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一宗滅佛

2021-02-07 絲路遺產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歷了五次最嚴重的浩劫。不但令佛教文化遭遇空前劫難,更對我國眾多文物古蹟造成了嚴重破壞,為中華民族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是中華文明的大劫難。

三武一宗滅佛

歷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難,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帶來的四次大禍害。當時,無數的寺院、經書、佛像、法器等被焚毀、破壞,數以千萬的僧侶遭到殺戮,或被迫還俗。這一次次的打擊,使得佛教的發展遭到嚴重的扼殺,甚至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一、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太武帝的滅佛,起因於武帝聽信道士寇謙之及宰相崔浩的讒言所致。

鮮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後,道武帝、明元帝都信奉佛教,並興建不少寺院。太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法,禮敬沙門。北魏滅北涼後,還帶回許多沙門到京師,當時對北魏佛教產生重大影響的沙門玄高、師賢、曇曜等人都是來自涼州。

北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為兵。那時,由於沙門歷來可以免除租稅、徭役,所以銳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他還聽信宰相崔浩的讒言勸諫,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並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崔浩出身於著名世族,博覽經史,善於陰陽五行及術數之學,歷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經常參與軍政機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結識寇謙之之後,信奉道教,受其法術。寇謙之早年就熱中仙道,修持漢末張陵、張衡、張魯創立傳承的五鬥米道,隨方士入華山、嵩山學道修煉,自詡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師之位及《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謙之從嵩山入平城,結交崔浩,常通霄達旦聽崔浩談論古代治亂史,為之嘆美。後來,寇謙之把儒家學說和佛教經律論及齋戒祭祀儀式吸收到道教中來,重新改造五鬥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納。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謙之獻上道書,但當時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於是上書勸諫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並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自稱太平真君,並親受符籙,興建靜輪天宮,奉祀太平真君,改年號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供養沙門,並限期交出藏匿的沙門,若有隱瞞,滿門抄斬。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當時太子拓跋晃監國秉政,一向篤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勸阻,雖然都不被採納,但也由於如此,廢佛的詔書得以緩宣,而使遠近的沙門聞訊逃匿獲免,佛像、經論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國境內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倖免於難,史稱太武法難。廢佛後不久,寇謙之病死,崔浩後來也因撰《魏史》,書中蔑視胡族而遭腰斬,其族人被誅者百餘人。廢佛後六年,太武帝駕崩,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

二、北周武帝滅佛

第二次的廢佛事件發生在北周武帝之時,距北魏太武帝的廢佛,約有一百一十餘年。武帝宇文邕,繼明帝之後即位,後改元保定。北周繼西魏之後,統領關隴地區,這一帶從晉代以來佛教盛行,其中長安曾有鳩摩羅什的僧團在此長期譯經傳教,影響很大。當時,全國的僧尼有兩百多萬人,佛寺有三萬多所。北朝的歷代帝王,不少都篤信佛教,北周武帝即位之初,也依照先朝往例,禮敬沙門,但由於他勵精圖治,一心想用儒術平治天下,因此最重儒術。他在親政前,曾多次召集臣僚、沙門、道士討論釋、道、儒三教的問題。當時,他對佛教並沒有特別憎惡排斥的觀感。顯然的,他後來的廢佛政策,主要是受到衛元嵩和道士張賓的影響。

衛元嵩是四川成都人,精通陰陽曆算,性情譎詐。年少時隨益州野安寺亡名禪師為沙彌,不耐清苦,佯裝狂放,以吟詩詠賦來博取聲名,並四處向人預卜未來。後來還俗,從四川到長安,結交北周權貴。天和二年(五六七),他向武帝上奏:寺塔佛像對國家治安無益,應該刪減。徹底改革佛教,將佛教納入國法的規範中。以經濟措施改革佛教界貪婪腐敗的風氣。據《廣弘明集》卷七記載,衛元嵩的奏文共列有十五條:勸行大乘、勸念貧窮、勸舍慳貪、勸人發露、勸益國民、勸獠為民、勸人和合、勸恩愛會、勸立市利、勸行敬奉、勸寺無軍人、勸立無貪三藏、勸少立三藏、勸僧訓僧、勸敬大乘戒。

衛元嵩著有《佛道二論》,論辯大小乘;又著有《齊三教論》七卷,闡揚會通三教的思想。他認為當時佛道二教崇尚空論,違背大慈為本、安樂眾生的立教宗旨,主張應該用古代聖王的治道來矯正這些弊病。他的論點,剛好契合武帝的心意,因此受到重用。

又據《廣弘明集》卷八記載,當時民間普遍流傳著一句讖語,說「黑衣當得天下」。深信讖緯之學的武帝,對此預言非常忌諱,衛元嵩和道士張賓就乘機毀謗佛教,指沙門身穿黑衣,必為國禁,道士穿黃衣,必為國祥。武帝聽信他的話,漸漸重道輕佛。天和四年,先後四次召集佛、道、儒三教學者,論議教義的高低。武帝的本意,想以儒教為先,佛教為後,道教最上,但因幾次聚眾議論,三教各執一詞,因此懸而不決。後來甄鸞上《笑道論》,道安上《二教論》等書,極力為佛教辯護,破斥道教。武帝對於佛道二教互相攻擊,極感不快,敕令暫時擱置二教優劣的議論。建德二年(五七三)十二月,又召集群臣、道士、沙門等,辯論三教先後,結果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後。如此一來,引起佛教界的激烈反應,先後有猛法師、道積等人的抗旨直諫。建德三年,武帝已決心毀佛,召集僧道二眾在太極殿辯論,張賓極力斥佛揚道,卻被智炫法師論破,武帝乃親自升座,試圖加以論難,不料智炫法師應對安詳,陳義甚高,武帝在盛怒之下離開太極殿。次日,下詔廢佛、道二教,破毀寺塔,焚燒經像,勒令沙門、道士還俗。當時,被迫還俗的沙門有二萬多人,關隴一帶的佛法被破壞殆盡。

建德六年,北周滅了北齊,武帝又對北齊之地實行排佛政策,焚毀一切經像,廢四萬所寺廟,被迫還俗的僧尼達三百餘萬。北方佛教一時之間銷聲匿跡,史稱周武法難。次年,武帝罹患劇瘡而亡。宣帝、靜帝相繼即位,佛教才又漸漸恢復。

在周武帝廢佛以後,部份僧侶混跡民間,或逃匿山林,另有部份僧人則南渡陳朝,因此促進南北朝佛教的交流。

三、唐武宗滅佛


唐代佛教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然而,唐代各朝帝王對佛道二教的態度頗為不同,有的揚佛抑道,有的佛道並奉,也有不少位帝王崇道而抑佛。唐高祖奉道教始祖李耳為祖先;太宗曾下詔置道教於佛教之上;武后則改佛教在道教之上;玄宗曾採納姚崇的奏章,令僧尼還俗,他雖然尊崇道教,但仍一度敕令注釋《金剛經》流傳天下;憲宗時,韓愈諫阻迎佛骨,寫《論佛骨表》、《原道》等排斥佛教;在穆宗、敬宗、文宗之世,都還依歷朝慣例,在宮中設齋行道,但敬宗本人篤信道教;文宗時已有毀佛之議,而且曾經禁止度僧及營建寺院;到了武宗,更是全面性地崇信道教,貶斥佛教。

另一方面,雖然歷經幾位帝王的崇道抑佛,但佛教在民間的力量反而越加熾盛,僧尼的人數越來越多,寺院也越建越廣。寺院往往領有廣大的莊園,並可免除徭役;而僧尼、寺院激增的結果,不免增加國庫的負擔。當時不少士大夫基於儒家治術的觀點,認為佛教的蓬勃發展將危害國家的經濟,因而大加抨擊。唐武宗時,排佛的呼聲越演越烈,這使得本已篤信道教的武宗更加決心毀佛。這時,道士趙歸真與宰相李德裕推波助瀾,趁機煽動,佛教因而面臨一場「三武一宗」法難中最大的破佛事件。

會昌元年(八四一)元月四日國忌日,敕令行香,設千僧齋;但六月十一日的武宗誕辰之日在大內設齋時,敕令兩街供養大德及道士四對論議,其中有兩位道士被賜紫衣,卻禁止釋門大德披著紫衣。武宗在即位之前就喜好道術修攝之事,曾經召請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宮,在三殿修金籙道場,並親受法籙。會昌元年的六月中,又召衡山道士劉玄靖入內,與趙歸真同修法籙。

會昌二年三月,因李德裕上奏,武宗敕令遣散未曾登錄在僧籍名冊的僧尼,又不許置童子沙彌,這時已略見毀佛的跡象。六月十一日,敕令僧道二眾在殿前論議,道士二人賜紫衣,僧門仍不得披著紫衣。

會昌三年二月,敕令已經還俗的僧尼不得再行入寺;至於沒有登錄名籍的僧尼,不僅嚴禁住在寺中,且不許住在京城或進入鎮內。同年九月,下令各級地方政府嚴密注意附近寺院的住僧,縱使是登錄有案的,如果無法詳細說明出身來歷,應予逮捕,送到官府盤問。

武宗廢佛的政策,是採取漸進方式的,從史料看,其法令之嚴酷,與日俱增。會昌四年三月,下令不許供養佛牙、佛骨,如果違反法令,送一錢供養者,即杖打二十下,一時之間,寺院的四處,人跡斷絕。而在宮中的內道場,歷來往例均安置佛教經像,武宗卻下令焚燒經教,拆毀佛像,在道場內安置天尊老君之像。六月,在武宗誕辰日,首度不召僧入內議論。又不許僧尼在街裡行走,如有外出,需在鐘聲未響前歸寺;也不許別住他寺,違者敕罪。由於武宗深信趙歸真,趙乘隙進言,認為佛教並非中國本有的宗教,蠹害生靈,應該盡除。於是,是年七、八月開始,發動空前的法難,敕令拆毀天下山房、招提、蘭若、普通佛堂、義井、村邑齋堂等,凡是寮房未滿兩百間,或沒有獲頒寺額的道場,則勒令僧尼還俗。

會昌五年三月,武宗敕令天下諸寺不許置莊園,並隨時檢查寺舍的財產。四月,敕令僧尼還俗,如有抗命不從的,以違抗聖旨論罪,當場決殺。八月下詔,大舉毀寺,總計會昌年間,拆毀佛寺四千六百餘所,招提、蘭若等四萬餘所,被迫還俗的僧尼有二十六萬餘人,沒收良田數千萬頃,又將佛像、鐘磬等法器改鑄為錢幣、農具等物,乃至私家所藏金銀等像亦敕令限時送官。此一空前浩劫,歷史上稱為會昌法難。晚唐以後諸宗的衰頹不振,與這次毀佛有密切的關係。次年,武帝服用道士金丹,中毒身亡,宣宗即位,誅殺趙歸真等人,並大力復興佛教。

四、後周世宗滅佛

第四次法難發生於後周世宗顯德二年(九五五)。世宗為了貫徹以儒教為主的統治政策,以佛教寺院僧尼乃構成國家財政上的負荷為理由,下詔禁止私自出家;訂立嚴苛的出家條件,並規定必須在國家公認的戒壇受戒,否則無效;不許創建寺院或蘭若,違反的僧尼,課以嚴刑;未受敕額的寺院,一律廢毀;民間的佛像、銅器,限五十日內交由官司鑄錢,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處死。總計,廢毀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大量的佛像及鍾、磬等法器被鑄成通錢,世稱一宗法難。相傳世宗下詔毀壞佛像時,鎮州有一尊銅製觀世音菩薩極為靈驗,因此無人敢去毀損。世宗乃親自前往該寺,用斧頭砍毀菩薩胸部。顯德六年,世宗在北徵途中,胸部突發癰疽而身亡。



註:原文摘自【鳳凰華人佛教綜合】,

文章原名《詳解中國佛教史上五次法難 文革破壞最嚴重》,內容有刪減。

網址:http://fo.ifeng.com/changshi/detail_2013_12/27/32519519_0.shtml

相關焦點

  • 三武一宗滅佛的歷史
    晚上來了幾個朋友,談到宗教在歷史上的發展,儒釋道三教牽扯關係實在大,不得不說,自漢武帝尊奉儒道以來,儒釋道三教廟堂之上,各顯其能。談宗教總是離不開傳入中國幾千年,並發展延續很好的宗教——佛教,佛教在中國歷史上並非是一帆風順。在這之前,有被稱之為「三武一宗」的滅佛運動。而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發現,滅佛運動並非只是一次,是多次運動。每次發起的問題,都是相似的。
  • 略說三武滅佛
  • 佛學知識之「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
    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
  • 歴史 | 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運動
    中國古代的「三武一宗」滅佛運動 圖1 九色鹿本生北魏壁畫太武帝拓跋燾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間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等多個割據政權,又擊敗了柔然、吐谷渾、山胡等多個遊牧民族,統一了北方。但由於當時地方上藩鎮割據,唐中央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貫徹,例如如河北三鎮就沒有執行;有的地方執行命令不力,各地毀佛規模不一。
  • 三武滅佛:佛教在中國遭遇的滅佛運動
    佛教自東漢初期傳入中國後,發展迅速,但所謂「物極必反」,佛教遭遇多次滅佛運動。佛教曾幾度輝煌。
  • 三武一宗之厄的滅佛原因是什麼?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的影響評價
    武宗這次大規模的滅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廟4600餘所,拆招提、蘭若4萬餘所,僧尼26萬餘人還俗成為國家的兩稅戶,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沒收奴婢為兩稅戶15萬人,另外還強制大秦穆護、祆3000餘人還俗。武宗滅佛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增加了政府的納稅人口,擴大了國家的經濟來源。在「廢佛」的過程中,對其它外來的四教:祅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也都採取了相應的廢除手段。
  • 歷史上「滅佛」的那幾位皇帝,最後都怎麼樣了?結局無一例外
    但在個別的一些歷史階段,也出現過規模宏大的滅佛運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武一宗」。那麼,主持這些運動的皇帝們,最後都怎樣了呢?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 北魏太武帝滅佛
    三武一宗滅佛 歷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難,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帶來的四次大禍害。當時,無數的寺院、經書、佛像、法器等被焚毀、破壞,數以千萬的僧侶遭到殺戮,或被迫還俗。這一次次的打擊,使得佛教的發展遭到嚴重的扼殺,甚至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 「三武一宗」,歷史上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皇帝無一長壽
    給拓跋燾下定滅佛決心的是當時的宰相崔浩。此人信道,利用職務之便多次上書勸諫太武帝崇道滅佛,並指出滅佛之後的種種好處,拓跋燾不經勸,多說幾次就把信仰改變了。公元438年,太武帝正式下詔,令五十歲以下的沙門全部還俗去服兵役,而且不準任何人窩藏、收留,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如果有違背的,全家屠戮。
  • 中國佛教史上最大的浩劫——三武一宗滅佛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據史書記載「三武一宗之厄」這四次滅佛的主要原因,各帝王動機不一,情況各不相同,但如出一轍。無非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領域的衝突;僧團道風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間的經濟利益的矛盾方面等問題。
  • 滅佛與崇佛
    前言:滅佛是出於現實需要,崇佛也是出於現實需要。一切作為只看現實。「三武一宗滅佛」,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這四次事件的合稱。01.佛教的問題這幾件事我們按下不提,先看看佛教的發展。在佛教紮根中國的過程中,僧人團體,大舉進軍世俗經營活動。
  • 中國歷史上的「三武滅佛」事件
    太武帝得知這一情況,龍顏大怒,隨即頒布了一道滅佛詔令:「先盡誅天下沙門,毀諸佛像。今後再敢言佛者,一律滿門抄斬!」   於是。一場空前的滅佛運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開採。 他致力於校兵閱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每次徵戰,都身先士卒,深得將士崇敬。他性格果決,能斷大事,有統一天下的雄心。面對興盛的佛教,他認為:人民信佛,供養出家人會不專心於生產;出家人沒有財產,不從事物質生產不用交稅,影響國家財政收入。於是,北周式帝想廢除佛教。  一日上朝時,武帝召集群臣、名僧及道士,討論三教的優劣,意在壓低佛教的地位,定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討論中,佛、道兩教辯論非常激烈。
  • 探秘歷史:「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有人當著大眾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餵鳥,遍體流血卻顏色不變,又有僧人自以鐵鉤掛體,燃點千燈,一日一夜,端坐不動。在這樣的狂熱下,那時的僧尼道眾、廟宇寺院也是遠多於現在,而且那時的僧尼還享有很多的特權。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 中國歷史上,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只因忍無可忍必須要滅
    中國歷史上,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只因忍無可忍必須要滅大家都知道,佛教是在我國東漢初年傳入我國的一種宗教,在經歷了中國本土化之後,立刻便在全國傳播開來,成為了我們國家的主要宗教之一,而佛教在我國歷史上的整體地位還是比較的高的,但是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危機,而最著名的就是"三武一宗"滅佛事件,主要說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周世宗四人展開了廢除佛教的運動,那麼他們為什麼要滅佛呢?只因忍無可忍必須要滅!
  • 四次滅佛曆史,驚人雷同結局,對後人是驚人的警醒!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 探訪鹹陽三原唐武宗端陵:在位僅6年,留下滅佛運動的歷史爭議
    發動滅佛運動,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這段唐朝中後期較為平穩的一段時間,被史學家稱為會昌中興。李炎本人在歷史上留下的一個重要一筆,就是發動了「滅佛運動」。中國歷史上,大約有四次官方的滅佛運動。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三武滅佛」,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包括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
  • 古往今來那些毀寺滅佛的人,下場都有多慘!
    毀寺滅佛及挾佛斂財者下場之悲慘並非危言聳聽,史上有無數因此遭現世惡報的案例。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中的幾位皇帝結局都十分悽涼!毀寺滅佛及挾佛斂財者下場之悲慘並非危言聳聽,史上有無數因此遭現世惡報的案例。
  • ④唐武宗滅佛之根源
    ,其宗教之爭愈演愈烈,終於釀成唐武宗滅佛之舉。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土,在與皇權,與儒家和道教交融發展中也多次產生矛盾和鬥爭,最嚴重的當屬「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筆者注)滅佛事件。引起他們滅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日益坐大,一方面被當政者認為佛教蠱惑人心,損害正統禮法;一方面又因佛寺大量度人、侵佔兵源和大片土地,影響政府財稅收入等,受到詬病。
  • 四次滅佛曆史, 驚人雷同結局:因果不虛,警醒後世來者
    中國歷史上有五位帝王向佛法發難,四次釀成災難,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
  • 唐武宗為何要滅佛?真相只有一個,和尚動了這些人的蛋糕
    這四次災難被統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滅佛的這四位皇帝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由於這四位皇帝中,只有唐武宗李炎屬於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對佛教打擊力度最大,所以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唐武宗滅佛的原因。其他三位皇帝滅佛的原因雖然不完全一致,但大體情況還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