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李炎為何大肆滅佛?

2021-02-23 龍巖天馬山淨慈寺

  唐武宗(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chán),漢族,生於元和九年六月十一日(814年7月1日),死於會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846年4月22日),臨死前改名炎。他是唐穆宗第五子,文宗之弟。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於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在位6年,終年33歲。

  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六月,唐武宗設齋請道士、僧人講法,賜給道士紫衣,對僧人的態度頗為冷淡,這對佛教來說是個危險的信號。次年,武宗下詔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不守戒律者還俗,並沒收他們的全部財產,「充人兩稅徭役」。會昌二年,朝廷又「殺摩尼師,剃髮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士」。會昌四年七月,武宗下令拆毀幾百間寺院,命其僧尼全部還俗。會昌五年三月,朝廷又敇令嚴禁寺院建置莊園,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奴婢、財產。同年四月,武宗下令展開全國範圍內的毀佛運動,嚴令僧尼還俗,大舉拆毀寺廟。甚至連外國來唐的僧侶也未能倖免,被強令還俗,當時全國僧尼約為30萬人左右,而被迫還俗的就多達26萬人。

  說到這裡,那麼唐武宗何故要下令大肆滅佛呢?筆者根據史籍總結出四點原因:

  一、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

  筆者認為唐武宗滅佛的根本原因是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其深層次背景是唐武宗與唐宣宗存在著矛盾,宣宗從宮中逃出之後,被佛門收留。武宗之所以毀滅佛教,一方面是為了追殺宣宗,另一方面是對保護宣宗的佛門洩恨。唐宣宗在朝野內外頗有聲譽,武宗一直將其視為勁敵,對其百般迫害。宣宗被迫逃出宮中,隱身於佛門之中。武宗屢次下令對寺院僧尼多加盤查,對僧尼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因此,宣宗在即位之後,立即大興佛教,以報答佛教對自己的大恩。

  這種說法提出後,遭到了一些人的反駁。他們認為宣宗出家為僧的之事,其實根本是無稽之談。武宗並不是在會昌元年突然間轉變對佛教的態度。會昌二年、會昌三年對僧尼的勘問並不是對宣宗的搜捕。因為宣宗當時32歲,武宗如果想抓住他只要對30多歲的僧人查問即可,沒有必要興師動眾。

二、佛道矛盾是滅佛的直接原因

  一些學者進一步指出,武宗滅佛是佛道相爭的結果。唐高祖李淵將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尊為祖先,將道教立為國教,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和「太上玄元皇帝」。這樣一來,道教在唐代便有了極其崇高的地位,但佛道之爭一直沒有間斷。武宗在藩邸之時就崇尚道教,迷信道教長生之術,與許多道士走得很近,曾在開成五年(公元840年)秋召趙歸真等81人入宮,大建宮觀,修「金篆道場」,並親臨三殿,受法篆。武宗登基後,信任道士趙歸真,為求長生不老而修習。趙歸真宣稱佛道不能兩立,佛教的存在影響道家的修煉結果。武宗信以為真,認為僧人的存在是自己修煉成仙的障礙。當時的道士還到處散布讖語:「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道士們對武宗解釋說這條讖語暗示佛門中人將登上天子的寶座,這裡的「十八子」與「李」相合,而黑衣人則是當時僧尼的標誌,將矛頭指向佛教。

  更有道士趙歸真利用武宗對自己的信任,於宮中「每對,必排毀釋氏」,認為佛教「非中國之教,蠧耗生靈」。據《舊唐書·武宗本紀》載,趙歸真還向武宗推薦了道士鄧元起、劉玄靖等人,這些人都煽動武宗滅佛。在積毀銷骨之下,武宗下定了滅佛的決心,滅佛的措施也越來越嚴酷。

  三、唐朝的經濟問題是滅佛的根本原因

  也有一些學者指出,武宗滅佛有著深層的經濟原因。西漢末年,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過五六百年的發展,佛教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其義理成為當世三大意識形態之一,以儒家和道家並稱於世。初唐時期,全國的僧尼竟有10多萬人,成為社會的一大負擔。唐太宗、武則天等皇帝,支持佛教的發展,使得佛教的勢力進一步發展。唐朝寺院擁有免稅的特權,出家為僧或投靠寺院做佃戶的農民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早在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就有人指出:「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宰相狄仁傑上疏言道,寺院「膏腴美業,倍取其多;水碾莊園,數亦非少。逃丁避罪,併集法門,無名之僧,凡有幾萬,都下檢括,已得數千。且一夫不耕,猶受其弊,浮食者眾,又劫人財」。唐代後期,由於佛教寺院的過分擴張已經嚴重損害到國庫收入,與普通地主間也存在著深刻的矛盾。到了唐肅宗和唐代宗統治時期,寺院不僅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還掌握著政治特權,建立了自己的法律系統。

 佛教勢力的發展,必然影響政府的財政來源。為了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宰相李德裕早在敬宗時期就提出限制佛教的發展。敬宗儘管是位昏庸的皇帝,但也看到了佛教的膨脹對社會經濟的不良影響。李德裕大力主張滅佛,認為武宗此舉「獨發英斷,破逃亡之藪,皆列齊人;收膏壤之田,盡歸王稅。正群生之大惑,返六合之澆風。出前聖之謨,為後王之法。巍巍功德,煥炳圖書」。實際上,武宗滅佛是佛教勢力日益擴張的必然結果。

  當然,也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他們主張佛教與朝廷的矛盾一直都存在,歷代許多士大夫嚴厲抨擊佛教耗財蠢國,卻從未得到帝王的重視。在武宗之前,唐朝的君主多崇信佛教。如果武宗滅佛是出於經濟原因,那麼他就沒有理由沉溺於道教。

  四、唐朝的政治問題是滅佛的重要原因

  自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就和在思想領域裡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相互影響。佛教能夠在逐步中國化的過程中得到發展,主要是和儒家思想日益調和、會通、融合的結果。但是,由於兩者產生的地理、歷史條件和文化傳統不同,二者的內容又有相互對立的一面,同時,由於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故而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中又常常遭到儒家的批判和排斥。

  從根本上說,儒家重視人生的現實,重視社會組織和人際關係。故而要求從個人本身開始,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個人都在家庭、國家處於適當的地位,以達到家庭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的目的,這是積極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則認為人生是痛苦,社會是苦海,要求人們出家,脫離現實,以達成佛的目的。這是消極的出世思想。基於這個前提,二者對於生與死的問題也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儒家認為,生與死都是自然現象,男女婚配,生兒育女,使社會得以延續,也就是要人們重視現實的人生。而佛教則宣傳因果報應,輪迴轉世,使人們希望在死後有個好去處。前者重生,後者重死,也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唐武宗滅佛和這種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密切相關。

  總之,關於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一向眾說紛紜,未有結論。(陳令申中國網專家博客文章)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無量!

如果您覺得內容不錯,

請點擊右上角,選擇【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想看歷史內容,

請點擊右上角,選擇【天馬山淨慈寺公眾號】


另外還可通過如下方法找到我們:

在朋友們選擇添加朋友 搜號碼 輸入微信號:lytmsjcs或 天馬山淨慈寺即可。

每天為你奉送一篇佛學小知識,快點和你的親朋好友一起來分享吧,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因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
    好時我們該鼓勵,壞時我們該糾正,公元840年至公元846年的六年時間,是封建王朝糾正他們錯誤的「滅佛時間」。關於此事史書議論紛紛,留給後世人三大疑問: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為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下面筆者來一一答疑解惑。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
  • 滅佛的皇帝之三:唐武宗李炎
    一、唐武宗其人唐武宗是臨死前十二天更名為李炎的。他即位的過程,頗具千古傳奇色彩。二、唐武宗滅佛的原因A: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唐武宗滅佛的根本原因是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其深層次背景是唐武宗與唐宣宗存在著矛盾,宣宗從宮中逃出之後,被佛門收留。武宗之所以毀滅佛教,一方面是為了追殺宣宗,另一方面是對保護宣宗的佛門洩恨。唐宣宗在朝野內外頗有聲譽,武宗一直將其視為勁敵,對其百般迫害。宣宗被迫逃出宮中,隱身於佛門之中。
  • ④唐武宗滅佛之根源
    ④唐武宗滅佛之根源◎吳元成 唐文化是獨一無二的
  • 唐武宗為何要滅佛?真相只有一個,和尚動了這些人的蛋糕
    這四次災難被統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滅佛的這四位皇帝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由於這四位皇帝中,只有唐武宗李炎屬於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對佛教打擊力度最大,所以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唐武宗滅佛的原因。其他三位皇帝滅佛的原因雖然不完全一致,但大體情況還是相似的。
  • 探訪鹹陽三原唐武宗端陵:在位僅6年,留下滅佛運動的歷史爭議
    當歷史進入公元846年,距離大唐帝國開國皇帝李淵下葬獻陵200多年以後,一個被後世稱作唐武宗的皇帝下葬在獻陵西5公裡,陪伴他的始祖。唐武宗李炎是唐穆宗第五子,在他前面是兩個短命的兄長,前後當政十幾年。唐文宗病逝以後,宦官擁立李炎為帝。
  • 唐武宗李炎,作為唐朝後期的有為之君,為何要對佛教下毒手
    其中有一位就在唐朝,那就是唐武宗李炎。唐武宗後世的名聲,幾乎都來源於他的滅佛之舉,但實際上,他還是唐朝後期極其少見的有為之主,甚至有人把他和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相提並論,也有人認為,如果不是他愛好嗑藥,去世的早,那麼大唐可能還會再起高潮。那麼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做了什麼事?為什麼非要滅佛?駱駝今天就來翻下他的牌子。
  • 唐武宗大規模「滅佛」,為何連黑色豬狗都不放過?
    (圖)唐代宮廷唐武宗李炎,原名李瀍,是臨死前十二天更名為李炎的。
  • 帝王滅佛之謎:唐武宗對佛教有什麼刻骨仇恨?
    不過也曾經出現過四次較大的滅佛事件,這就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這四次滅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滅佛影響最大,受到了後人的廣泛關注。唐武宗滅佛原因何在?借古可以鑑今,令人回味反思。會昌五年(845年)七月,唐武宗下令滅佛,篩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毀在山野中的寺院,隨後下詔長安、洛陽的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
  • 唐武宗滅佛的動機分析:三大矛盾激化,道士趁機向武宗遞了一把刀
    「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為後周世宗柴榮。在這四位帝王滅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滅佛最為徹底,在唐武宗滅佛事件中,共拆除大的寺廟4600餘所,民間私造的小寺院4萬餘所,令26萬僧尼還俗,沒收寺院的良田數千頃,讓寺廟15萬奴婢變為兩稅戶(納稅人)。唐武宗的這次滅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擴大了朝廷財政收入的來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 唐武宗滅佛,一場挽救了中華文明的運動
    說到唐武宗滅佛,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覺得佛教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什麼堂堂大唐的統治者要對其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毀滅運動呢?
  • 唐武宗滅佛:千裡佛寺難覓青縷煙,佛像布青苔,不見敲鐘人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發展,其中就曾經發生過四次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滅佛運動,分別是北魏時期的太武帝滅佛、北周一朝的武帝滅佛、唐朝武宗滅佛、後周時期的世宗滅佛。四次滅佛運動皆是由王朝統治者主導的,遍及全國範圍的滅佛運動,而其中規模最大,意義最為重要的正是唐朝武宗滅佛。為何在唐中後期的武宗之時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呢?唐武宗又是如何進行滅佛運動的?
  • 唐武宗「滅佛」為何連黑色豬狗都不放過?
    唐武宗李炎從小就偏好道術,即位後更將趙歸真等81名道士召入宮中,修道場、鍊金丹,切磋長生之術。當時佛教勢力遠超道教,趙歸真為藉助皇權力量確立道教在宗教界的正統地位,想盡一切辦法詆毀、攻擊佛教。他們散布輿論說,「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當時的僧袍多為黑色,趙歸真便向唐武宗解釋,這句民謠的意思是僧侶將取代李唐國統,只有尊道抑佛,才能壓制住這股「黑氣」。
  • 龍門石窟被毀史:唐武宗滅佛運動和民國時期的民間盜毀
    其中最為嚴重的破壞有兩次,一次系唐武宗時期的「武宗滅佛運動」,這一時期的毀滅最為嚴重,系官方公開毀滅,如今龍門多處被毀遺蹟,均系此時形成。第二次被毀在1930年—1940年間,這一時期多為民間盜竊,以日本、美國文物商人公開收購為主導,民間掀起了瘋狂的盜賣運動,著名的龍門石窟帝後禮佛圖便系此時被盜往美國。另外,民國時期,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做準備,在修建龍門西山臨伊河道路時,亦炸毀大量山麓佛龕。
  • 唐武宗滅佛究竟為的啥?佛教提倡人心向善,不是有利於統治階級嗎
    這次事件從會昌二年,直至持續到會昌五年,史稱「會昌滅佛」或者「會昌法難」,是中國歷史上「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四大法難事件之一。唐武宗李炎是一位很有權謀的皇帝,他靠宦官勢力登基,但是登基後迅速打壓宦官勢力,重用歷史上有名的宰相李德裕,締造了短暫的「會昌中興」。
  • 唐武宗滅佛減壽十二年 手下將軍之死亦有因 觸犯神靈是世界上最大罪
    唐武宗滅佛減壽十二年手下將軍之死亦有因(圖片:Gisling/維基,CC BY-SA 2.0)我國歷史上有四次比較大的滅佛事件
  • 唐武宗李炎:我這一生本只想安分守己,可命中注定我要成王
    這是明朝末年有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對唐朝時期,唐武宗即位後為唐朝作出的貢獻,對此產生的感悟。在王夫之看來,如果唐武宗沒有因病去世,宰相李德裕沒被上位之後的唐宣宗貶去官職的話,唐朝在兩人的治理下,有希望能夠恢復往日的生機。
  • 唐武宗滅佛不足一年,就暴斃而亡,這真的是因果報應嗎?
    公元845年七月,唐武宗下定決心,發布詔令,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這個時間距離玄奘取經歸來的公元645年,整整間隔了二百年。
  • 歷史上「滅佛」的那幾位皇帝,最後都怎麼樣了?結局無一例外
    但在個別的一些歷史階段,也出現過規模宏大的滅佛運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武一宗」。那麼,主持這些運動的皇帝們,最後都怎樣了呢?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 唐武宗會昌滅佛,是佛門的法難,卻是唐王朝最後一次中興
    於是,不斷有忍無可忍的帝王發動滅佛、毀佛行動,以此樹立中央政府權威,並從佛門手中奪取人口和財富,唐武宗就是其中之一。 【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唐代皇帝雖然自認為老子後人,但只有一頭一尾高祖、武宗兩人限制佛教,當年李淵禁佛詔書已經下達,卻被玄武門之變打斷,否則就會變成三武一祖一宗滅佛了。
  • 唐武宗滅佛
    三、唐武宗滅佛唐代佛教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然而,唐代各朝帝王對佛道二教的態度頗為不同,有的揚佛抑道,有的佛道並奉,也有不少位帝王崇道而抑佛。唐武宗時,排佛的呼聲越演越烈,這使得本已篤信道教的武宗更加決心毀佛。這時,道士趙歸真與宰相李德裕推波助瀾,趁機煽動,佛教因而面臨一場「三武一宗」法難中最大的破佛事件。會昌元年(八四一)元月四日國忌日,敕令行香,設千僧齋;但六月十一日的武宗誕辰之日在大內設齋時,敕令兩街供養大德及道士四對論議,其中有兩位道士被賜紫衣,卻禁止釋門大德披著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