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這兩個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現率是非常高的。的確,腰痛已經成為僅次於感冒的第二大常見病症,據統計84%的人一生中有過腰背痛歷史。可見腰痛是影響很多人生活品質的罪魁禍首。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腰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內容提要:
1.「腰痛」是病嗎?
2.腰痛常見原因
3.什麼是腰椎病?
4.腰椎病為什麼會導致疼痛?
5.「腰椎間盤突出症」與「腰椎管狹窄症」
6.許多人不知道的骨科小常識
首先要明確一下,「腰痛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可以由多種疾病引起的症狀。腰痛的原因很多,絕大多數的原因已被熟知,但也有一部分未能被人們所了解。
腰痛常見原因
腰痛常見的病因可以分為四類:
①由腰椎脊柱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病變引起,如扭傷、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局部損傷、出血、水腫、肌肉痙攣等;
②由腰椎管內的脊髓或脊神經病變引起,如脊髓、脊神經的腫瘤或炎性病變;
③由內臟器官的病變所引起,比如女性盆腔的器官病變、子宮及卵巢的炎症、腫瘤、異位妊娠等,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腰痛和腰部的墜脹感;
④由精神因素引起,比如癔病患者可以腰疼為主訴,但是客觀檢查並沒有特殊的異常。
既然這麼多狀況都可以導致腰痛,那麼出現腰痛時,首先應該注意自己的腰痛是怎麼發生的,有無扭傷史,腰部有沒有受涼、受潮等情況。更重要的是對待腰痛不要大意,必要時應去醫院進一步檢查,以免錯過最好的治療時機。
以上為大家列舉了眾多導致腰痛的原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下引起腰痛的一大常見因素——腰椎病:
什麼是腰椎病?
腰痛常由腰椎病引起,醫學上所講的腰椎病是一個總括性術語,用來描述脊椎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疼痛等症狀。涵蓋了「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骨質增生、腰肌勞損、腰扭傷、腰椎退行性病變、風溼或類風溼性腰痛、腰椎結核、腰椎腫瘤、風寒溼性腰痛、瘀血性腰痛、溼熱性腰痛、腎虛性腰痛、頸椎病」等諸多疾患。
腰椎病引起腰痛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其疼痛的同時還有一些伴隨症狀。比如腰間盤突出症可以伴隨坐骨神經痛;下肢大腿或小腿的麻木、疼痛;肌肉癱瘓,如足下垂,足拇指背伸無力; 馬尾症候群,如會陰區麻木,二便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而且在病人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腰椎管狹窄症與腰椎滑脫則伴有間歇踱行與雙下肢麻木、發涼,同時也伴有下肢的肌肉癱瘓,大腿與小腿外側的麻木。
再有就是腰椎結核,該病由於結核病菌的侵蝕,使病人在腰痛的同時,還出現了腰部強直,不能彎腰拾東西,腰疼較為劇烈,並且還有發熱、盜汗、乏力、消瘦、食慾下降等結核菌毒素中毒的表現。
圖為結核桿菌示意圖
有過腰痛的朋友都知道一句話「腰痛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可見腰痛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是很大的,那麼腰椎病為什麼會導致腰痛呢?
腰椎病為什麼會導致腰痛?
腰椎病不是一種醫學診斷,而是一個總括性術語,用於描述與脊柱退行性病變相關的症狀,在了解這樣一個前提後,我們就一起來看下幾種常見類型的腰椎病是怎樣引起疼痛的吧~
首先,這是我們的骨骼系統,後背中間的貫穿軀幹的就是脊柱,下面的幾節是腰椎,問題就出現在那裡~
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是由脊椎關節炎引起的。脊椎關節炎主要影響關節突關節,關節突關節是每個椎板後面成對的關節(圖中粉紅色部分)。
當關節突關節軟骨因為退行性變化而受損甚至消失時,關節內的骨頭就會相互磨擦並且活動能力受限。這種摩擦會導致骨贅或骨刺的形成,如果它們刺激壓迫周圍的脊神經、肌肉或韌帶,就會引起疼痛。
椎體間的小關節(可以理解為骨頭和骨頭的結合處)問題可導致腰椎滑脫,即一節椎體向前滑過下一節椎體。這種滑脫會導致坐骨神經的神經根受壓,疼痛從背部一直延伸到臀部和腿部,通常稱為坐骨神經痛。
但是腰椎滑脫並不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椎體前移會導致椎管狹窄進而壓迫神經引起疼痛。
椎管狹窄也可引起腰痛。椎管狹窄時,脊神經根在經過椎間孔時受到壓迫。椎間孔是每個椎體兩側的開口。這種神經壓迫可能是由於骨刺侵犯了椎間孔區域造成的。
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即退變性椎間盤疾病也可以引起疼痛,此時椎間盤開始變薄,失去水分,並分解。退行性椎間盤疾病引起的疼痛可源於椎間盤本身,也可源於脊柱生物力學的改變以及其他相關因素。
腰椎間盤突出症與腰椎管狹窄症,均是導致腰痛或腰腿痛的常見病之一。它們在臨床上是具有一定聯繫而又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我們常常對這兩種病「傻傻分不清」
但由於對腰間盤突出症和腰稚管狹窄症的治療及愈後均有明顯不同,因此對兩者的診斷必須區分。下面我就帶大家看一下這兩者的異同,以及怎樣通過自己的症狀對二者進行初步區分:
「腰椎間盤突出症」與「腰椎管狹窄症」傻傻分不清?
同
「腰椎間盤突出症」與「腰椎管狹窄症」均有間盤退變突出或膨出。腰椎間盤突出的後果也是導致腰椎管容積空間減少。
異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不單純是間盤改變,而且還有關節突、韌帶等其他結構的退變、老化等病理變化,最終導致容納馬尾神經和神經根的腰椎管空間狹窄而致神經受壓出現症狀,腰椎管狹窄一般為多個節段的狹窄,它的病程一般也較腰間盤突出症為長。
如何通過臨床表現進行區分?
腰間盤突出症好發於青壯年,在臨床上主要表現腰腿痛,腿疼以下肢放射性疼痛(串痛)為主。
而腰椎管狹窄症多發生於中老年,很少有下肢放射痛,其典型表現是間歇性跛行,即當病人直立或行走一段時間後,下肢即發生逐漸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感覺,以至於不得不改變站立的姿勢或停止行走,而蹲下或以其他姿勢休息片刻,症狀可減輕或消失,這一類患者往往可以騎自行車長途跋涉卻沒有腰部不適。
通過以上介紹,相信大家對腰痛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了較為清晰的理解,上面提到有一些腰痛是由脊椎關節炎引起的,一提到炎症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吃消炎藥。但殊不知如果吃消炎藥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這裡所指的炎症和我們日常說的傷口發炎可不是一樣的!其實除此我還發現大家對於骨科的一些容易被生活經驗誤導的小知識亟待知曉,下面我就為大家科普一下,小本本記起來
骨科小常識
骨科的炎症和一般的炎症不一樣
骨科病中大多數是無菌性炎症。比如關節炎,腱鞘炎,跟腱炎等等。那啥是無菌性炎症?恐怕很多不學醫的朋友們是不懂的。
無菌性的炎症是相對於有菌性炎症說的,比如我們平時感冒,嗓子疼,手指受傷後感染,這都是有菌性炎症。
而無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相比,雖然都有紅、腫、熱、疼的症狀,但有一點不同是:無菌性炎症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而是因為炎症部位長期勞損引起的。所以當您得了無菌性的膝關節炎、肩周炎一類的疾病,就別再想著用消炎藥了。
如果您遇到骨科相關問題,建議到正規專業的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查明病因,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對症治療。不要盲目用藥,以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治療時期。
吃藥,也許不像您想的那麼神奇
生病吃藥,仿佛是最尋常的事。在門診,醫生要是建議患者做個封閉、理療、手術,可能很多患者會惴惴不安,但是如果建議患者吃藥,大多數患者都欣然接受。原因不言而喻。但是,對於許多骨科疾病,吃藥的效果真的很有限。因為骨與關節的部位血液分布是非常少的,藥物很難循環到患病部位,您吃上一片藥,真正能分布到患病部位的量微乎其微。所以在很多骨科病裡,吃藥也許沒您想像的那麼神奇。但是如果涉及到風溼免疫系統的骨科病的就是例外了。
休息,有時是一種最好的治療方法
其實,休息是骨科病中保守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比如,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本身並不引起疼痛,而是產生了無菌性的炎症才會疼痛。而應對這種無菌性的炎症,如果能夠做到臥床休息一段時間,不刺激炎症部位,大多數時候炎症都會自行消退。
手術傷元氣,能不做就不做?
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這骨個折都得一百天才能好,手術肯定會讓人元氣大傷。相信這是很多人談手術色變的原因,但其實手術固然有創傷,不過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加持手術方式以及手術相關軟硬體設施的不斷優化,手術是具有嚴格適應症的經過科學推敲後人為實施的在現代技術嚴密監測下進行的一種創傷性操作,這並非等同於原始的創傷。對於保守治療無能為力的情況,手術可能是最優選。所以請不要一味的追求保守治療。
那麼手術是怎樣的呢?拿常見的腰椎管狹窄症來說,簡單講手術就是先把突出的椎間盤取出,然後放入一個代替物,再用幾顆釘子固定一下就好了。除了傳統的大切口手術,現在還有微創術式甚至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供選擇。
來源:北京朝陽醫院(ID:chaoyangyiyuan,作者:唐新力)