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峻
說到寧夏,很多人可能會立馬想起一句耳熟能詳的歌謠:「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金川銀川米糧川。」寧夏省域北部,有一片南北走向的狹長區域,形如紡錘,恰好對應了歌謠中的「兩頭尖」。這枚紡錘,其實是一片荒漠與乾旱區中的珍貴綠島,東側是蜿蜒的黃河,而西側便是綿延的賀蘭山。▲ 賀蘭山東麓,西夏陵雙陵遺址。攝/徐勝凱,圖/《發現寧夏》賀蘭山既古老又年輕。億萬年前,賀蘭山一帶還浸沒在汪洋深處。大約3000萬年前,在地殼板塊不斷擠壓、碰撞之下,賀蘭山橫空出世,將堅實的軀體舒展在蒼穹之下。直到現在,挺拔險峻的賀蘭山仍在不斷成長。▲ 賀蘭山闕。攝影/李鵬,圖/《發現寧夏》賀蘭山脈,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南北長約220千米,大小山峰46個,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0個,主峰敖包疙瘩位於山脈中段,海拔3556米。巍峨的賀蘭山脈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更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賀蘭山主峰敖包疙瘩。圖/圖蟲·創意她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巴顏喀拉山一岡底斯山」當中的重要一環,界線以東為季風區,強大的暖溼氣流從太平洋自東南向西北吹來,化作甘霖,灑落在神州大地的東部,滋潤出了沃野千裡的「北大倉」、「杏花微雨」的江南、豐饒的「天府之國」。界線以西為非季風區,所剩無幾的氣流到了賀蘭山已成強弩之末,太平洋的最後一絲眷顧落在了賀蘭山東麓,在陰山腳下滋養出了大片牧場,在新疆東部留下金色的黃沙和雄奇的雅丹。水潤
賀蘭山以其巍峨的山勢劃分出兩種截然的地貌,山脈東西匯集了不同的自然風光,但是黃河水卻以其溫柔的姿態,滋養了不同的民族文明。▲ 黃沙古渡,蜿蜒流淌的黃河灌溉了西北乾裂的土地。攝/蘇成遠,圖/《發現寧夏》發育於青藏高原的黃河,一路奔放東流,進入寧夏境內後,迎面就遇到了賀蘭山的阻擋,在賀蘭山面前,黃河水收斂了它桀驁不馴的野性,變得溫柔纏綿,依偎著賀蘭山的走勢,流經整個寧夏北部地區,它將攜帶的泥沙和養分留在了這裡,創造了黃河上遊的第一大平原——寧夏平原。▲ 稻漁空間生態觀光園。攝/陳幸福,圖/《發現寧夏》有了水就有了生命。早在三萬年前,賀蘭山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的足跡。當秦帝國建立後,蒙恬率領30萬秦軍,擊退匈奴,開啟了賀蘭山下屯墾戍邊的歷史。來自華夏文明腹地的秦人是利用水的高手,他們利用自然形成的坡度,鑿渠引水,灌溉農田。自第一條秦渠的成型落地,開啟了寧夏無壩引水的歷史,農耕文明的種子自此在寧夏大地紮根。時光流逝,後世人依據形勢,擴大了灌溉工程,因地制宜修建了設計精巧的漢渠、唐徠渠、惠農渠等。據悉,歷代古渠的總長度達1500千米,超過銀川和北京的距離。▲ 唐正閘,是唐徠渠的進水閘,修建於元代。攝/曹文德,圖/《發現寧夏》縱橫交錯的灌渠使得這裡河網密布,把銀川城區周邊的河流、湖泊串聯起來,構成了寧夏平原河湖溝渠溼地交織的網格狀水系,這些由古湖泊和古河流留下來的湖泊面積超過500平方千米。▲ 銀川自古就有「七十二連湖」之城,湖泊密布,造就塞上江南的秀麗景色。圖為鳴翠湖。攝/徐勝凱,圖/《發現寧夏》到了現代,歷史的灌溉工程已不能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求。1978年,中國第一個閘墩式水電站——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這個「巨型水塔」凝聚中國人的智慧和信念,結束了2000多年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的歷史。滾滾黃河水轉化為新的能量,灌溉了周邊800多萬畝良田。▲ 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攝/李鵬,圖/《發現寧夏》黃河之水如血脈一樣,在寧夏平原漫延,讓乾旱少雨的寧夏平原煥發出勃勃生機。河湖密布,稻花飄香,「塞上江南」聲名遠播。沃野千裡,瓜果飄香,寧夏平原成為了真正旱澇保收的西北糧倉。▲ 青銅峽葉盛黃河灌溉區域。攝/曹文德,圖/《發現寧夏》除此之外,黃河在這一地區本來沒有灘涂或者島嶼,直到水電站的建成,大量泥沙由於流速減緩而沉積於此,最終形成了一塊淤積島嶼,也使這裡成為寧夏最大的黃河灘涂溼地生態系統。▲ 青銅峽鳥島。攝/鍾培源,圖/《發現寧夏》每年3、4月及9、10月下旬,多達180種候鳥在此停留,每到觀鳥旺季,各種鳥類在蘆葦蕩中時隱時現,或是擦著水面飛過。物豐
來到賀蘭山,目光所及之處,一片荒涼,但是與周邊區域相比,這座孤島依然是半乾旱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寶庫。▲ 賀蘭山植被。攝影/呂東濤,圖/《發現寧夏》地處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的交界地帶的賀蘭山,地跨溫帶草原與荒漠兩大植被區域,這裡匯集了華北森林植被、蒙古草原植被、阿拉善戈壁荒漠植被和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從森林灌木、疏林草原、草原、荒漠到草甸,各種植被類型應有盡有。▲ 賀蘭山松林深處。攝影/妥永蒼,圖/《發現寧夏》這裡是多種珍稀動植物的避難所。115種鳥類、51種獸類和678種種子植物,各種生靈在賀蘭山周圍建起了自己的家園。金雕、胡兀鷲、白尾海雕等各種珍稀猛禽在天空展翅翱翔,藍馬雞、馬鹿和巖羊在叢林和峭壁間棲息繁衍,賀蘭山紅尾鴝等許多小型鳥獸及昆蟲也在此棲居。▲ 賀蘭山上的巖羊。圖/視覺中國當然,賀蘭山的自然資源遠不止那些可愛的生靈。賀蘭山中北段,盛產「太西煤」,這是世界少有的優質無煙煤,賀蘭山中出產的煤佔到寧夏煤炭總量的87%。除了煤炭之外,賀蘭山還出產矽石、輝綠巖、粘土、鐵礦等礦石。▲ 賀蘭山筆架峰滾鐘口,此處盛產賀蘭石。攝/鍾培源,圖/《發現寧夏》賀蘭山滾鐘口附近出產的賀蘭石更是名揚四海,自清代康熙年間開始被人開採利用,道光年間江南藝人來到寧夏,帶來了制硯技術,其中「閻家硯」最佳,傳承至今。▲ 寧夏枸杞。圖/視覺中國賀蘭石與枸杞、甘草、灘羊、髮菜一起被稱為寧夏「五寶」,依其顏色分別被稱為白寶、紅寶、黃寶、藍寶和黑寶。這五寶,都產在賀蘭山上或者賀蘭山洪積扇上。人勇
「賀蘭」一詞來源於古匈奴語,一個叫賀賴的部落以自己部落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山,意為駿馬。群山似奔騰在天際的駿馬,賀蘭山之名還是十分貼切的。賀蘭山與馬還有一層「緣分」,這緣分就藏在賀蘭山聞名遐邇的巖畫中。賀蘭山的巖畫,從舊石器晚期開始刻畫,至西夏時期才告終止,巖畫中有關「馬」的圖案有123處,獨馬、群馬、牽馬、牧馬等圖案比比皆是,它們似乎在告訴人們,賀蘭山與馬的關係密切而深遠。▲ 歸德溝巖畫牧馬圖。攝影/董宏徵,圖/《發現寧夏》秦漢時期,匈奴人越過秦長城南下中原,他們與漢民族融合,對中原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寧夏牧馬業相當興盛,到了西漢時期,隸屬於北地郡的寧夏北部賀蘭山東麓一帶,以及安定郡的寧夏固原,都是牧養戰馬的基地之一,成就了裝備精良的騎兵。▲ 三關口長城。攝影/李鵬,圖/《發現寧夏》秦漢之後直到明代,賀蘭山依舊是重要的牧馬區之一,明代在西北地區設立馬市13家,寧夏境內有3家,賀蘭山山口成了馬匹交易的通道。清代之後,寧夏平原大量土地農耕化,黃河水澆灌的富庶田園代替了昔日的牧馬區,寧夏牧馬業終止,昔日萬馬奔騰的景觀一去不回,只有賀蘭山上斑駁的駿馬巖畫在默默訴說那段壯麗的歷史。▲ 賀蘭山巖畫,太陽神巖畫處。攝影/丁翔宇,圖/《發現寧夏》自古以來,賀蘭山就是西戎、羌、氐、匈奴、鮮卑、突厥、党項等少數民族長期遊牧、繁衍生息的地方,也留下了他們徵戰廝殺的歷史痕跡。從青藏高原遷徙到陝西北部的党項羌人,經過唐代的發展壯大,逐步向西擴張。公元1038年,党項羌人首領元昊在寧夏平原上建立了大白高國,宋代人及其後的中國政權稱之為西夏,元昊多番徵戰,橫穿賀蘭山,攻取了今天甘肅北部八百裡河西走廊,西夏帝國繁盛一時。▲ 一百零八塔,始建於西夏時期的喇嘛式實心塔群。攝影/曹文德,圖/《發現寧夏》百餘年後,西夏王朝遭遇北方勁敵蒙古,成吉思汗採取南北夾擊的戰略,避開賀蘭山天險,直接在寧夏平原與西夏軍隊決戰,西夏王朝受到重創,1227年西夏國滅亡,党項人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1288年,元朝政府給寧夏定名,意為安寧的西夏。直到明代,賀蘭山一帶硝煙再起,在賀蘭山東麓,依託山上的茂密森林、山脈東麓的山口天塹、長城關隘、軍屯城堡,歷經數百年的經驗,賀蘭山被鍛造成一座堅不可摧的「軍山」,阻擋蒙古鐵騎向東南進軍的步伐。▲ 北岔口長城,為明長城遺址。攝影/哈少峰,圖/《發現寧夏》後來隨著滿蒙聯盟的建立,寧夏從邊陲變成內陸腹地,賀蘭山戰火紛飛的歲月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漢蒙繁榮的商業貿易。在無形之中,寧夏人在賀蘭山千百年來的徵戰歷史,也造就了驍勇的性格。中國國家地理圖書發現系列
再出力作《發現寧夏》
希望本書能夠讓你
了解寧夏,愛上寧夏,去探索寧夏。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買!
當當網,現有滿額減優惠卷,每滿100減50
- END -
文丨SevenJ
封圖來源丨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中國國家地理BOOK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點擊下方圖片,跟隨圖書君去別處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