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法難」的直接起因來自道士趙歸真等人的鼓動。唐朝皇室奉李耳(老子)為祖,因此從高祖李淵以下皇帝都尊崇道教,即使有些人如高宗李治、武則天、憲宗李純等將佛教抬高到無上地位,也並不抑制道教。唐武宗李炎從小就偏好道術,即位後更將趙歸真等81名道士召入宮中,修道場、鍊金丹,切磋長生之術。
當時佛教勢力遠超道教,趙歸真為藉助皇權力量確立道教在宗教界的正統地位,想盡一切辦法詆毀、攻擊佛教。他們散布輿論說,「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當時的僧袍多為黑色,趙歸真便向唐武宗解釋,這句民謠的意思是僧侶將取代李唐國統,只有尊道抑佛,才能壓制住這股「黑氣」。
為了阻止 「黑氣」上升,不讓「黑衣天子」出世,唐武宗按照道士們的建議,下令禁止一切跟黑色沾邊的東西,連民間豢養黑色的豬、狗、驢、牛都要統統宰掉。還規定不準使用獨輪車,據說這種車會碾破道路中心,讓道士們在作法時心中不安,影響臨場發揮。
作法的道士與必備神器桃木劍
佛道兩家的矛盾由來已久。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中原,發展到南北朝、隋唐時香火日盛一日,特別是鳩摩羅什、玄奘二人大量譯經之後,佛教為中土民眾帶來了系統、完整、全新的精神寄託和文化衝擊,敬佛禮僧成為一種時尚而普及的社會生活方式。
而以道家學說(黃老)為內核,結合了中國本土神祉信仰的道教,經東漢張道陵等人的傳播,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教義體系。
佛道雙方為爭奪宗教地位不斷鬥爭,在開始僅僅是教義辯論和學術爭鳴,後來便不免面紅耳赤,人身攻擊,繼之相互詆毀甚至拳腳相向。因為各朝代、帝王對佛道兩教的態度不同,雙方勢力此消彼長,各領風騷,但總體來說,由於佛教思想體系更為宏大完整,後來居上,佔了上風。
在「土洋」宗教撕打正歡之際,儒家這個本土文化的宗主也耐不住寂寞,跳到臺上湊熱鬧。
佛教主張棄世出家,拋君離親,與儒家主張的忠孝之道,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有為思想格格不入。對於儒家來說,清靜養生,無為而治的道家主張雖然消極,但還屬於可以改造好的群眾,而不事生產、無君無父的佛教徒簡直就是社會的寄生蟲,根本不能在一塊愉快地玩耍。
唐朝的一代文宗,儒家大腕兒韓愈聽說唐憲宗要將佛骨舍利迎入宮中供養三日,寫下了著名的《諫迎佛骨表》,不僅直言憲宗此舉引發全國禮佛狂潮,勞民傷財,更尖刻地寫道:佛祖不過是夷狄之人,就算他現在活著來大唐,您也不過就是跟他見個面,賞他件衣裳,打發他回去。梁武帝三次捨身事佛,下場還不是讓叛臣侯景給活活餓死?數數前代敬佛的帝王,也大多是短命鬼!
罵得興起,韓愈在文章最後乾脆公然約架:都說佛能顯靈降禍,我就是這麼吊,有本事你來打我呀!
公然向佛祖約架的韓愈
韓愈這篇文章相當生猛,蘇東坡誇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不是無來由的,可以看出他心裡對佛教撮火早不是一兩天了。憲宗沒殺他,但將他遠遠貶到潮州(今廣東省潮州市),並給自己找了個臺階說:我知道韓愈「大是愛我」,但這個老小子竟然咒我事佛命不長,太特麼可惡!
當時儒者之中攻擊佛教的大有人在,杜牧一針見血:崇佛的人很多都「偽內而華外」,官員商人一方面敲詐欺騙致富,一方面捐錢給寺廟企圖消罪祈福,而很多僧人「買福賣罪,如持左契(合同)」,完全把信仰做成了生意。
要是小杜活到如今,看到寺院經濟蓬勃發展,一柱高香要價百萬,連鎖廟都開到了國外,不知又當作何感想?
這些儒者的言論,很有代表性。特別是韓愈的觀點,在當時沒起多大作用,但隨後幾十年間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他流放途中寫給侄子韓湘的那首詩作,更是賺足了男女粉絲大把同情的淚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有時候,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其情感殺傷力遠大於戰鬥檄文。比如這首詩,社會影響力就遠比那篇《諫迎佛骨表》大,許多人正是通過這首詩,才知道韓先生還跟佛爺幹過架!
唐武宗李炎一想,道教看不上佛教,儒家也瞧不起佛家,這西方文化說到底不如咱本土文化靠譜,嗯,滅了丫的!
事實上,唐武宗滅佛,絕不只是幫牛鼻子老道拉偏架,借這個機會,他還下令「勒大秦穆護、祆三千餘人還俗」,讓外國傳教士和教徒還俗,以使「不雜中華之風」,保持華夏文明的純潔性和原汁原味。
這裡「大秦」就是波斯,「穆護」是波斯的傳教士,「祆」(xian)教,(讀成棉襖那個字的請自覺面壁)就是摩尼教的源頭,因其教義信奉火和光明,中國也叫拜火教,後來又叫「明教」——跟金庸小說接上頭了吧?是的,《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教主張無忌,玩的就是波斯「祆教」這個洋玩意兒。
李連杰飾演的明教教主張無忌形象
將外來文化一古腦掃地出門,以免國民遭受「精神汙染」,唐武宗也說得上是「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