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滅佛

2021-02-13 禪霖小築

三、唐武宗滅佛

唐代佛教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然而,唐代各朝帝王對佛道二教的態度頗為不同,有的揚佛抑道,有的佛道並奉,也有不少位帝王崇道而抑佛。唐高祖奉道教始祖李耳為祖先;太宗曾下詔置道教於佛教之上;武后則改佛教在道教之上;玄宗曾採納姚崇的奏章,令僧尼還俗,他雖然尊崇道教,但仍一度敕令注釋《金剛經》流傳天下;憲宗時,韓愈諫阻迎佛骨,寫《論佛骨表》、《原道》等排斥佛教;在穆宗、敬宗、文宗之世,都還依歷朝慣例,在宮中設齋行道,但敬宗本人篤信道教;文宗時已有毀佛之議,而且曾經禁止度僧及營建寺院;到了武宗,更是全面性地崇信道教,貶斥佛教。

另一方面,雖然歷經幾位帝王的崇道抑佛,但佛教在民間的力量反而越加熾盛,僧尼的人數越來越多,寺院也越建越廣。寺院往往領有廣大的莊園,並可免除徭役;而僧尼、寺院激增的結果,不免增加國庫的負擔。當時不少士大夫基於儒家治術的觀點,認為佛教的蓬勃發展將危害國家的經濟,因而大加抨擊。唐武宗時,排佛的呼聲越演越烈,這使得本已篤信道教的武宗更加決心毀佛。這時,道士趙歸真與宰相李德裕推波助瀾,趁機煽動,佛教因而面臨一場「三武一宗」法難中最大的破佛事件。

會昌元年(八四一)元月四日國忌日,敕令行香,設千僧齋;但六月十一日的武宗誕辰之日在大內設齋時,敕令兩街供養大德及道士四對論議,其中有兩位道士被賜紫衣,卻禁止釋門大德披著紫衣。武宗在即位之前就喜好道術修攝之事,曾經召請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宮,在三殿修金籙道場,並親受法籙。會昌元年的六月中,又召衡山道士劉玄靖入內,與趙歸真同修法籙。

會昌二年三月,因李德裕上奏,武宗敕令遣散未曾登錄在僧籍名冊的僧尼,又不許置童子沙彌,這時已略見毀佛的跡象。六月十一日,敕令僧道二眾在殿前論議,道士二人賜紫衣,僧門仍不得披著紫衣。

會昌三年二月,敕令已經還俗的僧尼不得再行入寺;至於沒有登錄名籍的僧尼,不僅嚴禁住在寺中,且不許住在京城或進入鎮內。同年九月,下令各級地方政府嚴密注意附近寺院的住僧,縱使是登錄有案的,如果無法詳細說明出身來歷,應予逮捕,送到官府盤問。

武宗廢佛的政策,是採取漸進方式的,從史料看,其法令之嚴酷,與日俱增。會昌四年三月,下令不許供養佛牙、佛骨,如果違反法令,送一錢供養者,即杖打二十下,一時之間,寺院的四處,人跡斷絕。而在宮中的內道場,歷來往例均安置佛教經像,武宗卻下令焚燒經教,拆毀佛像,在道場內安置天尊老君之像。六月,在武宗誕辰日,首度不召僧入內議論。又不許僧尼在街裡行走,如有外出,需在鐘聲未響前歸寺;也不許別住他寺,違者敕罪。由於武宗深信趙歸真,趙乘隙進言,認為佛教並非中國本有的宗教,蠹害生靈,應該盡除。於是,是年七、八月開始,發動空前的法難,敕令拆毀天下山房、招提、蘭若、普通佛堂、義井、村邑齋堂等,凡是寮房未滿兩百間,或沒有獲頒寺額的道場,則勒令僧尼還俗。

會昌五年三月,武宗敕令天下諸寺不許置莊園,並隨時檢查寺舍的財產。四月,敕令僧尼還俗,如有抗命不從的,以違抗聖旨論罪,當場決殺。八月下詔,大舉毀寺,總計會昌年間,拆毀佛寺四千六百餘所,招提、蘭若等四萬餘所,被迫還俗的僧尼有二十六萬餘人,沒收良田數千萬頃,又將佛像、鐘磬等法器改鑄為錢幣、農具等物,乃至私家所藏金銀等像亦敕令限時送官。此一空前浩劫,歷史上稱為會昌法難。晚唐以後諸宗的衰頹不振,與這次毀佛有密切的關係。次年,武帝服用道士金丹,中毒身亡,宣宗即位,誅殺趙歸真等人,並大力復興佛教。

相關焦點

  • 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因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
    好時我們該鼓勵,壞時我們該糾正,公元840年至公元846年的六年時間,是封建王朝糾正他們錯誤的「滅佛時間」。關於此事史書議論紛紛,留給後世人三大疑問: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為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下面筆者來一一答疑解惑。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
  • ④唐武宗滅佛之根源
    ④唐武宗滅佛之根源◎吳元成 唐文化是獨一無二的
  • 唐武宗李炎為何大肆滅佛?
    同年四月,武宗下令展開全國範圍內的毀佛運動,嚴令僧尼還俗,大舉拆毀寺廟。甚至連外國來唐的僧侶也未能倖免,被強令還俗,當時全國僧尼約為30萬人左右,而被迫還俗的就多達26萬人。  說到這裡,那麼唐武宗何故要下令大肆滅佛呢?筆者根據史籍總結出四點原因:  一、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  筆者認為唐武宗滅佛的根本原因是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
  • 滅佛的皇帝之三:唐武宗李炎
    二、唐武宗滅佛的原因A: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唐武宗滅佛的根本原因是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其深層次背景是唐武宗與唐宣宗存在著矛盾,宣宗從宮中逃出之後,被佛門收留。武宗之所以毀滅佛教,一方面是為了追殺宣宗,另一方面是對保護宣宗的佛門洩恨。唐宣宗在朝野內外頗有聲譽,武宗一直將其視為勁敵,對其百般迫害。宣宗被迫逃出宮中,隱身於佛門之中。
  • 唐武宗滅佛,一場挽救了中華文明的運動
    說到唐武宗滅佛,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覺得佛教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什麼堂堂大唐的統治者要對其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毀滅運動呢?
  • 帝王滅佛之謎:唐武宗對佛教有什麼刻骨仇恨?
    不過也曾經出現過四次較大的滅佛事件,這就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這四次滅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滅佛影響最大,受到了後人的廣泛關注。唐武宗滅佛原因何在?借古可以鑑今,令人回味反思。會昌五年(845年)七月,唐武宗下令滅佛,篩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毀在山野中的寺院,隨後下詔長安、洛陽的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
  • 唐武宗滅佛不足一年,就暴斃而亡,這真的是因果報應嗎?
    公元845年七月,唐武宗下定決心,發布詔令,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這個時間距離玄奘取經歸來的公元645年,整整間隔了二百年。
  • 唐武宗滅佛的動機分析:三大矛盾激化,道士趁機向武宗遞了一把刀
    「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為後周世宗柴榮。在這四位帝王滅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滅佛最為徹底,在唐武宗滅佛事件中,共拆除大的寺廟4600餘所,民間私造的小寺院4萬餘所,令26萬僧尼還俗,沒收寺院的良田數千頃,讓寺廟15萬奴婢變為兩稅戶(納稅人)。唐武宗的這次滅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擴大了朝廷財政收入的來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 唐武宗滅佛:千裡佛寺難覓青縷煙,佛像布青苔,不見敲鐘人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發展,其中就曾經發生過四次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滅佛運動,分別是北魏時期的太武帝滅佛、北周一朝的武帝滅佛、唐朝武宗滅佛、後周時期的世宗滅佛。四次滅佛運動皆是由王朝統治者主導的,遍及全國範圍的滅佛運動,而其中規模最大,意義最為重要的正是唐朝武宗滅佛。為何在唐中後期的武宗之時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呢?唐武宗又是如何進行滅佛運動的?
  • 唐武宗為何要滅佛?真相只有一個,和尚動了這些人的蛋糕
    這四次災難被統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滅佛的這四位皇帝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由於這四位皇帝中,只有唐武宗李炎屬於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對佛教打擊力度最大,所以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唐武宗滅佛的原因。其他三位皇帝滅佛的原因雖然不完全一致,但大體情況還是相似的。
  • 唐武宗會昌滅佛,是佛門的法難,卻是唐王朝最後一次中興
    於是,不斷有忍無可忍的帝王發動滅佛、毀佛行動,以此樹立中央政府權威,並從佛門手中奪取人口和財富,唐武宗就是其中之一。 【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唐代皇帝雖然自認為老子後人,但只有一頭一尾高祖、武宗兩人限制佛教,當年李淵禁佛詔書已經下達,卻被玄武門之變打斷,否則就會變成三武一祖一宗滅佛了。
  • 龍門石窟被毀史:唐武宗滅佛運動和民國時期的民間盜毀
    其中最為嚴重的破壞有兩次,一次系唐武宗時期的「武宗滅佛運動」,這一時期的毀滅最為嚴重,系官方公開毀滅,如今龍門多處被毀遺蹟,均系此時形成。第二次被毀在1930年—1940年間,這一時期多為民間盜竊,以日本、美國文物商人公開收購為主導,民間掀起了瘋狂的盜賣運動,著名的龍門石窟帝後禮佛圖便系此時被盜往美國。另外,民國時期,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做準備,在修建龍門西山臨伊河道路時,亦炸毀大量山麓佛龕。
  • 唐武宗大規模「滅佛」,為何連黑色豬狗都不放過?
    唐武宗即位的過程,頗具千古傳奇色彩:唐文宗駕崩後,由大宦官仇士良等偽造詔書,陰差陽錯地使潁王李瀍以皇太弟之名,於文宗靈柩前即位,穎王就成了唐武宗。他身材高大,性情豪爽,這一年,他二十七歲。於是,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開始了,因為事情發生在會昌年間,故史稱「會昌法難」。民間流傳:為了防止黑氣上升,以防止「黑衣天子」出世,武宗還禁止民間豢養黑豬、黑狗、黑驢、黑牛等。從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十月起,唐武宗下令凡違反佛教戒律的僧侶必須還俗,並沒收其財產。並陸續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侶人數,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侶蓄養奴婢的數量。很多寺院被拆毀,大量的僧侶被強迫還俗。
  • 探訪鹹陽三原唐武宗端陵:在位僅6年,留下滅佛運動的歷史爭議
    當歷史進入公元846年,距離大唐帝國開國皇帝李淵下葬獻陵200多年以後,一個被後世稱作唐武宗的皇帝下葬在獻陵西5公裡,陪伴他的始祖。唐武宗李炎是唐穆宗第五子,在他前面是兩個短命的兄長,前後當政十幾年。唐文宗病逝以後,宦官擁立李炎為帝。
  • 唐武宗滅佛減壽十二年 手下將軍之死亦有因 觸犯神靈是世界上最大罪
    唐武宗滅佛減壽十二年手下將軍之死亦有因(圖片:Gisling/維基,CC BY-SA 2.0)我國歷史上有四次比較大的滅佛事件
  • 唐武宗滅佛究竟為的啥?佛教提倡人心向善,不是有利於統治階級嗎
    公元845年,即唐武宗會昌五年,唐武宗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拆除寺廟,逼迫僧人還俗。兩京之地,長安只允許保留四座寺廟,洛陽只允許保留兩座。
  • 唐武宗「滅佛」為何連黑色豬狗都不放過?
    唐武宗李炎從小就偏好道術,即位後更將趙歸真等81名道士召入宮中,修道場、鍊金丹,切磋長生之術。當時佛教勢力遠超道教,趙歸真為藉助皇權力量確立道教在宗教界的正統地位,想盡一切辦法詆毀、攻擊佛教。他們散布輿論說,「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當時的僧袍多為黑色,趙歸真便向唐武宗解釋,這句民謠的意思是僧侶將取代李唐國統,只有尊道抑佛,才能壓制住這股「黑氣」。
  • ​唐武宗「滅佛」與朗達瑪「滅佛」的比較
    而後,兩國又幾乎同時開始「滅佛」運動,各自出現了一位以「滅佛」聞名的君主——唐武宗李炎和朗達瑪。之前兩篇文章,我分別解析了朗達瑪「滅佛」的原因,以及朗達瑪的「滅佛」與「抑佛」之辯。今天,我來對比一下,唐武宗「會昌法難」和朗達瑪「滅佛」異同。
  • 三武滅佛:佛教在中國遭遇的滅佛運動
    佛教自東漢初期傳入中國後,發展迅速,但所謂「物極必反」,佛教遭遇多次滅佛運動。佛教曾幾度輝煌。
  • 中國歷史上的「三武滅佛」事件
    太武帝得知這一情況,龍顏大怒,隨即頒布了一道滅佛詔令:「先盡誅天下沙門,毀諸佛像。今後再敢言佛者,一律滿門抄斬!」   於是。一場空前的滅佛運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開採。 蜀新州果願寺僧僧猛,進京與武帝論述不宜滅佛,靜藹法師也面見武帝論其滅佛之過,都被武帝派人逐出。  公元577年,武帝滅北齊後,把廢除佛教的政策推廣到北齊境內。武帝親自到北齊國都——鄴城,召僧人入殿宣布廢佛令,下令在原北齊國境內滅佛。當時僧眾五百餘人,俯首聽命,獨慧遠和尚厲聲抗辯說:「陛下今恃王力,破壞三寶(指佛、法、僧),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論貴賤,陛下安得不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