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端陵
所葬皇帝:唐武宗李炎
所在地:三原縣徐木鄉桃溝村
勘探時間:2012年
2013年
考古發現:南神道西側蕃酋殿
地面遺址基本損毀
唐王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李炎的陵墓端陵距離開國皇帝李淵的獻陵約4公裡,所在地三原縣徐木鄉桃溝村村民習慣稱其「小王陵」。李炎在位7年最大的動作是「反佛尊道」,拆毀全國佛寺。去年5月,省唐帝陵考古隊在端陵勘探清理石刻37處近50件(組),包括南神道西側石柱,東西兩側7組石馬,3件牽馬人等珍貴石刻。
端陵現狀
陵園南側一片溝壑
從李淵陵墓所在的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到李炎陵墓所在地徐木鄉桃溝村車程不到10分鐘,地域的臨近加之同為唐代帝陵,桃溝村村民習慣將端陵稱為「小王陵」,李淵的獻陵則被稱為「唐王陵」。
不同於獻陵處在一片平緩開闊的莊稼地,端陵所在地則較為崎嶇,陵園南側則是一片溝壑,層層崖下形成的平川高程約400米,平川基本被當地村民開墾為莊稼地,莊稼地聚集處形成了村落,端陵北邊為徐木鄉的「小王村」,可想而知,村名源於村莊緊挨端陵,「以前小王村的村民經常在端陵南門外祭祀,就是現在也有很多老人前來放個蘋果之類的。」負責端陵田野文物安全的業餘文保員閆玉林說。
因陵園所在地地勢崎嶇,站在遠處不能看出整個陵墓的布局,只有進入周圍的莊稼地,看到矗立在黃土中的石刻,才能意識到這裡是一處唐帝陵。相較於其他唐帝陵朱雀門外神道的平坦,溝壑形成的塬崖讓端陵顯得獨特。
端陵園東西長540米,南北長590多米,呈覆鬥形,為夯築城垣,按照唐帝陵格局四面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各置石獅一對,闕臺一對,城垣四隅建造角樓。
三原縣文物旅遊局文物股工作人員介紹,端陵的陪葬墓只有1座,是李炎賢妃王氏的墓葬。這在《長安志》中有記載,」(端陵)封內四十裡,下官去陵四裡,賢妃王氏陪葬。此外,《新唐書》也有記載,「武宗賢妃王氏,宣帝即位,嘉其節,贈賢妃,葬端陵之柏城。」
陵園石刻
神道存11件石灰巖質石刻
按慣例,端陵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鴕鳥、儀馬、翁仲等石刻。負責管理端陵的專業文保員賈野介紹,目前端陵神道石刻存有11件,都是石灰巖質。
正對溝壑的是端陵的一對華表,其中東側的華表矗立在田地中,西側的則倒在地面,從倒在地上的華表石刻表面看出其為八稜柱身,頂部刻成蓮花苞形狀。往北走則是一對翼馬,「為什麼叫翼馬,是因為刻成了有翅膀的馬,象徵騰雲駕霧升天,這都是皇帝期待長生不老的一種體現。」閆玉林指著翼馬兩肋雕刻的捲雲雙翼說。
緊挨翼馬的本是一對雕在石屏上的鴕鳥,因少見被遷往西安碑林博物館保存。再往北,是2件儀馬,都遭到損壞,可以看到馬背有馬鞍,尾巴是下垂的樣子。
儀馬北邊是翁仲石像,按照唐帝陵格局,東側分布「文官」,西側分布為「武官」,目前端陵存有翁仲像4尊,東側留有3座文官,西側1座武官。文官外形為頭戴官帽,身穿長袍,手執笏(讀hu,古代朝見時大臣所執的竹板,用以記事),西側留有一尊武官,不同於文官的手執笏,武官手拄劍。目前這4尊翁仲,有兩尊缺頭。
西側武官的頭像被盜於上世紀90年代以前,閆玉林回憶,當時是春節期間的一個深夜,正當家家放鞭炮時,突然傳來一聲巨大的轟隆聲,村民驚奇這麼大的響聲,卻又以為是集中放鞭炮。待到第二日清晨,有村民經過端陵的莊稼地,發現西側「武官」的「頭」沒了,「後來公安部門偵破此案,是幾個河南人盜的。」閆玉林說。端陵四門的石獅保存較為齊全,除過北門的一尊石獅早年丟失外,其餘四門的石獅都在,為了保護北門留下的一尊石獅,1970年被遷往了西安碑林博物館保存。但北門丟失的不僅一座石獅,還有儀馬和牽馬人石像3對,「1973年在陵東北的三合村發現了一個牽馬人石像,也是沒有頭部,穿著圓領窄袖袍,腰上繫著帶子,穿靴子。」閆玉林介紹。
考古勘探
大量石刻被掩埋於地下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唐帝陵考古隊副隊長張博介紹,2012年考古隊對唐武宗端陵陵園進行了全面考古調查和勘探,2013年5月,再次前往,對陵園東門北側門闕和南神道西側蕃酋殿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並對陵園南神道和北神道現掩埋於地下的石刻進行了清理,對石刻進行測量記錄等工作。
丈量東距唐高祖李淵獻陵4公裡,西北距唐敬宗莊陵約6公裡,陵園位於三原縣徐木鄉西端,海拔540米。現場勘探端陵陵園四周地勢平坦處因為村民生產活動較多,對陵園遺址造成了破壞,陵園建築遺址整體保存情況較差。
勘測東門、北側門闕東西長約24米。由於前些年村民在闕體基礎四周取土,導致闕體原地面散水已經高出現代地面。在近年劃定了保護範圍,避免了遭到進一步的破壞。闕體主體現存高約3.5米,沒有見夯築「三出」結構。但發現了西側蕃酋殿址位於南門西側門闕以南10米,平面形狀為曲尺形,南北長17米,東西寬18米。其地面遺址已經基本損毀,僅保存夯土基址,在殿址東北部殘存有部分散水包磚。
對於端陵的石刻,考古隊勘探地面現存石刻較少,只有4件石人,2件石馬,2件翼馬等,其餘石刻或遭損毀,或者掩埋於地下。「這次根據勘探結果共清理石刻37處近50件(組),包括南神道西側石柱,東西兩側7組石馬,3件牽馬人,東側5件文官石人,西側3件武將石人。」張博說。
這次考古工作通過對東門北側門闕的發掘搞清了闕體的形制和保存情況,對西側番酋殿址的發掘補充了端陵勘探資料的不足。對陵園石刻的清理發現了大量掩埋於地下的陵園石刻,為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制定保護規劃和對倒伏於地下的石刻進行扶正復位提供了參考。
唐武宗李炎生平
唐武宗(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臨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的第五個兒子,唐文宗的弟弟,剛開始被封為穎王。公元840年正月,唐文宗病重,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改動詔書廢皇太子,改立李瀍為皇太弟。當月唐文宗去世,27歲的李瀍即位。次年改元會昌。唐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公元843年,澤潞鎮節度使劉從諫去世,他的侄子劉稹想襲位割據,當時唐武宗採納李德裕的建議,命令出兵徵討。844年,劉稹為部下所殺,叛亂平息。唐武宗崇信道教,但鑑於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於845年下令拆毀佛寺,並派御史分道督察。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當時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餘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當時規定五臺山及普光寺、終南山五臺寺、法門寺等有佛指骨的寺廟,嚴禁供養和瞻仰,如果有一人送一錢者,背杖二十;如果是僧尼在這些地方受一錢施捨者,背杖二十。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唐武宗在當太子時就喜歡道士鼓吹的「長生術」,即位後,將道士趙歸真等81個人邀請到大明宮,並在京城長安南郊及大明宮太液池各修了一座高達150尺的望仙臺,動用人力達45萬人次。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吃了道士炮製的長生金丹中毒身亡,終年33歲。 本報記者 暢咪 整理
探訪守陵人
當文保員20多年 每月60塊錢但幹著有勁
端陵的田野文物安全得益於徐木鄉桃溝村的業餘文保員看管。目前端陵有4名業餘文保員,全都是桃溝村人。最早只有1名業餘文保員負責,1人看管整個陵園的局面維持了20多年。專業文保員賈野介紹,因端陵沒有成立獨立的文物管理所,端陵的文物安全和日常工作就由獻陵文管所的工作人員負責。
一人看管整個陵園持續20多年
閆玉林就是一人看管端陵20多年的主角。1984年閆玉林當選為桃溝村村支書,隨即也開始了文保員的工作,如今63歲的他每天的工作是負責朱雀門和神道上的石刻,擔負重責。
閆玉林家緊挨端陵朱雀門和神道,距離不到百米,但為了更方便看管端陵的石刻文物,閆玉林在家中西側牆面上開闢了一扇西門,「現在這西門反倒成了家裡的正門,以前的大門沒人走了。」閆玉林的妻子顧潤玲說。
顧潤玲對丈夫當文保員的工作從不支持到現在完全配合,其中的轉變是因為閆玉林的盡職盡責讓她敬佩。閆玉林晚上深夜回家已成習慣,而經常深夜外出最初讓顧潤玲不安,「有一次晚上小賈(賈野)打了個電話,他急得出門連大門都沒關,到半夜我出去看他回來沒時才發現門開著,都不害怕羊被人偷了。」顧潤玲笑著說。
而讓顧潤玲覺得委屈的是,因文物部門有規定,在文物保護區域內不準蓋房,前些年閆玉林負責去各家各戶勸說村民停止蓋房,但村民很不配合,「得罪了很多村民,現在到我們蓋房時只能在舊房子上加蓋。」現在閆玉林一家六口人住在一起,雖然不寬敞,但和睦幸福。
閆玉林家中靠種八畝地和養羊的收入維持六口人的生活,雖然清苦,但每個人各司其職,對各自的生活重心盡心盡力,」每年都評我當先進,給我發了很多證書和獎狀,工資不高每月60塊錢但幹著有勁。」拿出得到的一疊獎勵證書,閆玉林說當文保員20多年,除過習慣,更重要的是對文物有了比村民更多的認識。
「石刻文物太珍貴要好好保護」
在閆玉林帶領下來到李炎的主陵前,指著陵前空地,他說在「文革」之前主陵前立有一座石碑,這座石碑如今蕩然無存,被毀於「文革」「破四舊」時,回憶當時損壞的場面,他直搖頭說可惜,「先在石碑上貼上泥,再放上炸藥將碑一下炸沒了。」讓他感到最可惜的是朱雀門神道上無頭的翁仲像。閆玉林小時候問及村中老人,老人則以恐嚇的語氣令他不敢多問。他說自記事起,翁仲就沒有「頭」,「也有老人說,石人因為偷吃皇帝陵前的貢品被割了頭。」
在去年5月份省考古隊前來勘探時,閆玉林第一次目睹了從小聽說的小石馬、小石人的「真容」。他介紹,去年5月份,配合省唐帝陵考古隊勘探,他看到了考古隊工作人員將埋在地下的眾多石刻文物挖出並再次回填,「石刻文物太珍貴了,端陵的石刻也很多,所以要好好保護。」他說。
受其影響孫女也對唐代歷史感興趣
業餘文保員敬佩的是專業性更強的專業文保員,這句話體現在閆玉林身上更為貼切。
為了學到更為專業的田野文物保護知識,閆玉林曾一人去了昭陵和乾陵,參觀這兩座唐帝陵是如何做文物安全工作,「沒法比,人家都是專業機械加人力,我們僅僅靠人力。」他說。
「一切正常不?」「一切正常。」這是每天早上10時閆玉林和賈野的對話情景。工作職責要求業餘文保員每天將陵園巡查情況匯報給專業文保員,現今閆玉林要在每周一、周三、周五圍著端陵巡查一圈。
對文物安全的保護工作做到位後,閆玉林也逐漸對唐史和石刻藝術有了認識,之前省文物局前來視察所發放的端陵書籍和資料成為他的枕邊書。耳濡目染,歷史書籍也成為其孫女的手中讀物,孫女開始對唐代歷史感興趣。
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 暢咪 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