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不夭,德裕不竄,唐其可以復興乎!」這是明朝末年有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對唐朝時期,唐武宗即位後為唐朝作出的貢獻,對此產生的感悟。在王夫之看來,如果唐武宗沒有因病去世,宰相李德裕沒被上位之後的唐宣宗貶去官職的話,唐朝在兩人的治理下,有希望能夠恢復往日的生機。
可以這麼說吧,中期的唐朝,在之前幾位皇帝的治理下已經發展得很好了,正因如此,使得那些後來繼位的皇帝能力相對於前面的幾位皇帝要差些,唐朝走向了衰敗之路。
唐武宗執政時,他雖然沒有早期那幾位皇帝優秀,但唐朝在他的手中,發展的卻還是不錯,有了上升的跡象。可誰又能知道,唐武宗這個皇帝的位子,本該不屬於他的,但卻十分幸運地降落在他頭上,然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歌姬他才有這麼幸運。
唐武宗李炎是唐穆宗李恆的第五個兒子,當時在位的皇帝是他的哥哥李昂。李昂在位期間,一直都因太子的人選而擔憂。在李昂心中他是想將晉王李普立為太子的,可惜這位晉王在不到6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而後李昂便將自己的兒子魯王李永為太子。
但李永被立為太子的事情,遭到了李昂寵妃楊氏的不滿,楊氏常常在他身邊說李永的壞話,最終在某一日的時候,太子李永暴斃而亡。當自己的兒子去世後,唐文宗很是傷心,對於太子一事不得不在此做出選擇。
楊氏將自己的弟弟推薦給皇帝將其立為太子,唐文宗沒有聽從這個諫言,而是將陳王李成美立為了太子,可惜還沒進行太子的冊封儀式,皇帝就重病了。由此,太子之位便被那些宦官和宰相所掌控著,當時那個情況就是誰成了太子誰就是下一任皇帝。
而當時的唐武宗李炎對於皇位這件事,可以說是絲毫不關心,他這個王爺就整日觀光旅遊,過著享樂的生活。正因此,皇宮內的宦官和那些大臣對他都沒有太多的關心。
但在李炎外出到邯鄲旅遊的時候,碰上了一個歌姬,也就是這個歌姬使得李炎成為了皇帝。
當時李炎在一家酒樓立馬看哪些歌姬跳舞,一位王姓女子引起了他的注意,這位王氏不僅長相貌美,舞姿也迷倒了眾人。李炎就此為她贖身,將其帶回了府內。
正在過著幸福日子的時候,皇宮內的宦官仇士良、魚弘志對於太子之位,蠢蠢欲動,他們不想擁護陳王李成美成為皇帝,而是想擁護安王李溶,於是派出神策軍前往十六王宅恭迎安王接替皇位。
神策軍不知道的是十六王宅有著李炎和李溶兩個人,神策軍沒人見過李溶便站在門外大喊,迎接大的。李溶比李炎要年長一些,所以迎接的是李溶。可神策軍並不知道這件事,就一直站在門口吵吵鬧鬧。
這時候李炎帶回來的王氏不耐煩了,隨即站在門口對他們說,你們口中大的就是穎王李炎,李炎身材魁梧,連當今皇帝都稱他為「大王」。
緊接著王氏又說,李炎和你們的上司仇士良是生死之交,擁護皇帝這是一件大事,你們可千萬不要搞錯了。這時候李炎站了出來,神策軍見李炎果真如王氏口中所說那樣,隨即將李炎護送回皇宮內。
仇士良看見神策軍帶錯人的時候,很是生氣,但在這關鍵時候,仇士良將錯就錯,將李炎擁護成為了太子,當唐文宗去世後,李炎就接替了皇位。
《新唐書》載:「帝明斷,雖士良有援立功,內實嫌之,陽示尊寵。」史料記載,當李炎上位之後,就開始將將那些潛在的政治對手給賜死了,隨後李炎重用了宰相李德裕。
對那些掌握大權的宦官勢力進行了削弱,這其中就包括擁護他為皇帝的仇士良。仇士良便恐懼了起來,隨後在皇宮內散布謠言陷害李德裕,以此激怒那些禁軍鬧事,重新挑選皇帝。
一次皇帝本來將宰相李珏、楊嗣處死,但在李德裕的一番勸說下,這兩人得以逃過一劫。仇士良利用這次機會對外說:「宰相作赦書,減禁軍縑糧芻菽。」
唐武宗得知此事後,隨即派人前往禁軍軍隊對他們說,赦免這兩人是我的意思,跟宰相沒有任何關係。仇士良的陰謀被揭穿後,向李炎請罪,以有病為後退出了辭職。
唐武宗順水推舟將其罷免,掌握禁軍的仇士良就此覆滅。唐朝的大權重新被皇帝所掌控。在這之後,唐武宗又加強了李德裕宰相的權力。
兩人開始對唐朝的嚴刑峻法進行改革,將那些腐敗的貪官進行了嚴懲,全部處以極刑。並且在入仕門禁上加強了門檻,將不限制進士的人數改為了每年25人,如此以來貪官什麼的就會減少,也確保了選拔的真材實料。
可以這麼說,如果要是沒有哪位王氏歌姬的話,就沒有現在的唐武宗。而衰敗的唐朝只會加快滅亡的進度。可能這一切的是命中注定的,雖然唐武宗在治國方面不是個很傑出的皇帝,但李炎擅長聽從諫言和重用賢才,這是那些昏庸的皇帝所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