟的擴建,也大大地佔用了農業用地,且不少侵佔了地主的利益,因此僧侶階層與地主階層的矛盾日益擴大。而且,佛教的發展也影響到了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發展,道教遵奉老子李聃為道教鼻祖太上老君,而唐朝統治者也是李姓,統治者常常用道教來彰顯自己的權力是上天賦予的。所以打壓佛教的發展也是勢在必行。

「滅佛」經過

公元841年,唐武宗會昌元年,六月慶陽節,剛做上皇帝不久的唐武宗李炎設齋請僧人、道士講法,只賜給道士紫衣,並下令僧人不得穿著。一個明確的信號已經發出了:新皇上並不喜歡佛法,很快,在武宗為帝的短短六年時間裡,一個接一個的對僧人們發難的敕令由皇帝籤署、發布。從這開始佛教的災難開始接踵而至:會昌二年(842年),武宗在道士趙歸真等的勸說下,令天下僧尼中犯罪和不能持戒者盡皆還俗,行咒術、妖術等者同禁,私人財產全部「充入兩稅徭役」,僅京城長安一地就有3459人還俗,而佛寺僅留慈恩、薦福、西明、莊嚴四寺。會昌四年七月,敕令毀拆天下凡房屋不滿二百間、沒有敕額的一切寺院、蘭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還俗。會昌三年,唐武宗下「殺沙門令」;僅因為謠傳有藩鎮的奸細假扮僧人藏在京師,京兆府在長安城中打殺而死的裹頭僧就有三百餘人。會昌四年,敕令盡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還俗;會昌五年,唐武宗又對滅佛的成果進行了鞏固,勒令全國東西二都可以留寺兩所,每寺留僧30人,天下各節度使治所留寺一所,留僧從5人-30人不等。其它寺廟全部拆毀,僧尼全部還俗。會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建置莊園,又令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奴婢、財產之數。四月,下敕滅佛,規定帝都長安只能保留4座寺廟,每寺留僧10人,洛陽留2寺,其餘節度使的治州共34州留1寺,其他刺史所在州不得留寺。其他寺廟全部摧毀,僧尼皆令還俗,所有廢寺銅鑄的佛像、鐘磬全部銷熔鑄錢,鐵鑄的交本州銷鑄為農具。到當年八月,「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 [1] 山西五臺山的還俗僧「多亡奔幽州」,李德裕召見幽州鎮駐京人員說:「五臺僧為將,必不如幽州將;為卒,必不如幽州卒。何為虛取容納之名,染於人口。」幽州鎮節度使張仲武配合朝廷說:「有遊僧入境,則斬之。」直到會昌六年,唐武宗逝世,篤信佛教的唐宣宗即位。宣宗即位後即廢止了武宗的滅佛政策。歷史上也曾有過多次「滅佛「運動,但此次會昌「」滅佛「對佛教的打擊無疑是最大的,自此,佛教的發展勢頭被打壓下去了,漸漸地由盛轉衰。

唐武宗畫像

意義

唐武宗滅佛運動,對中華文明可以說得上是一次拯救,因為如果沒有此次滅佛運動,任由佛教發展,那麼現在中國也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宗教國家。如果中國成為一個宗教國家,那中國會變成什麼樣呢?其實參照當時跟唐朝一樣繁盛的西藏便可知,幾乎與唐武宗滅佛同一時期,吐蕃贊普朗達瑪也開始了滅佛運動,可惜失敗了,朗達瑪被殺,成為了吐蕃帝國最後一任贊普。於是曾經強大無比,打進過長安,吞併了河西西域,正面剛阿拉伯帝國的吐蕃帝國土崩瓦解,從此再也沒有統一,吐蕃分裂成無數小國混戰不休,僧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極力阻止西藏再出現一個強大的世俗政權,甚至不惜一次次引入外部勢力,從蒙古人到滿洲人再到英國人,基本都是被僧人們簞食壺漿請進西藏的,西藏就這樣成為了各方勢力角逐的戰場,在王權與教權無休止的撕逼中,西藏局勢動蕩不休,生靈塗炭,人口大量減少,文明出現大踏步的倒退,本來嚮往極樂世界的佛教卻把西藏變成了一個人間的修羅場。現代的話,也可以參考現在中東亂局。

結論

科普這段歷史,不是讓大家不要信仰宗教,有時候對宗教的信仰,可以在一些時候給予我們強大的精神依託,但是若是對宗教的信仰趨於一種狂熱的狀態,對異教徒仇視排斥,那便偏離了宗教誕生的初衷。信仰既是偉大的,同時也是可怕的。

相關焦點

  • 唐武宗滅佛不足一年,就暴斃而亡,這真的是因果報應嗎?
    公元845年七月,唐武宗下定決心,發布詔令,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這個時間距離玄奘取經歸來的公元645年,整整間隔了二百年。
  • ④唐武宗滅佛之根源
    ,其宗教之爭愈演愈烈,終於釀成唐武宗滅佛之舉。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土,在與皇權,與儒家和道教交融發展中也多次產生矛盾和鬥爭,最嚴重的當屬「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筆者注)滅佛事件。引起他們滅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日益坐大,一方面被當政者認為佛教蠱惑人心,損害正統禮法;一方面又因佛寺大量度人、侵佔兵源和大片土地,影響政府財稅收入等,受到詬病。
  • 龍門石窟被毀史:唐武宗滅佛運動和民國時期的民間盜毀
    其中最為嚴重的破壞有兩次,一次系唐武宗時期的「武宗滅佛運動」,這一時期的毀滅最為嚴重,系官方公開毀滅,如今龍門多處被毀遺蹟,均系此時形成。第二次被毀在1930年—1940年間,這一時期多為民間盜竊,以日本、美國文物商人公開收購為主導,民間掀起了瘋狂的盜賣運動,著名的龍門石窟帝後禮佛圖便系此時被盜往美國。另外,民國時期,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做準備,在修建龍門西山臨伊河道路時,亦炸毀大量山麓佛龕。
  • 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因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
    好時我們該鼓勵,壞時我們該糾正,公元840年至公元846年的六年時間,是封建王朝糾正他們錯誤的「滅佛時間」。關於此事史書議論紛紛,留給後世人三大疑問: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為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下面筆者來一一答疑解惑。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
  • 唐武宗李炎為何大肆滅佛?
    會昌四年七月,武宗下令拆毀幾百間寺院,命其僧尼全部還俗。會昌五年三月,朝廷又敇令嚴禁寺院建置莊園,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奴婢、財產。同年四月,武宗下令展開全國範圍內的毀佛運動,嚴令僧尼還俗,大舉拆毀寺廟。甚至連外國來唐的僧侶也未能倖免,被強令還俗,當時全國僧尼約為30萬人左右,而被迫還俗的就多達26萬人。  說到這裡,那麼唐武宗何故要下令大肆滅佛呢?
  • 滅佛的皇帝之三:唐武宗李炎
    二、唐武宗滅佛的原因A: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唐武宗滅佛的根本原因是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其深層次背景是唐武宗與唐宣宗存在著矛盾,宣宗從宮中逃出之後,被佛門收留。武宗之所以毀滅佛教,一方面是為了追殺宣宗,另一方面是對保護宣宗的佛門洩恨。唐宣宗在朝野內外頗有聲譽,武宗一直將其視為勁敵,對其百般迫害。宣宗被迫逃出宮中,隱身於佛門之中。
  • 唐武宗滅佛:千裡佛寺難覓青縷煙,佛像布青苔,不見敲鐘人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發展,其中就曾經發生過四次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滅佛運動,分別是北魏時期的太武帝滅佛、北周一朝的武帝滅佛、唐朝武宗滅佛、後周時期的世宗滅佛。四次滅佛運動皆是由王朝統治者主導的,遍及全國範圍的滅佛運動,而其中規模最大,意義最為重要的正是唐朝武宗滅佛。為何在唐中後期的武宗之時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呢?唐武宗又是如何進行滅佛運動的?
  • 探訪鹹陽三原唐武宗端陵:在位僅6年,留下滅佛運動的歷史爭議
    當歷史進入公元846年,距離大唐帝國開國皇帝李淵下葬獻陵200多年以後,一個被後世稱作唐武宗的皇帝下葬在獻陵西5公裡,陪伴他的始祖。唐武宗李炎是唐穆宗第五子,在他前面是兩個短命的兄長,前後當政十幾年。唐文宗病逝以後,宦官擁立李炎為帝。
  • 帝王滅佛之謎:唐武宗對佛教有什麼刻骨仇恨?
    不過也曾經出現過四次較大的滅佛事件,這就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這四次滅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滅佛影響最大,受到了後人的廣泛關注。唐武宗滅佛原因何在?借古可以鑑今,令人回味反思。會昌五年(845年)七月,唐武宗下令滅佛,篩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毀在山野中的寺院,隨後下詔長安、洛陽的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
  • 唐武宗會昌滅佛,是佛門的法難,卻是唐王朝最後一次中興
    晚唐武宗滅佛是歷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的第三次,佛門這個西來的宗教與中華本土道教不同,具有更強的蠱惑性,並且總是要插足政治。
  • 唐武宗滅佛的動機分析:三大矛盾激化,道士趁機向武宗遞了一把刀
    「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為後周世宗柴榮。在這四位帝王滅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滅佛最為徹底,在唐武宗滅佛事件中,共拆除大的寺廟4600餘所,民間私造的小寺院4萬餘所,令26萬僧尼還俗,沒收寺院的良田數千頃,讓寺廟15萬奴婢變為兩稅戶(納稅人)。唐武宗的這次滅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擴大了朝廷財政收入的來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 唐武宗為何要滅佛?真相只有一個,和尚動了這些人的蛋糕
    這四次災難被統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滅佛的這四位皇帝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由於這四位皇帝中,只有唐武宗李炎屬於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對佛教打擊力度最大,所以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唐武宗滅佛的原因。其他三位皇帝滅佛的原因雖然不完全一致,但大體情況還是相似的。
  • 唐武宗滅佛
    三、唐武宗滅佛唐代佛教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然而,唐代各朝帝王對佛道二教的態度頗為不同,有的揚佛抑道,有的佛道並奉,也有不少位帝王崇道而抑佛。唐武宗時,排佛的呼聲越演越烈,這使得本已篤信道教的武宗更加決心毀佛。這時,道士趙歸真與宰相李德裕推波助瀾,趁機煽動,佛教因而面臨一場「三武一宗」法難中最大的破佛事件。會昌元年(八四一)元月四日國忌日,敕令行香,設千僧齋;但六月十一日的武宗誕辰之日在大內設齋時,敕令兩街供養大德及道士四對論議,其中有兩位道士被賜紫衣,卻禁止釋門大德披著紫衣。
  • 唐武宗大規模「滅佛」,為何連黑色豬狗都不放過?
    李瀍完全對得起自己廟號裡的那個「武」字,他在李德裕的全力配合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削藩運動。會昌四年,劉縝不經中央批准,擅自接任澤潞節度使,武宗立即下令平叛。結果,澤、漣等五州一舉平定。大大小小的土皇帝們一見這陣仗,都徹底老實了。唐武宗馬不停蹄,又對北方的回紇用兵,把周邊的幾個小國嚇得再也不敢滋事了。
  • 三武滅佛:佛教在中國遭遇的滅佛運動
    佛教自東漢初期傳入中國後,發展迅速,但所謂「物極必反」,佛教遭遇多次滅佛運動。佛教曾幾度輝煌。
  • 唐武宗「滅佛」為何連黑色豬狗都不放過?
    唐武宗李炎從小就偏好道術,即位後更將趙歸真等81名道士召入宮中,修道場、鍊金丹,切磋長生之術。當時佛教勢力遠超道教,趙歸真為藉助皇權力量確立道教在宗教界的正統地位,想盡一切辦法詆毀、攻擊佛教。他們散布輿論說,「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當時的僧袍多為黑色,趙歸真便向唐武宗解釋,這句民謠的意思是僧侶將取代李唐國統,只有尊道抑佛,才能壓制住這股「黑氣」。
  • 唐武宗滅佛減壽十二年 手下將軍之死亦有因 觸犯神靈是世界上最大罪
    唐武宗滅佛減壽十二年手下將軍之死亦有因(圖片:Gisling/維基,CC BY-SA 2.0)我國歷史上有四次比較大的滅佛事件
  • ​唐武宗「滅佛」與朗達瑪「滅佛」的比較
    而後,兩國又幾乎同時開始「滅佛」運動,各自出現了一位以「滅佛」聞名的君主——唐武宗李炎和朗達瑪。之前兩篇文章,我分別解析了朗達瑪「滅佛」的原因,以及朗達瑪的「滅佛」與「抑佛」之辯。今天,我來對比一下,唐武宗「會昌法難」和朗達瑪「滅佛」異同。
  • 唐武宗滅佛究竟為的啥?佛教提倡人心向善,不是有利於統治階級嗎
    公元845年,即唐武宗會昌五年,唐武宗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拆除寺廟,逼迫僧人還俗。兩京之地,長安只允許保留四座寺廟,洛陽只允許保留兩座。
  • 佛學知識之「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
    滅佛  佛教自漢明帝傳入中土以來,曾幾度輝煌。佛教最興盛的時候是在南北朝時期和中唐、晚唐時期。當時人們對佛教的狂熱毫不亞於一場全國範圍內對某些人的極端崇拜。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