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共有11位總督,大清滅亡後,九位總督的最後下場怎麼樣?

2020-12-17 鮮花暢談歷史

清末時共有11位總督,其中有九位是統管一省或多省的地方總督,有兩位是主管漕運事務的總督。清代總督通常為正二品官銜,是清代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清代總督的權利與品級要比巡撫大,若加授部院主官或大學士銜,則品級會升到從一品或正一品。在清帝遜位時,大清最後九位地方總督如下:

直隸總督張振芳,兩江總督張勳,四川總督趙爾豐,閩浙總督松壽,雲貴總督李經羲,湖廣總督瑞澄,兩廣總督張鳴岐,東三省總督趙爾巽(xùn),陝甘總督長庚。

那麼,這九位封疆大吏的結局又如何呢?

直隸總督張鎮芳(署理十天)

直隸總督設置於雍正元年,至清末共產生99任總督,末代總督是張鎮芳。

張鎮芳,河南項城人,是袁世凱嫂子的弟弟,其養子張伯駒是民國四大公子之一。張鎮芳是光緒年間的進士,在他署理直隸總督一職之前,擔任湖南提法使。

宣統三年(1911年),時任直隸總督的陳夔龍病休。張鎮芳在同年十二月,以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隸總督一職,十天之後清帝遜位。民國後,張改任河南都督。

三年後,張鎮芳支持袁世凱稱帝,又參與張勳復闢,後被捕入獄。兩年後出獄,先後出北方銀行和鹽業銀行董事長。1933年,張鎮芳病逝於天津,時年70歲。

兩江總督張勳(署理二十天)

兩江總督設置於康熙四年,至清末共產生98任總督,末代總督是張勳。

張勳,江西奉新人,屬北洋軍閥勢力之一。張勳在署理兩江總督一職前,任江蘇巡撫鎮守南京。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人駿在1912年初被免職,張勳被任命署理。

清帝遜位後,張勳依然留辮子以示效忠清廷。民國後,張勳先後出任孔教會會長、江蘇督軍等職,大力支持袁世凱稱帝。1917年,張勳與康有為擁溥儀復闢。

次年,張勳被特設,投資了70多家實業,財產劇增。之後,張勳拒絕了張作霖的復出邀請,堅持不剪辮子。1923年,張勳在天津病逝,終年69歲。

四川總督趙爾豐(署理十個月)

四川總督設置於順治十四年,至清末共產生27任總督,末代總督是趙爾豐。

趙爾豐,遼寧遼陽人,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弟弟。趙爾豐於1911年4月接替哥哥趙爾巽署理四川總督一職,之前趙爾豐出任清庭駐藏大臣,以殺伐果斷著稱。

趙爾豐在西藏還是有功績的,但他在四川保路運動時採取強硬手段,致使兩湖軍隊入川平叛,間接為武昌起義創造了機會。武昌起義後,趙爾豐被清廷撤職。

同年,四川軍政府成立,趙爾豐被迫交出政權,但仍擁兵督署,並煽動兵變。1911年12月22日,趙爾豐被尹昌衡處決於成都,時年66歲,50天後清帝遜位。

閩浙總督松壽(任期共五年)

閩浙總督設置於順治二年,至清末共產生48任總督,末代總督是松壽。

松壽,正白旗人,歷任陝西督糧道、江寧布政使、江蘇巡撫、兵部尚書等職,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被任命為閩浙總督。松壽堅決抵抗革命黨的活動。

在福建起義時,松壽組織旗兵拼死抵抗,最終兵敗吞金自殺。三個月後,清帝遜位。松壽死後,清廷追贈其太子少保,賜諡號「忠節」。

雲貴總督李經羲(任期共三年)

雲貴總督設置於順治十六年,至清末共產生77任總督,末代總督是李經羲。

李經羲,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弟弟李鶴章的第三子。他先後出任湖南鹽糧道、福建布政使等職,於1909年初出任雲貴總督。辛亥革命時,被蔡鍔送出雲南。

民國成立後,李經羲出任審計院院長。袁世凱死後,李經羲避居天津。1917年,黎元洪任命李經羲為國務總理。張勳復闢失敗後,李經羲卸任,避居於上海。

1925年,李經羲在上海病逝,時年65歲。李經羲只做了一周的國務總理,被人們稱為史上「最短命的總理」。

湖廣總督瑞澄(任期共一年)

湖廣總督設置於順治元年,至清末共產生37任總督,末代總督是博爾濟吉特·瑞澄。

瑞澄,正黃旗人,大學士琦善之孫、黑龍江將軍恭鏜之子。他年少時有「京城惡少」之稱,先後出任戶部員外郎、九江道臺、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等職。

1909年10月,瑞澄升任湖廣總督。次年,瑞澄因處決革命黨人而引發騷動,促使武昌起義爆發。瑞澄先是棄城逃至上海,隨後又逃往日本,清亡後返上海。

1915年,瑞澄病逝。在他之後,其實還有五任湖廣總督,但都未到任。

兩廣總督張鳴岐(任期共一年)

兩廣總督設置於順治元年,至清末共產生108任總督,末代總督是張鳴岐。

張鳴岐,山東無棣人,光緒年間舉人。他先後出任廣西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在慶親王奕劻的蔭庇下,張鳴岐於1910年升任兩廣總督,他極力擁護帝制。

張鳴岐鎮壓黃花崗起義,大肆捕殺革命黨人。武昌起義後,張鳴岐逃往日本。袁世凱當權後,張鳴岐回國後被封一等伯爵。1931年,張鳴岐勾結日本特務。

盧溝橋事變後,張鳴岐淪為漢奸,並任偽政府要職。1945年,張鳴岐又與王揖唐等人助紂為虐。同年9月,張鳴岐在民眾唾罵聲中死去,結束了可恥的一生。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任期十個月)

東三省總督設置於光緒三十二年,至清末共產生3任總督,末代總督是趙爾巽。

趙爾巽,奉天鐵嶺人,同治年間進士。他先後出任陝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四川總督等職。1911年,趙爾巽出任東三省總督。民國時,趙爾巽任奉天都督。

之後,趙爾巽又出任清史館總裁。1925年,他又在段祺瑞政府出任臨時參議院議長。兩年後,趙爾巽編成《清史稿》。同年,趙爾巽在北京病逝,時年83歲。

陝甘總督長庚(任期共兩年)

陝甘總督設置於順治二年,至清末共產生152任總督,末代總督是長庚。

長庚,正黃旗人,先後出任駐藏大臣、成都將軍、兵部尚書、伊犁將軍等職。1909年,長庚出任陝甘總督。他大部分時間在新疆和西藏度過,很有統治手段。

武昌起義後,長庚聯合西北滿族貴族和軍閥進行勤王,意欲迎宣統至蘭州。之後清帝遜位,長庚便不問世事。1915年,長庚病逝,時年71歲,諡號「恭厚」。

相關焦點

  • 大清滅亡後,九位總督的最後下場如何?這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我們先來看看,大清最後的九大總督分別是誰? 所以大清最後的東三省總督是趙爾巽,此人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來自大城市鐵嶺,和趙本山同鄉,至於是不是蓮花赤水溝子我就不知道了。 辛亥革命後,趙爾巽的總督生涯也隨之結束。但這個人對於清王朝頗為忠心,常以伯夷、叔齊(伯夷、叔齊是商朝臣子,周滅商後,他們寧願到首陽山吃草,也不和周朝混,史稱義不食周粟的,非常有骨氣)自比。
  • 大清滅亡後,清朝的九位末代總督,最後下場如何?大部分結局還好
    清朝的總督,是清朝地方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按照清制,清朝共設置有十一大總督。其中,除了漕運總督,主要負責運輸江南八省的米糧至京城;河道總督,負責治理黃河、淮河,以及運河等河道之外,其他的九位總督,絕對都是地方的軍政一把手,是實實在在的封疆大吏。清朝的九大總督分別是: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和雲貴總督。
  • 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清朝在各省巡撫之上設立總督,而總督則是掌握一到兩省甚至三省之間的軍政大權,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其實在清朝滅亡之時全國各地革命勢頭已經非常火熱,清朝中央政府都已經是無力管控,更何況總督了,所以當時總督的權力實際也是名存實亡。
  • 清朝滅亡後,九位封疆大吏的結局如何?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清朝滅亡後,萬有請求者自然也不存在。那麼這些人都去了哪裡呢?清朝共有9名總督大臣,滿清滅亡後,他們都有了不同的歸宿。首先,池莉州長,作為皇帝腳下的重要長官,非常重要,通常是「相關家具」,這個重要位置原來是元石凱的包,因為清朝對他很不情願,我們回家吧「受傷」,這可能是張振芳的班。
  • 清末九大總督,各有怎樣的下場?有李鴻章的侄兒,也有復闢的張勳
    李鴻章一死,袁世凱便升任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作為親戚的張鎮芳自然也開始沾光,逐漸升官發財,一路做到了二品京堂。但是在1907年,袁世凱被明升暗降,兵權也被載灃他們奪走了。這麼一來直隸總督的大位也就這麼讓了出來,讓張鎮芳來擔任,所以他就成了清朝最後一任直隸總督。
  • 大清國忠臣 最後的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撰稿:謝鼎趙爾巽是大清國東三省最後一任總督,他是正藍旗漢軍人,一生忠於清廷。
  • 清朝都滅亡了,陝甘總督還在率清軍攻城,差點為溥儀打下西安
    一個新朝代的建立必然是伴隨著一個舊朝代的滅亡的,清朝是建立在明朝滅亡的基礎上面的,從1646年多爾袞與順治帝入關算起,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大清王朝溥儀退位。一共是266年的歷史,這近三百年的時間裡面,也為清朝培養了許多忠實的奴才,到清朝滅亡的時候都還在為他們效忠。
  • 清朝滅亡後,九大封疆大吏的結局
    清代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者為從一品,另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轄一至三省。清代地方總督例兼右都御史,加兵部尚書銜。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那清朝滅亡後,這些總督大人去了哪裡呢?有沒有為大清殉死的呢?
  • 清朝滅亡後,九大封疆大吏的歸宿!
    所謂封疆大吏,就是清朝的總督。總督官階為正二品,而且多數在六部兼著尚書之類的職,所以往往是一品大員,他們管的地方也很寬,兼管數省,軍務政務都有權利過問。那清朝滅亡後,這些封疆大吏去了哪裡呢?有沒有為大清殉死的呢?清朝一共有九位總督,我們看看這些總督在清朝滅亡後的結局。
  • 清朝滅亡後,九個封疆大吏分別有怎樣的結局?少有人知
    在清朝時,一共出現了九位封疆大吏。清朝的封疆大吏相當於唐朝的節度使,古代的很多官職只是叫法不同,到了後來他們的權力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比如說古代的諸侯與唐朝的節度使就是例子。清朝存在了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出現了很多封疆大吏,那麼在清朝滅亡時,封疆大吏去了哪裡呢?東三省去後金的發源地,也正是在這裡,後金開始崛起,對明朝有了威脅。
  • 清末反貪最拼命的總督,人稱官屠,官員聞風喪膽,逃到國外也沒用
    譚鍾麟到了甘肅沒多久,他又升陝西巡撫,調署四川總督。為什麼呢,因為他立了大功,八國聯軍打進來時,慈禧太后西狩,是他第一個率著兩千兵馬前來勤王,把老太后感動壞了。慈禧一高興,特意提拔,調署四川總督。這時候,岑春煊有權力了,開始大刀闊斧整貪官。一下就準備批發彈劾三百名。這一下,四川舉目皆貪官了。為什麼呢?這其實也是體制問題,一來官員沒有約束力,權力大而監督小,二來清末盛行賣官。為了買一個官,通常要花費巨資,買官就是投資,投資就要講回報,當然要大撈特撈。
  • 清代直隸總督任職數要(內附34張總督畫像舊照)
    那麼有清一代,直隸省共設有多少位直隸總督?有的說是75人,99任;有的說是75人,100任……說法不一。經過多年學習探究,大量查找歷史資料,對比《清代職官年表》、《畿輔通志》、《大清歷朝實錄》等等古書古籍,終於確定清朝自雍正二年(1724)到滅亡(1911)187年的歷史中共設有直隸總督74人,99任次。
  • 晚清九大末代總督都是什麼結局?張勳成為大富商,有的卻成為漢奸
    清末九大總督是指: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四川總督趙爾豐;直隸總督張鎮芳;兩江總督張勳;閩浙總督松壽;湖廣總督瑞澄;雲貴總督李經羲;兩廣總督張鳴岐;陝甘總督長庚。這些貴為封疆大吏的九大總督,有的成為大富商,有的卻成為漢奸,有的平靜去世,他們的具體命運如何呢?下面我來一一介紹一下。
  • 清政府土崩瓦解後,九大總督都去了哪裡,他們結局如何?
    清政府滅亡後,瑞澂回到上海,於1915年病逝於上海。第六位:閩浙總督松壽。松壽是滿洲正白旗人,也是靠著祖上的蒙蔭入仕。先後擔任過山東按察使、江蘇巡撫、河南巡撫等職。光緒三十三年起,松壽開始擔任閩浙總督一職。辛亥革命爆發後,福建省內的革命軍起義,要求松壽交出政權,但松壽卻食古不化,偏要頑抗到底。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御史可以「風聞奏事」,就是檢舉、彈劾哪個官員時不需要事前有證據,可以直接彈劾。如果最後調查結果是人家沒有不法行為,御史也不用負責任。御史被稱作「言官」,言官上疏言事是沒有罪過的,哪怕說的不對,哪怕皇帝不愛聽。左都御史為從一品。
  • 清朝九大總督 誰是疆臣之首 順便揭秘總督、巡撫等官員胸前補子
    李衛、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都曾任直隸總督。曾國藩兩江總督,駐地江寧,總管江蘇、江西、安徽三省軍民要務,因所轄區域為江南富庶之地,故兩江總督重要性僅次於直隸總督。于成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曾任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駐地武昌,總管湖北、湖南兩省軍民要務。林則徐、李鴻章、張之洞曾任湖廣總督。
  • 清朝八大總督 都是哪八大總督位於何方
    在設置光緒年間東三省總督之前,清朝主要有八大總督。 清朝八大總督指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兩湖(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 清朝雲貴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雲南、貴州兩地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駐地曲靖、安順、雲南府,總管今雲南、貴州兩省之地,這是清朝的大西南地區。
  • 亦清亦濁的兩江總督
    人生最難的不是安貧樂道,而是飛黃騰達之時,還能不忘初心,獨善其身。身為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權傾天下,有人說他是個清官,也有人說他清不那麼徹底,那到底曾國藩有多少收入,是否遵守了官場的陋習,又是怎樣說服家人,約束下屬,整頓官風,請看下文娓娓道來。鹹豐十年四月,曾國藩終於當上了總督,還是大清最富饒的兩江總督。
  • 滿漢不平是大清的慢性病,快滅亡了才想起來解決,是不是有點晚?
    大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以外的民族創建的國家,在明清易代之時已經就滿漢矛盾爆發過無數殘酷的屠殺與衝突。時過境遷,伴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穩固,滿漢問題逐漸被歷史遮蔽過去。但晚清革命黨人興起,在他們反滿興漢的革命口號的宣傳之下,滿漢問題再度在社會上掀起一陣狂瀾,擺在了大清朝廷的面前。如何處理,成為一道難題。
  • 清末新政,帝國最後的迴光返照
    外有強敵,船堅炮利無法抵擋;內有民變攻佔南京建立割據政權,局勢跟明末崇禎年間十分類似,而且朝廷上母壯子幼,兩宮太后跟顧命大臣爭權奪利,鹹豐屍骨未寒即誅殺、罷黜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怎麼看都是一幅亡國的氣象。清末淮上梟雄苗沛霖都認為清廷是秋後的螞蚱——時日不多了,抗拒清廷要其北上勤王的命令,倒向太平天國,被封為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