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進入公元846年,距離大唐帝國開國皇帝李淵下葬獻陵200多年以後,一個被後世稱作唐武宗的皇帝下葬在獻陵西5公裡,陪伴他的始祖。
唐武宗李炎是唐穆宗第五子,在他前面是兩個短命的兄長,前後當政十幾年。唐文宗病逝以後,宦官擁立李炎為帝。所以他們兄弟三人,父子四人,竟然都做過皇帝,在中國古代也是非常罕見的。如果放在其他年代,按說李炎就沒有做皇帝的機會。
然而唐代末年,宦官專權,皇帝廢立都操縱在宦官手裡。在李炎的兩個哥哥病逝以後,宦官擁立27歲的李炎為皇帝。但是李炎本人也不長壽,33歲即病逝,在位6年。
李炎在位期間,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發動滅佛運動,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這段唐朝中後期較為平穩的一段時間,被史學家稱為會昌中興。
李炎本人在歷史上留下的一個重要一筆,就是發動了「滅佛運動」。中國歷史上,大約有四次官方的滅佛運動。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三武滅佛」,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包括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若加上後周世宗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佛教作為一種信仰,在中國民間有深厚的基礎。很多皇帝也是忠誠的佛教信徒,包括李炎本人的祖先,都曾經非常推崇佛教。但是隨著宗教的擴張,對社會經濟產生了一定影響。寺院佔有很多土地,但是並不納稅,損害了國庫收入,並且與地主階級也發生了矛盾。
所以李炎的滅佛運動,主要是從緩和社會矛盾,維持統治的角度來思考的。恰好他任命了一個推崇道教的宰相李德裕,幫他實施這個滅佛方案。
通過滅佛運動,佛教寺院財產被剝奪,僧尼還俗,寺廟廢棄,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是大量僧尼還俗,寺廟土地與財富收歸政府所有,客觀上也減輕了人民供養僧尼的經濟負擔。
這就是李炎留給歷史的印象。由於他在位時間很短,繼位的唐宣宗李忱又一次推崇佛教,所以滅佛運動時間很短。
李炎葬於端陵,位於今天三原縣城東20公裡的塬上,平原地區起封土。從這裡往西10公裡,是他同父異母的兄長,那個18歲即死於非命的唐敬宗李湛;往東5公裡,是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唐陵中有四座未能依山為陵的,其中有三座就分布在這一帶。
李炎的端陵也是平原地區起封土,大小和莊陵接近,都是規模比較小。可以看到晚唐的衰敗,政府部門已經拿不出太多經費修皇帝陵。這一階段的皇帝陵,規模上也比不盛唐的太子公主墓大多少。
四周遺址不多。現殘存四門石獅2對、石馬3對、華表、石人、翼馬、鴕鳥各一。散落在樹林和田野間,尋找比較困難。經過我們無人機搜尋,在小樹林裡面可以發現石獅子。
這個系列是《航拍唐十八陵》專題,大家可以關注本帳號相關視頻,收看航拍紀錄片。也可以關注本號看其他皇陵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