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學佛有區別嗎?學佛與佛學的關係

2020-12-27 湯圓學佛法

對於『佛學』與『學佛』,我們許多佛弟子搞不清楚它們的關係,往往把它們混為一談。其實,學佛與佛學是完全不一樣的,並且它們之間差別很大很大。我們大家知道,學佛,我們是學習佛陀的慈悲和智慧佛學,是把佛法當作一門學術去研究

我們同修如果不是特別明白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特別清楚它們之間的界限,我跟大家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社會上的許多大學,它們都開了一科來研究佛學。在這個大學裡面,有哲學系,有宗教系。專門有一科,來研究佛學。研究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這個是佛學,是一種學術的研究,並非學佛。

我們佛弟子學佛,是學習佛陀心裏面所想的,身體上所行的。簡單一句話:佛陀是怎麼做的,是怎麼修的,內心是怎麼想的,是如何如理思維的,那我們佛弟子也跟佛陀一樣,去學習祂的所思、所修、所行。為了是要斷除我們的煩惱,證得清靜無為的涅槃。這個是我們最高的目標,這個是真正的學佛人。

佛法講:『如是因,如是果』。你發的是什麼因,你種的是什麼樣的因,那你將來就會結什麼樣的果。學佛之人,我們發的是菩提心,行的是菩薩道,做的是廣結善緣。我們把自己所修、所行、所做的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回向無上佛果菩提。那我們將來成就的自然而然就是無上菩提之果。

相反,一個研究佛學的人,不管他怎麼樣精通三藏十二部經典,那也只是佛學,只是學術研究,永遠不能稱作佛弟子,或者稱作是一個修行人,因為他們斷不了煩惱,證不了菩提,了不了生死。

相關焦點

  • 學佛之後家庭會越來越和諧,是真的嗎?
    學佛之後家庭會越來越和諧,是真的嗎?這樣的問題其實很寬泛。學佛有學得好和學得不好的。其實這也不是學佛不學佛的問題,沒有學佛修行的人,他可能也會很好的處理家庭、事業之間的人際關係,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是他有善的業緣感召所得,其次是他有好的習性相續。這些好的習慣,可能是他累生已具,也可能是今生培養。另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見到的,普通人沒有善的業緣,也沒有好的脾性,感召而來的怨憎相會。
  • 學佛是讓自己的心靈有一個寄託,是智慧的象徵,不是迷信
    這天,身邊的一位朋友看見我在看佛學的視頻,於是他便驚訝地問道,原來你也信佛啊,我只是輕描淡寫地回了一句是,其他的並沒有多說。從他的話語中,我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他極其看不起佛學,其原因很簡單,他認為佛學是迷信。
  • 佛學常識:學佛四眾弟子
    不管出家學佛,還是在家學佛,佛弟子都尊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也就是說都有一個共同的導師就是釋迦牟尼佛,佛弟子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佛弟子無論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自度化他。在家和出家的區別通俗來講,出家佛弟子是專業的,出家佛弟子在自我修行的同時,教化眾生的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而在家佛弟子,也就是居士主要是自我修行,繞後兼顧護持佛教道場,佛教道場其實主要活動應該是講經說法,引導眾生按正確的方法修行。
  • 學佛的起點是先學做人——近代佛學大師太虛的愛國運動
    太虛是近代佛學的大家,其佛學的思想十分豐富,對於佛教各教派,太虛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學佛先從做人起」,這是太虛在對眾講學、教育後人時常提的觀點。太虛(1890~1947年),近代佛教影響最大佛學高僧之一。太虛俗姓呂,名沛林,原籍浙江崇德。太虛幼年父逝,五歲起依外祖母寄居於道士庵,曾做過幫工,生活十分悽苦。
  • 佛教:學佛學什麼?
    自佛教創立以來,這千百年來,學佛者無數。對於許多普通信眾來說,也許學了一輩子佛都不知學佛學些什麼,久而久之,見燒香拜佛得不到福報,便對佛教產生了懷疑,甚至以為佛教是在搞「迷信」。那麼,學佛學什麼呢?《增一阿含經》裡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佛法的核心是因果的,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佛教認為因果業力遷流不止,甚至不會以人的生命結束而終結,還有可能影響到下一代;例如有些人流芳百世,有些人遺臭萬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胡適與鈴木大拙佛學論辯」之研究方法論
    從以上例子,足見吾人對一套思想究竟作怎樣的理解和評價,實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密切關係。討論至此,或有讀者會有以下兩個疑問:第一、研究方法應是在我們不斷對某一研究對象作出研究後才加以產生。換言之,先有研究才有研究方法,而非用研究方法來規限研究。是以,研究才是目的,研究方法則只是手段。若我們把焦點過於放在後者上,是否會有削足適履或更是本末倒置的問題?誠然,以上質疑有一定道理。
  • 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有人說佛學不是宗教,而是一門高深的哲學,或者是一門學問,一門教育。而鬼神之說就完全是屬於迷信之類了。「三寶」是佛教的根本,信仰佛教必須要三寶具足,那麼「三寶」究竟是指的什麼?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三寶」其實就是指的佛、法、僧。佛就是指佛陀,是已經證得無上智慧的人,是我們所皈敬,依附的對象。他悟道成佛了,也要幫助我們這個世間的一切眾生成佛,救拔我們脫離苦海。
  • 學佛經歷第五篇,學佛初期遇到幾位高人,為何我只認準佛陀正法?
    學佛以來,有緣認識當代幾個有靈異的高人。都是我在學佛初期認識的,他們有不可思議的靈異之處。本來我是不打算寫的,覺得他們不是正法,但他們確實是我學佛經歷的一部分。當時我剛學佛,佛學知識有限,正處於學佛的成長階段,難免會有些認知上的偏差和疑惑。
  • 學佛聽的第一首佛歌《心經》,轉發功德無量!
    各位師兄,晚上好,我是青一,剛剛學佛不久的小輩,希望能在:佛學佛歌佛音,跟各位師兄,有緣人一起起學佛,聆聽佛學佛歌佛音,感悟開示。今晚,很多心事睡不著,聽了一晚的《心經》。佛說,想開,看開,放開。還真沒有做得,也對,我如果能做到了,就不用學佛了。
  • 學佛之後的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重?是迷還是悟?
    學問有三種境界,那麼學佛,自然也有三種境界。雖然不是一字不差得照搬不誤,但也是有異曲同工,隔空對唱的妙感。學佛的人,是不能做象牙塔上的佛學,一個好的佛學者,一定是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將佛學比作藝術,或許就更貼切許多了。有許多人,來學佛學,求的是一個解脫。
  • 義忍大和尚:真心學佛,領悟佛學精神
    學佛是要學智慧、慈悲、平等,敬仰長輩,孝對父母,這才是佛教的精神。 華人佛教:對於舉行首屆水陸法會,您有什麼感受?通過水陸法會,普利群生,超度有情,利益眾生,這是最大的意義,這也是水陸法會的中心思想。通過這種思想,讓大家對龍泉寺有進一步的認識,能夠感受到龍泉寺的特點。龍泉寺有講堂,講堂是弘揚佛法,宣揚佛教傳統理念與精神的一個地方,這個講堂是一個平臺,能更高更好的推廣佛教,讓慈悲、智慧、平等這種精神深深地紮根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
  • 學佛後,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煩躁易怒正常嗎?如何治?|讀佛典
    ……對於初涉佛學的人來說,這種空、苦、不淨的思想與觀念看得多了,難免會產生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煩躁易怒的情緒。更有甚者,有一些修行者據此而失去對現實生活的興趣,悲觀絕望,甚至抑鬱自殺。《雜阿含經》和《楞嚴經》中就曾記載:有佛弟子因修不淨觀而厭棄肉體,進而導致自殺,求別人殺死自己,還有人遁入山林,消極避世……這樣的結果不但違背了佛教教義「救人於水火」、「助人解脫煩惱」的基本精神,而且也與學佛者求解脫、得快樂的求佛初衷背道而馳。
  • 佛學故事,和尚朝佛像吐痰,道破佛學真諦!(上)
    比如說李白就曾經為「金屋藏嬌」中的陳阿嬌寫了首《妾薄命》,裡面有句:「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以此描述阿嬌吐痰的迷人姿態以及唾液的優雅形狀。再如清代以來,聽戲聽曲的觀眾,都習慣帶把紙扇子。扇子不僅是文人雅士必備之物,還有一個實用功能,那就是擋臺上的口水,這可不是胡謅。
  • 佛、佛法、佛教、佛學:真正佛文化講的是什麼?如何修行?
    《漫談宗教思想教育信仰文化》系列之佛教文化第21回曆來已久都有人信仰佛教、有人喜歡去寺院燒香拜佛,有人願意學佛修行,我們經常聽到「佛法」、「佛教」,但是知道它們之間區別的人卻很少,什麼是「佛」、「佛法」、「佛教」、「佛學」呢?真正的佛文化講的是什麼呢?要怎麼修行呢?
  • 學佛多年的一些感悟
    今天不分享佛學知識了,看了很多評論,我來說說我自己學佛的一些看法。第一點 信仰自由 對於不信佛的人來說,其實你沒有必要來看我寫的這些內容,因為當初我打算寫這些佛學知識的時候,就是為了給學佛的提供幫助,幫助他們鞏固一些佛學概念,從而更容易的理解佛經裡面的內容,換句話說我寫的這些東西都是提供給信仰者內部。
  • 佛弟子,不應以學佛為藉口,逃避家庭和社會責任
    有些人初入佛門,非常迷戀學佛,將全部精力用來學佛,對家人不關心、工作不上心。漸漸地,見地出現了偏差,煩躁易怒,與家人、社會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和產生隔閡了。
  • 學佛是為了指責他人?
    學佛者聞法越多 越容易發現自己的各種 不足。當你發現自己有那麼多的煩惱、習氣。在面對別人對你批評、誹謗的時候,你就不會百分之百怪罪他。你會想:我也發現自己有這麼多習氣、缺點,他對我有這樣的看法 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很大的進步。
  • 一個人學佛後,有這3種狀態的人,證明你福慧具足了
    畢竟佛學不是玄學,而是揭示宇宙實相的真理。只要潛心修行、深信因果、知善惡有報,也能做到善法上的開悟。那麼,學佛修行之人,如何印證自己已經開悟了呢?一般來說,一個人學佛後,有這3種狀態,說明已經福慧具足了,看看你有沒有:01內心清淨從數據上看,如今學佛的人越來越多,開悟的人卻鮮少出現。
  • 淺解佛學「四法印」「常見」、「斷見」、「無常」、「涅槃」
    ,那麼這個鼓還是原先的阿能訶鼓嗎?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雄,於是每年都會派遣使者駕駛這艘船,前往太陽神阿波羅的出生地得洛斯島朝聖,年復一年,幾百年過去了,這艘船上的船板因為破損都被換上了新的,那麼這艘船還是原來那艘忒休斯之船嗎?這兩個問題與我們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呢?
  • 佛學釋疑:佛、法、僧佛家三寶的通俗解讀
    舉例:佛法6名(關於佛法,佛教有各種角度的定義,這兒只是舉例,來源《誠實論》)1、善說,如實而說。2、現報,使人於現世得果報。3、無時,不待星宿吉兇而隨時得修道。4、能將,以正行教化眾生至菩提。5、來嘗,應當自身證悟。6、智者自知,智慧者自能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