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前,銀川還是一座荒涼的邊陲孤城,人口不足 6 萬,民宅、店鋪、作坊混雜,沒有火車。如今,「銀川有天下人,天下無銀川人」,這座移民城市不僅保留住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賀蘭山巖畫、西夏王陵等深厚的歷史底蘊,還擁有了時尚的商業街、藝術區、酒吧和高檔住宅。
鎮北堡西部影城,更是為銀川這座城市注入了別樣的人文氣息,使其「蒼涼之美」通過電影走向了全世界。
銀川鼓樓坐落在寧夏銀川市解放東西街和鼓樓南北街十字路交叉處。樓總高 36米,由臺基、樓閣、角坊組成。臺基呈正方形,邊長24米,高8.5米,用磚石砌築。銀川鼓樓東面門洞兩側各闢一券門,其中,入北券門可沿石階登至臺基之上。臺基中心建有十字歇山頂重簷三層樓閣。
銀川鼓樓臺基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光緒三十四年,寧夏地方紳商捐資在臺基上增建了三層樓梁架,後因「款絀停輟」。1917年,寧夏縣知事餘鼎銘接續重建,並在四角增蓋了券棚頂角坊。
1926年國共合作時期,寧夏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中共寧夏特別支部,就設在鼓樓上的東北角坊。1949年9月寧夏解放,一野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委李志民,以及寧夏地方知名人士,一同在銀川鼓樓上檢閱了解放軍入城儀式。
銀川市東南方向的水洞溝,在 1923 年成為中國最早發掘出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銀川的「第一縷陽光」,是從這裡開始的。大約 4 萬年前,有一群生活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的先民受冰期嚴寒的逼迫,輾轉來到水洞溝繁衍生息,他們利用已經掌握的技能,就地取材,打磨出大量鋒利的石器。
水洞溝出土的石器和動物化石中,有一些石製品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近,因此水洞溝遺址又被稱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在遺址景區,人們可以通過博物館、原始人實景體驗館、「張三小店」等感受古人類的歷史文化,還能站在明長城遺址上,眺望南邊的水洞溝雅丹地貌區和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壯闊的大漠景色,在金色陽光的沐浴下,就這樣盡收眼底。
西夏王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因其獨特的錐狀造型,被稱為「東方金字塔」。離開水洞溝,從東到西橫穿整個銀川城,來到市區西郊的西夏王陵。銀川曾是西夏王朝的都城,對於西夏文明,很多人想必都是因電視劇《天龍八部》裡虛竹和西夏公主的一段情緣,才稍微有所了解。這個曾創造出燦爛文化的王朝,最終在蒙古鐵騎的南下徵伐中走向滅亡,只留下西夏王陵、承天寺塔等為數不多的遺址,以及燦若明珠的西夏文字。
南北綿延 200 多公裡的賀蘭山脈,曾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等北方部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如今這裡遺存有 20 多處古老巖畫,當中以賀蘭口巖畫最具代表性。從西夏風情園出發,一路向北,40 分鐘便可到達賀蘭山東麓的巖畫景區。
賀蘭山巖畫是幾千年以來,流傳於北方遊牧民族中的一種石刻藝術。他們將所思所想鐫刻在褐色珍巖上,巖畫既有狩獵、祭祀、徵戰等生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