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鹹陽三原唐武宗端陵:在位僅6年,留下滅佛運動的歷史爭議

2020-12-22 成博士旅遊頻道

當歷史進入公元846年,距離大唐帝國開國皇帝李淵下葬獻陵200多年以後,一個被後世稱作唐武宗的皇帝下葬在獻陵西5公裡,陪伴他的始祖。

唐武宗李炎是唐穆宗第五子,在他前面是兩個短命的兄長,前後當政十幾年。唐文宗病逝以後,宦官擁立李炎為帝。所以他們兄弟三人,父子四人,竟然都做過皇帝,在中國古代也是非常罕見的。如果放在其他年代,按說李炎就沒有做皇帝的機會。

然而唐代末年,宦官專權,皇帝廢立都操縱在宦官手裡。在李炎的兩個哥哥病逝以後,宦官擁立27歲的李炎為皇帝。但是李炎本人也不長壽,33歲即病逝,在位6年。

李炎在位期間,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發動滅佛運動,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這段唐朝中後期較為平穩的一段時間,被史學家稱為會昌中興。

李炎本人在歷史上留下的一個重要一筆,就是發動了「滅佛運動」。中國歷史上,大約有四次官方的滅佛運動。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三武滅佛」,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包括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若加上後周世宗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佛教作為一種信仰,在中國民間有深厚的基礎。很多皇帝也是忠誠的佛教信徒,包括李炎本人的祖先,都曾經非常推崇佛教。但是隨著宗教的擴張,對社會經濟產生了一定影響。寺院佔有很多土地,但是並不納稅,損害了國庫收入,並且與地主階級也發生了矛盾。

所以李炎的滅佛運動,主要是從緩和社會矛盾,維持統治的角度來思考的。恰好他任命了一個推崇道教的宰相李德裕,幫他實施這個滅佛方案。

通過滅佛運動,佛教寺院財產被剝奪,僧尼還俗,寺廟廢棄,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是大量僧尼還俗,寺廟土地與財富收歸政府所有,客觀上也減輕了人民供養僧尼的經濟負擔。

這就是李炎留給歷史的印象。由於他在位時間很短,繼位的唐宣宗李忱又一次推崇佛教,所以滅佛運動時間很短。

李炎葬於端陵,位於今天三原縣城東20公裡的塬上,平原地區起封土。從這裡往西10公裡,是他同父異母的兄長,那個18歲即死於非命的唐敬宗李湛;往東5公裡,是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唐陵中有四座未能依山為陵的,其中有三座就分布在這一帶。

李炎的端陵也是平原地區起封土,大小和莊陵接近,都是規模比較小。可以看到晚唐的衰敗,政府部門已經拿不出太多經費修皇帝陵。這一階段的皇帝陵,規模上也比不盛唐的太子公主墓大多少。

四周遺址不多。現殘存四門石獅2對、石馬3對、華表、石人、翼馬、鴕鳥各一。散落在樹林和田野間,尋找比較困難。經過我們無人機搜尋,在小樹林裡面可以發現石獅子。

這個系列是《航拍唐十八陵》專題,大家可以關注本帳號相關視頻,收看航拍紀錄片。也可以關注本號看其他皇陵的內容。

相關焦點

  • 與李淵獻陵同在三原徐木鄉,唐武宗李炎端陵被稱「小王陵」
    陵墓:端陵所葬皇帝:唐武宗李炎所在地:三原縣徐木鄉桃溝村勘探時間:2012年          2013年考古發現:南神道西側蕃酋殿         地面遺址基本損毀    唐王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李炎的陵墓端陵距離開國皇帝李淵的獻陵約4公裡,所在地三原縣徐木鄉桃溝村村民習慣稱其「小王陵」。
  • 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因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
    好時我們該鼓勵,壞時我們該糾正,公元840年至公元846年的六年時間,是封建王朝糾正他們錯誤的「滅佛時間」。關於此事史書議論紛紛,留給後世人三大疑問: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為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下面筆者來一一答疑解惑。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
  • 唐武宗滅佛,一場挽救了中華文明的運動
    「滅佛」經過公元841年,唐武宗會昌元年,六月慶陽節,剛做上皇帝不久的唐武宗李炎設齋請僧人、道士講法,只賜給道士紫衣,並下令僧人不得穿著。從這開始佛教的災難開始接踵而至:會昌二年(842年),武宗在道士趙歸真等的勸說下,令天下僧尼中犯罪和不能持戒者盡皆還俗,行咒術、妖術等者同禁,私人財產全部「充入兩稅徭役」,僅京城長安一地就有3459人還俗,而佛寺僅留慈恩、薦福、西明、莊嚴四寺。會昌四年七月,敕令毀拆天下凡房屋不滿二百間、沒有敕額的一切寺院、蘭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還俗。
  • 龍門石窟被毀史:唐武宗滅佛運動和民國時期的民間盜毀
    其中最為嚴重的破壞有兩次,一次系唐武宗時期的「武宗滅佛運動」,這一時期的毀滅最為嚴重,系官方公開毀滅,如今龍門多處被毀遺蹟,均系此時形成。第二次被毀在1930年—1940年間,這一時期多為民間盜竊,以日本、美國文物商人公開收購為主導,民間掀起了瘋狂的盜賣運動,著名的龍門石窟帝後禮佛圖便系此時被盜往美國。另外,民國時期,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做準備,在修建龍門西山臨伊河道路時,亦炸毀大量山麓佛龕。
  • 唐武宗滅佛:千裡佛寺難覓青縷煙,佛像布青苔,不見敲鐘人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發展,其中就曾經發生過四次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滅佛運動,分別是北魏時期的太武帝滅佛、北周一朝的武帝滅佛、唐朝武宗滅佛、後周時期的世宗滅佛。四次滅佛運動皆是由王朝統治者主導的,遍及全國範圍的滅佛運動,而其中規模最大,意義最為重要的正是唐朝武宗滅佛。為何在唐中後期的武宗之時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呢?唐武宗又是如何進行滅佛運動的?
  • 唐武宗李炎為何大肆滅佛?
    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於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在位6年,終年33歲。  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六月,唐武宗設齋請道士、僧人講法,賜給道士紫衣,對僧人的態度頗為冷淡,這對佛教來說是個危險的信號。
  • 唐武宗會昌滅佛,是佛門的法難,卻是唐王朝最後一次中興
    晚唐武宗滅佛是歷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的第三次,佛門這個西來的宗教與中華本土道教不同,具有更強的蠱惑性,並且總是要插足政治。
  • 唐武宗滅佛不足一年,就暴斃而亡,這真的是因果報應嗎?
    公元845年七月,唐武宗下定決心,發布詔令,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這個時間距離玄奘取經歸來的公元645年,整整間隔了二百年。
  • ④唐武宗滅佛之根源
    ,其宗教之爭愈演愈烈,終於釀成唐武宗滅佛之舉。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土,在與皇權,與儒家和道教交融發展中也多次產生矛盾和鬥爭,最嚴重的當屬「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筆者注)滅佛事件。引起他們滅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日益坐大,一方面被當政者認為佛教蠱惑人心,損害正統禮法;一方面又因佛寺大量度人、侵佔兵源和大片土地,影響政府財稅收入等,受到詬病。
  • 帝王滅佛之謎:唐武宗對佛教有什麼刻骨仇恨?
    不過也曾經出現過四次較大的滅佛事件,這就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這四次滅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滅佛影響最大,受到了後人的廣泛關注。唐武宗滅佛原因何在?借古可以鑑今,令人回味反思。會昌五年(845年)七月,唐武宗下令滅佛,篩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毀在山野中的寺院,隨後下詔長安、洛陽的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
  • 歷史上「滅佛」的那幾位皇帝,最後都怎麼樣了?結局無一例外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很多朝代的統治者對於佛法都是護持和大力弘揚的。但在個別的一些歷史階段,也出現過規模宏大的滅佛運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武一宗」。那麼,主持這些運動的皇帝們,最後都怎樣了呢?
  • 滅佛的皇帝之三:唐武宗李炎
    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八月,在為唐文宗舉行的葬禮上,仇士良又把宦官樞密使劉弘逸等殺死,解除了對其權勢所造成的威脅。仇士良因為對皇帝有擁立之功,所以在朝廷上很是跋扈。二、唐武宗滅佛的原因A: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唐武宗滅佛的根本原因是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其深層次背景是唐武宗與唐宣宗存在著矛盾,宣宗從宮中逃出之後,被佛門收留。
  • 唐武宗滅佛減壽十二年 手下將軍之死亦有因 觸犯神靈是世界上最大罪
    唐武宗滅佛減壽十二年手下將軍之死亦有因(圖片:Gisling/維基,CC BY-SA 2.0)我國歷史上有四次比較大的滅佛事件
  • 唐武宗為何要滅佛?真相只有一個,和尚動了這些人的蛋糕
    而地位如此尊崇的佛教,在歷史上卻經歷了四次大的災難。這四次災難被統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滅佛的這四位皇帝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由於這四位皇帝中,只有唐武宗李炎屬於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對佛教打擊力度最大,所以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唐武宗滅佛的原因。其他三位皇帝滅佛的原因雖然不完全一致,但大體情況還是相似的。
  • 歴史 | 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運動
    中國古代的「三武一宗」滅佛運動 圖1 九色鹿本生北魏壁畫太武帝拓跋燾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間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等多個割據政權,又擊敗了柔然、吐谷渾、山胡等多個遊牧民族,統一了北方。圖2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禰羅突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北周第三位皇帝,他的兩位哥哥,也就是北周的第一和第二任皇帝均死於權臣宇文護手裡,他本人也在宇文護手裡當了12年的傀儡,經過韜光養晦,
  • 探秘歷史:「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有人當著大眾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餵鳥,遍體流血卻顏色不變,又有僧人自以鐵鉤掛體,燃點千燈,一日一夜,端坐不動。在這樣的狂熱下,那時的僧尼道眾、廟宇寺院也是遠多於現在,而且那時的僧尼還享有很多的特權。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 唐武宗滅佛
    三、唐武宗滅佛唐代佛教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然而,唐代各朝帝王對佛道二教的態度頗為不同,有的揚佛抑道,有的佛道並奉,也有不少位帝王崇道而抑佛。唐武宗時,排佛的呼聲越演越烈,這使得本已篤信道教的武宗更加決心毀佛。這時,道士趙歸真與宰相李德裕推波助瀾,趁機煽動,佛教因而面臨一場「三武一宗」法難中最大的破佛事件。會昌元年(八四一)元月四日國忌日,敕令行香,設千僧齋;但六月十一日的武宗誕辰之日在大內設齋時,敕令兩街供養大德及道士四對論議,其中有兩位道士被賜紫衣,卻禁止釋門大德披著紫衣。
  • 唐武宗滅佛的動機分析:三大矛盾激化,道士趁機向武宗遞了一把刀
    「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為後周世宗柴榮。在這四位帝王滅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滅佛最為徹底,在唐武宗滅佛事件中,共拆除大的寺廟4600餘所,民間私造的小寺院4萬餘所,令26萬僧尼還俗,沒收寺院的良田數千頃,讓寺廟15萬奴婢變為兩稅戶(納稅人)。唐武宗的這次滅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擴大了朝廷財政收入的來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 唐武宗大規模「滅佛」,為何連黑色豬狗都不放過?
    於是,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開始了,因為事情發生在會昌年間,故史稱「會昌法難」。民間流傳:為了防止黑氣上升,以防止「黑衣天子」出世,武宗還禁止民間豢養黑豬、黑狗、黑驢、黑牛等。從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十月起,唐武宗下令凡違反佛教戒律的僧侶必須還俗,並沒收其財產。並陸續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侶人數,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侶蓄養奴婢的數量。很多寺院被拆毀,大量的僧侶被強迫還俗。
  • 三武滅佛:佛教在中國遭遇的滅佛運動
    佛教自東漢初期傳入中國後,發展迅速,但所謂「物極必反」,佛教遭遇多次滅佛運動。佛教曾幾度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