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識:學佛四眾弟子

2020-12-22 人生也是修行

佛教信眾中學佛弟子分兩大類,第一類為出家眾,出家男眾稱為比丘,出家女眾稱為比丘尼。第二類為在家眾,統稱為居士,在家男眾稱為優婆塞,在家女眾稱為優婆夷。

不管出家學佛,還是在家學佛,佛弟子都尊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也就是說都有一個共同的導師就是釋迦牟尼佛,佛弟子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佛弟子無論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自度化他。自度就是按照佛的教誨修行,以達到脫離六道輪迴,永超生死,證得不退轉的目的,化他就是通過自己的言行引導教化其他眾生遵照佛的教誨修行證果。在家和出家的區別通俗來講,出家佛弟子是專業的,出家佛弟子在自我修行的同時,教化眾生的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而在家佛弟子,也就是居士主要是自我修行,繞後兼顧護持佛教道場,佛教道場其實主要活動應該是講經說法,引導眾生按正確的方法修行。

相關焦點

  • 佛學與學佛有區別嗎?學佛與佛學的關係
    對於『佛學』與『學佛』,我們許多佛弟子搞不清楚它們的關係,往往把它們混為一談。其實,學佛與佛學是完全不一樣的,並且它們之間差別很大很大。我們大家知道,學佛,我們是學習佛陀的慈悲和智慧;佛學,是把佛法當作一門學術去研究。我們同修如果不是特別明白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特別清楚它們之間的界限,我跟大家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社會上的許多大學,它們都開了一科來研究佛學。在這個大學裡面,有哲學系,有宗教系。專門有一科,來研究佛學。
  • 佛教:學佛學什麼?
    自佛教創立以來,這千百年來,學佛者無數。對於許多普通信眾來說,也許學了一輩子佛都不知學佛學些什麼,久而久之,見燒香拜佛得不到福報,便對佛教產生了懷疑,甚至以為佛教是在搞「迷信」。那麼,學佛學什麼呢?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實際就是佛教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學佛的重點。說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不得不提到戒。當年釋迦牟尼在即將圓寂之時,聲聞弟子們表現出極大的哀慟,紛紛懇求佛不要就此離去,以使他們將來無了依靠,於是佛對眾弟子作了最後一番教誨,告誡弟子們要「以戒為師」,說完就入滅了。
  • 『南懷瑾』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四依法?為什麼學佛先要了解四依法?
    1、佛說的經典最重要,論,是佛的弟子們,這些菩薩與尊者們,根據佛法的修持的著作。有些論著得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到底還是菩薩們,是尊者們的著作,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親口所講的原著。所以學佛,2、第一注意依經不依論。3、第二依法不依人。
  • 佛學常識:什麼是灌頂?什麼是加持?
    在佛法中,可稱之為密法的,是諸佛對上等根器的弟子所傳的法,是秘而不宣、不落文字且口耳相傳的。傳授的方法則是通過授權灌頂傳授戒律及修學方法。這種口傳灌頂最為殊勝,而能夠傳這種灌頂法的上師,必須是具德圓滿、已經證悟的。如此,他所傳的灌頂法授權,弟子才會得到。他可以開啟、喚醒毫無佛學基礎、常識的弟子的先天特別能量。
  • 學佛的起點是先學做人——近代佛學大師太虛的愛國運動
    太虛是近代佛學的大家,其佛學的思想十分豐富,對於佛教各教派,太虛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學佛先從做人起」,這是太虛在對眾講學、教育後人時常提的觀點。太虛(1890~1947年),近代佛教影響最大佛學高僧之一。太虛俗姓呂,名沛林,原籍浙江崇德。太虛幼年父逝,五歲起依外祖母寄居於道士庵,曾做過幫工,生活十分悽苦。
  • 何為佛弟子四眾
    四眾,亦稱「四部弟子」、「四部眾」,是佛教專有名詞。對「四眾」的解釋,有「佛弟子四眾」和「出家四眾」兩種說法。
  • 佛學常識:如何誦《妙法蓮華經》,你知道嗎?
    《法華經》是對佛學影響很大的經典經文之一,有「經王」的稱謂,經文中的內容豐富多彩,蘊含的意義深刻,每一句經文都蘊含著佛的智慧,需要我們仔細感悟其中的道理,所以很多修行的人都在修行《法華經》。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一下《法華經》的主要內容:一、《法華經》的中心思想是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不分貧富貴賤。
  • 《法華經》四眾弟子與天龍八部
    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眾、七眾之一。「優婆塞」:「優婆塞」意譯清信士等名。指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優婆塞;受了三皈依及五戒並戒行圓滿的人,稱為滿分優婆塞,現在稱為居士。優婆塞都是以《優婆塞戒經》為修行準則。「優婆夷」:「優婆夷」意譯清信女等名。
  • 佛學常識33|韋馱菩薩
    這時,韋馱菩薩便會出現,護持四眾弟子修行,若能禮拜供養韋馱菩薩,一瞻一禮,都將得到菩薩的加持。賢劫千佛 最後成佛韋馱尊者,又稱韋馱菩薩,韋馱菩薩是賢劫中最後一尊佛,他往劫裡跟釋迦佛他們同為轉輪聖王的千子,轉輪聖王他有一千個兒子,同為千子同為兄弟。
  • 義忍大和尚:真心學佛,領悟佛學精神
    學佛是要學智慧、慈悲、平等,敬仰長輩,孝對父母,這才是佛教的精神。 華人佛教:對於舉行首屆水陸法會,您有什麼感受?如果通過信佛、學佛,通過了解佛教,能改變大家的生活,改變大家的心情,改變大家的人格,這是最圓滿的學佛,這是最合格的佛的弟子。希望大家對能佛教有一個重新的認識,靜下心來好好的了解學習。我們應該看到我們內心的心情,看到心靈深處需求什麼,這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要去學佛,真正的學佛,學佛要有真心,真知,通過這些才能學好。
  • 佛學常識 | 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梵語菩薩,華言覺有情,即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因他能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眾生屬利他,須修習四攝的法門及具四弘誓願,同時內必須以四無量心為根本,才能表裡合一。四無量心已述於前,現述四攝的法門,而四弘誓願亦略述於後。    一、布施攝: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即在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幫助他人,叫做布施,你要攝化他人,必須自有方法。
  • 學佛之後的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重?是迷還是悟?
    第三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種境界,被譽為,古今學問、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學問有三種境界,那麼學佛,自然也有三種境界。雖然不是一字不差得照搬不誤,但也是有異曲同工,隔空對唱的妙感。
  • 學佛之後家庭會越來越和諧,是真的嗎?
    學佛之後家庭會越來越和諧,是真的嗎?這樣的問題其實很寬泛。學佛有學得好和學得不好的。其實這也不是學佛不學佛的問題,沒有學佛修行的人,他可能也會很好的處理家庭、事業之間的人際關係,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是他有善的業緣感召所得,其次是他有好的習性相續。這些好的習慣,可能是他累生已具,也可能是今生培養。另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見到的,普通人沒有善的業緣,也沒有好的脾性,感召而來的怨憎相會。
  • 高雄佛學會考 千餘信眾入法海
    南屏別院,十九日同時舉行佛學會考,以「星雲大師全集――佛法真義」為考題範圍,千餘名考生前來應考。佛學會考依難易程度分A、B、C三組。考試前,到處可見親子共讀,好友相互問答的溫馨畫面。進了考場,考生認真看著題庫,思惟法義,在祥和氛圍中浮著淡淡緊張氣息。考試時,桌面淨空,考生盯著考題認真作答。寫完後,面帶微笑走出考場,仍一起討論題目,比考前更認真。
  • 淺解佛學「四法印」「常見」、「斷見」、「無常」、「涅槃」
    這兩個問題無論你怎麼回答其實都是各有道理,又各有不足,沒有標準答案,只會讓人陷入深深地思考中,越來越糊塗,偉大的佛陀早就預見到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他認為:世間萬物都離不開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包括佛法也是,所以事先設定好了「四法印」來作為佛學的的辨別標準,一個人的學說如果違背了「四法印」中的任何一條,都是異端邪說。
  • 首期峨眉山朝聖行第二日,四眾弟子放下萬緣 一心朝禮
    峨眉山佛教網消息:自古以來,朝山便是中國佛教四眾弟子修學佛法、磨鍊意志、表達宗教感情的重要方式。朝聖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更是眾多佛弟子一生的向住和追求。四大名山中,峨眉山海拔最高,朝聖之路也最為艱苦、漫長。
  • 佛教的「四眾」和「七眾」
    我們經常會聽到佛教有「四眾弟子」和「七眾弟子」的說法,這兩個概念是用來區分佛教徒的身份之用。一般而言,「四眾弟子」就可以概括所有的佛教徒了,「七眾弟子」是對「四眾弟子」裡出家修行男女二眾的詳細劃分,有時也稱「出家四眾」。
  • 六齋日齋戒的具體含義,了解後能更好幫助學佛人,受持八關齋戒
    六齋日指的是,在家的佛門弟子或者居士,都必須在每個月的農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每個月的最後兩日,共計六日,受持八關齋戒。一提到六齋日,許多人都會感覺是個吉祥如意的日子,實際上這幾天恰恰是大兇的日子。
  • 學佛是讓自己的心靈有一個寄託,是智慧的象徵,不是迷信
    這天,身邊的一位朋友看見我在看佛學的視頻,於是他便驚訝地問道,原來你也信佛啊,我只是輕描淡寫地回了一句是,其他的並沒有多說。從他的話語中,我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他極其看不起佛學,其原因很簡單,他認為佛學是迷信。
  • 【深度】淅川:彪炳中國佛學史冊的大禪師!
    每去香嚴寺,我都會在千年夫妻銀杏樹下駐足,在茫茫竹海中尋覓,都會聯想到寺院西北角那沉眠了千年的古剎奠基人——禪宗六祖的高德弟子,一位彪炳中國佛學史冊的大禪師。禪師與我的時空距離雖已1200多年,但這位曾受到唐朝三代皇帝禮遇的大師,卻仍站在悠悠的歷史深處拈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