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銀川市西南郊賀蘭山中段東側山麓的洪積扇荒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間,有這樣一個地方,西面背靠高峻挺拔的賀蘭山,東臨「黃河九曲,唯富一套」的銀川平原,位置背風向陽,氣象雄渾。這樣的所在,很符合中國傳統堪輿學的「風水寶地」特徵。在這片的風水寶地上,矗立著九座依照星象排布的塔形巨冢,歷盡千年風霜雨雪而不倒。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安塞王朱秩炅看到這些巨大的古冢時深感震驚,寫下了一首詩: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時王與侯。那麼,這些神秘的巨冢究竟是何人所建?「昔時王與侯」指的又是哪朝君王呢?根據現在的考古與考證,這就是西夏王陵。
西夏陵又稱西夏王陵、西夏帝陵,是西夏國歷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1988年西夏王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西夏王陵營建年代約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項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國11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西夏陵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成的景區。它承接鮮卑拓跋氏從北魏平城到党項西夏的拓跋氏歷史。
西夏王陵景區佔地面積58餘平方公裡,核心景區20.9平方公裡,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餘座王侯勳戚的陪葬墓,規模宏偉,布局嚴整。目前,景區內向遊客開放的主要是西夏國開國皇帝李元昊祖父李繼遷的一號陵裕陵(一號陵)、父親李德明的嘉陵(二號陵)以及李元昊本人的泰陵墓(三號陵)。景區面積太大,需要乘坐觀光車(往返車票20元;門票:75元/人)。
每座帝陵都是背靠賀蘭山,坐北向南,呈縱長方形的獨立建築群體,規模同明十三陵相當。吸收自秦漢以來,唐宋皇陵之所長,又受佛教建築影響,構成中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此為賀蘭山下西夏王陵中的陵墓分布,截至2014年,西夏王陵遺址共確認出西夏帝陵9座,陵邑遺址1座,陪葬墓254座,窯址幾十處,祖廟1座,其餘墓葬的墓主人尚無法得到最終確認。已經確認的9座帝王陵分別為:太祖李繼遷的裕陵(1038年下葬,1號陵);太宗李德明的嘉陵(1038年下葬,2號陵);景宗李元昊的泰陵(1034年下葬,3號陵);毅宗李諒祚的安陵(1068年下葬,4號陵);惠宗李秉常的獻陵(1086年下葬,5號陵);崇宗李乾順的顯陵(1139年下葬,6號陵);仁宗李仁孝的壽陵(1193年下葬,7號陵);桓宗李純祐的莊陵(1206年下葬,8號陵);襄宗李安全的康陵(1211年下葬,9號陵)。
在對西夏陵遺址的勘探工作中,考古學家們驚訝的發現,高聳的九座陵區地面建築,在圖紙上構成了一個北鬥星的圖案。他們的陪葬墓,也是按各種不同的星象布局排列的,這更給西夏王陵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總體來看,西夏王陵有其獨特的構建方式。中國曆朝歷代帝王貴胄們既希望陵寢恢宏壯麗,又希望能夠不被盜掘,因此高大的封土成了防止盜掘的重要屏障,如明、清兩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槨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聳的封土下方;而西夏陵的陵臺,卻不是位於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於墓室以北10米處,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
此為西夏王陵的結構復原圖,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設置在獻殿內部,這也是帝王陵寢中絕無僅有的。隱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營造時最為隱秘的工作之一,而西夏的皇帝們似乎並不擔心這一點,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設置在獻殿以外,西夏帝陵的獻殿至陵臺之間有一條突起於地面之上的魚脊梁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考古發掘顯示,和奢華的唐宋帝陵相比,西夏陵的墓室要「簡樸」得多,為位於中央的主室和左右耳室構成的三室土洞式結構,陪葬品也相對較少。
這是單座陵的微縮模型。從現有的出土遺物中推測,西夏王陵由內外神城、闕臺、碑亭、獻殿、角闕、角臺以及高大的陵臺等地面建築組成,面積達十幾萬平方米。陪葬墓由神城、碑亭、封土等組成,有的面積達數萬平方米。
從現存的這些西夏王陵的遺蹟來看,每一座帝陵均坐北朝南,呈縱向長方形,佔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以上。這些帝陵的外郭形制雖然有開口式、封閉式和無外郭式三種,內部結構卻大體相同,分為角臺、闕臺、月城、陵城四部分。這些帝陵的外郭或宮城的長寬比例都在1.5:1.7之間,與史籍記載的興慶府城郭的長寬比大致相當。
3號陵坐落在西夏陵區東南部,佔地面積月15萬平方米,陵園外築4座角臺以示兆域。南置左右對稱的闕臺,闕臺背後的御道兩側各有一座形制不盡相同的碑亭。陵園的主要建築是平面連接成「凸」字形的月城與內城,內城從南向北為獻殿、墓道和陵臺。墓室位於陵臺前的地下,墓道與陵臺偏於中線西側。3號陵是西夏陵區內目前保存最好,陵園建築最具特色的一座帝陵,據考證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泰陵。
陵臺是帝王陵的主體建築,在中國古代墓葬中,它一般起封土作用。而西夏王陵的陵臺卻別具一格,為塔式建築,八角形,上下分為五級,七級,九級不等,外部有出簷,為磚木瓦結構。現存的每座王陵的陵塔殘垣高均超過二十餘米,這源自於唐代的「積土為冢、改墓為陵」的帝王陵思想。但不同於唐代因山為陵的陵寢制度,從外觀上看,西夏王陵更像是平地造山。這也是西夏文明獨特性的寫照,他們很善於在糅合漢文化、西域文化、草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新的風格。
西夏陵塔的原貌並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種簡單塔形土堆,而是內部由夯土充實,外部有磚瓦木簷建築並覆蓋漂亮琉璃瓦的攢尖頂佛塔。可惜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卻是殘垣斷壁。這是因為經過蒙元的報復性破壞、後世的盜掘和西北風沙的摧殘,外部磚木建築已經不復存在,只有內部的夯土結構依然挺立,在近一千個寒來暑往中守護著地下的先王。
這是西夏王陵墓室壁畫的復原圖,表現了對佛教世界的崇尚。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為吐蕃之地,吐蕃的佛教文化也隨之傳入,西夏皇帝一直尊奉藏族高僧也為佛教深入民心的過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是西夏王陵中的佛塔。塔,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義。塔的意象在佛教中有表人勝、令生信、為報恩三個方面,所以塔有佛陀生涯中最後大事涅槃的象徵。涅槃是獲得永生的渠道,是大多數中國古代帝王夢寐以求的目標,西夏皇帝也不例外。
在對西夏王陵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不少價值極高的文物。這件鎏金銅牛是西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目前世界範圍內現存最大的西夏時期金屬鑄造工藝品。鎏金銅牛身長1.2米,重188公斤,牛身橫臥,兩眼圓睜,頭頂兩角,體態健壯,連中間脊背也隱約可見。這隻銅牛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從鑄造工藝上也表現出當時西夏青銅製造的高超水平。
這是從西夏王陵遺蹟中收集到的碎片後修復的迦陵頻伽彩陶塑像。因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西夏人相信來世,把陵園修造得如同佛界宮殿一般。屋脊獸、摩羯、迦陵頻伽等都是佛國世界的神靈,也是唐卡中神靈居住宮殿的裝飾物象,用佛教藝術裝飾陵區來世世界,也寄託了西夏王室對彼岸世界的期待。
這是王陵的月城遺蹟。誠如月牙露出,因此稱為「月城」。月城東西相距120米,南北相距52米,牆體以黃土夯築而成,牆基寬2.45米,夯土之上塗有草秫泥,表面塗有朱紅色染料。
月城以北為內城遺址,該遺址呈南北長方形,南北長約115米,東西長200米。四面以神牆環繞,南端距離外城137米,東、西、北三面均相距22米左右。牆基寬約3米,黃沙土分段夯築,殘存最高可達4米有餘。內城共有四個門,內城南牆的正中闢門,用於走人,而東、西、北門均為面闊3間的門屋,沒有城門洞。內城中有獻殿、墓道、陵臺等建築。
南門遺蹟
在內城南神門偏西方約25米處有一黃土臺,這就是獻殿的遺址。獻殿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只有顯赫的文武官員和皇親國戚才能陪同皇帝在此祭奠先祖。
從現在遺蹟來看,西夏王陵與中原傳統陵園相比,無論從形制、建築、裝飾,都別樣而獨特,如果將其復原,在景觀和規模上,絕對令人嘆為觀止。然而劫難之餘,那巍然高聳的陵臺、形制獨特的闕臺等建築遺址依然在頑強地證明著西夏陵昔日的輝煌,也為今天的寧夏留下了一處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共享多彩世界」運營者信息:李毅軍,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中國圖片籤約攝影師,教授級高工,註冊諮詢師,有豐富遊歷經驗的資深自助遊驢友,寫作出版有《西域光影》《天路勝景》《旅途擷趣》《仔細打量這多彩的世界》四本行攝圖記書籍(在當當網、京東商城上均有發售,進入後搜索書名即可找到),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過數十篇遊歷方面的散文,數十幅攝影作品被報刊雜誌和網站採用,在新浪博客(博客名:李毅軍的博客。用百度搜索「李毅軍的博客」即可找到)上發表了兩千多篇博客,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